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未来城市格局和功能

常州未来城市格局和功能

根据常州市“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常州将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主要突出以下方面:优化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完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未来五年,按照“三城融合、南北建新、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的要求,建立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契合的空间发展体系。中心城区以彰显现代都市风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为目标,着力营造延陵路、和平路、通江大道、中吴大道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沿老运河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合理控制核心区住宅开发强度,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功能设施均衡发展。加快南北新城区建设,高新区建成一流的高新创智产业密集区、出行便利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商务集聚区、滨水特色都市观光体验区、环境友好配套完善的宜居新城区;武进区重点打造以商业综合服务区为核心的现代活力城和以西太湖为核心的滨湖新城。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先行,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污水处理、生态建设等配套建设,逐步建成重要产业承载基地和城市东大门。西部地区以钟楼开发区为核心,成为居住、商业、文体等功能齐全的中心城拓展区。 未来五年,坚持“民本、生态、现代、文明”理念,做强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品牌,全面增强综合承载力,大力提升宜居水平。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常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常州机场建设,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建成西绕城高速,开工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州段、常溧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设常州港10万吨级码头,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加快航道网整治。完善城市路网,构筑快速畅通的市域交通体系,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审批,时机成熟后开工建设。强化重要资源供应保障,加快城乡电网、供水、供气、排污、垃圾处理、防洪排涝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城乡防灾抗灾能力。

未来五年,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事权、财权下放,做到责权利一致。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促进城市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围绕“数字常州”

建设,加快重大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以3G发展为契机建设城乡一体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完成“市民卡工程”。科学制定外来人口落户政策,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积极推进农民转市民。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注重从制度和政策上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

 

第二篇:常州交通

常 州 交 通 发 展

常州市位于沪宁线中部,处在我国沿海与沿江“T”字型轴线发展战略的结合部附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便捷,水陆空运输系统齐备。20xx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常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常州市区用地面积由280平方公里增加至1864平方公里。

常州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要地,扼守多条区域性交通大动脉,同时常州城市的发展也被交通线网与枢纽建设所左右。在交通与土地利用整体发展分析的基础上,规划提出要结合常州市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从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两方面分别制定发展目标。

围绕城市区划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背景,在综合交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规划首先对城市既有的道路网络、交通结构、交通流分布特性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指出特定的发展历程、地理条件、性质定位与用地模式是影响城市交通体系形成的内在因素,新的历史时期常州市交通系统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在反思既有发展轨迹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区域交通发展、城市化发展、机动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化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在把握交通发展面临的前景与态势前提下,明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定位与战略抉择。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是:构筑与常州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协调高效、富有弹性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坚持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坚持协调、高效、弹性的发展理念。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供给;实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管理,协调发展,平衡供求关系。要使95%以上主城居民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左右;以文化宫广场为中心的30分钟交通圈覆盖主城;车辆行程车速、通安全和交通环境均达到较高水平。

在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促进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规划主城四纵五横两斜客流走廊和两纵三横车流走廊,以交通走廊引导主城整体发展;以公交优先支撑中心区发展;以通道建设引导组团发展和新区开发;以规划引导和法制建设保持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常州交通

常州

常州交通

BRT

一、人性化

一是票价优惠,BRT售票系统与现有常规公交相

同,各种IC卡在BRT线上同样使用。二是人本设计,

BRT车辆采用低地板(车门踏板距地面≤370mm)、大容量

(核定载客可达近180人)车辆,设有四个宽通道双内摆

车门,大大方便了乘客上下车。车辆与站台均考虑了残疾

人通道。BRT车辆上设有轮椅专位、靠垫,车内设置了婴儿专用座位。两个首末站的设置,分别与新北、武进长途客运站相邻。首末站内除BRT线外,均设置了多条常规公交线路。首末站不仅是快速公交的首末站,更是公交线网中的枢纽站,极大地方

便了乘客在长途车和公交间的换乘。 三是绿色环保。常州BRT工程是发展

常州交通

绿色交通,提升常州形象的工程。在BRT车辆选择上,快速公交系统所需车辆均采用新型环保车辆,采用欧四排放标准。新型车辆耗能低、排放低;路段的专有路权,避免了拥堵时的反复加减速和停车,有效减少了车辆的废气排放。BRT一号线的修建,对实现"文化旅游名城 "、"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化 :一是各类设施的建设与设计美

