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之体会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体会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专题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几年的创作实践,充分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当然,这是成功的专题片成功的一个方面的因素,但却是成功的专题片所必备的条件之一。所以在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解说词是至关重要的。

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虽然专题片的解说词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着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形成不了主线明确思想内涵深刻主题统一的艺术整体。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但它一定要有一个有主题内涵的音乐,换一个角度说,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起到了解说词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它们的关系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解说词与画面的互为印证还表现在具体的声画结合上。如果画面是婚礼场景,那么解说词的内容就不可能是大肆叙述葬礼如何如何。解说词叙述说乌云翻滚时,画面也不能是万里蓝天。所以受众在观看画面时,解说词对受众的影响作用也至关重要。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地位很重要,那么解说词的写作也是不可轻视的。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甚至解说词是全片的灵魂。它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更不是引经据典的集合。它首先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韵味无穷,集词语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与一体。

例如我们熟知的系列专题片《话说长江》如果解说词仅仅是画面的简单的解释,而没有对事物,事件,人物的深刻的理解和渲染,那么这部专题片也会陷入平庸。多年的创作实践过程我认为,要写出高质量的解说词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个好的编导写出出色的电视片解说词, 他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 这也是作为一个编导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有很多编导各方面工作做的都不少,前期采访也很深入,后期资料积累也不少,写作过程也非常投入,但写出来的解说词往往味同嚼蜡。主要原因就是文字功底欠缺,头脑里没东西,用时肯定倒不出"货"来。所以编导平时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用时就能够融会贯通,有好的思路了。而文字能力强,语言的组合就会顺畅,文字的表述如同泉涌般溢出。所以要加强文字功夫的修养。

一部好的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翔实了解和深入体验。现在有些编导往往不注重专题片前期的采访,经常是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不去深入采访。更有甚者,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或者报刊上现成发表过的文字拿来作为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电视专题

片制作出来自然不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先期的深入挖掘,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主观臆断去判断事情。同时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寻找出事物表明背后的原因或理由,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写出符合实际有很有深度的解说词。例如,我们在采访一个有关两家企业纷争的事件时,由于只见到当事人一方,在第一稿中观点基本是倾向于见到的这方当事人。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见到另一方当事人后,观点就发生了变化。最终,解说词是在公正客观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分析了两方的观点而得出自己的见解。片子出来后,双方都没有不满,因为他们感觉到了片子的客观公正性。所以我们进行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时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亲临现场采访,尽可能多的掌握素材和信息,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

在解说词的写作布局时,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要把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一般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即主线。这条主线应能够统领全片,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专题片《话说长江》就是以长江作为其外在的主线了,通过顺江而下的拍摄,反映了长江的风貌。这条江,通过解说词的一再提示,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给人深刻印象。再如我台拍摄的《影像呼伦贝尔》就是影像资料为片子的外在主线,以呼伦贝尔六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为内在主线,展示了呼伦贝尔的前进历程,使人们对呼伦贝尔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

解说词作为电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有概括性。解说词并不是电视专题片的全部,所以应在语言安排上也要服从画面的内容的需要。具体来讲,解说词在写作上语言要精炼、节约,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在一部片子中不宜安排太满,凡是画面表达意义比较完整时,就不要安排解说,只要一句解说词能表达的内容就不宜用两句解说词来表达。如果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解说,不给人消化、思索的余地,就会使人感觉很累,特别是那些又满又脱离画面的解说就更令人讨厌了。所以,解说词写作一定要做到可写可不写的时候最好不写,写的时候也要做到"惜字如金",对于那些不要讲解就能达到效果的画面,那就坚决不写。例如,画面上是一位红衣少女在植树,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提到少女穿着红衣,少女在植树,这时的解说词应为"少女xx今年十八岁,是呼伦贝尔学院中文系的学生"。这里,解说词提供的信息是姓名、年龄、身份,都是画面语言没有提的,同时也是观众想了解的信息。如此一来,解说词首先在信息上与画面形成了互为补充的配合。

解说词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解说词是供人朗读的,这要求文字上能上口,不使人感到勉强和别扭,因此对一些书面语和低频率文字应做到少用或不用,如"憩息","歆羡"等词语,在书面上使用频率都很低,比较费解,读出来就更少有人听得懂了。解说词要把书面语言口语化,把倒装句改成正常句子,文言文变成白话等。解说词还要精炼。电视语言必须是直白的、直接的,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抓得住。句子要尽量短,一个长句子包含的三个或四个信息可以用四个包含一个信息的短句子表达,例如,"今年快六十岁的巴特尔老汉和他的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合伙办了一家牧场",可以改成:"巴特尔老汉快六十岁了,两个儿子也都大学毕业了,如今,他们合伙办了一家牧场"。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它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还是探讨中都要着眼于它与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电视解说词写作的特殊性。只有全面把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规律,才能更好的创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冠军配音网——中国网络配音精英团队,专业提供专题配音、广告配音、粤语配音、小语种配音、多媒体配音、课件配音、外语配音、企业专题录音、学校专题录音、模仿配音、方言配音等,专业品质、真诚服务。网址:, QQ: 835212058 850364493.

参加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第二期电视专题片后期制作培

训班的体会

5月22日至6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省远程办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第二期电视专题片后期制作培训班。学习期间,我亲耳聆听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郭彦民、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助理张君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徐珂、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朱建民等几位名家的讲课,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5月23日,省委组织部远程办领导宋洪宪、冯卫东亲自挤时间主持召开了“全省第二期电视专题片后期编辑制作培训班行前动员会”,专门为这次培训人员作提出了“珍惜机会,刻苦学习,注重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这次学习培训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省远程办继去年举办第一期后,第二次专门为全省远程教育系统的业务骨干举办的培训班。大家认为这样的“充电”是十分必要的,纷纷表示感谢省远程办和本单位领导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学习、涉猎、吸取了全国最高层次的“营养大餐”,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含金量,不断增强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这次学习培训是我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最好的办法。眼下,我们有许多组工干部在干部考察、基层党建、远程教育等方面的业务工作上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组工干部业务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特别是远教专题片制作要求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期盼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于做好组织工作、基层党建、远程教育工作来说,都是相当不利的,而改变这种现状就是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这次所学的内容对我们摄影构图、电视新闻制作、焦点新闻制作、摄像艺术与剪辑、电视摄像与构图技巧、远教专题片的策划与制作、电视画面编辑等方面很有帮助,提高了我们审核远教专题片的能力,特别是在撰写远程教育专题片的解说词时,尽力争取领导支持,改变以往做法,少用领导同期声,少用专业名词,少用数字表达,少用专业术语,多用画面语言,多用广播电视语言来解说;在拍摄电视专题片之前,搞好策划,多与采访对象沟通了解,抓住人物、事件的影响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情境细节来拍摄电视画面,讲究故事性、真实性,不要随意摆拍;在拍摄过程中,要找有电视画面编辑意识的同志去拍摄,不要随意找一个记者去拍摄,这样容易造成后期制作出现硬拼图的现象,同时运用好推、拉、摇、移等拍摄技术,按照“符合观众视觉习惯,符合观众的生活规律,激发观众的情感”的要求,多镜组合,多创造影视时空,做好现场采访、宣告式报道、情节式报道;在后期制作时,充分用好用足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朱建民教给我们的“镜头剪辑章法与技巧”、“镜头组接的基本规律”、“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的方法与技巧,注重位置匹配、方向匹配、运动匹配,找到动作、视线、声音、内容、情绪、节奏、因果等常用的剪辑点,多用蒙太奇手法表现感人情节,确保画面组接流畅。

这次学习培训,让我人生有了五个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亲自体验飞机舒适、快捷方便以及遨游天空、俯视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受;第一次到北京,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己人生梦寐以求的地方,因为组织部门近年来承办的事很多,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组织外出学习培训或节假日游玩,能出来学习培训是幸事,其他组工干部羡慕得狠。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省远程办考虑周到,服务周全,特意安排几天的参观学习,让我们参观学习了一些地方,参观期间我不时打电话或发短信或传图片给想了解北京情况的同事。北京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国际大都市、地面相当干净、绿化面积大、城市规划搞得好、北京人文明热情大方、不时有老外观光旅游;第一次受到全国最优秀的专业老师的培训,这次安排的授课老师均是“重量级”教授,见解独特,对基层存在的问题能一针见血,培训内容符合我们基层远教工作者的实际,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操作的东西,整个培训效果相当好,不时与

授课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索要资料或教程或联系方式;第一次感受首都人的生活快节奏,为了节约钱,我们均是乘坐地铁,2元钱一趟能坐几十里路,偶尔坐2元北京公交车,不管坐地铁还是坐公交车,均能看见在首都工作、学生、生活的人群的忙碌身影和争分夺秒的场景;第一次有调整心情、安静心灵的时间,过去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参加工作进组织部8年有余的期间,一直处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学习,这次学习培训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学习培训如此眷恋,感受如此强烈,让我感到更加充实,它给我的是一次难得的提高机会,是一次很好地总结工作中成功和失误的机会,是一次难得的释放工作压力、陶治心情、安静心灵、调节情绪的好机会,是一次跳出来、看一看,全新认识远教事业的最佳机会。

电视专题片的包装手段和技巧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也就是说,包装不是对作品内部各种要素的包装,而是对作品的成品的包装。

实施拍摄手法包装,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浩瀚世界芸芸众生,一切似乎都可以拍摄记录,而一切又仿佛那么司空见惯。拍什么?记录什么?采取什么手法拍摄?这就要有个选择问题,准确的选择就是一种“包装”。笔者总结了“八字选题包装法”,即“欲、画、人、情、事、新、美、深”。

欲:指对某一题材的最初感觉,能否触动创作者的兴奋点,引起较强烈的创作和拍摄欲望。只有触动创作者的题材才能触动观众。

画:拍摄对象(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具有可视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80%以上来自视觉。作为视听艺术的专题片首先应考虑视觉效果,采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发挥电视画面优势,把画面语言作为专题片的本体。

人:人物形象、气质、口才、个性等方面是否有特色、有魅力。主人公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一部专题片的成败。

情:能否“出情”,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情抓住观众,成功大半在握。

事:有没有故事,细节是否吸引人。叙述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给观众,强似塞给群众一部二三流的虚构电影故事片。

新:题材、角度、拍摄手法等是否新颖奇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创新、突破应是艺术创作者永远的追求。

美:是否给观众以某种审美愉悦。一部优秀的专题片必然是美的艺术品,或真实动人净化心灵,或教人向善境界升华,或意境优美令人神往。

深:是否有挖掘的潜力(具有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那种“小中见大、平凡中蕴深意、一滴水见太阳”的题材最需要选择者的慧眼去发现去拍摄。

根据这些准确选择,紧紧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和“共鸣点”,使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从而升华其内涵,突出其主题,进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进行电视语言包装,营造观众的兴奋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包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语言包装”的关键所在。“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例如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敬礼"老四团》,开篇首先引用了沂蒙人民赞扬老四团的歌谣,由此把观众带入那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后,又将场景转换到老四团战士的家中,继而出现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老战士的面部特写。随着解说词的插入,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专题片起

伏跌宕,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运用音乐包装,丰富节目的感染力

运用音乐包装专题片,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借以烘托气氛,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而是服从内容,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嘱托》刻划了一位身患癌症的检察官,深入基层,为民伸冤,惩治腐败,改变农村面貌的英模形象。临别时,众乡亲十里相送,难舍难离,当一位老人扑到这位检察官怀中,热泪横流,嘴里喊着”老张,你不能走!”的时候,音乐骤起,那激昂而深沉的旋律,伴随着画面里那一双双期盼的泪眼,形成一种检民同心,情深意长的浓厚气氛。

加强其它细节的包装,展现节目的整体美

细节包装,主要包括声音、特技、字幕、片头片尾、暗转等。初看起来,这些好象是细枝末节的小技巧,但对强化节目效果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片头片尾是一个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整体,做得好了,可起到“意义指示”、“画龙点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特技,是电视专题片特有的包装手段和包装技巧,是运用电视画面的特殊处理而达到的一种包装效果。如,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在报道行人乱穿高速公路造成人员伤亡时,特地使用了慢动作重复了某行人被撞身亡的场面。由于慢动作的使用,使这条报道起到了非同寻常、凸显本质的效果。再如,但特技包装不可滥用,用得不准确,就会喧宾夺主。声音包装,一般是指一部专题片的配音或解说。用什么样的音调,用多快的语速,是高扬的还是低沉的,用男声还是女声,产生的包装效果也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而有所选择,选择得好了,可以锦上添花,使节目增加整体的美感

北京光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凭借一流的影视设备和丰富的制作经验,为您的企业拍摄制作最专业、最富有创意的影视广告片、企业形象宣传片、专题片、展会宣传片、电视购物、电视直销、卖场演示片等!前期创意精彩,后期制作精良(专业配音、配乐、字幕,动画特技效果等!) 专业光盘(设计、印刷、刻录、大量复制,DVD、VCD制作)。 010-64800722 134xxxxxxxx 杨

电视专题片制作感受

7月20日,局党委要我们做一个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电视专题片,以前简单编辑过视频,没有做过这样大型的专题片,接手后压力很大,硬着头皮也得作下去。首先开始收集有关的素材,教育局、进校、一中、二中、领导下乡等,选取了不少镜头,回来后采集、编辑,把视频往一块拼凑,配音、配背景音乐,自己检查、领导审了一遍又一遍,改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通过了,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几点感受写出来,一则和大家交流,另一则就是为给自己留下点痕迹。

感受一:定稿。文字资料要先定稿,不然你的后续工作没法做。如果资料改了,配音没法进行,镜头也没法取。

感受二:平时录像、照相总追着领导,没有群众,而我们做片还离不开群众,那时才显得群众的重要性。镜头十分珍贵。

感受三:录像要从中心领导开始,多录几秒,然后再录一般领导,会场一般是先中间,后两边。每个领导单独停下来3-5秒,为我们以后截取录像做准备。

感受四:选镜头。我们补了不少镜头,有时为了一个镜头要准备一段时间。有这样一段材料,“教育局所有同志的感受、心得都贴到了教育局的醒目位置,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当时没留,现在补,原来的心得都没了,只好补了几份,然后把它们分成单页,贴到墙上,然后再录,整整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真的很辛苦;还有党校张翠华老师辅导的镜头,是09年3月26

日辅导的,7月份录像,张老师穿的是连衣裙,没办法只好先给张老师回家取衣服,把爱妻的运动服拿来了,黑板上又不能什么也没有,写了一些科学发展观的标题,然后张老师说我录,又是半天。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只有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好。

