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世界里的女人们-读水浒有感

男人世界里的女人们

《水浒》向来被认为是英雄的天下、男人的天下。

细读《水浒》,也确实如此,书中写男人,则英雄云集,义心侠胆,武艺超群,生动传神。而对于人类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女人的描写则少有被赞美,少有被同情,少有光彩夺目的。即使梁山伯一百单八将有三个女人,是侠肝义胆的英雄,却是男性化了,也给人不佳的形象。如那孙二娘,卖人肉包子的,这样的老板娘,敢恭维否?顾大嫂,母夜叉,其形象可想而知了,这样的老婆恐怕一般人不敢要。就是那一丈青扈三娘,一身的英雄豪气,最后竟配给象二皮脸的矮脚虎。

至于非梁山好汉的其他女人,那下场可就更惨了。那些女人往往是作为淫妇来描述的,对这些女人,梁山好汉们杀将起来,如同猪狗,就是自己的妻子也毫不怜惜。而大多数女人,只不过是红杏出墙,罪不当诛。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二潘”了。

“二潘”之一是潘金莲。在《水浒》一书里众多女人中,潘金莲的形象最为恶劣,似乎是千古第一淫妇。其实,认真品读《水浒传》,不难看出潘金莲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人。她的沉沦是有原因的,谋杀亲夫不是她的本意,而是受人唆使。她原是清河县张大户的使女。那张大户要娶她做妾,她不肯依从。张大户怀恨在心,竟使出一个恶毒之招 一文钱不要,把她白白嫁给了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若那武大郎不是个懦弱猥琐的三寸丁谷树皮,而如同他兄弟武二郎一般英雄威武,她还会移情别恋么?若在今日,潘金莲观念更新,也许会傍了张大户这个大款。可叹她那时并无半点傍大款的想法,而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追求爱情,追求自己的意中人。当武二郎拒绝了她的爱情时,她遭遇西门庆,便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个个性觉醒的苦命女人,在那个不把女人当人的社会里,她有什么正当途径追求幸福呢?只能被当成猪狗一样宰杀,还被千人指,万人骂。

“二潘”中的另一个是潘巧云,她与潘金莲几乎有相同的命运。她因为跟和尚私通,被石秀发现。这石秀一点也不厚道,毫不念及别人家后院失火,把此事告知了潘巧云的老公杨雄,杨雄最后就把潘骗到山上,石秀在一边煽阴风,点鬼火——先是说“休了她”,后又说:“哥哥,这个小贱人,留他做甚么?一发斩草除根。”石秀先杀了侍女,又挑嗦杨雄亲自动手杀妻。可恨这杨雄也太黑心,毫无夫妻之情,只念着:“我想你这婆娘心肝五脏怎地生着,我且看一看。”就把妻子心肝五脏剖出,挂到松树上。残酷之状让人发指。想潘巧云,嫁给这样毫不疼她的老公,岂能幸福?我看现在的电视剧,可能是对潘寄了不少同情,死之前吐了杨雄一口道:“我跟表哥快活一夜,比跟你多少年都强!”真的是有个性,为爱视死如归。

除了这“二潘”之外,另一个让人惋惜的还有那阎婆惜,这个把宋江逼上梁山的女人,只为了感谢宋江为他父亲买了一口棺材,把宋江当成“重生的父母,再长的爷娘”,“做驴做马,报答押司”,嫁给了宋江。这时候的阎婆惜才十八九岁,长得水葱儿似的,还会唱殊般耍令,色艺俱佳。可惜那好汉宋江,只爱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新婚之夜就让阎婆惜失望了。给点温存也算呀,他还经常不来,冷落阎婆惜,让那个眉清目秀,会品竹调丝的张三钻了空子。如果宋江对阎婆惜尽了做丈夫的本分,料想不至于发展到后来阎婆惜以梁山上的招文袋相要挟,以致青春丧命,红粉亡身,宋江也走投无路,逼上梁山。读者只念婆惜该死,有谁想他宋江也有责任?嫁给他这榆木似的男人,一生独守空房吗?

