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心得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平湖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19xx年2月,国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部将今年3月28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定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更好地珍视我们生命,在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

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孩子、学子、工人、知识分子,人民公仆……无论咿呀学语,还是学富五车,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们希望这个日子能够再次唤醒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校,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是安全问题;在家里,家长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安全问题。可见,安全问题早已深入人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这样的防范意识呢?一支未熄灭的烟头便让无数的生命结束了。其实人人都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可为什么我国的“烟民”还是在不断的增多呢?有多少人知道,“烟民”的增多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生火灾的频率又增多了。有的人只为争取那一点点的时间,便不遵守交通规则,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又让多少年轻的生命死于车祸;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让不计其数的富有朝气,活力的生命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亲人,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在电视上看见这样一则消息:在一所幼稚园里,因一盘檀香引燃了从床上掉下来的棉被,让13名无辜的小生命在睡眠中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多的小生命都还没来得及过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没来得及向生他们的父母告别一下,便离开了人间,多么让人遗憾啊!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啊

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可为什么就不能使活着的人们引起注意呢?难道在他们眼里,生命真的就那么不重要吗?难道非得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安全知识,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安全知识,比如:在家用电时,应注意安全,家里没人时应关闭所有电源;炒菜时,应注意用气安全,若起火,不能往锅里倒水,应用锅盖盖住,防止火势蔓延;在过马路的时候,应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拨打报警电话时,应按电话里的提示把问题说清楚,说具体,等等。

其实,只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多用一点心,做每件事都多想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这些事故的发生频率将会大大降低,才能使我们的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安宁。多用一点爱心对待任何事,就像这首歌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安全心得体会

为了认真贯彻《全省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开展“校园安全周”活动,强化中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使中学生安全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也为了学生能更加安全。老师告诉了我们在学校的安全事宜:

1、 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有事不能上课(包括自习课)、开会及学校活动等必须本人或家长当面向班主任书面请假,待批准后方能离校。午睡时间、晚上熄灯后有事外出必须当面向生管教师请假,经批准后方可外出。

2、 同学间须友好相处,有矛盾及时向班主任或学校报告解决,不允许吵架或动手打架,更不允许勾结社会青年参与。不吸烟、不参与赌博、不拿别人的钱物。

3、 保证不下河游泳(或洗澡),不到河边、防洪堤玩耍。

4、 寄宿生在校除周未时间外不允许出校门,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并及时返校。往返学校遵守交通规则,学生不允许骑摩托车,不坐“三无车”,不坐超载车,骑自行车和行路注意安全。不在铁轨上、机动车道内行走;不靠近铁轨(如走铁轨或在铁轨上玩等),不破坏铁路设施。

5、 寄宿生如无特殊情况,周未必须离校。若滞留学校,需经家长和学校同意并注意人身安全,服从学校管理人员的安排。

6、 课间文明休息,不窜班、不追逐、打闹、瞎跑、瞎撞。文明上、下楼梯,要求不推、不挤、不跑、不开玩笑,避免楼道拥挤踩踏伤亡事故的发生。不爬高、不玩鞭炮、不玩火、不触摸牵拉电路电线、不在宿舍点蜡烛、不拿木棍、小刀等有可能致伤的物件追逐玩耍打闹。不翻墙,不爬树及在危险地玩。打雷、刮风下雨时不得在大树、围墙及高建筑物边逗留。不往楼下扔纸张、塑料袋等垃圾和其它容易砸伤他人的物品。

7、 未经教师组织,不私自参加春游、秋游等郊游活动。外出集体活动必须听从老师的安排和指挥,不得私自行动。

8、 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通宿生不提前到校,晚自习放学结伴而行,没路灯的地段要自备手电,路远或不安全的要由父母亲接送。寄宿生必须准时上床睡觉,不夜不归宿,不提前起床。

9、 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吃过期变质了的食物,以防食物中毒。生病须及时请假就医,并通知家长,家长应及时到校不能以任何理由推托。

10、遇到突发事件应及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并且撤至安全的地方,不得擅自行动,一切行动须听指挥。

卫生教育的体会

学校的卫生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校师生素质高低的综合反映。但由于同学们还存在许多不良的卫生习惯,经常给校园文明带来不良的影响。

1. 乱扔乱丢。 现在同学们吃早点带进校园的包装纸、塑料袋、饭盒不计其数,还有少数同学喜欢吃零食,也带进了包装袋或果皮等,虽然绝大多数同学注意了环境卫生,但也有极少数不自觉的同学随手乱扔乱丢,即使不乱扔乱丢,也给学校的垃圾容器增加了负担,原来三天拉一次垃圾,现在得一天一拉;

2. 乱涂乱画、乱踢乱踏。 有的同学好动,总喜欢在教室内外的墙上留下乱涂乱画、乱踢乱踏后的痕迹,有的污迹漫延到一米多高,以楼道与楼梯较为严重;

3. 随地吐痰。 不少同学公共道德意识不强,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校园内,随地吐痰,结果在走道、教室内地坪上经常出现令人作呕的痰迹;

4. 垃圾乱倒。 有些值日生同学在打扫教室卫生时,将垃圾不倒在垃圾箱内,而是倒在了不该倒的地方,甚至倒进果皮箱里。

因此,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同学们不仅自己要讲究卫生,还要人人争当卫生监督员,共同来把学校的卫生抓上去,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全体同学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确因感冒克服不了的,应该准备卫生纸,吐在 纸上,再扔进垃圾桶;

②要努力克服随手乱丢的坏习惯。要把废纸、果皮、包装袋扔进垃圾桶中,特别要杜绝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的不道德行为;

