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悟

品读好书 ,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 将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 处世之道 、 君子之道 、 交友之道 、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

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易中天曾说:学习是谋生,读书是谋心。看来,人生在世,无需为谋生而一生学习,却需为谋心而终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倘若读书甚少,必将是终身的遗憾!

读书之道

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这两种含义往往互相融合,难以分清。下面我取有关读书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来谈这些具体又抽象的“道”。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指出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古人要想当官就必须一级级应考(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要考好就必须要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于是就有许多脍炙人口劝勉人勤奋读书的句子:“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

现代中国莘莘学子读书好像并不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想着一个“铁饭碗”,终生吃喝无忧。后来铁饭碗被废除后,一度兴起“读书无用论”,似乎读书就是为了吃饭。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读书只为稻粱谋,不少大学的教育也沦为职业教育,这些着实令人痛心。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从饭碗的角度来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综合实力,加强人的技能素质,这些都为以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是有备之用、无用之用。读书之大用何在?这就进入以下两个读书境界了,一是为了个人内心的充实与快乐;一是为了一种崇高理想的实现。 快乐的境界:为充实快乐而读书

“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儒家传统,其实孔子认为读书不应只为稻粱谋而应追求快乐,他的如下言论足以证明:“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有甚者,孔子还将“道”放在首要的位置,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为“道”而读书是又一层境界了,后面再说。

真正把读书的快乐说得让人神往的人可能是翁森的《四时读书乐》。翁森字秀卿,号一瓢,浙江仙居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时代。他学问很好,宋朝灭亡以后,不愿为官,隐居办学,著有《一瓢稿》。他创作的这组诗在后代读书人中影响深远。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听到如此赞美读书的诗句,谁会不对读书充满遐想与渴望呢?

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并参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悟道)。它已经不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为了一种智慧的富足。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像鲲鹏一样逍遥于天地之间,大千世界皆可阅览,人间万相莫不为书。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得好:“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也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是事物的智慧”。

但是这种读书境界旨在个人的圆满透悟,并没有向外实践的行为。古人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作为补救。把读书悟道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这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了。 道的境界:为崇高理想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xx年3月,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前夕,赋诗一首赠给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其实也形象地再现了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境界。郭沫若、巴金、鲁迅等等,无不胸怀为国家民族繁荣富强、为人类团结友爱而读书的坚强信念。 孔子说:“道不远人”,是说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道,但作为文明结晶的好书更是道的源泉。当我们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充实与快乐,而是通过书本悟道,进而传道、践道,那么我们的读书就拥有了一份崇高的意味。 读书的维度

读书是一个非常具有可塑性、独立性的行为,只要读书的人勇于开拓善于挖掘,他完全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到与众不同,甚至特立独行。这就是读书的多维度带给人的风采。 广度: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人生在世,经验与书本要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强调通过游历阅览世事沧桑,也要重视书本阅读的广博。不同的书带给你不同的收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读书的丰盈还可以使人的灵魂充实气质不凡,此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深度:

真正的读书应该触及所读之书的思想核心而不能浅尝辄止。书如人,是有灵魂的。好书往往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王安忆认为小说写的是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小说就是要从字里行间通达作者的心灵世界,才可以说达到深度。比

如《老人与海》,如果我们能够穿透文字的表层意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内在而深沉的象征意义:大海如同生活,尽管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像老人那样反抗,尽最大努力做到成败皆英雄。艺术作品如此,学术著作也是如此。一部学术著作如果满目专业术语,诘屈聱牙,毫无作者性情之文字,也是一大遗憾。因为真正的思想是有温度的,它让我们温暖,让我们充实。

读书必须要抓住书的主题,那么整本书就好理解了。康德的书,难读,但如果看通康德的精神,那就是他要协调人类知情意,让它们和谐统一,你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他的思想。黑格尔的书是逻辑的正反合三段式的演义。海德格尔的书是存在的宣言,存在是他的太阳,一切光辉都是从中发出。如果我们读书能够把作者的思想融会贯通起来,可能就会一通百通了。当然,作者的思想又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前后矛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走向另一个读书的维度——高度。高度意味着反思与批判。 高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要能出入所读之书。有人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自杀,就是太耽溺于书的艺术世界了。读书之人必须要做到清醒与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体会书的韵味;不清醒往往堕为书奴。房龙说的好:“艺术只有一个目的,艺术家要为之不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这个目的就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艺术。”读书也要从这个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出发。

梭罗说:“两种文盲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已经读书识字了,可是只读儿童读物和智力极低的读物。”我们不能满足于浅显易懂的书籍,而要给自己的智力向上登攀的体验。庄子的《秋水》意味深长:井底之蛙缺乏的不是深度而是广度;北海缺乏的不是广度而是高度;秋水,没有深度没有广度也没有高度,只是拥有流动的生命,这可能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平凡人。

生命因为有广度才姿态万千,因为有深度才波澜不惊,因为有高度才卓而

不群。追求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我们的生命将更加有意味。在此,读书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读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饮食——何时吃、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利用,有益于身体健康,是有科学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读书之道,读书的基本方法。一个“得道”的读者,必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的境界。