观、现代、实用。 二是路权选择和车辆开门

方式科学合理。BRT路权选在道路中央,车辆

采取右开门形式。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常州道

路特点、乘客出行特点、交叉口通行能力特点、

线网特点等等,与已建的北京和杭州BRT有明

显不同,但优点是明显的。

三是BRT智能交通系统功能全,技术先进。系统的完整性高,科技含量高,数据共享程度高。各种交通信息、监控图象等数据与市交通指挥中心相联,有效提高了交通指挥和公交车辆调度的能力。此外,售检票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安全门系统都有不间断电源供电,可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高效化

1.系统输送能力强。系统的近期输送能力为5085人/小时;系统的远期输送能力为5390人/小时。20xx年日均客流预计为7万人/天。

2.车辆运营速度快。BRT专用道的设置主要通过道路改造,增加车道数来实施。近24公里线路,除兰陵路段和劳动路段共计约5公里没有新增车道数(但交叉路口全部进行了拓宽改造),其它路段全部增加车道,在最大程度减少对其它车辆通行影响的同时,更有效提高了BRT车辆运行速度,全线平均运行速度达到了25.64km/h。

3.资源整合效益优。常州已实现公交一体化,BRT的运营与常规公交也是一体化管理,这样可以在公交线网的设置上进行通盘考虑,更大效率地发挥公交资源整合优势。BRT站台安全门的设置,可适应多种类型的BRT车辆、BRT支线车辆及常规公交车辆使用,为BRT主线、支线及常规公交线的有效结合打下了基础。常州一号线通车后,相关常规公交线路将进行大幅优化调整,公交资源将进一步得到整合,市民群众的出行将会更加便捷高效。

常 州 交 通 发 展

一、我市公交的基本情况

常州公交始建于19xx年5月,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公交集团公司已拥有运营车辆1635辆,线路102条,线路总长1920.8公里,注册资本1亿元,职工人数4273人,年客运量近3亿人次。特别是进入90年代末期以来,我市公交从理顺体制入手,不断加大投入,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19xx年2月我市公共交通集团第二汽车公司与上海巴士投资公司合资组建常州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我市按照理顺公交管理体制,整合公交运行资源的要求,在3月份完成了市区公交一体化工作,相继制定了《关于调整市区公交管理职能的通知》、《关于市区公交一体化有关问题的会议记要》和《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市区186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公交、农工班线的管理职能,统一由市建设局负责,同时对原有分散的公交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了城乡公交的统一管理和运行。

二、加强管理,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我市公交紧紧围绕政府为民办实事要求,挖潜降耗,以提升服务为中心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千方百计满足市民乘车需求,落实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城市公交结合道路建设及“创卫”、“限摩”等重点工作,在近3年中净增车辆500多辆,新辟线路20多条,调整延伸线路50多条,市区线路服务时间均在21∶00以后,市民乘车难问题基本解决。二是加大管理力度,挖潜降耗,经营状况同行领先。针对近几年公交不断增加的现状,加大了管理力度,狠抓降本增效。近年来,公交集团全面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对前方驾乘人员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后方实行岗位工资制度,按岗取酬,岗变薪变,打破“大锅饭”。实行物资比价采购制,努力压降材料成本。对公交车进行“油改气”改造,至今已完成308辆车的“油改气”改造,建设了2座天然气加气站。20xx年常州公交百公里油耗25.19升,千车公里成本3825元,人车比为2.38:1,人均运营里程22079公里,主要技经指标名列省内同行业前茅。三是积极实施“乘客满意工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常州公交以深化满意服务为载体,组织开展了“满意在公交”、“满意在车厢”等“乘客满意工程”系列活动,深化社会服务承诺,贯彻优质服务操作规范,及时整改高峰行车不准点、报站器使用不正确等主要问题,按时按要求答复处理市民来信来访3万多件,答复处理满意率95%,有力地提高了市民满意度。四是公交双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公交集团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市文明单位标兵,在省同行业内首获“江苏省创建文明单位示范点”,20xx年又再次获得“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和“江苏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企业”称号。