感受五:音频编辑很重要,而自己这一块还是个空白。要学好Cool Edit Pro 2.0 。另外也要准备一些歌曲、背景音乐,到用时再找很费时间。

感受六:网上这样的专题片也有,多学习一下人家的,多体会,让自己慢慢的成熟。

小型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注意事项

小型电视专题片,长则15分钟,短则5—7分钟,这类专题片大都是一事一记,一人一片,短小精悍,反映的一般是基层情况,如一些新的信息、典型的经验和身边的人与事。这类专题片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地方特色,针对性强,群众喜欢看,播出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笔者现根据制作电视专题片的实践,谈几点制作电视专题片的经验体会。 (企业拍摄专题片的优势 )

一、要注意选取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典型人物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就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收益。因此,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时就应注意选取这样的典型。

二、要注意解说词写作

电视解说词应叙事干净利落,语言晓畅明白,词句短小简洁,语言力求口语化、形象化。 解说词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而是画面及同期声的概括、评价、补充、延伸和深化,以传达画面及同其声没有传达或无法传达的信息。电视解说词像一根链条,把电视画面与同期声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写作电视解说词时应尽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解释现象、阐明道理。在论述时应透彻、深刻、富有思辩色彩和哲理。解说词切忌空话。

三、要注意表现细节

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表现情、蕴含理的效果,如果一部电视专题片没有激情,通篇是干巴巴的说教,就不会吸引观众的视线,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要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要注意表现背景

背景,又称为环境,是电视专题片的基本构成因素,也是电视专题片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事件赖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和基穿

一般来说,电视专题片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自然背景。在一部具体的电视专题片中,由于所反映和表现的题材、主题等因素的不同,其所处理的背景也就有所不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创意、题材、主题来选择不同的背景。 (企业宣传片和专题片成功的四个要素 )

五、要注意真实性

目前,县级台自己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多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然后确定题材主题,构思情节,安排同期声拍摄。电视专题片在表现或保留生活真实面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真实性不只是指外部形象的真实再现,还严格要求人物内心的真实和现实生活的真实。一

部成功的电视专题片,它是形象真实和内在情感真实的完整统一。因此,在拍摄电视专题片时,一定避免一些人为的摆布和虚假的东西,力保专题片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专题片才有魅力,真实的专题片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六、要注意构思

电视专题片的构思一要完整,二要新颖,三要科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电视专题片的创意技巧 )

电视专题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包括标题拟制、画面剪辑、音响合成、字幕设计以及所有构成这些要素的子要素。在制作过程中,要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在“以视为主,以听为辅”的原则指导下,协调和处理好画面、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方面的关系,使电视专题片诸要素及构成诸要素的子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为突出主题服务。只有电视专题片构思精巧、制作精良,才能制作出内容、形式俱佳的电视专题片。

服务范围:

电影、电视剧的摄制与发行

各类电视专题片、系列片、纪录片的摄制

企业、产品、企业家形象电视广告、宣传片、多媒体展示光盘的摄制

产品推介片、宣传片,影视广告片的策划、创意、拍摄和制作

各种三维、二维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各种文艺晚会、演出、庆典、会议电视摄制

企业形象设计,企业CI、VI设计宣传推广

宣传画册设计推广,产品样本设计制作,包装设计等

CD、VCD、DVD光盘批量制作

我们将在影视制作、广告创意及上述相关服务方面为您提供积极支持。热忱欢迎致电、致函我公司,小型影视制作的12个主要流程

专题片《话说宣纸》制作的心得体会

专题片《话说宣纸》取材于安徽皖南山区泾县,讲述的是宣纸的由来以及传统宣纸手工作坊和现代规模化的生产工艺流程。

前期拍摄

在完成前期调研后,实际上此片拍摄周期只有10 天,摄制组要在短短的十天之内完成组员的磨合、根据恶劣的拍摄环境随时应变、艰苦拍摄等一系列的工作。拍摄设备方面,我们主要使用了Sony HDW-F900摄像机和ARRI日光型高色温灯具。

由于象这类片子往往具有纪录片的特点,那就是拍摄内容需要以客观真实为主旨,大部分情况下画面效果注重客观性、真实还原性,要求色彩再现平实而自然;但却随时会受到外部拍摄条件的限制、具体镜头画面的不确定因素的限制,往往要求摄制组在有限的条件下迅速作到各种“救”画面的调整。

这条片子内的构图内容元素主要是山、水、人、纸和建筑,要着重表现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山,我们通过高清晰度摄像机的应用表现出了预期的绿色植物层次感,以往用标清摄像机时,毕竟清晰度很低,是高清的1/5.5 倍,所以感觉画面对绿色反应迟钝。水,孕育了这方水土上的宝贝__宣纸,而且保障了宣纸的尊贵质量。也是我们这次着墨刻划的。由于水是透明物体,具有流动性、折射性,因此我们利用了环境对它影响大这个优势来找角度拍摄,结果高分辨率的画面中水的型态多变而柔美。

纸,是我们本片描述的核心,主要表现出宣纸的“白” 和纸的质感,通过用光、通过找拍摄角度等方法找寻最佳的纸质感觉。

建筑,皖南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当地风情,用“灰”色可以高度概括它的特色,那么在我们的片中,灰色就是连接其他颜色的过渡。人,有机地将山、水、纸、建筑的绿、白和灰进行了组接,支撑起了整个片子的活力和张力。

总之,无论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我们都比较注重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利用自然光、环境光、人工灯光等用光方式来满足色彩的出色再现和主题的表现。

菜单参数

在出厂设置状态下高清画面的色彩不饱和、锐度也不够、影调不够丰富、黑还原不够,我们主要就这方面做了参数调整以达到本片画面所要求的色彩自然朴实、清晰度高的效果。

色彩再现

影响色彩再现的重要一点就是白平衡。由于高清摄像机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使得对摄像来说调白平衡的要求更严格。尤其是在混合色光的情况下对白平衡的掌控能力更重要。对于室内场景,就要根据片子要求考虑偏重于自然光、还是偏重于室内灯光对白平衡。即使在全部使用灯具,而且是ARRI 灯的条件下还要考虑到每一套灯具的发光效率是否符合要求、环境内灯具数量不够用、电压不稳定造成同样功率灯具发光效率不一样和色温不一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我们这次的简陋拍摄环境下碰到了,前面也说过,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是摄制组无法事先掌控的,而且还要在短周期内赶进度,因此,这就非常考验我们摄像组人员的应变能力,为了获得画面中每个局部的色彩良好再现和统一,就要考虑通过技术参数是否可予以弥补、通过灯具前加镜头纸是否可以弥补、通过构图是否可弥补、通过借机位是否能弥补等等。那么对于室外场景的拍摄呢,个人认为更多的需要注意室外环境对白卡的影响,要注意白卡的受光面积、受光方向等因素。

格式

我们这次采用了据说能使静止画面中垂直分辨率较隔行方式有效提高25-30%清晰度的逐行扫描格式。但是,从后期制作的角度来看,由于逐行方式对横向运动镜头的限制大,容易造成正常运动镜头中景物边缘明显的、令人不舒服的闪烁。因此,我们的感受是对于电视台栏目类节目、尤其是要求赶进度的时效性节目采用隔行扫描的方式比较稳妥。

白色物体的优美还原

实际上对于摄像机来说,最难拍、也经常让摄像头疼的就是白色物体的表现。而我们这个片子的重点是刻划白色的宣纸,因此,不可回避白色物体如何优美还原的问题。基本的拍摄思路是利用环境漫射光、再加一些辅光光比,找寻最佳的机位角度,力求达到良好的纸质表现。在拍摄室外的纸时,为了保证纸的“白”色还原正常、有层次,同时要照顾到诸如人脸等其他人物、物体的表现,我们主要利用了纸的反光作用、再通过收光圈、补光等手段来体现。

室内环境的表现

由于高清摄像机的高灵敏度和高解像能力、摄像机CCD对暗部景物的出色还原能力,因此对于要求自然、平实的纪录片类节目在拍摄室内环境时,很适合只用室内原有的照明设备,再略微在暗部补些光就可以了。

后期制作

校色

如今,愈来愈多的高清节目制作追求画面的精致,因此,在完成了非线剪辑后都需要进行调色,色彩还原优美的画面为高清节目带来更高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此片后期主要设备为Apple 双G5平台Final Cut Pro HD(Ver. 4.5)、Sony HDW-F500 录像机、Sony BVM-D24E1WE 24' 监视器。在F C P 软件中,校色一块主要是使用C o l o

r Correction 和Image Control 两大校色插件完成的。使用时可将其中的校色功能拖出粘贴在每一个镜头中成为单独的一个校色系统直接对该镜头进行校色。也可以多个选项同时使用。其中有一些功能的效果大致相同,我们最常用到的是Color Corrector 3-way、RGB Balance、Brightness and Contrast 和Gamma Correction 四个功能。

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分别调整暗部、中间部分和高光部分的值,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亮度和颜色调整的细化和精确性,同时还能兼顾到黑白平衡的微调。

在各部分亮度调整完以后,要适当的加一些饱和度,弥补在亮度调整过程中导致的饱和度损失。一般亮度调大了以后要适当的加大一些对比度,以保证画面的调子不至于太软。亮度调得过大不仅会损失画面亮部的细节,还会产生很大的噪波、影响画面的质量,同时,调整亮度也会影响黑电平,调整时注意黑电平的范围控制在0-50mv。

Gamma值的调整不太会影响黑白电平,是一个理想的调整画面亮度和层次的工具。 技术指标控制

在调色的过程中,对技术指标的把握至关重要。我们对此片的技术控制参照了金帆奖技术质量要求进行的。比如对画面亮度的控制,要求亮度指标最高不能超过770mv,一般把指标控制在765mv 以下。有些画面中亮度信号叠加色度信号后将致使复合信号超标,我们就将亮度信号控制在 700mv 左右。如果画面以消色为主,亮度信号一般控制在 550mv 左右。

对于画面的复合信号指标,我们控制了复合信号幅度最高不能超过800mv,一般控制在795mv 以下。对于画面的黑电平指标,我们将黑电平指标控制在0-50mv,最高不超过50mv,一般黑电平尽量控制在5mv。色度信号方面,我们让泰克示波器上的菱形图显示尽量象扇形张开,当然也要根据具体镜头而定,前提是确保主观感觉不失真。

对于音频指标的把握,控制语言最高音量不超过-10db,一般控制在-20db — -12db 之间,音乐最高音量不能超过-5db,一般控制在-20db — -7db 之间。

策划拍摄制作企业宣传片、专题片的几点心得

广告活动对于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的作用,众所周知。“广告不是万能,但少了却不行。”因此,央视每年的广告招标总是那么热闹。但是那也只是大企业的专利,我们大多的中小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一掷千金,暗自佩服人家的魄力,感叹自己的无力。我们都知道,企业在央视投放一千万以下的广告费,几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然而几千万的广告费又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受得起的。所以许多中小企业只能选择更适合自己自身时间情况的广告方式。其实,大企业的广告是用钱砸出来的,小企业的广告才更能体现其价值。如果不信,你可以找个外行人随便去拍个广告,花个三千万在央视投放,然后在配合地方媒体轰炸和促销,其效果不会比那些大制作的广告差。中小企业的广告要做,而且还要慎重地做。除了大众媒体广告,另外还有一种广告形式也不可轻视。那就是多媒体广告,企业通过策划制作的多媒体来进行广告宣传。企业宣传片不仅仅是拍摄制作一套光盘那么简单。企业制作宣传片的最终目的是传播企业形象,销售产品。它要求的不仅仅是画面的精美、内容的生动,更要求能够统一企业形象和产品特点。这种多媒体宣传片特点是投入小,受众针对性强、播放地点灵活等。企业宣传片从内容上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形象片,另一种是产品直销片。前者主要是整合企业资源,统一企业形象,传递企业信息。它可以促进受众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信任感,从而带来商机。而产品直销片主要是通过现场实录配合三维动画,直观生动地展示产品生产过程、突出产品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而让消费者或者经销商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产品,营造良好的销售环境。企业宣传片的直接用途主要有:促销现场、项目洽谈、会展活动、竞标、招商、产品发布会、统一渠道中产品形象及宣传模式,等。

企业做宣传片首先要明确目的。为什么要做宣传片。企业制作宣传片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还是介绍产品?如果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那当然是做企业形象片。很多中小企业自身的形象并

不是很突出,在企业内部对自身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渠道和消费者中也没有形成影响和共识。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企业就需要将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出一个统一的企业形象。如果企业要做的是产品直销片,和企业形象一样,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定位也很重要。产品有产品的形象,产品的功能定位应该能够体现出由产品所展示的品质、品味和品形到品牌的过渡。宣传片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企业——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对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共识。

明确了目的还要明确用途,是用来促销、参加会展还是招商、产品发布,这对宣传片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产品发布会,招商与会议等专题片,要重点介绍的是企业实力,传播新产品信息。面对的受众是第一次接触该产品,所以需要内容详尽,卖点突出。如果企业是在现有渠道中统一形象,那么目标受众明确,对企业和产品有一点的认知和了解,这样的宣传片需要强调的是精练。总之,企业在决定做宣传片之前要仔细分析企业自身的状况,明确目标和用途。不能为了做宣传片而做宣传片。

现在,有很多的多媒体制作单位可以为企业制作多媒体广告、宣传片。很多的小企业喜欢选择这样的公司来做宣传片,因为成本比较低。从技术上来说,这些公司是没问题的。然而企业宣传片毕竟不只是技术上的一个拍摄和光盘制作。它是企业的一种广告方式。是广告就需要精心的调研分析,合理的策划和创意。而大多的多媒体制作公司都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此,企业在选择做宣传片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制作单位。其实,最好是选择一个具备很强营销策划能力的公司,即使他们没有多媒体制作业务,他们也可以给企业做合理的分析和策划,告诉企业该怎么做。实际上,有一些营销策划公司也做影视广告,用这样的公司来做企业宣传片,才可能更好的将宣传片的营销作用更好地发挥。

另外,企业对于不同的区域市场所使用的宣传片也应该有所不同。成熟的市场和新市场应该区别对待,在成熟的市场各级客户对企业和产品都有了一定的认知,针对他们所做的宣传片是要将他们现有的认知系统化,统一化。而对新市场来说,主要是将企业形象和产品功能特点等传达出去,先获得认可和接受。

所以,企业制作宣传片,不能只有一套方案,一张光盘打天下是不行的。当然也不是说宣传片越多越好。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目的和用途做几套方案,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在每个宣传片里要贯穿同一根筋,那就是企业的神。从理念到行为到视觉,这一套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企业宣传片不宜做的太长,不能因为成本低,就把所有的信息塞入一张光盘。这和广告一个道理。再说了如果让客户想看一部电影似的来欣赏的宣传片也不大可能。但是宣传片毕竟不同于影视广告,所以也不宜太短,太短了想说的东西没有说明白,目的自然也就达不到了。企业宣传片的长度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在10--20分钟为宜。

