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海伦市长发中心小学 李秋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文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

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语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生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英国青年和德国青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并从钱上跨过去;而德国青年却两眼放光,兴奋异常的捡起来。十年之后,再相遇时,英国青年一事无成,

贫穷落魄;而德国青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从这个故事中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李一冉老师的《中庸》十大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智者乐水”篇,让我们明白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静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者剖析”篇,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者源头”中让我们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篇则让我们看到人生在世,迷惑丛生,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则是一门处事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篇则能够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妙辨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告诉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显仁藏智”等都有很多的大智慧,让人受益匪浅。所以,此书不看,一生遗憾,此书一读,智慧涌现。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

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中庸》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中庸”之人,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因此,我们更应该以德为尊,亦慎其独,完善自我,立好榜样,心心交融,让孩子们更容易地进入生命的正确轨道。最后让我们共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吧!

 

第二篇:学习传统文化《中庸》般若十大智之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中庸》般若十大智之心得体会 ——海伦长发小学 温万梅

我校一直以来师生都在认真的学习传统文化,细细研读国学经典。我在暑假期间拜读的是李一冉老师编著的《中庸》之般若十大智,在书中李老师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及我们如何运用《中庸》的智慧来修行我们自身。

在第一篇章中李老师讲述了水之特点,人类与水相依相存,水乃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人体70%是水,水是生命这源。农民对水情人独钟,水启迪了哲人的智慧,论其刚,滴水穿石,论其柔,绣花不载。学习圣贤,就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孔子赞美水月五种美德:德、志、勇、善于教化、道。流动的河水中蕴含着君子着身之道。长流不息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命好似有德。因为它无私为的滋润与奉献,才有了如此可爱的世界。

水虽有千折百回,却始终向东奔流,又好似有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着同一目标,使人人回归心灵家园。从而做到真正的“百川归大海”,让我们的灵性最终回到大道母亲的怀抱当中。“道在自身,身外无道”,通过不断的听闻真理,不断地学习真理,不断地力真理,后天消先天显,自然而然人的天性就会流露,此时就成为了对贤的化身。

《中庸》在四章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智者,圣哲曾经开示,让我们放下自我的心,成见的心,你将发现原来自己错过了许多大好因缘,这里的因是原因的“因”,而不是婚姻的“姻”。

人我之见不能真正放下,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都被你的主观挡住了。本身自私,才会认为别人有私心,本身多猜忌,才会怀疑别人对不起你,这是骄傲所养成的习气。

修行不能放下,就会自我,有自我就会有许多是非。夫妻不能放下,就会伤和气,有怨恨,朋友不能放下,就会互相折磨,时起摩擦,做事不能放下,就不会心甘情愿。不能放下自已的骄傲,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是对的,就不能转化一切的善恶因缘,如此一天,别人不合乎你的条件、习惯、尺度,你就会起烦恼,时常活在痛苦的深渊。

放下,把心中的石头放下,世界处于多元化的时代,在人我接触当中,除了肯定自己,做好自己的责任之外,更应怀有包容的心胸与态度去欣赏与按捺他人。

所以要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自己,希望别人对你慈悲,你却从未慈悲过,哪能体会慈悲的真实意义。放下吧!把旧有的习气和包袱放下,人间处处是鲜花,何时不自在。

《中庸》般若篇章六中做人要明辨是非。首先要做到不说是非。一个智者对是非曲直的态度,第一点便是不说是非。说话时

不随便,不偏激,不虚言,不犯忌,不骂人,不说谎,不无聊,不挑拨离间,不花言巧语,要有口德,但这些不代表包庇,纵容,放任不管,即是说话皆合乎大道,不离自性,自然而然由衷表白。第二点是不听是非。有句格言说得好,是非天天讲,不听自然无。第三点是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耳根清净,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清净。俗话说:“是非止于智者”所以不传是非亦是智者所为。第四点是不记是非。人人都有一块心田,人生终点的收成如何与种子的优良有很大的关系。心中种下其善美的种子,便会结出幸福快乐的果实。心中种下是非对待的种子,良田便成了垃圾站。第五点是不想是非。我们的心不做垃圾收购站,亦不做垃圾加工厂,不对是非进行深加工,即不想是非。第六点是不辩是非,不是原则的问题,不是大是大非,不必太较真儿。对一些陌生人,我们也许比较包容,而对家人有时会计较,其实对错并非有定义,而是角度有圆方。第七点是明辨是非。在天地之间必须有人。在人与人之间必须有礼,在事与事之间必须有知。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天道法则,明了是非曲直,明辨是非真伪,对真理不能误导大众,对礼不能含含糊糊,对事不能糊里糊涂。第八点是妙辩是非,妙辩不离自性,巧妙的分辩是非。

《中庸》之道也告诉我们,正如《易经》所说:“随着一切时,善于变化,而要合乎大道”,人也一样,应该不断提升智慧和道德修养,这就叫做善变。

蜥蜴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身体的颜色,我们人也一样。我们在这个社会上都不是独立的一个个体,我们有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我们要做个好子女,在先生而前做个好妻子,在妻子面前做个好丈夫,在孩子面前做个好父亲,好母亲,在领导面前做个好部下,在朋友面前做个好朋友,这就是“善变”,不变则已,一变则有两个方向:好的方向与坏的方向,所以人生应当怎么变?我们每个人都有驱恶向善的本能,所以变就要从根本上来改变,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变化!

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上智慧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