三、注重规划,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得到确立

我市于20xx年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常州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该规划以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优化公交网络,建立“公交优先”的城市客运体系为主要目的,分三期进行规划,近期为20xx年、中期为20xx年、长期为20xx年,内容涵盖了常州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场站设施、优先系统、线网布局及常州公交发展政策研究等,重点突出了公交优先的规划意图,提出了公交发展战略优先、公交通道优先的设置方案,为我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

展提供了规划保障。

同时,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完善和优化现有城市公交线网,我市又专门编制了《常州市区公交线网规划》,规划面积覆盖市区1864平方公里,规划设定的近期目标是: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2标台/万人;公交出行占居民总体出行比例不小于20%;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不小于3km/km2,其余地区线路网密度不小于2 km/km2;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大于1.4;中心城区居民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小于500米的达90%,小于300米的达80%;居民小区公交线路覆盖率达100%;公交换乘系数不大于1.4,区间出行最多一次换乘;行政村公交车通达率达100%,中心城区公交线路高峰平均发车间隔不大于3分钟;平峰不大于7分钟。

四、理顺公交管理体制,人为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已成过去

20xx年12月我市按照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的要求,于下发了《关于调整市区公交管理职能的通知》,明确了市区范围内的城市公交、农工班线的管理职能,统一由市建设局负责。同时,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对分布在城乡的各类公交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到目前为止,我市全面实施完成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整合工作,收购整合了400多台公交车,将36条沟通城乡的公交线路纳入城市公交线网统一运行、管理。同时,加快个体中巴车的收购力度,并且对已收购的个体中巴车线路,同步开辟公交线路,给乡镇群众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五、加大投入,城市公交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交场站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实现“公交优先”的重要保证。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公交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配套设施建设,在民航、铁路、长途车站等交通节点建设公交枢纽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内公交与对外交通的转换。同时严格要求新建大型住宅小区必须同步配套建设公交配套设施,使公交场站做到与大型居住区、商业区、风景区等主体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到目前为止我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已有停车场地15.6万平方米,平均每台车90平方米。今年以来,我市已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了常柴桥、竹林、丽华南路、红梅公园和荆川公园5个公交回车场,共计

1.7万平方米;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建设60000平方米的戚区公交停车保养场;结合市区主要道路改造,投资1180万元,与道路工程同步新建247个新型公交候车亭。

六、综合整治,公交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路权优先是公交优先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几年来,我市已经确立了公交路权优先的基本理念:一是开辟公交专用道。通过设置和划定公交专用道来保证公交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今年在常武路新辟了8公里公交双向专用道;建立了17对公交专用站台;在10个路口设置了公交左转优先的交通信号;在局前街、博爱路单行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允许公交双向通行;在新建道路上全部设置公交港弯式停车站。二是在中心城区限制摩托车驶入,改善中心城区公交车辆的通行能力。三是加大油改气力度,减少公交汽车尾气污染。今年已完成公交车改装使用天然气300多台。四是加快公交智能化建设。我市已经建成了公交IC卡收费系统,初步完成了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开发,今年又开始启动建设公交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应用工作,通过信息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公交信息发布、车辆运营调度、应急救援、

运营管理的效率。

七、财政扶持,健全公交补贴和补偿机制

长期以来,我市一直实行公交低票价的政策,对票价与成本倒挂形成的亏损,由市级财政给予补贴与补偿,“十五”期间,我市在财政定额拨款、城市附加费返回、客票附加费减免、营业税减免等方面给予公交企业补贴和补偿,合计金额达8000万元。对场站建设和新增公交车辆给予专项补贴达3665万元。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政府拨付专项资金6000万元。

今年以来,市政府又着手研究建立规范的城市公共交通亏损补贴和补偿机制,把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植,通过优先发展的具体措施使公交事业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的政策包括:制定合理的公共交通价格机制,改革现行的月票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公交企业承担的各类社会公益性义务的补贴机制。公交车辆的发展和公交配套设施建设的专项扶持政策等。

常 州 交 通 发 展

常州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要地,扼守多条区域性交通大动脉,同时常州城市的发展也被交通线网与枢纽建设所左右。在交通与土地利用整体发展分析的基础上,规划提出要结合常州市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从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两方面分别制定发展目标。 常州市交通设施投入资金供给5706万余元,共建设了44条道路,新建和改造道路102公里。在20xx年1月至12月期间,居民出行方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公交出行比例提高,摩托车、自行车比例降低,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隐患”,私家车出行比例大幅度增加。

