孩子5年在家读经心得报告

孩子5年在家读经心得报告

我是从20xx年3月将上小学3年级的儿子(19xx年5月4日出生)休学在家读经的,女儿当时3岁半(20xx年9月22日出生的)已开始了早教和读经,其后不久将上小学4年级的外甥女也休学邀请到我家,三个孩子一起读经。

儿子从20xx年3月至今已经背诵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笠翁对韵》、《孟子》、《道德经》、《庄子》选、《易经》以及《心经》、《大悲咒》。熟读了《中医养生启蒙》、《了凡四训》。英文经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3首)《哈罗德游记》(1篇)、《麦帅告子文》、《英语导读1000句》1-12课。

女儿至今已经背诵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道德经》、《易经》以及《心经》、《大悲咒》。英文经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首)、《麦帅告子文》、《仲夏夜之梦》12页。

外甥女从20xx年3月至20xx年9月背诵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上1-2章,下全章)、《大学》、《中庸》、《道德经》,熟读了《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陟文》及佛家经典《心经》、《大悲咒》,英文经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首)、《英语导读1000句》1-10课。 从近5年的教导孩子读经中我的体会是:

1、读经的速度。要宁慢勿快,一定要熟读、熟背。我们从20xx年三月至2007

年上半年,给孩子(儿子、外甥女)读经字数很多,每天二三百字,有时甚至400字。字数多了,当然读诵的遍数就少,但孩子们一般读到五六十遍、有时三四十遍就能背了,然后就他们多念几遍,巩固巩固。当天任务第二天检查都能熟背,所以就通过了。接着第二天就继续当天的任务(二三百字、三四百字)。从当时来说,读经速度当然很快。但从20xx年初,再返过来复习时,原来熟背的,已经忘记了很多,一直要提示,否则背不下去。我们当时就觉得不怪孩子,我们的方法有问题。随之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我就基本按照程畏斋读书法,百字百遍读。给三个孩子都打印了《儿童读经遍数记录册》,让他们划“正”字的方法记录读诵遍数,对新书(当天任务100字左右)读够100遍(划满20个“正”字),然后合起书背读100遍(划满20个“正”字),不要3小时就能完成。下午将当天任务和前5天任务(600余字),通读20遍(4个“正”字)。此一方法一直坚持到今。所以从20xx年下半年以后读的书,儿子和女儿都很熟。随便抽查,都能背下来。读经越熟,孩子越有成就感,越快乐。只有熟读经典,孩子是不会疲厌的。

2、读经的次第。《易经》小孩子比大孩子易背的多。《孟子》、《庄子》大孩子边理解边背诵要比小孩子快的多。所以,我以后督导的小孩子的读经顺序基本是:《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 ...

3、读经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弟子规》上说“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三字经》上说“教之道,贵以专”,读经一定要遵循这些原则。读经还是一部一部来,最为上乘。一部一部读,孩子的心是定的,只有定的心(清净心),智慧方可现前。每天读多部经典,儿童会心浮气躁。读经达不

到深度,他会觉得读经很苦。一年半载下来,他很可能就不愿读了。

4、读经的目的是为求学问、求智慧。读经应该是为求学问、求智慧的。有的同仁一味追求读经的字数,要孩子在13岁以前背诵30万字,40万字。但这样大量的读经,能够达到精熟吗。可能到后来把孩子教成“门门通,门门松”,“本本有戏,折折不全”。古人说“一经通一切经皆通”,只要孩子对于一部分经典达到了精熟,其他经典也会迎刃而解的。

5、很多人不主张读诵《弟子规》和《三字经》。其实《弟子规》不但要熟读、熟背,而且在父母的身教下逐条慢慢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这样孩子以后就很好教。很多父母说的孩子不听话了,孩子有逆反心理等这些问题可能就没有了。《弟子规》经文孩子边背,边可以给孩子讲解,这样慢慢就能解行相应,以后孩子稍长对于《孝经》、《论语》、《孟子》等的经文自己就能体悟、能解。《三字经》是中国文化、历史的概论,熟读经文相当于歌诀,有助于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了解。

6、教儿教女先教己。在教育自己孩子读经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是一次重新的教育,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获益不少。父母首先要端心正念,言行相符,所作至诚。对于《弟子规》的经句不能深解意趣的话,建议听听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这主要是讲给父母听得。我们大人听过后,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慢慢我们就会有教育孩子正确的知见。以上是我粗略的一点心得,不足之处请诸位同仁指正。

 

第二篇: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 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

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

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1.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2.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慧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

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3.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

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

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

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4.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 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

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 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

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辞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

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炼,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的学习教育。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慧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

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

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1.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

末学教的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二周就将《弟子规》背下,其辅助的工具就是一台录音机和一盘教学带。而且自己学习操作正反面更换,对经文很熟。一天大概听四个小时,早上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有一次,她爸爸在外应酬,回家后酒醉呕吐、昏睡。孩子见到爸爸这种丑态,就说:「爸爸,『饮酒醉,最为丑!』」爸爸听到后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喝醉酒不对,知道行为的美丑,看来自己日后做事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此后,爸爸在应酬时就很审慎,不再会

醉酒而归。而且在餐桌上,经常提起女儿的话,影响周围的友人。由此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对于未尝接受过古圣先贤教诲的家长而言,想必也会从读经中深受其益。

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么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

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2.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1)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

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

(2)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

(3)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3.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它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4.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因此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

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5.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古人云:「半

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计算机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