这本书成书于男权社会的鼎盛时期,书中女人红杏出墙是淫妇;男人犯了强暴,寻花问柳是英雄爱美。女人情感迷失活该剖腹杀头;男人成了杀人犯还直被称作好汉。女人被轻蔑地称作“浑家”“妇人”“婆娘”“贱人”,第二等人,男人们自觉高出女人一等,视她们做花鸟、玩物和工具,犯了错,便顺手杀了,女人的鲜血把这些杀人犯映衬成了万人景仰的英雄好汉。书中对女性的这种丑化,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譬如,提起孙二娘、潘金莲、王婆等人,名字的背后都含有丰富的语境,让人细品不尽。可以说凡是在《水浒》中出场较多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既符合古代“好女人”的标准,又落得圆满结局的女人。

小说中作者对女性的蔑视和诋毁随处可见,作者运用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常常在书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女性的蔑视甚至诋毁。应当说这是小说中一个极大的偏见。

 

第二篇:读后感1

媒介通过舆论导向,对女性形象和角色进行呈现与建构,对女性特质、女性角色是否标准进行判断与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使女性受众认同媒介所表达的观点。这种呈现与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然而媒体所传递的观点,即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实际的多元角色并不相符。

一 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失真与扭曲

(一) 女性被媒介忽视

女性被忽视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媒介报道女性的总量上不及男性曝光率,更鲜明地表现在:在一些诸如政治、经济、工业等传统意义上的以男性主导领域中,媒介存在着报道偏好,即女性边缘化,甚至是女性盲区。不可否认,在这些领域中女性身影的缺位,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因素,但这却不能成为媒介忽视女性的理由。平等呈现女性形象、传达女性声音、构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媒介应尽的职责。

西班牙的大众传媒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女性的现象。.Así, en Espa?a las mujeres representan el 34% de la población activa, hay un 27,9% de mujeres empresarias sin trabajadores y un 16,5% de mujeres

empresarias con trabajadores; el 54,8% del alumnado en las carreras de ciclo largo son mujeres y el 63,9% en las carreras de ciclo corto; las mujeres ocupan el 42% de los puestos de trabajo de la función pública. Sin embargo, la autoría de textos por parte de mujeres en la prensa espa?ola de referencia dominante no sobre-pasa el 11,5%, ni tampoco superan el 12% las menciones a mujeres en las páginas de esos mismos diarios .(这一段是我直接引用原文的数据~)另外,文章在对La Vanguardia, El País, El Periódico de Catalunya, Avui y Agencia Efe ,西班牙五家主导报纸和通讯社的新闻内容进行的研究中,结果显示:Casi la mitad de los temas previstos (42,8%) se realizan bajo el punto de

vista de la ausencia total de referencias de género, un 47,6% revelan presencia masculina y tan sólo un 4,9% contienen presencia femenina. 如果我们用性别视角(gender perspective)来看,主流媒介对女性的报道问题

主要是:女性新闻人物出现较少,有关她们的职业、身份也不尽合理和平衡:社会角色以男性为主、家庭性角色以女性为主;权威性角色男性垄断,女性滞留在传统性辅助性角色中。除此之外,新闻文本中女性缺席不仅仅指在理性新闻报道中很少出现女性,而且也包括以女性为对象的媒介文本的缺少。

尽管我们都知道,在世界各国,女性都占到了人口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但是,媒介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正如一个法国女作家曾经说的:“如果一个火星人来到地球,想通过研究报纸来了解地球,那么,它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占整个人口的 80%以上。”由此可看出媒介并没有反映出显而易见的人口统计意义上的性别存在的现实,与社会性别的现实状况存在较大偏差。全面而充分地反映女性形象是真实反映女性形象及其话语权的前提。媒介呈现女性形象的不充分,导致了媒介所反映的是主宰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的“折射”、“变形”后的结论。

(二)媒介刻板印象使女性形象模式化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事物、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概括的总和。它并不一定有事实根据,也不考虑个体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但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固定成见是人们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 刻板印象是社会文化积淀的表现形态。