③要努力克服乱倒垃圾的坏习惯。在卫生保洁或值日时,无论走再远的路,都要把垃圾及时倒进垃圾容器中,且不可乱倒;

④捡拾地面上废弃物。要有随手捡拾地面上废弃物的意识和习惯,共同维护学校环境的整洁;

⑤不把包装袋带进校园。每个人都保证做到不把包装袋带进校园,从根本上杜绝乱扔乱丢现象。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认真抓好,决不可有半点的马虎。万事开头难,面对三十九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不知从何抓起。与孩子们这几天的接触了解中我感受到:我应该从举止文明、 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 勤于动手、讲究卫生等点点滴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多评比,多给学生做示范,树立榜样,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爱护校园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等的洁净,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护眼睛……如此多的“该”与“不该”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对刚进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为此,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光靠平时的讲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自觉性。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在平时我比较注意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教育。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平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我自己也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又比如:当地上有纸时,我会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就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如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等。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久而久之,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

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教师要家长也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责,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我们要做到反复抓,长期不懈的抓,坚持示范诱导,抓好起始训练,坚持用一颗爱心,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包容他们的不足,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并与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坚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让学生将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关于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心得

一个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对他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老师的首要责任。

这两天,在学生晨操的时候,我们领导在广播里反复地说到学生的礼貌习惯、卫生习惯、遵守交通规则习惯、安全意识习惯等等。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教育学生养成这些良好习惯,让这些良好习惯伴随学生美好的一生。 结合我自己的班的学生表现、迎接考证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习惯状况,我做了一些集体教育,以引起学生注意,养成良好习惯,以疗救我们学生中的一部分人。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近来学习上许多同学在做作业时不去做,而是抄别人作业,有的甚至就拿别人的作业交上来。如书法练习。

2、养成走路、上下楼梯靠右边走的良好习惯。美国9。11事件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3、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的习惯。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先想到安全,安全第一。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杂物,不高空掷物。饮料瓶塑料袋等要丢到垃圾箱中。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光顾无牌不合格食店。养成买食物看生产日期的习惯。还有近日天气转冷,在课室中校园里杜绝吃棒棒糠、香口糠、瓜子等零食(作为少女这样吃是不合仪态的),杜绝在课室编织毛线衣物。

6、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做到劳动工作主动负责积极。

7、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练习写一手好字。

良好习惯形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断检查自己所做的事,反省自己的

一、讲卫生是一种社会美德

卫生公德是指有关卫生方面的公共道德准则,它是整个社会道德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生活秩序,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卫生规范。发动群众讲卫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可以改变工作、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可以增强居民的公德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说,讲究卫生不只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集体,为了全社会,是造福人类的一种美德。培养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社会卫生公德,自觉准守卫生法规,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正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祖国精神风貌的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社会都发生联系,产生影响,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且还要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责任。一个人卫生行为的好坏很容易反映出他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水准。环境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环境卫生差,危害他人,也危害自己。我们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员,有义务,有责任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的卫生。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抛不能只讲个人及家庭的卫生,而不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我们要把讲究卫生同改善社会风气结合起来,把个人卫生同公共卫生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卫生习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极大,不良的习惯,有害的生活方式及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构成人类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当前医学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将近有70%的疾病是由于不合理的卫生方式引起的。 合理的卫生习惯能造就一个健康的身体,建立科学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要做到这样几条:第一不抽烟;第二不酗酒或只饮少量的低度酒;第三合理的饮食;第四适当运动。每星期运动三至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第五每天最好有八九小时的睡眠。这几条做到了不仅可以防止许多疾病的伤害而且有益于健康长寿。这些事情看起来要做到并不困难,但是要长期地坚持下去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健康的态度是被动的,往往还爱做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比如,一个人明明已经吃的很饱了,担当他看见他喜欢吃的食物,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食欲,自制利差的人和贪吃的人就会暴饮暴食,这对健康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应当经常记住,为了你的健康,从现在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饮食、起居、娱乐等方面合理安排,并坚之已恒,坚持不断。

三、青年期是养成健康习惯的关键时期

青年正处在各个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成型时期,许多文明卫生习惯的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的确立,都有赖于青年期的培养和训练,而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害健康的个人嗜好的出现往往也是青年期开始的。所以青年期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危险期。也是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的关键时期。

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人的行为是个人心理特征和外环境相互作用的反映。 行为改变的主要内容:一是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二是养成和发展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三是调整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品行,树立“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社会风尚。 人的行为的改变,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一般地说,如果行为改变出于自身的要求,改变便可较快的实现。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卫生知识和认识水平来完成,如果改变的要求来自权力部门,并借助于法律或经济手段,改变也能较快进行,如对乱扔乱抛,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处以罚款等,能强制一些人改变不良行为,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正面教育让人们真正了解卫生科学知识,就会产生防病、治病,改变自己、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的自觉性。

四、自觉接受健康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卫生知识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人们革除不卫生习惯,移风俗,建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基础。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公共场所的脏乱,难以根治,随地吐痰现象到处可见,烟酒为媒介的社会之风盛行和陋俗旧习等不文明行为的存在,与群众卫生科学知识的缺乏不无关系。此外,在一些农村,肝炎、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沙眼及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远比城市高,也是村民缺乏基本卫生乘客造成的,所以必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和群众的卫生科学知识,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健康教育的范畴非常广泛,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都是健康教育的主题,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生理卫生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环境卫生教育,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来达到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目的,改掉危害健康的不良习惯,讲究公共卫生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就能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