何时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当然也是读书的最好时期,学起来事半功倍、接受起来效果显著,此时应当“狠狠地”读书,而决不要可怜自己。有的人读书时太“理性”、太计划,今天两页明天两页,一页也不多读,读书乐趣荡然无存;读书数量和“强度”不足,思维活跃不起来,效果也不会显著。因而,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读书,是假读书;一合上书什么也答不上来,更不要说活学活用了。在该读书的时候就一定要下狠心、吃得苦,方能有所收获。 读什么——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就不同的精神结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书籍数量浩如烟海、品质良莠不齐的时代,有选择的读书之道,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努力帮助他从小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起个人独特的读书体系。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无穷的书籍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按有益于自己成人和成才的“读书体系” 去努力。在我看来,大学生有两类书籍是必须的,一类是益于人格健全、素养积累的书籍,二是益于能力提高、事业发展的书籍。有创见的书多读、四平八稳而平庸的书则不必要浪费你的时间。 读多少——就算是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要有一个度的。这是因为,人的脑量开发虽然理论上可以趋近于无穷,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有限的。让过多的信息占据了记忆“硬盘”和“内存”,思维能力往往会下降,行动力和勇气也大降。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读书过呆过多使读书人“元气大伤”。将读书当

成了目标和职业,一味地读别人的书,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必然难有成就,这也就是“读书人”为人轻视和诟病的原因。因而,读者需要给自己留足消化吸收、并付诸思考和应用的时间,最好是能提出批判、保持实践的能力和行动的勇气。

怎么读——“文武之道,亦张亦弛。”读书要认真、用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方法要得当。简单地效仿古人未必好,而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的刻苦也未必理想。读书的“战术”,是该快要快、该略要略。10本书可以一天内读完,也可以是一周、一月或一年内读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读法——一天内则只读序言提要目录开头结尾和少数精要章节,一周内则可以选择大部分主要内容,一月或一年则是研究型阅读了。有的人拿了一本言情武侠也可以读上一月,一张消遣小报也看上半天;有的人读书只是“看着书”而已,不作笔记也不写写画画;有的人读书同时“多任务操作”,一心多用样样不得??这些都是读书不得要领的作法。

读书之道,名人大家有许许多多的精辟良言可资借鉴。但无论如何,窃以为最要紧的就是把握一个原则——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隶,或者用它来奴役别人和社会。

 

第二篇:读书摘悟录

掌控中心意志,找到生命的沸点

接受你目前的样子,是建立自信的关键

虽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并不是生来就很公平,但我们却拥有相等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标准,去感受自己是很优秀的。

你要学会比别人更喜欢自己,更相信自己。

如果没有你允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觉得低下。 比别人更相信自己,能让自己的信心提升,能使你站得高,看得远。

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才能真诚地相信自己。

你的仪容修饰的越好,越容易受到别人和自己的接纳或重视 一切健全、愉快向上、乐观、积极的思想,可以改善全身细胞的生命

默认自己的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

你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世界上有一项非你莫属的任务等待着你去完成,没有人可以取代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如果你没有进入自己的角色,这个世界便是不完整的。

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你的出路就在你自己身上。

没有机会永远是自卑者的托辞

一个不怕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心中不断地想得到某种东西, 同时坚毅地为求得改东西而奋斗不止,我们最终总能如意以尝

储备能量,超越自卑

假如你不肯在你的生命中投入些什么进去,你就不能从你的生命中取出些什么来

当果断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的生活就会自如多了,快乐也就到来了

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为明天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集中你的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穷,你也要穷在富人堆里

常常期待自己的将来是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期待着自己的将来会健康,幸福,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心理的养成,对于你,一身事业的帮助,远超过任何东西

做一件事时,能否不达目的不摆休,这是测验一个人品格的一种标准

一个人能够在一切事情十分不顺利时仍能保持微笑的人,要比一个一遇到困难勇气就消失的人占着更多的优势。一个能在一切事情与愿望相背时仍能微笑的人,显示出了他有取得胜利的品质,因为这些品质是普通人不能做到的

人们把自己想得太伟大时,正足以显示本身的渺小

成功不是在战场上赢得奖章之类的东西,而是你每次摔倒后再站起来的能力

成功者在精神上有一种坚强的成功感,他们常常在潜意识里形成

了成功者的形象

没有巨石当道,怎能激起浪花?

在每一天,在我的生命里,我都有进步

学会在输中求赢,往往能从失去中获得收获

永远告诉自己我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世界不会遗弃意志坚定的人

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先决条件,这是一条铁的法则

一种乐观,积极,愉快的思想,是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快乐,幸福,向上,更新的感觉

与优秀的人交往总是会使自己也变得优秀

在生命的火炉前,你要先往火炉加进一些木柴,火炉才会给你一丝温暖

你现在所拥有的,其实就是你心里一直想要的

我们的意识有思考的能力,它可以接受外来的东西,也可以不接受。但是潜意识只是接受,不管你输入的是什么,它都不具有分辨的能力

你给头脑灌输怎样的思想,自我暗示系统就会被怎样的思想激活,把这些东西变为现实

不管你对人生的看法如何,你要知道没有事物可以让你觉得不如别人,要是你有这种想法,也是你自找的,你可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同时你也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这全靠你自己的选择

离弦的箭是不可能在半路之中兜几个圈子再决定射往哪里的,它只能是笔直向前奔向目标

你要坚信自己生来就能够征服一切,一切的成功都跟在你后面 有的人怕改变,恐惧改变会带来失败。不错,改变不一定会带来进步,但是进步一定从改变中产生

只有懦弱无能的人,才一天到晚埋怨没有事情可做

你只有将自己的渴望和梦想形象化,你只有坚信你能够成功,你才会获得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