企业宣传片做为营销的辅助手段,不能单一存在。如果仅仅依靠一套宣传片进行企业形象,产品宣传那肯定是不行的。这地球人都知道。

总之,企业宣传片较之传统文本式宣传有直观、生动,可将影视动态、配音解说和三维动画融于一体,从而更丰富详实的展示企业的形象、产品信息和价值服务。而相对于影视广告来说,企业宣传片成本较低,受众明确,展示的场合和时间随意性也比较强。企业宣传片看似简单,但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用好了,同样可以对营销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没有好的选题或者是亮点内容,我认为不要盲目制作专题片。不但观者觉得无味,对于拍摄制作人员也是一种煎熬,并不能产生应有的共鸣。

想要制作一部优秀的专题片,我个人认为一定要考虑以下几点:

1、恰当的选题,要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2、必须要事先准备好文字资料和其它相关素材,理顺思路,完整构思,进而写出一个分镜头的本子;

3、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先了解和体验所要拍摄的内容,不至于纸上谈兵;

4、作为一名编导,要有一定的知识面,针对不同内容了解相关的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在片子当中,但是要通俗易懂,避免逻辑性和政策性太强;

5、视频画面必须要符合语言叙述,通过画面就能使观众看懂内容;

6、基于多年工作经验,我们也可先拍摄后写剧本,但是总会有欠缺,不尽完美,应尽量避免;

7、由于设备和拍摄环境的局限,我们尽可能少用运动镜头来拍摄,多运用景别 的变化反映所拍内容。

谈专题片制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政法系统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监狱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提高新闻摄影、摄像水平。6月11日至12日,省局在宁举办了新闻摄影摄像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其中关于摄像非编的专题讲座。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苏电视台资深编辑师顾杰老师关于非线性编辑知识的讲座。在三个多小时的讲课中,顾老师始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非编知识和他对专题片制作的独到见解,讲座结束后顾老师又和我们进行了交流,启发和受益颇多。

目前,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制作专题片的情况。外单位来参观学习和交流需要对外宣传的、本单位工作和有些重大的计划项目(例如基建、调整和规划)需要汇报的、重大节日或活动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的……,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制作出符合特定主题的电视片,也就是所说的专题片。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制作实践,我认为要制作出一部好的专题片,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的文案是前提。这里的“好的文案”其实就是指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在文字层面,一个切合专题的好剧本就决定了这部专题片的整体水准。因此,对于专题片的制作来说,编剧的文字功底和政治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点万万不可忽视。在动手制作专题片之前,我觉得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对文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力求做得更好。

二、适合的主旋律是基础。对专题片来说,匹配的音乐很重要。制作一部专题片,往往需要收集和使用各种类型的音效来做配乐。但是,对于每一部专题片来说,它的主旋律就只有适合其特定主题的一种类型。匹配特定的主题,主旋律或是舒缓、或是紧张、或是轻快,或是激昂……。在文案确定之后、开始制作之前,先要根据主题和文案,选择一个适合的音乐作为通篇的主旋律。而这点,往往很容易被忽视,也很难做得好。因此,制作者对于音乐特别是旋律的感悟和理解也很重要,这方面的素质需要我们自觉主动地加强日常训练和培养。

三、丰富的画面是主体。众所周知,专题片的主体是由配合文字内容的连续画面组成的,而画面是由一个个镜头串接而成的。为此,平时一定要注重素材的拍摄质量和保存分类,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到镜头画面的选择。选不出高质量的素材镜头,就算制作水平再高也难以剪、拼出高质量的画面,没有高质量的画面,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片子。这就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是同一个道理。如果素材的种类多、质量高,再加上较高的剪辑和处理技术,才有可能做出内容丰富、节奏动感强、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画面。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专用素材库,注意科学、合理的保存、归类各种图片和音视频素材,对专题片的制作乃至各种多媒体演示课件的制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开头和结尾很关键。用顾老师的话说,“开头几分钟很重要”。我很领会这个观点。人的注意力往往在开头的一段时间内很集中,因此,开头一段的文字、画面和配乐等等所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总体效果好不好、有没有吸引力和冲击力,会决定观众的第一印象,往往对有没有兴趣继续往下观看有着很大的影响。

结尾的制作同样也很重要。经过开头的精彩、中间的平稳,结尾如果仍然保持四平八稳

的话,就很难成为一部高水准的专题片。结尾的部分,应当通过文案的设计、镜头的剪辑、画面的巧妙组合和处理等一系列手段,留给观众遐想、揣测的空间或强烈的印象。会后,我曾向顾老师请教关于开头和结尾的制作需要花费的精力与主体制作所花费的精力相比,各自所占的比例问题。因为我试图想通过这个问题弄清楚开头和结尾的份量到底有多重。结果虽没有得到具体的答复,但是我弄明白的意思是,如果时间宽裕,就尽可能多的把时间花在揣摩开头和结尾上吧。

五、片头是点睛之笔。片头指的是专题片主体开始之前,引出标题的那一段视频动画,一般长至几十秒短至几秒。片头一般是采用后期合成技术,对多个视频片断、图片和文字进行特技处理制作而成的。前文说过开头很重要,这个开头其实就包括刚开始的十几秒的片头,而且片头结束一般都要引出整部专题片的标题。可见片头制作的重要性。对于整部专题片来说,片头就是点睛的一笔。如果这一笔的水平很一般,那么专题片的整体档次就会受影响。反之,如果片头的制作水平很高,那么也会让专题片的整体档次更上一个台阶,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精美的片头从设计包装到制作合成,都要有一套完整独立的制作流程和方法,这里不再赘述。想说说自己的几点制作感受和体会:一是要培养片头的设计创意。片头的设计很重要,一个全新的巧妙的创意,会在几十秒内就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创意的获得,需要制作者多动脑筋,多培养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二是要提高片头的制作技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高水平的技术制作出高质量的动画,低水平的技术只能出低质量的动画。现在高质量的片头,往往都需要photoshop、flash、3Dmaxs和After effect等多种多媒体软件的联合使用,用单一的软件很难实现。比如,顾老师在讲座结束前播放的《南通海事》的三维动画片头,就是采用的photoshop、3Dmaxs和After effect制作而成。这些都对我们制作者掌握和应用多媒体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要注意片头与主体开头的结合。片头十几秒放完,专题片的标题出现、定格,接着几秒后就是开始主体部分。有些人往往会忽视片头与主体开头部分的结合。我认为,应该尽量做好片头与主体开头部分的衔接处理。根据具体情况添加淡出过渡,是比较好的方法,应该尽量减少片头与主体开头之间的画面硬接。

专题片的制作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还远远不止以上五个方面。我觉得,专题片的制作更像是创造一个艺术作品的过程,制作者不仅要具备全面和精湛的制作技术,更深层次的是,需要具备文学、音乐、美术、视觉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一个方向。

人物专题片的采访创作体会

现代电视理论强调电视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编排内容都要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电视媒体的发展,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的需求。特别是在人物专题的创作中,结构上要用心设计,内容上用心编辑,情节上要跌宕起伏,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提高人物专题片的表现力和收视率。

在实际创作中,我首先注重深入生活,收集素材,把细致的采访放在节目制作的第一位。人物专题片《爱心之果》讲的是一位普通女工陈江南14年资助贫困山区孩子求学的故事。我在策划准备过程中,通过和主人公交朋友,我们相互建立起了信任感,使我尽可能更多地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她的家里我感受她对老人的孝敬,在办公室我体察她的爱岗敬业,通过多次采访她的丈夫、父母和她的同事,阅读了上百封她和被资助孩子的来往信件,使我从思想情感上渐渐融入了她的生活。这样积累下来的大量素材,为提炼主题、构思结构以及确定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拍摄过程中需要设计的画面、需要拍摄的镜头等等,也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任何作品主题思想是核心,是脉搏,而好的结构,好的表现形式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在展现主人公美好心灵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好的素材还需要好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过程。在《爱心之果》这部片子的采访策划中,我尝试了多种表现手法。如一种结构是,让主人公讲述资助过程,加入背景介绍,穿插对陈江南母亲的采访和被资助孩子英杰的电话采访,虽然全片的结构充满张力,但缺少创意。另一种结构是,按照陈江南从十几年前开始资助到孩子考上大学的时间脉络,解说中加图像加采访,这样的结构有些平铺直叙,似乎体现不出主人公的境界。接下来我尝试倒叙的手法,先介绍被资助的孩子考上大学,然后引出来龙去脉,这样的方法又使某些情节和内容不好表现。最后我采用书信作为载体,14年来陈江南与被资助孩子英杰的来往书信有上百封,我挑选其中4封信作为引线串起整个故事,选用其中一封洋溢着感激之情的英杰称陈江南为母亲的信做开头,“在我的家庭,遇到困难时,是您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家摆脱困境;当我感到失落无助时,是您在精神上鼓励我,用慈母般的爱温暖我。在这里请允许我,叫您一声母亲!”这是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动情点。另外3封信选的是,英杰家乡发生洪涝灾害,英杰以优秀的成绩回报资助,英杰母亲写来的感谢信,适时展现的3封信起着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我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懈的努力,使人物专题片《爱心之果》的结构形式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成功探索。 就像人物专题片《爱心之果》的开头选择让我尝到甜头一样,我体会到在人物专题的创作中,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对调动情绪营造气氛起着关键作用。 在另一部人物专题片《真情涌动》中,通过反复推敲,我在开头使用了一组情景再现的镜头,呼啸奔驰的火车,紧急刹车,120急促的喇叭声和救护人员抢救的特写,担架、车轮、吊瓶、医护人员快速抢救的身影,叠加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这时屏幕上出现两行字幕,“20xx年12月27日,齐鲁石化橡胶厂职工崔明延、刘霞的儿子不幸被火车撞伤,生命垂危??”然后在职工们踊跃捐款的照片上,出现标题字幕,一个“真情涌动爱心奉献”的感人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好的开头,关系到整个片子的艺术效果,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 人物专题片的创作首先是作者自己感动,然后才会让观众感动。创作好人物专题片离不开立意,即你的作品想通过人物表达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感情。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挖掘隐含在事物表象中的思想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把握好采访方式,采访到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的对话和故事,从而挖掘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物专题片《乐于助人的栾新》讲述的是一位残疾人20多年坚持做好事的故事,当初栾新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都是些相同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通过多次联系,耐心和坚持,我终于坐上栾新的三轮车去看望他照顾的老人,慢慢地他渐渐接受了我的采访。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你谈一谈为什么长年坚持做好事?”又感觉这样问太生硬,不自然。后来设计的问话是:“我觉得你做好事是有原因的,一个残疾人本来需要别人的帮助,怎么想起来去帮助别人的?” 栾新开始慢慢地向我叙说。多年前一次外出,他的三轮车突然坏了,荒郊野外,举目无亲,这时一位陌生的小伙子执意送他回家,两个小时的漫长路程,把他送到家后小伙子连一口水都没喝,栾新甚至都没看清楚小伙子长什么样,小伙子就匆匆离去了。看着汗流浃背的小伙子离去的背影,栾新禁不住泪流满面,他暗下决心今后也要像这个小伙子一样帮助别人。小伙子感动了他,他又感动着我,从他讲述的故事中,我选择了3件事,按照从他被别人帮助再到他帮助别人这么一个线索,结构整个人物专题,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美好心灵。通过这次采访我认为只要多沟通,多了解,提问题自然切入, 使对方舒服,精诚所至,最终就会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一个有品位、有内涵,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的故事。

挖掘人物,提炼生活,学会启发被采访人,提炼更深刻的主题。专题片《史学英的石化视角》介绍的是一位基层的倒班职工,从一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到获得中国石化摄影金奖的过程。史学英利用休息日独自去40里外的燃煤车间,拍摄工人挖煤、卸煤、运煤的图片。

我重点采访她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的,于是就有了:冬天,史学英骑着自行车,带着棉帽,戴上手套,捂上口罩,用围巾把脖子围起来,相机用塑料布抱起来的特写画面。夏日,煤粉和汗水顺着她的脖子往下流,满身流着,鞋是黑的、袜子鞋垫也是黑的??有了这些细节,人物专题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最终我确定就以史学英的这些细节为线索,表现她如何刻苦自学,如何用作品诠释她的创作灵感,从拍摄周围的人和事到拍摄最基层的职工风采,让观众了解她内心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和一个石化人的独特视角。

电视行业是一个前沿行业,人物专题片是同期声、解说词、音效的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纷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停地总结探索。作为一名电视人,要适应电视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人物专题片。

专题片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企业新闻专题片是综合运用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对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些具有企业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生事物以及某一行业、地区、现状考察等题材进行充分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一部电视企业新闻专题片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关键因素是采制过程中的角度切入方式,而角度切入问题历来是电视记者最为费神最为刺手的问题,一部成功的电视企业新闻专题片,必须由一个成功的角度切入方式来引导。展开角度切入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节目的社会效果,切入角度选择的好片子也就成功了一半,一部片子有了一个好的选题,也仅仅是采制过程中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要想把这个选题采制成一部好的片子,就得冲破角度切入这个难关。作者作为地方台的栏目记者,从事电视企业新闻专题片的采制工作已有多年,至今,仍感到片子的角度切入方式难以把握,每拍一部片子,在角度切入问题上都要大费周章,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一言难尽。同时,在工作的摸索中,在不断地借鉴学习中,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在片子采制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发现了角度切入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从企业企业新闻事件中寻找富有特别意义的场景和片断来作为角度切入

在电视企业新闻专题的采制过程中,比较明显地集中再现生活富有特别的场景和片断并不那么容易碰到,这就要求记者细心观察,深入挖掘,一旦你捕捉到了,整部片子的角度切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19xx年,米泉电视台在采制《水中情》一片时,摄像记者就成功地捕捉到了一段稍纵即逝的感人场景,主人公冒着刺骨的寒风跳进齐腰深的冰水中,疏通涵洞, 他上来时浑身打哆嗦,手臂被冰渣划伤多处,鲜血直流,我们把这段感人场景放在片头,作为角度切入,没有一句解说,也没有一点音乐,只有现场效果声,然后叠出片名《水中情》。这个先进人物的事迹由此得以顺利展开,从这个角度切入,把一个忠于职守的水管工作者的形象推到了观众的眼前,留在了观众的心中,同时也调动了观众对这一人物进一步了解的急切心情,为观众审美需求的情感延伸创造了条件。片子播出后,反响很大。

二、开门见山,集中再现特定情景

电视企业新闻专题通常是当日或近日重大企业新闻动态的综合补充和深化,较重视时效性,因而在角度切入选择了多采用开门见山,集中再现特定情景。19xx年夏天,我台选送在新疆电视台播出的《金婚的日子》角度切入点就选择了闻名全国的书法篆刻大师夫妇金婚庆典日,直接开门见山切入,集中再现夫妇金婚之日的特定情景。开头是这样的:(现场主持人同期声)“今天是二位老人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现在,我宣布金婚庆典开始。”音乐响起,荧屏上则呈现夫妇激动的面部特写,推出片名《金婚的日子》。由此才逐步深化夫妇相濡以沫,对艺术追求不辍的传奇人生。

