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上学学习心得

和孩子一起上学

我是一位站在小学讲台十年的教师,站在讲台上我自信,我善于和家长沟通,我能让每一个交给我孩子的爸爸妈妈放心,20xx年9月我将是一个一年级新生的家长,面对这个身份我激动,焦虑,甚至有些手足无措。静下心来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发现自己又有了憧憬和希望甚至有时会莫名的激动,因为我隐约看到了前行的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每一个一年级,都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奋斗目标我要和孩子一起上学。

幼儿园小班是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步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驿站,这个驿站的重要性许多专家都已经谈过。小学一年级则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起点。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共性教育,不是个性教育,所以许多很有潜质、很有个性的孩子在起步时就被打入了另册,不仅老师忽视、漠视他们,更多的伤害则是来自家长的扼杀和毁灭。

我们把孩子放到一个集体中,其实就是把孩子推进了一个竞争的圈子里。孩子还童心满怀时,我们就说他:“瞧你,不如某某,才考了这么一点分数,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是不是在学校又调皮捣蛋了?”类似的话,层出不穷,这些都在无意中打击、扼杀着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这样的播种,我们早在孩子一上学时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播种却毫不在意,我们只关注收获,我们的眼睛盯的是孩子小学毕业能不能进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能不能升入重点高中,高中毕业能不能考入大学。殊不知,六年级的果实早在一年级时就播种了;初三的果实开始于初一的播种和小学时的积累;高三的果实更是在小学、初中积累的基础上增加了高中的新播种和新耕耘才取得的。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每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或者说进入一所新的学校,他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望。因为新学校早在他们的想象中出现过无数次,那是他们心目中的奋斗目标。他们为此打拼,并在打拼中把目标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想象变得更加完美,可现实总是与他们想象中的有差距。尤其是每一个上了大学的孩子都会对大学有 1

不同程度的失望。因为大学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可现实呢?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每一个一年级,都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奋斗目标,这一切“新”的东西都会和孩子原有的“旧”东西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会带给孩子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但是我们家长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这种不适应,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新环境、新老师,希望他们能成为孩子新的救世主。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新的“一”对孩子心灵的影响,它是孩子成长的主宰。孩子此时一面向往、期盼新的东西,一面又留恋或沉溺于旧的东西,可以说,他们到了新的环境是“快乐并痛苦着”。此时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耐心去安抚孩子进入“新”环境后的新“痛”,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环境,尽快迈过“痛”这个坎而走向真正的快乐。

我深知我们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每一个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注重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孩子,但是光靠平时的讲是不行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产生自觉性。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对刚进学校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什么叫卫生习惯、勤俭节约、文明礼貌、奉献爱心等等,根本就不懂。为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人们常说,孩子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在平时我们家长注意以身示范,做出榜样,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不断地教育。如孩子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那要求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做到。又比如:在学校、在社会,要求孩子讲卫生,不准乱扔纸屑,首先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就不能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在我们学校,当地上有垃圾时,我们的老师、同学都会弯弯腰,赶紧捡起。我们的家长能当着孩子的面扔垃圾吗?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当你带着孩子在楼道行走时,你会带着孩子靠右行吗?教育孩子讲文明,不说脏话、粗话,而我们有的家长说话粗鲁,一点不文明;要求孩子爱学习,而我们的家长根本不抽时间陪孩子学习,只顾 2

打牌自己玩。我们做家长的都想孩子长大有出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要靠家长在教育孩字这个问题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思考,反省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好家长,把教育孩子当着大事来抓,让孩子从小会做人,让孩子真正成为家庭传宗接代的后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我们的家长,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家长的要会运用鼓励性的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孩子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孩子产生强烈的荣誉感、成功感,从而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孩子的自觉性,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经常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孩子继续这样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同时,对孩子有不良行为的现象,要及时进行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谈心,给孩子讲道理。使他们认识到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自己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所以,要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加强观念教育,培养孩子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家庭要主动与学校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而在培养过程中父母的检查和督促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时可能还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责,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一年级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孩子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孩子在做人、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一 3

年级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抓好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俗话说“一个人从小看大”,我们都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孩子的榜样,花大力气,用更多的时间管好孩子、教育孩子,配合学校,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家长们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加油吧

4

 

第二篇:和孩子一起读书

和孩子一起读书

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一书中写到:

你或幸运 发现宝藏 黄金成堆 珠宝满堂

你我比来 仍是我富 因有慈母 为我读书

这是感动过很多人的一首诗,诗中可以看出孩子对母亲陪自己读书,充满温馨与幸福。令人读之如沐春风 ,如临其境,心灵颤动。与孩子一起读书,所给予孩子的成长价值,所赋予家庭的美好记忆,已经远远超越阅读本身。

如何引导孩子读书日益成为社会话题,也是我们逐渐兴起的家庭文化建设中最值得关注的方面。很多父母似乎束手无策,认为孩子对书的兴趣也许源自一种天性,外在因素很难激起孩子读书的兴趣。但我们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社会环境的引导和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完全可以提高大众的阅读率,关键在父母。那么,我们的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

与孩子一起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在很多父母看来,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读书须自己静心读是阅读者渐渐形成的,在孩子形成阅读习惯之前,需要定时陪孩子一起读书,让读书成为家庭一道文化风景,进而在孩子的印象里形成读书是生活的必要一部分。犹太人会给孩子读的书抹上一层蜜,让孩子去舔,让他感觉书是甜的;而当人死去后,犹太人又会在墓地放一本书。这种将阅读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相关联,足见在犹太人眼里读书是多么重要。所以,很多犹太家庭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且大多都有一个阅读架,陈列着大人与孩子各自的书、报、刊。

与孩子一起读书,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可以构建更为和睦相亲的家庭。“幼承庭训”或“易子而教”,是中国古人陪孩子读书的典范。《三字经》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读诗书,最后“一门三学士”,皆登进士榜,在文化上各有成就,成为千古佳话。“书香门第”、“诗书传家”就是对教子有方家庭的美誉。有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是很多母亲都是孩子读书的积极推动者。孟母择邻而处,为的是给孩子一个好的读书环境;欧阳修的母亲以荻草代笔,教子诵读经典;朱熹的母亲是儿子的主要伴读者;史传顾炎武年少体弱多病,母亲与之伴读诱导,终成大家。如果一个人回忆往事,父母与自己一起共同读书的场景也许是最美的场景。许多大家每当回忆读书的场景,都不会敌人为那时一种单纯的阅读,那是爱,是灵魂的塑造。歌德在自传中对儿时父亲教自己读书如数家珍,从而书中也可以看出歌德父亲对天资聪颖的儿子所流露

出的喜悦。社会的变化虽然使家庭单位变小了,但小家庭也有自己风格的塑造。一位幼儿园老师对我说过,看一个孩子就能看出父母的修养,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你能从他的脸上看到内心的宁静。由此我想起韩国看到过一幅对联:玩月色,看花色,不如我家好颜色;弹琴声、落棋声,焉比子孙读书声。确实,一个家庭孩子朗朗的读书声真是家声清正、家风和雅的象征。非读书之力,焉能及此?

最后,也许我们应当认真地想一想,我们能真正给予孩子什么?世界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谁也不能说给予孩子未来多高的地位,多少的财富,那是我们无法掌握的。而与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这是真正能影响孩子成长方式的最好路径。古人云:“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养成孩子的读书习惯将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让我们重温经典,重新体会成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可是使我们与孩子形成共同的成长记忆。最关键的是我们让孩子学会了怎样通过读书突破个人视角的局限,学会从书中汲取智慧。传统的读书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将自己的读书经验和孩子分享。很多名家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很多人自己就是孩子读书的导师。比如曾国藩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经常与家人分享。“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孩子分享,在与孩子的共读中厘清认识的误区,分享孩子的进步,让人体会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妙谛。

有一首著名的读书诗,是陆游写给儿子的《冬夜读书示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安躬行。”就是在寒冷的冬夜,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读书人与儿子的围炉夜话,娓娓道来有蕴味深沉,细细吟来,让我们仿佛聆听到那位父亲充满爱意的耳语:孩子,古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长时间的涵咏与实践才能使所学有所成。这是您父亲一生的体会呀。谁能说,这与史斯克兰·吉利兰的“因有慈母,为我读书”不是一样的让人感动呢?这样的父亲所给予孩子的文化力量,真让人心仪神往。

对你的孩子说,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给爸爸妈妈听

二(5)班 孩子 妈妈 爸爸 日期

和孩子一起读书

和孩子一起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