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初中政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心得

《如何加强初中政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心得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在政史课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开展此活动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据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具备极强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样才能把教材讲透、讲活。比如在讲解初三《思想政治》时,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让他们在历史的空间中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大法宝。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演讲、参观、专题讲座等。

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自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中。在教学中,要切忌“满堂灌”或讲授与实际相脱离的枯燥理论,使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变成无味的说教。由于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攀比浪费现象严重。为达到教学目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参观农民劳动的场面,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或写观后感等,教育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爱惜劳动成果,形成优良品德。

二、紧密联系实际,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政史课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为此,对初中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状况,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小见大,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爱国主义行为是伟大的壮举,青少年学生无法落实到行动。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行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归宿,爱国认知和爱国情感只有外化为具体的行动,才有真正的实际意义。爱国主义行为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通过具体的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成效,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加深爱国主义情感。如可以鼓励学生立足本职为祖国明天而勤奋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帮助学生完成时事小论文;在学生中开展“我为班级争光彩”“我为学校作贡献”等活动。使中学生真正

地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把小爱变成大爱,这样就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之上。

三、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境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它能将文字、地图、图片、录音、视频等多种资料编制成一个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运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爱国主义事例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入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时,可以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一个片段放给学生看,看到英法联军肆无忌惮的抢掠,学生们激愤不已。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新区麻丘二中 胡春雷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得好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历史教学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刻苦耐劳、富有智慧,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著称于世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爱国情感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它体现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倘若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一无所知,怎么谈得上热爱祖国。所以历

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对历史知之深,才会对祖国爱之切。一国的国民对本国的历史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的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并激励起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 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领域的教育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人物的事件去感染人、熏陶人,此可谓:“细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所以,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学历史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古至今,自上而下的爱国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看看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投笔从戎的班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

九死一生通西域的张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回台湾的郑成功;“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驱避之”的林则徐;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

特别是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学会感恩,“没有共 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近百年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成千上万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特别是了解中国共 产 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使学生知道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要充分利用,宋元之前,中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领域。众多的发明中当推“四大发明”最负声望。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作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科技是近代欧洲科技发展的源泉。然而促使人类社会从中世纪跨入近代社会门槛的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深思的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社会的四大发明,却成了西方列强砸开中国门户,将中华民族推入苦难深渊的物质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强不息的素质,纵观中国思想发展史,闪烁在爱国主义思想中的智慧火花是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才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才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心;才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行动。

三、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情感强化:历史知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因素,只要教师刻意发掘,完全能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感情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在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但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却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不同类型的教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传送千古的名言要有感情的朗读,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能够燃起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联想。而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则要充满感情的讲述,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讲四大发明,如数家珍;讲黄海大战,声泪俱下;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在讲《血肉筑长城》一课时,我联系“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新闻,并提出疑问:“我国网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关注?”,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发展自己,奋发有为才能摆脱“亡国”的危机,更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众志

成城,英勇抗敌史实,体会当时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精神。这样贴近学生生活,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2、直观教具: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象七年级教材中的“秦王扫六合”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秦汉文化”地动仪,做成模型或是下载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可以下载图片(包括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照片、幸存慰安妇对日本政府的控诉、影视片等等),学生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上说,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当我们讲述地方历史时,就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同时对学生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总之,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的慢慢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