三、以鲜明生动的个性形象为切入点

如果说消息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要职能的话,那么电视企业新闻专题则以捕捉富有个性特征的鲜明形象取胜。电视是形声兼备的传播媒介,电视企业新闻主要是靠一幅幅画面来报道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但这不等于说它自然而然也就有了鲜明的形象,其实,相当一部

份企业新闻摄取的只是一些不能反映生活本质的一般性画面,若要想拍摄到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画面,则要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第一线,去细心观察、体验。好消息是这样,好的企业新闻性专题更是如此。因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可能就是一个好的角度切入点。有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整个片子才得以顺利制作完成。我从实践中体会到,鲜明生动的个性形象是挑、等、抢甚至是借来的,以此为角度切入主题,当然为整个片子增色不少。

四、选取企业新闻事件的某个侧面或侧面的一点为切入点,引发开去

电视企业新闻专题角度切入类似于打仗选择突破口,口切得越小,材料越集中,越容易把问题说透,企业新闻性专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对企业新闻事件的采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它只能选取某个侧面,或者某个侧面上的点,引发开去。然而世间任何事物又都不是孤立的,有好多个面,这时,我们只能在若干个面中进行精选,从最能展现事物特点的那一点去切入主题,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缺其一指,一点切入往往成功系数较大。而面面俱到则常常是面面不到。啥都想说,结果是啥也说不透。以某一侧面或一点为切入点,往往能使片子结构紧凑,简洁明了,吸引观众。

五、平中觅奇式角度切入

有些选题并不重大,但只要有一个比较奇特的角度切入,也能够成为优秀的电视企业新闻专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大的题材不是人人都能遇到和发现的,但是抓取好的企业新闻的机会对每个记者来说却是均等的,一些看似寻常,司空见惯的企业新闻题材,只有肯下功夫找出一个好的角度切入,就能发掘出独特的思想意义,同样能平中见奇。平中觅奇式角度切入关键在于 “平常事、细观摩”这“细观摩”三个字,便道出了觅奇之“秘决”。20xx年夏天,本台企业新闻部一位记者在米泉市柏杨河玉希布早村采录到一则奇特的短消息:麻雀在教室里安家落户,学生上课,麻雀飞进飞出,双方相安无事。我台《龙河纪实》栏目组的记者在谈论中感觉到这则深处里面有“戏”。当即赶往再次采访。原来雀巢本在教室的屋檐下,一天夜里风大刮落下来,里面还有几只不会飞的小麻雀,被早上赶来上学的学生发现报告了老师,老师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就引导孩子们想想办法,救救小麻雀。最后孩子们一致同意把鸟巢绑在教室屋顶的横梁上。从这件小事上,老师让孩子们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了爱护鸟类,保护鸟类的思想。这是一具非常好的企业新闻素材,但因为事过境迁,许多画面无法补拍。我们就运用同期声让老师和孩子现身说法。以鸟儿从敞开的窗户飞进飞出为角度切入引出故事。

六、逆向思维式角度切入

客观事物常常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我们的宣传有时也往往是一阵风,说搞什么,大家一窝风都搞,选题雷同,只是改一改时间地点数字而已。事实上,在选题上搞一点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往往能新意迭出,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别人选择这方面的题目时,看看能不能选另一方面的题目,别人的题目从正面选,看看能不能从反面选,从正反两个方面做文章,选择一个逆向思维中典型的点切入。例如:我台采录的《“穷酸”的上沙河村》、都是采用了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以上沙河村破旧的村办公室,破旧的办公室桌椅为角度切入,反其道而行之,引出这个古牧地镇的首富村村党支部一班人如何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大力发展村经济的动人事迹。后者以遍布米泉的十几家饲料厂广告牌映衬出米泉市发达的畜牧业,角度切入均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型电视专题片制作“六注意”

小型电视专题片,长则15分钟,短则5—7分钟,这类专题片大都是一事一记,一人一片,短小精悍,反映的一般是基层情况,如一些新的信息、典型的经验和身边的人与事。这类专题片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地方特色,针对性强,群众喜欢看,播出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笔者现根据制作电视专题片的实践,谈几点制作电视专题片的经验体会。

一、要注意选取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典型人物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就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收益。因此,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时就应注意选取这样的典型。 

二、要注意解说词写作  电视解说词应叙事干净利落,语言晓畅明白,词句短小简洁,语言力求口语化、形象化。 解说词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而是画面及同期声的概括、评价、补充、延伸和深化,以传达画面及同其声没有传达或无法传达的信息。电视解说词像一根链条,把电视画面与同期声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写作电视解说词时应尽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解释现象、阐明道理。在论述时应透彻、深刻、富有思辩色彩和哲理。解说词切忌空话。  三、要注意表现细节

 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表现情、蕴含理的效果,如果一部电视专题片没有激情,通篇是干巴巴的说教,就不会吸引观众的视线,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要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 四、要注意表现背景

 背景,又称为环境,是电视专题片的基本构成因素,也是电视专题片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事件赖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和基础。

 一般来说,电视专题片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自然背景。在一部具体的电视专题片中,由于所反映和表现的题材、主题等因素的不同,其所处理的背景也就有所不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创意、题材、主题来选择不同的背景。

 五、要注意真实性

 目前,县级台自己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多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然后确定题材主题,构思情节,安排同期声拍摄。电视专题片在表现或保留生活真实面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真实性不只是指外部形象的真实再现,还严格要求人物内心的真实和现实生活的真实。一部成功的电视专题片,它是形象真实和内在情感真实的完整统一。因此,在拍摄电视专题片时,一定避免一些人为的摆布和虚假的东西,力保专题片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专题片才有魅力,真实的专题片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 六、要注意构思

 电视专题片的构思一要完整,二要新颖,三要科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 电视专题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包括标题拟制、画面剪辑、音响合成、字幕设计以及所有构成这些要素的子要素。在制作过程中,要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在“以视为主,以听为辅”的原则指导下,协调和处理好画面、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方面的关系,使电视专题片诸要素及构成诸要素的子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为突出主题服务。只有电视专题片构思精巧、制作精良,才能制作出内容、形式俱佳的电视专题片。浅谈非编技术在专题片制作中的应用

浅谈非编技术在专题片制作中的应用

伴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视频压缩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突破,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冲破原有的制作模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领域。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其强大的优势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认识

“非线性编辑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视音频、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克服了录像机多代复制、编辑、合成后,图像质量下降的主要缺陷,”将输入的视音频信号进行转换,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存入计算机硬盘中,其质量取决于系统的通道质量和数字压缩比。将传统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系统(简称线编)中的切换台、数字特技台、录像机、录音机、编辑机、调音台、字幕机及图形创作系统等设备的功能,综合于一台计算机中操作。不仅可以适时播放图像、声音和编辑节目,而且能在时间线上对素材进行剪辑、修改,不需按时间顺序,随时对素材进行拾取、复制、粘贴与特技处理,叠加字幕,配音和配乐,特别适用于节目内容量较大、修改的位置较多以及节目后期的编辑与艺术包装。非线性编辑(简称非编)已经成为电视后期制作的主流设备,是计算机技术和电视数字化技术的非常完美的结合。它使电视制作的设备由分散到集中,制作速度和画面效果均有很大提高。大大的降低了后期制作设备资金的投入。由于非编系统特别适合影视编辑手法的运用和意识流的思维方式,它赋予了电视编导和制作人员以极大的创作空间。

二、对制作专题片的看法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不仅要求创作人员要有较好的素质和经验”,而且要有一定耐心和不甘寂寞的刻苦精神,还要有一定的前期摄像与后期编辑软件的操作技能。由于专题片是综合艺术的体现,不论哪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全片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后期编辑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在整个片子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编辑方法运用的得当,会使整个片子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并能非常准确地解读电视专题片的主题,让人对宣传的对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和非常良好的印象。一部优秀电视专题片是策划、撰稿、摄像、编辑、导演等参与创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辑水平的高低,是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能力的具体体现。首先,在“素材导入之前,编辑人员要从编导的角度出发,熟悉稿本,力求把握编导的创作意图和风格,如何体现专题片中的主题思想,随着情节的进展,通过哪些素材去营造气氛;在叙述事件过程中,又用哪些素材来突出和表现等问题都要加以考虑。而后,按照编导的设想和根据片子的内容,着手采集相关素材,即将录像机上的磁带内容转变成计算机上的文件,这个过程也就是素材的采集过程,使磁带上的内容存储成为一个个视频素材文件;图片文件经过修改和剪裁,符合电视显示720*576的尺寸与BMP或JPG格式;光盘DVD素材可直接利用软件采集。

三、利用非编技术 探讨专题片的应用

为迎接电大校庆三十周年,我们就利用非线编辑了《朝阳之路》专题片,展示了三十年来,电大人不畏艰辛、奋力拼搏走过的光荣历程。拿到稿本后,制作室人员首先共同研读,深刻理解,然后着手广泛的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资料。调阅了建校以来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以及有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并将学校网站有关的图片、文章、网页分别下载或截取下来。并补拍了大量的视频素材。可以说这是一次应用新的非编软件,

编辑专题片的又一次尝试。在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专题片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应注意几点:

1、用非编作后期,第一步就是素材的采集,设置素材输入的压缩比。压缩比越小,图像质量越高,但所占据的硬盘空间也越大,也就是说选择的质量越好,对系统资源的占用就越多,而且会影响软件的操作速度和实时性。

2、尽可能保持素材色调的一致性。由于素材的来源广泛,指标、质量各有不同;拍摄的时间、场合以及拍摄设备不同,可能存在色彩基调差异的情况,可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调整各项参数,进行色彩校正。在线性编辑设备时期,色彩的校正要靠时基校正器,手动人为的去调整,只能凭人眼视觉去分辨。而在非编系统中,可参照标准信号,调整输入信号的亮度和色度以及对比度,弥补原始素材色差方面的缺陷。但要慎用此方法,以免影响效果。

结合非编提供的多种转场使用的特技效果,为了解决片子长短受时间上的限制,所表现的时间跨度较大、素材内容多,拍摄的年代不同,质量差异较大,视频、图片素材交替使用。我们分别采用了短用画面、加快节奏、利用动感柔和的淡出淡入特技手法,避免了画面视觉闪烁,尽可能给观众留下一个较完整的印象。

专题片制作中,该片回顾了电大建校初期的情景,解说词采用怀旧抒情的方式引导出,吉林电大的发展是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

(1)画面中一组组回顾历史的镜头;

(2)建校初期租用的简陋平房;

(3)八十年代身着中山装和工作服的电大领导与教职员工;

(4)球屏电视机下的课堂里,那一双双渴望获取知识学生的目光;

(5)拔地而起的电大高层主楼;

(6)洁净宽敞的微机机房和会议大厅;

(7)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和电教设备;

通过新旧画面的对比,揭示出电大人多年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终于迎来电大辉煌的一缕缕曙光。

3、多层画面叠加要突出主体。非线性编辑系统提供了多层画面的叠加,在进行多层画面叠加时,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设置层数,注意突出主体画面,否则造成主次不分。一般使用不超过5层即可满足要求。

4、特技转换时间不宜过短,也不能过长,要适度。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做到以帧为单位来进行特技处理,因此编辑的画面长度和运用特技的转换时间不宜太短,否则画面就会产生跳跃的感觉,如果过长会使两副画面长时间重叠,容易使观众造成误解,影响观赏效果。

5、针对稿本与编导的意图,依照专题片编辑的一般规律,“画面组接穿插一些特技手法,以活跃画面表现的内容。在没有非线性编辑机之前,特技制作比较麻烦的”??⑤,必须在特技机的配合下才能做到,“那时的专题片中的画面间大部分是硬切,转场过渡都比较生硬。自从有了非线编辑设备之后,特技制作就容易多了。在具体操作中用什么方式过渡,应以感观舒适、画面优美为基本要求”。??⑥现在用非线性编辑制作特技,只要将时间线上视频1轨与视频2轨的视频重叠,而后将某一适合的特技拖拽到特技轨上就完成了。特技如果运用得当,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如果特技效果运用得不合适,其结果只会使观众对电视片产生反感,“尤其是科技电视节目,因遵循事物本身的特性去发展,过多过滥的特技只能适得其反。因此特技效果选用需适度,要以内容需要为基本准则。”

总之,非线性编辑操作系统,能为制作人打开无限的想向空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只要充分运用这一技术,便会可以真实地展现电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谈谈专题片怎样制作?

欢迎与longjingfang.com(龙睛舫)的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龙睛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19xx年。专业从事影视广告制作、企业宣传片制作、品牌专题宣传片、城市形象宣传片、企业培训宣传片、企业音乐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及拍摄服务,在影视界、音乐界、商业界、自由职业者中有深远影响。

龙睛舫专业影视、广告、宣传片制作机构

要了解对方要做什么宣传,最好是要对方先拿个方案出来 (专题片的后期制作流程)

1、沟通,由客户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各种资料,以利于我们了解客户;

2、了解客户的基本要求;

3、我们撰写专题大纲,简单从我们的角度结合客户情况,说明专题由基本几部分构成,每部分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表现(有专人撰写);

4、和客户共同探讨修改提纲,认可后签定合同,收50%的预付款;

5、根据提纲出脚本(专人撰写);

6、脚本一般经过3到4次修改,客户认可签字后,我们出拍摄计划和要求;

7、待客户都安排好后,我们开始拍摄,下来的步骤大家都应该知道的

标准的做法是先撰稿,再写电视脚本,拍摄,编图像,配音,配乐,上字幕。

现在的偷懒做法是:先有大纲,开始拍摄,再写稿,配音,编图像,上字幕。(专题片与宣传片的表现形式)

图像编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图像要完整,要有起幅和落幅,以摇镜头为例,摇之前和之后要有1-2秒的静止。

2、节奏要一致,每一个镜头在时间线上的长度要基本一致,要长都长,要短都短,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长度按起幅或落幅计算,中间不算。

3、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间隔使用,相同方式的动镜头不要相接,比如一个推镜头之后再接一个推镜头,除非你有特别用处,一般不这么用,看着不舒服,中间隔一个静止的或摇,再接推要舒服一点。如果动动相接又没有起幅落幅,一定要加长于1秒的特技软过渡。学院派的风格是尽量用静止镜头,少用推拉摇,大量的用精心构图的静止拍摄,用分切代替推拉摇。

4、不要空间跳跃混乱。我们写稿子的人,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一段里内容,牵涉到的地点和图像,一会在东一会在西,而图像编辑千万别乱跟着跑,不要刚才在室内,现在室外,下一个镜头又回到刚才相同的一个室内, (专题片制作的4个要点)

应该是室内的用完了再到室外,不要与配音100%对位。电视本来就是边搞边象的,用不着的图像一定要舍,缺少的一定要去补。

上面所谓的套路,是本人总结的,是不传之秘籍,靠着他,本人还拿过全国新闻奖。 考虑领导的主要意图选择或拍摄素材,并根据需要分成几块将素材一般剪裁堆放,并且选择一些装饰镜头放在一边,以便在素材不够或要渲染气氛时使用.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将素材排列起来,这时基本能看到专题片的主题,可以请有关人员或自己写解说词调整解说词长度,并录音、配音、精剪片段长度,加效果和音乐.专题片主体即告形成.做片头片尾企业宣传片专题片介绍)

1.用学校全景及功能室运动场表现学校设施

2.用学校活动表现办学理念

3.用大型评估、领导参观、奖杯奖牌表现成绩

4.用花草以及校园景点表现校园环境

5、用师生中的帅哥靓妹的刻苦攻读、赛场拼搏、相互关怀表现人文精神

6、注意各部分的界定

7.还有,把期望、远景展望用象征手法夸大、加重一些

1、先根据你的拍摄内容,介绍重点把片子的主线想清楚,据此写出解说词及拍摄脚本。

2、根据解说词及拍摄脚本去拍摄所需的镜头,必要时可穿插讲解员的同期声并出画,同时找个配音比较有感情的来配好解说词,切忌不要找讲新闻的来配音,硬梆梆,一点感情能没有,这种历史题材的专题片配音一定要有感情。 (企业宣传片和专题片成功的四个要素)

3、根据解说词来串画面,并辅以比较抒缓的中国古乐做背景音乐。

把文稿拿来!让配音员按照你想要的速度播音,速度是根据专题的长度来决定的~记得让他在每句播完之后停一下以便于你在编辑的时候调整画面!