主城区南北主干道车流最密集

《2009常州交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从整个网络和交叉口布局来看,常州市交通流量现状分布较为集中,主城区南北主干道上车流最为密集。高峰时段交通量较多的主要分布在通江路、怀德路、劳动路、和平路、延陵路、兰陵路以及晋陵北路等道路上。这些路段在高峰时间交通都处于饱和状态。

其中晋陵路、通江路作为常州对外的主要干道,通江路与晋陵北路、长江路等一起构成新北区核心区联系的通道,同时与东西向主干道龙城大道交汇,集结了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而劳动路是一条东西向主干道,联系西部开发区、核心区和东部开发区,交通流量较大。兰陵路、和平南路、丽华路组成了核心区与武进分区的交通走廊。因此,在早晚高峰时段,延陵西路—怀德路、兰陵路至劳动路、和平路至延陵西路等都是较为拥堵的交叉口。

常州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出台后,截至20xx年底,常州市区共拥有公交车2286辆,环比增加468辆,同比增长25.7%,其中空调车占总量的55%。统计数据显示,市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有了较大增长,由20xx年的9%增至20xx年的12%,其中常州中心城区公交分担比例达到了18.57%,而中心城区私家车只分担了出行的10.33%,公交出行方式远远高出其他机动车分担比例。 在出行时耗统计中,20xx年上班出行时耗由21.32分钟降至19.41分钟,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常州市公交车平均车速得到提高,居民乘坐公交车上班的时间减少了,说明常州公交服务水平得到了改善。

20xx年自行车出行比例由39.2%降低至34.1%,这是由于部分自行车出行已经转移到公交和小汽车出行上。此外,《生活常州》从市车辆管理所获悉,20xx年至20xx年期间,常州市区摩托车从最高368118辆减少至20xx年的285600辆,这是因为自20xx年常州实施“限摩”政策以来部分摩托车逐步进入了报废期,导致摩托车总量逐步减少。20xx年至20xx年期间,摩托车出行比例也由16.9%降至14.5%。

“如何增加自行车到公交的转移,降低自行车到小汽车的转移,这对于缓解常州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车管所相关人员表示,未来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对于改善常州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中显示,常州市机动车总量由38.5万辆增长至52.8万辆。随着常州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在所有机动车中增长最显著的是私家车,20xx年市区私家车总量约为15.7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29.8%。从20xx年的1.8万辆增至20xx年的15.7万辆,8年来,私家车的数量增加了近8倍。而私家车的出行比例由20xx年的6.7%上升至14.5%,常州市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蒋新春表示,“在道路交通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私家车数量增长和私家车出行比例的增加将给城市未来交通带来更大压力。”

在统计中,常州市居民出行目的前三位分别是“回家”、“上班、上学”、“生活购物”。除去“回家”以外,“上班、上学”为主的通勤出行比例最高,这也是常州交通早晚高峰拥堵的主要因素,因此,规划专家表示,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域,减少跨区域的高峰通勤出行,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州BRT

BRT全线开通将有利于改善武进城区及农村公共资源,引导市场要素从中心城市向武进分流。

系统输送能力强。系统的近期输送能力为5085人/小时;系统的远期输送能力为5390人/小时。20xx年日均客流预计为7万人/天。

车辆运营速度快。BRT专用道的设置主要通过道路改造,增加车道数来实施。近24公里线路,除兰陵路段和劳动路段共计约5公里没有新增车道数(但交叉路口全部进行了拓宽改造),其它路段全部增加车道,在最大程度减少对其它车辆通行影响的同时,更有效提高了BRT车辆运行速度,全线平均运行速度达到了25.64km/h。

资源整合效益优。常州已实现公交一体化,BRT的运营与常规公交也是一体化管理,这样可以在公交线网的设置上进行通盘考虑,更大效率地发挥公交资源整合优势。BRT站台安全门的设置,可适应多种类型的BRT车辆、BRT支线车辆及常规公交车辆使用,为BRT主线、支线及常规公交线的有效结合打下了基础。常州一号线通车后,相关常规公交线路将进行大幅优化调整,公交资源将进一步得到整合,市民群众的出行将会更加便捷高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