而性别的固定成见则主要是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女性多是温柔、迷人、少竞争的、性感的、情绪化的依赖男性的角色,男性则多是具有理性、智慧、坚强、勇敢等特征的重要的社会角色。媒介对女性的表现就是对这种固定成见的复制、再现,甚至是夸大。媒介对女性的固定成见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性别关系的再现上。人的固定成见的形成或者通过直接和某些人或群体接触,然后将其特点概括化和固定化,或者依据间接方式获得,如他人介绍、媒体描述等。在各种传播方式中,以大众传媒的影响面最为广博,由此可见,在性别固定成见的形成中,大众媒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媒介的固定成见还表现在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再现上。女性通常被表现为家庭妇女、母亲等传统家庭形象。即使是表现职业妇女,也多以秘书、护士等服务型、辅助型职业为主。在媒体的视角习惯中,对好女人的呈现,更多地倾向于保险的“贤妻良母”型,这和女性的传统角色一致,但却和现代女性多样化的角色相割裂。

此外,性别的不同,也使媒介在表现相同职业者时,报道角度不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由于其女性身份,被媒体在历次报道中特别关注她的发型、衣着、装扮,但是,媒介不会描述男性政治领袖穿几排扣西装,打什么花色的领带等等,媒介更关注的是其政治立场和对国家事务应尽的责任。而当国际政坛新出现领导人时,媒介较男性领导人,对女性领导人的形象、性格、爱好、服饰装扮等“软指标”更为津津乐道。由此我们发现,媒介传播在不间断地、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关于性别的各种信息和价值判断。

(三)媒介的性别歧视现象

如果说传递和延续主流价值观是社会的需要,媒介惯于使用传统性别关系,塑造传统性别角色是客观原因的,那么,媒介描述中呈现出的对女性的歧视,则更多地反映出媒介自身的导向性质问题。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中,女性的“存在”状况呈现弱化和边缘化,甚至有时出于经济目的考虑的商品化。

无论是对女性外形的要求,还是对女性人生意义的片面定义,媒介都只是着重强调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一部分,而极少触及作为人类、两性相同的另一部分。也就是说,媒介偏重于男女之别,漠视男女之同。由此可见,媒介对女性的商品化处理是通过塑造“不完整的女人”来实现的。媒介凸显“女”的特质,而忽视或模糊“人”的普遍规律来描述,并将这种“不完整的女人”传达给受众,影响受众的观察视角与评价观念。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媒介在描述女性时虽然凸显了“女”的特质,但传统视角和价值观的局限却决定了它只代表了女性特质中一种类型,并不能概括全部女性。因此,媒介描述的女性是“不完整中的不完整女人”。

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正在不断地异化成为一个被放大、被扭曲的性别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有个体特征的人。

二 造成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失真、扭曲的原因

(一)女性媒介从业人员数量少、地位低,媒介权力结构男性主导。

媒介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是大多数民众做出决策和建构价值的依据。因此,女性对媒介机构的参与程度与媒介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目前,在从事传媒业的工作人员中,男性占主流;在报道范围上,女新闻工作者以报道社会、文教、娱乐等软新闻为主,较少介入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新闻领域;从领导层看,男性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男权话语在媒介中处于霸权地位,女性话语普遍受到压抑,处于从属和边缘位置。

这种在媒介中由某一性别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权力构成形式,不可能不对媒体的议题、内容选择、重要性排列、架构提供以及叙事方式、对女性的再现方式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行为方面构成影响。媒体传播过程中附带着传播者对世界的表达和理解。而以男性为主导的媒介权力结构则意味着这种理解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并以男性的观点为基准的。

(二)媒介制作结构与机制的男性主导。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如今女性媒介从业人员在媒介中虽然仍然处于劣势,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这种数量的增加并没有给女性形象带来根本改变,这除了女性本身也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这个原因就是媒介制作制度和机制。

从组织理论来看,组织中的大多数人望并追求群体认同,以获取归属感,融入组织,同时,组织还具有同化个体的功能,使其在组织这个生态圈内遵守某些潜规则,具有某些共同的观念和行为特征。因此,组织中的个体会自觉与不自觉地逐渐被组织社会化,并接受组织的价值文化。在男性主导的媒介制作结构与机制中,男性的话语权至上,女性的声音是“沉默的小部分”,女性为了立足于媒介机构内部,保住工作,只能选择顺从组织内既定的规则,在长期的顺从中,媒介中的女性从业人员也逐渐地被培养出了男性视角和思维定势。