然后就简单了,根据文稿的播音配画面!记得把领导按大小排列,重要的多出来几次!千万别把小领导放在大领导前面出来,重复出现在后面没关系!但是第一次出来要按大小排。

1.写文案:自己或找人写一个关于你的产品的宣传稿,基本上也就是八股文之类,这个老乌最拿手。按照专题时间长度,比如5分钟、10分钟、20分钟等等以及解说的语速来确定文字字数。你自己可以心中想象的速度默念一分钟的文稿,计算有多少字。

2.写分镜头脚本:其实也简单,想象一下,某些语句用什么画面,比如“您想发财吗?”这样一句话,背景画面就用你的熊掌数一大堆钞票的镜头,等等,我把这些写成表格,编号。

3.录音:找播音员把你的文稿朗读,用你的电脑录音即可,然后剪辑一下。我是用Premiere来剪辑声音的,把不好的部分剪掉,最好合成一段完整的声音。

4.拍摄:根据镜头组织素材,或拍摄,或找现成的动画、图片素材。我拍摄的时候,把现场布置好,在一块板上写上镜头号,把DV机摆好,想拍电影一样,把号板放在镜头前,开拍,把号板移走,完毕停机。诸如此类继续拍好其他镜头。(谈专题片和纪录片的理论知识)

5.剪辑:把DV信号采集,推荐用sclive或我介绍的windv分镜头采集,直接调入Premiere,按照镜头号排好顺序,把播音的解说调入,按照解说的内容、节奏,把相对应得分镜头对准文稿内容配音,做好后,配以适当的音乐,一个完整的专题就完成了。

企业宣传片制作需要知道哪些细节?)

媒体上做广告,由于时间限制,广告播出费用巨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可能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状况和企业产品特点及功能、使用方法等全面详细地告诉观众。

每个企业有自已的宣传彩页,产品介绍,但这些无法直观的把企业展现在观众面前。在企业开新闻发布会,展会进行市场推广时,播放展示企业全貌、企业风采的企业形象企业产品宣传片制作需要注意什么)

适合展会播出、招商使用、赠送客户,在招投标现场去渲染气氛、领先竞争者,平时放在企业的网站上,让您的网站更形象更引人注目。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4点好处:

1.2 采集素材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目前较理想的后期制作环境,具有编辑的方便性、灵活性和多带复制画面无损失等特点。素材采集似乎很简单,要提醒大家的是素材名称一定要一目了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另外就是看清采集的是音频还是视频,这样可以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2 编辑

编辑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在不断的重复选镜头,确定编辑点,上下镜头连接等工作。

2.1 镜头的剪辑

素材采集完之后,编辑的第一步就是选镜头,选镜头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素材本身的质量、美学质量及所表达的内容。

素材本身的质量是指技术质量,比如曝光是否正确,镜头中有推拉摇的变化速度是否均匀,影象是否清晰等;美学质量顾名思义是指镜头画面是否美观,构图色彩用光整体效果等,有时还要考虑最后合成时所附加其它元素的协调性,比如加字幕等;镜头画面所表达的,当然是和节目对应的内容相关的,镜头再漂亮,但如果和内容毫无关系的话,应坚决舍弃,相反一些镜头如果质量稍差,但叙事必需又不可能用其它镜头来替换,那就一定要留下来,这些镜头会发挥出现实感和真实方面的魅力。另外,对于有些拍摄不到的镜头,我们可以用二、三维动画,FLASH动画来形象的表达,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形式,又增强了一定的趣味性。

2.2 镜头的长度

一个镜头到底多长?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遇到过,每一次镜头的转换都让观众的注意力发生转换,镜头的长短直接影响该镜头对观众的刺激程度和被观众接受程度。镜头的长短的取舍取决于很多方面,主要是所编节目的版块类型。娱乐性、宣传性的节目版块使用的镜头大多较短,如20xx年的申奥片,片长4分钟,即240秒,它一共用了240个镜头,平均一秒一个镜头,然而在纪实类版块节目中就无须如此,科普类也是,讲究不得短于“最低限度”,所谓“最低限度”是指一个镜头最起码要让观众看清是什么内容的长度,如果少于“最低限度”,会产生因镜头时间不足,信息接受被突然中断,而导致观众视觉不适应,相反如果镜头太长,又会让人感觉很拖、很乏味,所以镜头的长短也是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注意低限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视觉的节奏。 (制作电视专题片的经验之谈)

2.3 镜头的衔接

镜头间的衔接我们常采用各种特技,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会被机器上的各种特技弄的眼花缭乱,觉得很好看,但事实上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建议大家少用花哨的切换,尤其象我们这一事实性、科普性较强的版块型节目,淡入淡出、硬切是较高水平的象征。那么,一些广告或娱乐性版块的节目正相反,谁的花样玩的新奇,恰到好处,谁就吸引眼球。

3 合成

片子初步剪编后,还要进行第二遍、第三遍乃至第四遍、第五遍的精编,最后还要配解说词、加字幕、音乐音响效果等,由于这些分别在不同的轨道上,所以把这些统称为合成。

3.1字幕的迭加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重要数字、数据,如时间、量值,变化值等,我们应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加强观众对信息的索取。另外,所迭加的字幕一定要带a 通道,从字幕机输出的字幕本身带有a 通道,可直接迭加,若是从Photoshop处理的字幕一定要存成有a 通道32bit。(什么是企业专题片?)

3.2音乐、音响在专题片中的运用

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与普通音乐不同,它具有非独立性,必须为主题服务。音乐的选配要考虑专题片的题材,还要考虑与解说词、音响等其它元素的配合。一部专题片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选配一首或几首乐曲,除了考虑与其它声音元素的关系,还要考虑与画面的关系,一般要根据画面与解说的段落进行一定的处理,如一首完整的乐曲从什么地方开始引用,到什么地方结束,哪段音乐需要反复引用等。

音响是除了人声、音乐之外的有声语言,它主要分为如下几类:动作音响—如人的走路声、开门声,动物的奔跑声、吼叫声等;自然音响—如山崩海啸、风雨雷电、鸟叫虫鸣等。另外还有环境音响,机械音响等。在《气象百科》节目中,自然音响是被运用的最多的一种。 对于合成后的节目我们要反复推敲以下几点:每个镜头的质量是否过关,与前后镜头的协调

性,转接是否自然,表述的正确性,音视频的同步问题,字幕有无错漏等,确信这一切都达到了最佳状态,节目编辑也就基本完成。(什么是影视专题片?)

4 结束语

后期编辑决不是简单的镜头堆砌,而是赋予节目以美的认知和魅力,目前大多数气象影视中心编导和后期制作是分开的,技术人员较多注意软硬件开发及应用,对艺术缺乏关注和研究,而编导对技术方面仅有一点初浅的了解,这种分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节目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今,面对我们电视事业的日益腾飞和飞速发展,我们气象影视这支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必须不断提高,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完善,才能为我们的气象影视业开创出无限的发展空间。 (企业形象专题片制作方法)

龙睛舫作为一家专业的专题片制作公司,一直致力在这块发展的更好,那什么是专题片呢?今天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些关于专题片方面的基础知识。

所谓的专题片,不过是纪录片的一种结构方式,至多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结构方式。所以,在国外,无“专题片”之称谓就理所当然了。常以为国人在为“纪录片”与“专题片”画地为牢式地界定是一种无谓。因为,纵览世界纪录片领域,被绝大多数电视纪录片人和电视观众认同的纪录片定义尚未出现,那么,我们又将依据什么给二者穿靴戴帽呢?或者说,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意义何在呢?如果我们没有将“纪录片”或者“专题片”严格区分,没有为“纪录片”确定一个框架,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是在儿戏我们的电视(纪录片)理论呢? 非也。众所周知,我们所面临的大干世界包罗万象,我们对于它的认知极其有限,以我们今日之学问与能力而言,我们尚承担不起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许多部分,我们尚未探明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有很多。当我们面对一个我们尚未完全知晓的、却自以为我们已经很了解了的世界而贸然定论时,我们是否过于匆忙,过于急功近利?一个即将扬帆远航的水手,如果他唯一目的就是尽快到达彼岸,他又怎能体会出大海与航行的乐趣?如果我们明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事物都具有的每一层涵义,人生便失去了那份神秘与探索的执着,它是否还会如此色彩斑斓?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萌发了关于“美”的朦胧意识,人类的各种艺术样式无不以此为其终极目的和最高境界。然而,直至今日,谁又能够为“美”下一个定义,来完整地描述它,阐释它呢?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了、圣多玛斯,18世纪德国的康德、黑格尔,伟大的马克思┄┄如果没有人能够为这个我们每日都与之对视、每人都渴求得到、每位艺术家都以此为毕生奋斗的目标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否美就不存在了吗?美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吗?美在我们心中,每一个人对于美都有他自己的尺度和标准。对于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类形态的定义,必须能够揭示它的本质,而非仅限于对它所呈现出的各个角度表层的归纳与总结。“每下一义,泰山不移”是古训,也是先人认知世界时所选择的科学态度。关于“美”如此,关于“纪录片”是否也该如此呢。

19xx年日本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在日本国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调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否认为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定义?在所回收的84份有效答卷中,有74人的回答为:否定,占总数的88%。持肯定回答的只有7人,占8%。如果说这个结果反映的是日本普通电视观众的态度,那么,业内人士的态度又如何呢? 上述调查也同样在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澳大利亚的23名纪录片制作者中间进行。结果,对于这个问题做出否定回答的有19人,占调查总数的82%。也就是说,国外百分之八十二的、或者说绝大多数电视纪录片制作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定义。”

也许还有许多人记得19xx年那个由于厄尔尼诺现象而令许多北京人难以忘怀的酷热难耐的夏季。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地下放映厅,来自台湾国立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研究所的副教授、纪录片制作人李道明应在谈到对于纪录片的认识过程时,他如是说:

“我在台湾教电影课的时候,往往会在课程开始前问学生什么叫纪录片,让他们给纪录片下定义,经过一年左右的课程,我又在最后一堂课上,再请他们给纪录片下定义。结果在开始的时候,学生往往自信地认为什么叫纪录片,但到了学习结束的时候,对于什么叫纪录片就感觉越来越糊涂?。因为一年时间里,了解了一百年左右电影史的发展,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西方的纪录片发展以后,发现很难再更简单地定义什么叫纪录片”。

“纪录片这个名词,基本上是一个被赋予的、一个外加的名词。这个名词的使用,缺乏一个比较深思熟虑的、严格的规范,基本上它是一种称呼。”

当我们在一座根基尚不坚固的地基上去构筑摩天大厦时,任何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白纸一页;同理,对于一个并未经过科学论证和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过程便提出的一个片种的“称呼”的界定,甚至将它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去阐释,对于我们电视的理论建设或者电视实践将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不反对对于我们的电视创作实践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我只是希望它更具有建设性。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缺乏前瞻性地总结已有的电视现象,还将其奉为“宝典”,束缚电视人的创作实践,约束他们的后来者,那将是中国电视业界的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样的理论,这样的定义,“无”胜于“有”。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片制作过程中的4个要点,电视制作中,电视专题的制作难度大,仅次于广告,对制作人员的要求很高。电视专题片的分类很多,我们常遇到的有广告专题片、形象专题片、纪实专题片等。

无论属于哪一类的专题片,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周密策划。一部片子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要有一个侧重点,所以从那各方面反映主题,用什么手法等要先策划清楚。最好能写下策划大纲。这期间要做大量的采访、资料搜集工作。

2、提炼主题,撰写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灵魂,占整个片子分量的60%左右。解说词的作者奇缺,大家多留意一些写手。解说词要精炼,切忌报告式。

3、做好分镜头,实施拍摄。解说词完成后,一定要作好分镜头工作,如果能像拍电视剧那样做最好,不然,起码在解说词台本上,要对每段文字所表现的场景作标注。充分作好拍摄的前期镜头准备,甚至还要考虑到后期制作中的表现手法。拍摄的时候注意镜头尽可能要稳,尽可能全部使用脚架。少用推拉摇移跟等动态镜头。特别注意多拍摄特写镜头,利于转场和表现细节。大场面镜头构图要干净、注意俯拍、仰拍一些镜头。移动镜头最好设计一些,升降,移动等高难度的镜头。有条件带上广角镜最好。

4。耐心编辑,充分展现。专题片反复修改是常事,所以要有耐心。充分展现,使指充分的调用各种元素如、镜头特效、转场特效、配音、配乐等手段为做好专题片服务。严肃性的专题镜头特效少用,配音人员的挑选要注意,不同的主题应找合适的人声。

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也就是说,包装不是对作品内部各种要素的包装,而是对作品的成品的包装。

实施拍摄手法包装,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浩瀚世界芸芸众生,一切似乎都可以拍摄记录,而一切又仿佛那么司空见惯。拍什么?记录什么?采取什么手法拍摄?这就要有个选择问题,准确的选择就是一种“包装”。笔者总结了“八字选题包装法”,即“欲、画、人、情、事、新、美、深”。

