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用心去描写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虽然不像童话书那样有趣,也不像画报那样色彩斑斓,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作者写作感情真挚,描写细致入微,实在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住在一个荒僻的呼兰小城中,这座小城留给她许多美好的回忆。有活泼的她和慈爱的祖父,在小城享受着天伦之乐。这座小城里的人们有着悲伤也有幸福,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她家的破草房顶上长着一片青苔,从远处看,真像一片浓浓的湖水,青苔上又长着许许多多一个大一个小的蘑菇,香甜可口,邻居都羡慕说:“雨后的蘑菇嫩过了火鸡。”邻居垂头丧气地说:“本来把破草房也租过来了。”这段对话太有意思了了。作者的语言描写很精彩。另外作者的描写景物和人物也更加细致入微。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地不动了。还有描写一个小孩的手黑,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他的手连认也认不出来,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地,有无穷趣味。这样的描写如果我是一个画家完全可以把这双黑手刻画出来。

呼兰河是个美丽的小城,但呼兰河传的描写更美丽。我想只有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写,才会写出这样独具一格的好文章吧。

 

第二篇: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 “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