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大学语文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王璐璐 20116950

全书简介: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末期于香港完成的小说。小说在童年回忆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小事中画出沉默的国民灵魂。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虽然开头两章所占篇幅超过全书的四分之一,但内容都以介绍这个东北小城为主,文字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的琐碎小事才能为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小城全貌。泥泞的道路,积水的坑不知闷死了多少家畜;疯掉的王寡妇被人们看成不幸者,而在呼兰河所有的不幸者都叫叫花子;染缸房、豆腐坊和纸房里死掉的生命,这些新闻也被呼兰河死寂的生活渐渐“埋没”;扎彩铺里漂亮的阴宅和人们面对生死时麻木的态度??《呼兰河传》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第五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坊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主要交代了结局。

作者简介:

茅盾为《呼兰河传》作序时,评价称此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联系作者萧红的生活经历,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何会这样说。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中,父亲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父亲的冷漠无情,幼年的丧母之痛,爱人的背叛,让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情感上一直受到极度刺激。萧红的文学创作不是建立在身后的文字功底上的,而是建立在波折的感情与生活的经历上的。《呼兰河传》偏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大篇幅风俗、景物和琐碎小事的描写,这纯净直白的文字无碍于向读者表达呼兰河人们的心理——迷信愚昧、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看客”心理,无碍于向读者表达自己的内心——对现实的极度困惑和依稀存在的一缕希冀与慰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父亲就将她包办许配给军官子弟汪恩甲。萧红中学时,父亲阻挠、逼婚,她顽强抗争,甚至离家出走,到北平读女师附中,接触进步思想,进一步激发了反抗精神。但或许是现实的无奈,或许是她内心对爱情有所渴求,虽然极力反抗各方的逼婚,但仍和未婚夫私奔同居。难道萧红命运注定是一生的不幸?她无私的付出,得到的是未婚夫抛妻弃子的“回报”。萧红的生活经历总是这么戏剧性,这么“歇斯底里”。在人生即将全面崩溃之前,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人——萧军。但不幸的是,萧红与萧军几经分和后仍是瓦解,最终和端木蕻良结婚。萧红是一个一生都在追寻爱情的女人,却始终得不到真爱的眷顾。就好比和萧军在一起时怀着负心人的骨肉,后来和端木在一起时怀着萧军的孩子。爱情深刻地折磨着她,又两度失去自己的孩子,枕边人与腹中胎儿的割裂感,血肉分离的剥离感,萧红的灵魂被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剥蚀成骇人的碎片。萧红自幼就是孤僻自闭的,长大后也是苦难多灾的。虽然她的爱总被辜负,虽然给她的爱总会一次次变质,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她内心的希冀。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就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这种评论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充满生气的孩子气。她是生活的绝望人,精神的乐观者。

人物特点:

《呼兰河传》第五章描写的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最能表现出这个东北小城人们的特点。小团圆媳妇热情开朗,却被大家认为没“团圆媳妇的样子”,婆婆天天晚上打她“立规矩”,“善良”的

人们纷纷出主意设法从大神那里把她要回来。跳大神、用偏方、烫热水,小团圆媳妇就这样被“迷信”折磨而死。然而呼兰河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平常至极的事情,小团圆媳妇是不合群不正常的,所以其他人所作的一切都是平常可接受的,小团圆媳妇的死是平常微不足道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城人们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对生的轻蔑,对死的冷漠。小城人们对小团圆媳妇的过度“关爱”就好比现实生活带给萧红的一次次打击,章节结尾小团圆媳妇化成白兔喊着“我要回家”,就如同萧红身上的反抗精神。生命在呼兰河脆弱成蝶蛾的羽翼,轻如浮尘。生活在呼兰河流淌成绵延的河流,风扬不起半点浪。寂寞的生活粉碎了快乐。寂寞的生活孤单了心灵。

《呼兰河传》最后一章描写的冯歪嘴子则是寂寞生活中少有的乐观者的典型。面对别人的故意捉弄他不恼。甚至掌柜太太尖酸刻薄的呵斥,他也只是毫不做声,默默地干着活计。他从不谄媚于掌柜家,也毫不在意别人的讥讽,活得不卑不亢。别人是为死而活,为了埋进黑土地的最终结局而先在呼兰河小城耗上几十年寂寞的光阴。只有冯歪嘴子,为了两个孩子辛苦却又快乐地活着。萧红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希冀期待投射在了冯歪嘴子身上。多难得啊,一颗寂寞透了的心仍然泵着热血,鲜活规律地跳动着!

个人感悟:

读完《呼兰河传》,了解了萧红的生平之后,思考最多的就是关于生活的态度。确实,一个人的生活并不能事事都顺心如意,所处的环境也许和自己的理想状态完全背道而驰,但又怎能轻易被现实击垮呢?生活,有时就好像某一句话说得一样,“你笑,全世界陪你一起笑。你哭,没人陪你一起哭。”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将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可以一起“过度关心”小团圆媳妇,可以一起议论冯歪嘴子的老婆。他们乐于将一个个不幸的人纳入“叫花子”的范围中,然后“兴高采烈”地在茶余饭后以此大嚼舌根。他们中又有谁会真正关心这些不幸的人呢?生活里的挫折太多?何惧!生活里的理解者太少?不求!当我们历经了苦痛的黑暗后,依期迎来了第二日的晨光时,我们就应该明白,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生活应该有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继续沦陷在苦痛中自哀自怜,还是承认现实,重新振奋起来?生活会如何发展,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保持乐观的心态吧,让生活至少不是为最终的死而虚耗着的,让生活更加有意义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