欲:指对某一题材的最初感觉,能否触动创作者的兴奋点,引起较强烈的创作和拍摄欲望。只有触动创作者的题材才能触动观众。

画:拍摄对象(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具有可视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80%以上来自视觉。作为视听艺术的专题片首先应考虑视觉效果,采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发挥电视画面优势,把画面语言作为专题片的本体。

人:人物形象、气质、口才、个性等方面是否有特色、有魅力。主人公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一部专题片的成败。

情:能否“出情”,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情抓住观众,成功大半在握。

事:有没有故事,细节是否吸引人。叙述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给观众,强似塞给群众一部二三流的虚构电影故事片。

新:题材、角度、拍摄手法等是否新颖奇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创新、突破应是艺术创作者永远的追求。

美:是否给观众以某种审美愉悦。一部优秀的专题片必然是美的艺术品,或真实动人净化心灵,或教人向善境界升华,或意境优美令人神往。

深:是否有挖掘的潜力(具有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那种“小中见大、平凡中蕴深意、一滴水见太阳”的题材最需要选择者的慧眼去发现去拍摄。

根据这些准确选择,紧紧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和“共鸣点”,使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从而升华其内涵,突出其主题,进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进行电视语言包装,营造观众的兴奋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包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语言包装”的关键所在。“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例如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敬礼·老四团》,开篇首先引用了沂蒙人民赞扬老四团的歌谣,由此把观众带入那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后,又将场景转换到老四团战士的家中,继而出现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老战士的面部特写。随着解说词的插入,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专题片起伏跌宕,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运用音乐包装,丰富节目的感染力

运用音乐包装专题片,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借以烘托气氛,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而是服从内容,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嘱托》刻划了一位身患癌症的检察官,深入基层,为民伸冤,惩治腐败,改变农村面貌的英模形象。临别时,众乡亲十里相送,难舍难离,当一位老人扑到这位检察官怀中,热泪横流,嘴里喊着”老张,你不能走!”的时候,音乐骤起,那激昂而深沉的旋律,伴随着画面里那一双双期盼的泪眼,形成一种检民同心,情深意长的浓厚气氛。

加强其它细节的包装,展现节目的整体美

细节包装,主要包括声音、特技、字幕、片头片尾、暗转等。初看起来,这些好象是细枝末节的小技巧,但对强化节目效果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片头片尾是一个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整体,做得好了,可起到“意义指示”、“画龙点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特技,是电视专题片特有的包装手段和包装技巧,是运用电视画面的特殊处理而达到的一种包装效果。如,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在报道行人乱穿高速公路造成人员伤亡时,特地使用了慢动作重复了

某行人被撞身亡的场面。由于慢动作的使用,使这条报道起到了非同寻常、凸显本质的效果。再如,但特技包装不可滥用,用得不准确,就会喧宾夺主。声音包装,一般是指一部专题片的配音或解说。用什么样的音调,用多快的语速,是高扬的还是低沉的,用男声还是女声,产生的包装效果也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而有所选择,选择得好了,可以锦上添花,使节目增加整体的美感。

化妆品、保健品专题片制作技巧

专题片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其中新闻性专题片煽动性要强,因为它是从新闻的角度来编辑内容的,没有做作、虚伪的成分,真实性是新闻性专题片的本色,只有真实才能让大家信服;其次,专题片突出新闻性是以新闻的形式做广告,新闻的播放是合法的,不会因违反广告法而受查处。

一、电视专题片的创意技巧

专题片应由新闻部或专题部创意,一般不要找广告部,避免广告味太浓,影响传播效果。新闻专题片禁止本企业员工或经理上镜头,尽量让企业外人士说话,这样更显客观、更可信。

2. 突出地方性

患者、专家最好是当地的,特别是专家,一定要请在全国或全省有一定影响力,又在当地工作,且与保健品、化妆品功效相关的专家。如果具备全国性学会职务称号,要注明职务称号,还应在字幕里加上当地所属单位。禁止在字幕和旁白中出现企业或产品顾问等与企业相关的字样。拍摄专题片的导演、专家要熟悉产品,了解产品知识。选择典型专家、患者作为“演员”,效果会更真实。

3. 突出全面性

所选患者的症状、年龄、性别与职业分布应有计划性,尽量从多层面来表现主题,患者的语言表达要口语化,避免“背文章”,力求生动自然,真切感人。

专题片表述的症状要多,要全面,以扩大销售群体。介绍功效时,最好将产品说明书上的几大功效,全部体现在患者的表述中。

4. 突出生动性

场面既要自然,又要有气势、生动,要有公益性咨询接待的场面、药店购买的场面、专家讲解的场面与患者评价的场面,以力保专题片的可信度。

5. 突出煽动性

制作专题片,最好请当地有名气、有形象、有气质的专家或患者,要求语言表达有魅力,情景煽动要有力量。主持人的导演和表达,也要尽量增加专题片的煽动性。

6. 突出鲜明性

专题片中,产品陈列要引人注目,产品包装要鲜艳、明亮,产品的陈列面不能太小。陈列展示与画面取景都应鲜明突出。

7. 强调对比性

专家说,原来听别人说怎么有效,我不太相信,现在通过认真了解,确实有效。患者说,服用前将信将疑,服用后症状迅速消失,前后对比明显、强烈。

二、被访者的选择技巧

1. 制作高质量的专题片,要找到与我们采访目的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与目击者,以及其他最了解事件情况的人。只有他们才能给你反映详细、生动、科学的事实材料,只有他们说话才有权威,这种权威包括法律权威、行政权威与理论学术权威。另外,真正的受益(害)者说话有权威,某些有特殊形象者(老百姓)说的话也有“权威性”,要找这种生动形象来打动人,影响周围的人。

2. 所选访问对象的外在形象、相貌、环境气氛都要典型。如选择商场经理就应该有经理特有的形象,受访的营业员不能是满脸胡子、不修边幅、不讲卫生者。如果是重点人物,则应重点诱导,把他身上发生的事都用某种提示性提问反映到画面上来。

3. 选择容易与记者(采访者)配合,口音清晰、表达较自如的访问对象,性格急躁、情绪易冲动、多言快语者更受欢迎。患者、专家一定要找本地、本县、本市的。

三、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1. 在采访对象面前不要显得傲慢或粗鲁,应直截了当的提问,不高傲自大。提问要有礼貌、有自信、使旁观者感到此人懂行,提的问题有水准。

2. 冗长复杂的问题不可取,采访提问应当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多用肯定语气,而不要用否定语气。不要用一个很生僻的词来提问,以免引起被访者的反问。

3. 提问应注意诱导,多加提示,把你想要采访的答案由被访者回答。如果某主持人在商场采访不相识的购物者,开门见山就问:“请问先生您是第几次买***了?”对方回答:“噢,我是第一次买。”又问:“您知道***的疗效吗?”又答:“我没服过,我不知道”。这种提问方式,从一开始就使双方感到尴尬,彼此都无意再提问或回答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问:“我刚才看到您手里拿着***,请问您为什么要买***?”回答:“我只听说效果不错,就来买几盒试试。”又问:“以前您听说过***吗?”又答:“听说过,我同事**……用了都说不错”。这样双方就能很愉快地交流,将创意者真正的意图透过被访者表达出来。

4. 挡驾采访时,千万要注意,不能让被访者陷入紧张、为难的心理状态,以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5. 采访提问时,应尽可能按事先同对方商定的顺序进行,不要搞临时性的、突然的袭击,免得对方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影响采访效果。

另外,提问谈话要考虑对方的身份,提问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要尽可能适应电视谈话的环境与气氛。

四、同期声讲话的拍摄技巧

1. 用同期声拍摄座谈会与小范围讨论场面,对比较长的讲话稿,应让讲话人做好认真准备,避免出错。如有可能,可采取分段,或中间几段改用画外音(即插资料片、空镜头等)的办法拍摄和录音,还可按照提问的要求,一段一段拍后剪接。

2. 要使讲话人的表情、动作自然,让讲话人熟悉讲话内容,适应对着镜头,话筒讲话要多增加采访者之间的交流,增进采访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3. 讲话时,现场的环境、气氛很重要,应尽可能在现场拍摄,设置好角度,把镜头里的人物身前身后的景点布置好,过于多的人头像,或者背景不符合谈话内容的,不可选取。

五、背景音乐的处理技巧

专题片的背景音乐,是为了配合画面要求、实况与画外音交替配合使用的,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在应用中要恰当使用,以免破坏完整效果。

六、声画分立的处理技巧

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中,声、乐、画三者是独立的。为了配合画面声、乐可随意加减、超前或拖后,高带制做中,音频有二条,视频有一条,播放音乐最终要与画面配合制成节目。电视台播出节目选用合成后音频,一般在2音频道,这是我们制作节目应注意的问题。制作的节目时,如有的在1音频上,有的在2音频上,播出或制作都会发生困难。如果采用单声道复制,声、乐可以做分离和改动,但声、乐二个音频一旦合成,就不能分离。

声音可以切换,画面同样可以切换,在保持音乐完整的情况下,可以剪切、增换画面,只要前后衔接得好,就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只有高带和Betacam带才可以音像分离,而用家用带制作的节目,是不可做音像分离的。

七、镜头前的播讲技巧

在摄影镜头前讲话,手上还要拿着话筒,记者、主持人以及周围的陌生人都处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要完全象生活中那样说话、动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不能象演员一样去“表演”。

首先你应该明白,你不是在装扮任何角色,你就是你。但你应当把最好的风度、姿态、神情表现在观众面前,在镜头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落落大方。要对自己的访问谈话或报道充满信心,从精神到身体,既振奋又松弛,即聚精会神,又机敏灵活。

镇定自若需要一定的自制能力,但最根本的是,要对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有充分把握,你所讲的每句话,都要经过冷静而严密的思索。如果让观众感到你是在背诵稿子,或认为你对稿子的内容、意义并不完全理解,即便你背得滚瓜烂熟,还是缺乏权威性、感染力。从容不迫就是要求头脑清晰,回答问题要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与口齿清楚。要有控制讲话速度、语调和语气的能力。落落大方就是要注重文明礼貌,积极与主持人配合默契,做到语言美、形体姿态美。

保健品、化妆品的专题片制作,除了要了解以上一般性常识技巧外,还有更多的操作性技巧,需要在实践中认真体会。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与更多的业界朋友,广泛交流,共同提高。

专题片“叙事断点”的处理

现在,教育专题片创作越来越红火,但是,伴随着选题时间跨度的增大,专题片的创作难度往往也越来越大,其原因之一,就是“叙事断点”的产生。

一、“叙事断点”概述

众所周知,电视专题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有声语言等为辅的艺术形态。因此,能否将流畅的构思转化为生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摄录到丰富、完整的画面素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一部分画面素材是无法摄取到的,我们将这部分画面在剧本中的位置看成一个点,称之为叙事断点。

作者认为,所谓“叙事断点”就是指在专题片创作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没有拍到,它往往成为制作的最大难点,大部分专题片创作受制于这些断点,甚至引起失败。所以“叙事断点”对专题片编导来说是格外棘手的事情。

例如: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专题片《创业者之歌》,其内容大意为:有一位双腿残疾的中年男子,他选择饲养美国牛蛙作为创业致富的目标,他举家住在蛙塘边的茅草棚里,在克服了技术难关、严寒酷暑等许多困难之后,这位双腿残疾人终于“站立”起来了,不仅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言传身教,解囊相助,使其它几位无业青年先后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这无疑是个生活气息浓厚、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好题材。但过去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任何声画资料。当然,饲养牛蛙等日常管理具有重复性,是可拍的,但对人物打击最大的前两次创业失败,对于非专业影响视制人和来说,显然成为叙事断点。

从结构上说,这部分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物身上自强不息奋斗精神,以及由鲁莽到成熟的心路历程,是其形象塑造中的点睛之笔。而从主次轻重上看,它又不必详述,所以这个叙事断点就是最常见的,仅仅属于局部性的一个“点”。

再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的屠刀曾疯狂地挥向犹太人种族,整个欧洲一片血雨腥风。然而,就在那段最最黑暗的岁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上海,容留了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使之免遭虎口之劫。这段往事令犹太民族难以忘怀,并在世间广为流传。* L8 ]6 z, P0 v

但是,时过境迁,岁月的风雨消磨了那段历史的印痕,致使再现这闪烁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一页困难重重,毕竟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二、“叙事断点”的分类

专题片创作过程中的“叙事断点”大致可分为三种:

1.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如前述所举的例子。

2.是突发事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而未能摄取到画面素材,如舍己救人的英雄等。

3.是隐秘发生的事实如上海市人事局一位副局长,其子女多年来待业在家,论他的职位,解决自己孩子的就业问题,可谓是易如反掌。但他公私分明,从不以权谋私,直到他病故,人们才发现了这个真实的事迹。

三、“叙事断点”的处理

叙事断点的处理,虽然往往是需要被动的补救措施,但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恰到好处的表现,往往可以取得不凡的效果。

1.空镜头处理

空镜头处理得当会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在营造典型环境、强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极具潜力。而且某些特定的空镜头还有深刻的象征性和故事性。

如专题片《毛泽东在陕北》中,延安窑洞前的那架小纺车,仿佛正向人们娓娓道来那脍灸人口的南泥湾故事。

用空镜头来填补专题片的叙事断点,是既简炼又实用的办法。拍摄诸如:与叙事相关的道具、场景,具有象征性的造型,景色等空镜头往往具有含蓄、大气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用空镜头处理应力求避免概念化、既要形成新颖,又要表现准确。

如专题片《解读上海》中的一段:“……下岗潮席卷了整个上海,几乎没有哪个人、哪个家庭可以说真正和下岗无关、不受下岗困扰。100多万人的命运,实实在在的成了这个城市的命运。”这段解说在处理时用了两组镜头,第一组是“再就业服务中心”内拥挤的人群大场面,第二组镜头是传统制造业空旷的厂房内景,这两组镜头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生动的再现了人民群众在产业大调整时期,既有壮士断臂勇气,同时也承受了壮士的痛苦这历史的一幕。

同样在专题片《解读上海》中还有这样一段:“19xx年9月,北京中南海,中央工作会议。黄菊代表上海市向中央提出“三个保证”,并同时请求“三项改革”:率先改革、自主改革、自费改革;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服从中央的宏观调控,保证每年超额完成财政上缴。“请求”在会上、会后引起巨大震动。

这段解说的画面处理用了一组中南海的空镜头,虽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恰到好处,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里,从第一个例子中可看到空镜头深刻的表现力,第二个例子中可看出空镜头巧妙的填补了19xx年9月当时中央工作会议这个叙事断点。

