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就是成功。

想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

----读《论语》有感

我们总是苦于不被人了解

可是自己又真正了解自己多少呢?我们总是苦于没有慧眼辨英雄的能力

却总是找不到原因

看了两遍《论语》的我实在想天真无鞋的说两句:想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

先从身体状况说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据记载孔子耳聪目明

孔子能从路边哭泣的女子的哭声中分辨出她有三种悲伤的事

这在中医上来讲是肾气足的表现

我们是否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呢?是否存在肾阴虚、肾阳虚的情况呢?懂养生应该是一种有智慧的表现

孔子饮食有度

注意饮食卫生

提倡"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主张生理健康

提倡"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等等

从性格上来说

孔子是一个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圣人"

他认为"明智的人不会迷惑

仁爱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当看到这句话时尽管有异议

但我发现这些优点孔子都有

因为简单的话语往往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能把一类人用简单的话归纳的这么准确

不能不说是因为太熟悉了

孔子熟悉自己

而且熟谙自己的性格

以至于他能明善恶

辨忠奸

孔子温和而又严肃

威武而不凶猛

庄重而又安详

性格接近中庸

这种人因为有双重性格

不能说性格分裂吧

但至少他能了解具有单重性格几乎所有人 哪怕你演技出众

他也具备看穿你的实力

了解自己你才能给别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不得不承认

如果你无法让自己与被建议者"志同道合" 他是不可能听你的建议的

这是一个双向的

孔子为提建议提供了一个范本

那就是

不主观臆断

不绝对肯定

不固执己见

不唯我独尊

这也可以说成是对一个人性格的要求 而且

了解自己才能建议自己

了解自己吧

通过反省

从别人的口中、眼中

 

第二篇:论语500字读后感

<<论语>>里认为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论语>>里,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二,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论语>>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