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实践论》读后有感

《实践论》为毛泽东同志所著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的著作。《实践论》写于19xx年7月,当时正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之际,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至于《实践论》的内容,是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加入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个人见解,再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事实情况进行更具体的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首先提出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而在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时,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最为引入注意。对外界的认识,如何证实是否正确?人处于社会之中,实践活动进行的背景也是社会,那么,为了证实人对外界的认识,首要条件是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正如在群居动物中,一个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明显不同的存在,将会受到排挤,不被接受。更简单点讲,就像是白纸上的一个黑点,让人觉得突兀,不被人所接受,不被人所承认。当然,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是失败的。“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的话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着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实践论》中提到“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以实践来验证真理,可以知道,实践是重要的。在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实践,失败,再实践,再失败??最后得到成功,成功永远都是在失败之后,真理也同样只会出现在实践的身后。

在《实践论》中,对于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人的认识从实际中产生,而后又服务于实践。事物存在表象和內象,事物之间存在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认识事物只认识到表象和外部联系是不完全的。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是认识事物的两段式工作,要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必须兼顾两段。这形同于这样一种情况,选择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观察后发现到其中存在的某一特定规律,这就是表象。然后,进行无数的实验,持续的探索中,开始了对这一特定规律的定义,有了相应的概念。于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的工作就完成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理所当然的,这一系列动作被应用于战争,产生了多如繁星的军事家。而,现在,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应该在科技、经济等领域里实行。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从《实践论》摘取的原文,和苏轼的某两句诗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站在山外边,就夸夸其谈山中的妙处,被山的外观所蒙蔽。想要直接地真正地认识眼前的这座山,只是站在外边看是不可能的,只有进入到山中,亲自从山脚爬到山顶,览尽山中的所有景色,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山的美,或者是了解到山中景色的不如人意。

实践,实际地践行,这是我的理解。实际,也就是真正地去做。践行,就是亲自行动,参与到实际行动当中。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譬如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记者、作家等等。新闻,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而诞生的,记录的都是真实的事件。记者要如何获取新闻,不是看书本上的文字,也不是浏览网络上的数据,而是亲自到事件发生地去调查。只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才能得到真实。实践其实也是一样的,亲身参与,融入其中,从内部去看待问题,就能看到表象之下的实质,事物之间真正的内在联系。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上文这段话,摘录自《实践论》,是对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和知行统一观的一段总结性文字。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准确地讲,是在实践中认

识世界,没有了实践,对世界的认识都成了空话。认识世界,是在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是为了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毛泽东同志生活的年代,还是现在,或者是更遥远的过去和遥不可及的未来,认识世界的工作将始终持续着。毛泽东同志用《实践论》中对于实践的正确理解,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并很好地带领中国走向了成功,走向了和平。现在,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实践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生活,带领我们的生活走向繁荣富强。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还是必须的,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更是关键。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是为了充实自己。同时,大学生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使命,在充实自己的同时,更应该将自己所学回馈于社会,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根据社会的现实,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本质,认识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简单的讲,学习知识是为了实践,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两者之间是互通的,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的辩证发展,是不断地重复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党的工作重心在于群众,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该了解群众的情况,从群众中挑选代表进行工作,然后根据实际的群众情况,制定措施,以群众为主体,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问题。所谓的到群众中去,就是处在群众的周围,实地地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在群众中进行实践,从群众身上得到认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这是得出理论,验证理论的基本步骤。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理论、验证,认识在一步步加深,思想更进一步解放。随着认识不断的更新,思想一步步进化,理论也随之创新。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之间,他们是相互有联系的,就像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交替,他们也是在不断的相互更替间进化。

《实践论》是一部极具指导意义的著作,毛泽东同志根据它成功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可以根据它,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度。

 

第二篇: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

实践论 读书笔记

刘宽 08级生物工程 2008296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这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通篇读了这篇文章 ,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这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其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严重妨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正式发现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于是就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但其里面蕴藏的理性的真实的哲学光芒,一直指引着我们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通篇读了这篇文章,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企业要发展,公司要发展,学业要进步,要能与时俱进,

经久不衰,必须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常青,公司才能进步,学识才能发展。

总之,读了《实践论》之后,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勇于创新!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19xx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

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毛泽东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我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

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