2.事后采访

事后采访实质上就是采用说的办法,用讲给观众听来弥补未拍到活动画面的遗憾。由于“说”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事后采访自然成了弥补叙事断点的最有力的工具。

例如专题片《毛泽东在陕北》中,通过对多位老红军战士的采访,用他们各自的所见所闻、他们的亲身感受,生动地刻划出毛泽东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光辉形象。

又如专题片《杨靖宇》中,通过杨靖宇将军生前几位警卫员的专访,用他们的口述再现了烈士在生前最后一刻,掩护战友撤退,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只身一人与日寇周旋,直至弹尽粮绝英勇牺牲的悲壮一幕,有强烈的真实感。

事后采访应力求访到当事人或直接证人,因为其身份所具有的说服力是旁人无法替代的,而且他们的亲身感受也是他人所不具备的。

事后采访,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访专家、学者,如专题片《民族魂》中,来自全国各地研究鲁迅的学者,以详实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勾勒出鲁迅先生,这位新文化战线上革命家的卓然风范,有效弥补了史料不足带来的叙事断点。同时,专家、学者所特有的,那种客观、深入和超脱的眼光也为该片增色不少。

在有些情况下,事后采访主要是借被访人的身份,来突出观点的权威性,其意图并非完全是为了弥补叙事断点。

如专题片《解读上海》中的一段:连续10年的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奇迹,它的结果以巨大的现代财富的方式高高地矗立着。人们通常的疑问是“钱从哪里来?(采访实况):上海市计委主任谈,在过去十年中,上海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00亿元,等于是再造了几个上海,而在这些投入中,政府只占约10%,其它90%都是通过市场的方式筹集的。这里的访谈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由市计委主任讲出来,份量显然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事后采访对全片的风格、节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操作中要再三斟酌。

3.事后重演

中央台《东方时空》栏目近期曾播出了系列专题片《记忆》,其中有些画面的右上角打上了“真实再现”的字幕,意思是说明这部分画面是由演员代替真人来演绎已发生的事变。

《记忆》取材于二十世纪对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又并不完全为现在人们所熟悉和了解的人物,并且每个人物只表现他最具有“亮点”的那一段时期,冠之以某年为副题。如《阿炳1950》中,阿炳录音的黑白镜头,就是根据当年曾经为阿炳录音的音乐工作者的口述,通过演员的表现再现这一历史时刻的。

这里采用演一遍的办法,还原过去的事实时,用字幕标明,以示对观众负责。

事后重演的应用拓宽了专题片的选题范围,使人们能够在专题片中看到遥远以前发生的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专题片的式样又有纪实、写意和综合等多种形态,采用事后重演的办法虽属不得已而为之,但与纪实性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用这种办法去弥补叙事断点,局限性比较

大。

4.其它方法

在满足选题和风格式样的前提下,叙事断点的弥补也可以用绘画、雕塑、影视资料或电脑动画等方式处理。

其中绘画、雕塑和电脑动画的效果总是高于生活的,适用于写意类或综合类专题片。如专题片《芦沟纪事》中,“血战台儿庄”和“九·一八事变”这两段,就分别采用了画的雕塑,效果很好。

近年来兴起的活体雕塑也可以借鉴,它是把防水防汗的油彩涂满人的皮肤和发根,仅留眼睛这扇“窗户”,衣服是特制的连体服,事先喷绘而成,间杂咖啡色、古铜色、金色,可以根据需要变换不同的造型。

采用“拿来主义”,从影视剧中选取素材时,一般将画面处理成黑白效果,并做定格处理,形同一组历史照片,可以满足不同风格的专题片。

总之,“叙事断点”的克服,使专题片工作者能够舒展地放开视野,更深入地报道生活中真实感人的故事,既使这些事已经是“过去时”了。

如何作"活"专题片中的教师

人物专题片是电视专题片中重要的一类。作为教育电视记者,平时所拍摄的人物专题片中的人物,绝大多数是教师。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有其职业特性。那么如何把专题片中的教师作"活"?笔者在几年来从事教育电视专题片拍摄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作人物专题片最重要的是立意,即你的作品想通过人物表达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感情。如果专题片中的主角是教师,那我们要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什么哪?不论采取什么创作方式,通常我们最终都是想表达出教师如红烛般的品质--奉献和育人。然而正因为教师具有这样一种鲜明的品质,因此"他们"在专题片作品中经常是以同一张脸谱出现,都是为学生补课,都是在灯下批作业,都是和同学一起劳动,都是带病给学生上课,诸如此类。诚然以上的事例并非不好或不真实,它确实可以反映出教师一些共有的品质。然而生活中的每一名教师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每一名教师都有不同的相貌,性格,家庭,经历。这些个性化的东西是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要素,作专题片时要把这些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通过深入地采访,全面地掌握人物的背景材料。当然一个人的背景材料是非常纷繁复杂的,不可能全部放在专题片中(一是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二是使作品显得杂乱无章,观众看后不知所云),那么如何梳理人物的背景材料呢?那就是找出一条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组织材料。下面本人结合曾经作过的一部人物专题片,谈一下教师人物专题片创作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深入采访积淀素材

前年常州市委组织部曾组织了一次各行业优秀党员电教片评比,我单位代表教育系统负责制作。市教育局向我们推荐了我市一所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英语教师张唯敏。接到任务后我在和张老师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后就进行了组织拍摄。由于采访不深入,因此材料组织杂乱无

章,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的缺点在最后的作品中暴露无遗。

一会是为学生补课,一会是带领学生劳动,一会是党旗下宣誓。采访的老师和学生也都只是说张老师是个好老师。最后片名命名为红烛。

专家在看过这部专题片后对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之后,我完全推翻了第一稿,对张老师进行了第二次采访。在这次采访中我完全沉入张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到张老师家感受她的家庭。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感受她的言传身教。走进她的办公室感受她的敬业精神。采访她的丈夫,学生,同事,了解他们眼中的妻子、老师、同事。采访她本人,了解她的心路历程。通过深入的采访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接下来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二、确定主线精选材料

当采访结束后,接下来就是整理素材,一部专题片所拍摄的素材是繁多而庞杂的,如此多的素材如何选择和组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人物专题片而言选择素材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确立专题片的主线,主线即全片的立意。对于教师人物专题片而言立意更是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职业特性,很容易使人产生教师形象的思维定式。为此要求我们电视人,首先应从思维定式中跳出来,另辟奚径。以笔者制作的专题片《心愿》为例,经制作小组的精心拍摄和采访,为本部专题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反映张老师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的,但如果把所有的素材都放在专题片中,一来会造成篇幅冗长;另外会使作品变得混乱,无头绪。于是我在认真观看,分析所有拍摄素材的基础上发掘出一条主线--"心愿",并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素材的组织活动。出生在教师世家的张唯敏从小就有作教师的心愿,中学毕业后报考师范类院校,毕业后分配在一所普通中学做了一名英语教师实现了自己的儿时心愿。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张唯敏,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子。培养栋梁之才的心愿,做贤妻良母的心愿,为父母尽孝的心愿。种种心愿交织在一起,发生了种种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张老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就是一切以学生为先,以自己的教师职业为先,在此过程中有些心愿没有实现,但她却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生,她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心愿。主线确定后我围绕着主线精选素材,尽管有很多素材很好,很精彩,但由于与"心愿"的主线无关,我还是忍痛把它们从专题片中删除了。此外,我又针对主线进行了补充采访。通过主线的确立使张老师从众多的教师"脸谱"中跳了出来。使她的个性得以张显,人格得以充实和饱满。

立意和主线是专题片的生命线。

三、合理组织结构

人物专题片按结构可以分为描述型和访谈型,作者可以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组织专题片。一般来说描述型专题片以解说词描述为主,通过大量的解说交代人物的背景,这种表述方式的优点是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背景材料交代丰富。但是由于是第三人称陈述,所以缺少亲和力。访谈型主要是以谈话、访谈、采访的形式组织专题片的结构,由于是人物主体的自我陈诉,所以会给观众以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是长时间的访谈也会给观众带来画面单调的感觉,使人物背景交代不够丰满。在进行人物专题片创作时,应当通过对人物和素材的分析确立最佳的结构方式。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制作教师人物专题片时,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一种表述形式为主,其他表述形式合理补充的创作结构。就专题片《心愿》来讲本人主要采取的是访谈式结构,通过对张老师的采访,使张老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亲述其心路历程,贯

穿全片。当然除访谈形式外我还在适当的位置加入陈述性的介绍,使背景交代更加丰富。此外,再穿插张老师丈夫,学生,同事,领导的采访,使作品的表现方式既统一又灵活,全片的结构充满张力。

四、细节与空镜头的表现

人物专题片中可以没有情节,但是不可以没有细节。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安排适当的的细节,可以使人物显得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一部专题片如有一两处精彩的细节,使人过目不忘,引导人们由局部、片段的印象而引向整个片子的回忆。细节就是画龙点"睛"。一般来说,电视专题片中的细节有画面语言组成的细节和听觉语言组成的细节。在创作专题片的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的表现。如我在专题片《心愿》的拍摄过程中"捕捉"到了,在优秀毕业生颁奖大会上,看到自己的学生获奖,张老师流泪的双眼。并将这一细节镜头用于全片的结尾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整个作品达到了高潮。另外,空镜头对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在进行教师人物专题片创作时应当大量拍摄空镜头,合理运用空镜头,一支粉笔,一瓶墨水,一张讲台,一本作业,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丰富画面语言,甚至也可以起到借物抒情,以物传神的功效。

以上是我在进行教师人物专题片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发,和经验。教师人物专题片只是众多人物专题片中的一类,与其他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有许多共通之处,当然也有其创作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作为一名教育电视工作者,展现当代教师的风采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当然有关教师人物专题片的创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教育电视工作者去共同实践、思索、和研究。

浅谈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纪实美,主要体现在“以事信人”、“以事感人”。因此,为了更好地让事实本身说话,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就必须真实地、细致地展现和揭示生活的具体情况和生活的过程。一切思想意念的表达,无不蕴含在生活情景和过程的叙述之中。但当前一些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名不符实,纪实性不强,往往表现为主观“议论”冲淡了客观的“纪实”,甚至以“议论”淹没了“纪实”,被观众戏称为“画面加解说”。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呢?

一、跟踪拍摄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必由之路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而被拍摄对象每天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况,人物的心理变化、事件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作为拍摄者事前难以知晓,也无法人为地干涉。在被拍摄对象纷繁复杂的生活过程中,如果我们摄制人员不在现场跟踪拍摄的话,很多重要的情节就要漏掉,事件的进展也会脉络不清,这样的作品就不能称为优秀的纪实性专题片。

此外,纪实性专题片中的一些感人的细节,也是靠在现场长时间跟踪,通过创作人员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亲身目睹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随时抓拍的。例如,化州电视台在拍摄《呕心沥血育桃李》这部纪实性专题片时,化州市第一小学老师张雪梅两个生动感人的细节就是在预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抢拍到的。

一是张雪梅老师无微不至关怀学生,爱生如子的细节。那天早上,记者正准备跟踪拍摄张老

师认真授课的镜头,突然下起倾盘大雨,几个在上学路上躲闪不及的学生淋得浑身湿透。大家都为这几个学生担优:回家换衣服肯定影响上课,不回家换衣服又怎能穿着湿衣服坚持几个小时呢?正当我们犯愁时,只见张老师把这几个同学请到她的办公室,拉开自己的抽屉,为每个人挑选了一套合身的衣服,让他们换下湿衣服。原来,张老师为使平时一些因特殊情况而需换衣服的学生不影响学习和健康,把自己子女的衣服洗干净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随时备用。这是何等的细心,何等的感人呀!像这样的事例,采访前我们并不知晓,只是跟踪拍摄过程中老天爷安排的。

二是张雪梅老师不歧视后进生,努力转变后进生的细节。在拍摄《呕心沥血育桃李》这部专题片中,我们不但跟踪拍摄张雪梅老师白天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晚上备课、改作业的情况,也随时开机记录有价值的场面。一天下午的自修课,张雪梅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学生张小东平时贪玩,全级出名,这次见有机可乘,草草地写完了这篇作文就偷偷地走去玩了。晚上1 1点多钟,玩厌了的张小东刚好路过张老师宿舍的窗前,见老师宿舍还露着灯光,他怀着好奇心偷偷伏在张老师宿舍的窗前向里观望,只见张老师正戴着老花眼镜正在一字一句地改着自己的作文。看着看着,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他终于脱口而出:“老师,我错了”,把张老师吓了一跳。这感人的场面,如果不是长时间跟踪,偶然发现,就是精心策划也难于做到的。

二、遵循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手法和规律就必须再现真实生活场面要拍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它们有各自的表象系统。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则纵向表现社会生活,是对生活本身的客观记录,记录的是人物某一特定阶段的一段完整的生活经历,再现生活的具体场面。因此,它更适合运用长镜头表现。长镜头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地对一个场面进行拍摄,客观冷静地将真实的生活场面如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不破坏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空间和时间连贯,具有比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如纪实性专题片《沙与海》打酸枣一段,虽然解说词只有100多个字,但画面长达5分多钟。在这段画面中,人们真实地看到茫茫的沙漠中长着两棵孤零零的沙枣树,牧民刘泽远带着儿子来到树下,将毯子细心地铺在沙地上,儿子爬上树,敲打成熟的沙枣,沙枣撒落满地。然后,他们精心收集,一个个地把沙枣装进布袋。观众看到打枣的全过程,拥有长时间的思考,很自然由沙枣树联想到刘泽远的一家人:他们在茫茫的沙漠中生存下来多么不容易,需要忍受和克服多么大的困难,但他们生存了下来,而且家业不断兴旺,就像这沙枣树,年年都开花结果,呈现勃勃生机。再现这生活场面,是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是对人生的讴歌,是创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心选择。

此外,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用解说词解说,而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则多运用同期声推动情节发展,产生形声一体的叙事结构,所以还应该运用好有声语言系统,创造出真实的生活空间,这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段。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望长城》,几乎没有运用表面的直白语言,直接颂扬长城的“伟大”、“历史悠久”和“具有民族自豪感”,而是通过跟踪采访、现场同期录音的方式,引领观众跟随摄制组一起,共同游历长城,感受长城的伟大及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变说教为事实,变灌输为启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所以达到了“以事信人”、“以事感人”的目的。

三、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

由于被拍摄对象大都是初次接触电视的摄制人员,在镜头前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使摄制的画面不真实自然。况且,摄制人员还要介入到他们的各种活动中去,无形中干扰了人

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摄制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跟踪拍摄时间长,很容易使人厌烦,发生不合作的情况。这时,摄制人员就不能单纯地为拍摄的目的与他们交往,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当他们有困难时,真诚地帮助他们,赢得他们的信任,逐渐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这样双方才能合作默契,拍出理想的画面来。

化州电视台在跟踪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民情日记》时,主动地与播扬镇干部一起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杉山村农民陈玉权想种植香蕉,但一时拿不出钱买蕉苗,几个记者就自掏腰包凑足一千元,帮助他解决了蕉苗问题。特别是拍摄这部专题片中的一天晚上,当村民陈玉瑞的儿子得了急病时,我们主动用采访车把病人送到20多公里外的镇卫生院,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很快恢复了健康。对此,陈玉瑞一家感激不已。通过这些事情,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双方的距离。在以后的拍摄中,我们有什么想法主动找他们商量,有什么要求都明确地告诉他们,而他们也非常配合,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拍摄,他们都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来协助我们拍好这部专题片。结果,这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不但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而且当年在市和省都获奖。

浅谈制作科技电视专题片的几个注意点

摘要 针对科技电视专题片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 科技电视专题片 制作

一部好的科技电视专题片就其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技术性而言,应该是完美和谐的,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节目的质量。下面仅就在科技电视专题片制作过程中本人曾遇到的几个技术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 镜头运动最忌乱

电视与动画、照片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镜头的运动。对镜头运动的主要要求就是平、稳、匀和定位,通过镜头的运动构成新的画面,表达新的信息。

平:就是所拍摄画面,构图应该是平衡稳定,无论是静物,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应保持其水平线的平整一致。而当摄像机位作横向移动时,保持机身的水平也是尤为重要的。

稳:这是对摇镜头的基本要求。通过摇镜头给观众一个被摄体或其背景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视像。一般而言,摇镜头的速度应该是起幅和落幅较慢,中间稍快。操作时要考虑到全片的节奏。

匀:这是对变焦距操作和推、拉摄像机的基本要求。此外在变焦距和匀速推拉摄像机的同时跟上焦点,保证被摄体的清晰也是保证画面质量至关重要的。

定位:镜头的运动都存在着落幅画面的定位问题。即推、拉、摇、移、跟、甩镜头时,最后一个画面定在什么位置。镜头运动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引入新的主体。因此在操作运动镜头时,摄像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眼明手快,根据主题的要求把镜头定在相应的全景、中景或特写等景别上,并且保持被摄主体始终在画面的相应位置上。

2 色彩还原要真

在电视专题片中,彩色还原的好坏是每个摄制人员都关心的事情,也是衡量电视专题片质量的标准之一。在拍摄过程中,影响彩色还原的因素很多,室内、室外,清晨、黄昏,日光、灯光频繁变化,这就要求摄制人员工作细心,这里只说几种基本作法:

(1)标准寻像监视器与摄像机的外部调整

标准监视器对于保证彩色还原正确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一般而言,标准监视器经过示波器检查其波形符合标准后,其外部调整原则上不能再调整,而应保持它在整个摄制过程中的一致性。当摄像机和其它监视器、电视机的色调、色饱和度、亮度与它不一致时,应调至与它基本相同。

摄制过程中,切忌白平衡始终如一。摄像机的白平衡和滤色镜应注意随时调整。

(2)混合光源情况下、保证彩色还原的措施

混合光源情况下、标准监视器可以迅速帮助你决定采用滤色片和决定白平衡调整时的参考光源。摄像人员要迅速判定被摄体范围,照明的主要光源是日光还是灯光、是全景还是特写。一般而言,拍摄全景、而透窗较多时选用日光滤色片;拍摄近景及特写,灯光为主光源时,选用灯光滤色片;镜头直对被摄体进行白平衡调整。当然如果备有滤色纸,加在灯前也可以保持混合光源情况下色温的一致性。

(3)电视片的基调要符合科学需要

一部片子的基调主要由全片的节奏、色彩和与之相适应的音乐组合而成。每部片子摄制完成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它都有一个基调。设置节目的基调时,切不可违反科学的需要,有意无意地改变被摄主体的色调服从于全片的基调,这种纯粹为追求基调的一致性的做法在电视专题片中是不可取的。

3 特技效果忌过滥

如今,非线形编辑在电视制作上的广泛应用,大有取带线形编辑的可能,用非线形编辑制作特技,真是易如反掌,得心应手。但是,特技如果运用得当,独具匠心,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如果过多的滥用特技效果,不按需要,只图新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加上特技,其结果只会使观众对电视片产生厌恶感和不信任感,尤其是科技电视节目,因遵循事物本身的特性去发展,过多过滥的特技只能适得其反。因此特技效果选用是宁缺勿滥,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效果相同,其它手段能说明时,坚决不用;可用简单特技说明的问题,坚决不用复杂的特技效果。

4 后期编辑忌“跳”

节目在编辑过程中产生的画面跳动是观众难以忍受的。画面的跳动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由于技术性原因引起的整幅画面的跳动与不稳整幅画面的跳动。这种解决办法就是预录连续控制磁迹,采用稳频稳压电源或电池,提高图像信号信噪比,摄像时每次开机要留够6秒以上预卷时间等。

(2)由于蒙太奇组接手法不当而引起的画面情节的跳动。因此后期编辑人员应在充分理解编导创作意图和中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与特写之间、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作相反运动的镜头之间,被摄体与机位景别相对固定的镜头之间进行硬性

切换。

5 音乐效果声要有新意

专题片中的音乐,效果声是有生命的,是渲染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法,音乐必须与节目的主题、节奏相吻合的。不同节奏的背景音乐加在相同内容的画面上给人留下了不同的心理效果。音乐的起落、节奏、主题旋律选择合适,将使电视片画面内容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1)音乐的选择如无特别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流行歌曲的音乐。采用流行歌曲,歌曲的节奏、旋律、含意与内容往往格格不入,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节目的效果。

(2)电视片背景音乐不要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专题片中的音乐也应该与内容相适应,有起落、有平缓、有高潮、有间歇。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本身就包含有情绪、思想、寓意,所以决定音乐片断的录用和起止时间、段落是做好电视片配乐工作的基础。

(3)背景音乐的音量选择。一般而言,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是不直接给观众传递信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视听教材中获得知识60%是取自于画面,30%取自于解说。所以无论如何背景音乐的音量也不能超过解说音量。就人耳听觉而言,解说音量与音乐音量之比为3:1或4:1较为合适。

浅谈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角度切入方式

新闻专题片是综合运用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对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生事物以及某一行业、地区、现状考察等题材进行充分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一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关键因素是采制过程中的角度切入方式,而角度切入问题历来是电视记者最为费神最为刺手的问题,一部成功的电视新闻专题片,必须由一个成功的角度切入方式来引导。展开角度切入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节目的社会效果,切入角度选择的好片子也就成功了一半,一部片子有了一个好的选题,也仅仅是采制过程中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要想把这个选题采制成一部好的片子,就得冲破角度切入这个难关。作者作为地方台的栏目记者,从事电视新闻专题片的采制工作已有多年,至今,仍感到片子的角度切入方式难以把握,每拍一部片子,在角度切入问题上都要大费周章,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一言难尽。同时,在工作的摸索中,在不断地借鉴学习中,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在片子采制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发现了角度切入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非线性编辑在制作专题片中涉及的问题

非线性编辑系统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工具手段完全不同,它改变了人们按时间顺序编辑节目的传统概念,与线性编辑制作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就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制作专题片方面,谈谈制作体会以及注意的问题。

非线性编辑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视/音频、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克服了录像机多代合成图像质量下降的缺陷,其质量取决于系统的通道质量和数字压缩比。它集视/音频编辑、特技、字幕和调音台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录/放图像、声音和编辑节目,而且能在任意时间对素材进行剪辑、修改,不需按时间顺序、瞬时地对素材进行拾取与特技处理,适用于节目修改量大、不同的配音版本和节目包装。现就专题片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谈谈制作体会。

构思画面,设置参数

一部专题片要经过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等工作才能完成,实践证明,编辑也是一种再创作,在整个片子中作用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水平的高低,是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能力的具体体现。非线性编辑系统不象线性编辑制作那样,在所有的素材中随意搜索和选择,它受到系统硬盘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素材输入之前,编辑人员要从编导的角度出发,熟悉脚本,力求把握编导的创作意图和风格,怎样体现专题片中的主题思想,随着情节的进展,通过哪些素材去营造气氛;在叙述事件过程中,又用哪些素材来突出和表现等问题都要加以考虑。按照编导的设想和要求,并根据片子的内容,着手采集相关素材,即将录像机上的磁带内容转变成计算机上的文件,这个过程也就是素材的上载过程,使磁带上的内容变成一个个素材文件。非线性编辑系统输入、输出不仅有模拟复合、S端子和模拟分量,还有数字SDI、IEEE1349、SDDI等,具有良好的接口性能和兼容性,能方便地与其它设备配合使用。 在采集之前,需要进行采集设置。输入选择分为视频信号质量的选择和视频源即录像机的选择。要根据不同格式录像机的输出方式,确定系统的输入状态,尽量采用数字或者模拟分量方式,选择合适的压缩比,以避免A/D转换时的损耗。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素材输入的压缩比。在不同的压缩比下,素材的数据率不同,所占的硬盘空间也不同。压缩比越小,图像质量越高,但所占据的硬盘空间也越大。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视频质量分为预演、工业、广播、数字、无压缩五个档次。

(2)系统可以调整输入信号的亮度和色度以及对比度,弥补原始素材在拍摄时的缺陷。在通常情况下不要随意调整这些参数,否则输入素材的各项参数将发生变化。

(3)调整输入信号的音频电平。音轨1、音轨2分别调整输入的两路声音信号电平的大小,主输入用来调整总体电平。电平的调整要视素材音量大小来具体确定,若调得太高,编辑时将无法降低,且易产生噪声;反之,则不易提升。一般将电平设置为0dB,即以原始声音输入。

(4)设置通道选择开关,当通道V1、A1、A2打开时,采集的素材包括一个“.AVI”文件和与其相对应的“.WAV”二个音频文件。若关掉某个通道,该通道对应的文件就不能进入系统。

(5)选择正确的盘符与路径,输入素材的文件命名应通俗易懂,为以后调用一目了然。 调入素材,运用“蒙太奇”

根据脚本的要求把画面素材、解说词、同期声等素材从文件夹中取出,并拖到时间线编辑窗口中进行编辑,时间线编辑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核心,所有创意均能在这里得以实现。时间线上有字幕轨、视频轨、背景轨和音频轨等。视频轨放置视频(AVI)素材,用于编辑画面;音频轨放置音频(WAV)素材,用于编辑同期声和效果声。

在编辑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蒙太奇”手法。它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专题片编辑制作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画面的转换、特殊效果的处理等。非线性编辑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特技模板,如划像、DVE、色彩、色调、遮罩等几百种转换、滤镜、运动方式,为“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特技的运用既要考虑表达内容的需要,又要考虑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转换方向和特技时间,防止无目的的滥用。例如,淡出、淡入通常用来表示一个比较大的、完整的段落的结束和另一大段落的开始;迭化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连接回忆、想象等回叙段落;划像通常用来表示地点、场合的变化,表示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平行进展的事件。运用特技人为的痕迹比较重,过多的运用会影响专题片的真实自然。当前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编辑人员在非线性编辑制作中特技用得过于频繁。

在编辑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编辑点。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要得体,才能使故事的情节和画面的动作直接连贯,从内容和形式上保持连续性,把主题思想运用在构思和视角上。编辑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每一个画面的转换是否正好落在编辑点上,该停的不停就显得拖沓,不该停的反而

停就有跳跃感。对于专题片来说,大多数按照人物的情绪变化来确定编辑点,叙述性的画面要依靠逻辑规律和画面长度来确定编辑点,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使画面连贯稳定,流畅自然。

(2)妥善处理同期声。同期声是指拍摄图像的同时记录的现场声音,包括现场音响和人物的访谈。它是重要的表现手段,起到烘托、渲染主题的作用,能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在线性编辑中,同期声的音量大小由编辑人员根据经验凭听觉加以控制,使之与解说词和音乐有机配合;非线性编辑制作时,同期声与解说词放在不同的音轨上,其大小是通过预演审听,调整音量标识,凭视觉加以调整。

(3)保持片子色调一致。由于素材来源广泛,拍摄的时间、场合以及拍摄设备不同,可能存在色彩基调差异的情况,可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调整各项参数,进行色彩校正。

(4)养成随时存盘的良好习惯。因为非线性编辑系统可通过预演且不需要生成就可看到编辑的效果,修改十分方便,随时存盘,可以避免以前编辑的内容丢失。

(5)多层画面叠加要突出主体。非线性编辑系统提供了多层(甚至99层)画面的叠加,在进行多层画面叠加时,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设置层数,注意突出主体画面,否则造成主次不分。一般使用3至5层即可满足要求。

(6)特技转换时间不宜过短。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做到以帧为单位来进行特技处理,因此编辑的画面长度和运用特技的转换时间不宜太短,否则画面就会产生跳跃的感觉。

在编辑过程中,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画面和同期声进行优化组合和艺术处理,做到和谐统一,力求完善和升华主题思想,丰富画面的信息,扩展思维的空间,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注意讲究人物刻画和艺术技巧,强调应用生动具体的画面去反映生活的本质,选择最有表现力的画面,按照思维和形象两方面的逻辑顺序进行编辑。在一个段落中,每个画面都要从内容的要求出发,切忌包罗万象,既要突出主体,又要表现陪体;既有环境气氛的渲染,又有局部感情的描绘;既要整个环境(全景),又要局部细节(近景、特写),要善于选择细节画面(如表情、动作、特定意义的物、同期声等),充分表现具体的内容和烘托感情。可以通过主体的相关动作和相似点的特写、主体进出画面、因果关系和呼应关系、遮挡镜头以及声音来作为划分段落的过渡因素。

设置参数,输出节目

当时间线的节目编辑制作完成后,就要着手节目的输出,即将计算机上的文件转变成录像机上的磁带内容,这个过程也就是节目的下载过程,使一个个素材文件变成磁带上的内容。根据不同格式录像机的输入方式,确定系统的输出状态,尽量采用数字或者模拟分量方式,以避免D/A转换时的损耗。输出信号有复合、S端子、模拟分量、数字信号。要注意合成节目时输出格式的设置,线性编辑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节目是以AVI格式生成和出现的,对于录像带、刻录VCD和DVD的输出格式是通用的,但如果刻录数据光盘和进行网络传输,则要考虑文件的格式在计算机平台上能否通用。

尽管非线性编辑系统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和使用过程中仍感到不足,主要表现为:磁带素材和编辑成品上、下载所需的时间长;编辑某些节目,有时甚至更显繁琐;设备利用率不高。

总而言之,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运用越来越普及,探索非线性编辑制作专题片的规律及特点,如何把专题片的主题思想贯穿在整体的艺术构思里、全部艺术表现中,充分发挥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效能,是编辑人员思想素质、技术技巧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只有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技巧相结合,才能把专题片编得更好、更生动、更贴近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