这种现象还可以用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所称的“沉默的螺旋”来解释,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因此,某人为了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是得到支持的,哪些是不占支配地位的或是正在失去优势的,便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观察。如果他相信他的观点是属于后者,因为害怕被孤立,他便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流意识、多数意见、强势群体的男性观念,压倒非主流意识、少数意见、弱势群体的女性观念,这就意味着由父权制的规范、价值及传统所建构的媒体结构中,女性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如何适应和符合既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文化,如何接近并达到传统的新闻标准而不是追求媒介中的性别平等。

(三)生理决定论的社会价值观。

男女两性在身体、性格、心理上各有特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将男女两性的差异赋予了价值上的高低之分。父权制的结构将男性所拥有的社会性别特征,如理性、坚强、勇敢等视为正面的高级的特征,而将女性所拥有的社会性别特征,如被动、感性、温顺等视为负面的至少是低级的特征。由此可见,父权制的社会价值观一方面让女性保持甚至是固定性别特征,一方面对这种特征进行贬损。值得一提的是,男性文化与父权制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的女性形象与两性角色及其关系,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中已被人们普遍认同,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关于女性形象的认识与评价都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无意识沿袭,同时,这种无意识沿袭构成了大众对于女性形象的心理基础。而且,就连女性自身,由于审美经验被男性社会长期驯化,已逐渐丧失了敏锐的性别意识,不仅认同并且主动向男性标准靠拢,女性异化为男性,至少是个中性人。“她要么是圣女贞德化妆成男人,要么就是在男性之镜中照出男人需求的种种女人形象,是巫,是妖,是贞女,是大地母亲”。同样,媒体中的女性形象是为了迎合男性口味和欣赏习惯及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女性作为主体,被客体化了,置于“被看”的对象位置;女性作为客体,为服务男性主体被扭曲化了。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扭曲也导致了性别成见的产生。

(四)制媒者性别意识以及其选择性报道行为。

新闻媒介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新闻媒介的议程,即对世界发生的事件有选择的报道。由于它对一些问题集中报道,就会对其他问题忽视或掩盖。因此,我们从传媒所获得的关于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并不能代表这个世界中两性的本来面目。 由于大众传媒的这种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传播者本身的性别意识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看到所呈现女性形象的状态。我们经常听到制媒者对大众传媒反映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解,他们认为要吸引受众就不得不反映社会价值观念。其实,这种反映并非完全是客观和公正的,我们从传媒组织性别构成上就看得出来,策划、创意和制作多由男性来承担,而这些抱有性别成见的男性制媒者反映男权中心的意识形态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由于媒介传播造成女性形象边缘化、定型化、扭曲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且这些原因根深蒂固,难于彻底改变。因此,媒介如果不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建立公平合理的媒体环境,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就必然造成具有独立人格、享有真正社会平等的女性形象的呈现缺位与女性话语权的群体失语,形成片面、凝固、畸变的社会文化。

三、结语

传媒所反映的某些内容并不是对事物的真实报道和记录,而是传媒编制者依据其价值观念、个人审美以及社会意义等进行过滤和筛选的结果,其中渗透了编制者观念对事实的反映取舍之后的产物。由此,大众传媒制造者如何对主题进行选择性陈述、如何表述其性别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努力转变媒介工作者的社会性别理念和认知。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首先要让媒介工作者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并非仅仅由性别差异造成的,社会系统障碍与歧视是造成女性整体劣势的重要因素。社会系统障碍还表现在社会上仍存在着按照性别判断而非综合能力判断的歧视女性现象。在新闻领域里,对低级的软新闻和高级的硬新闻分类也反映了这一问题。认为女性只能从事或更适合做软新闻的看法,是典型的对媒介女性从业者的刻板印象定位。

第二、提升媒介工作者对社会性别意识的敏感度。通常媒介大量反映的往往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但是在具体传播 实践活动中容易产生社会性别意识盲点,加之社会性别成见的传播具有隐蔽性和不易察觉的特点,因而更要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敏感度。为了生产具有较高性别平等意识的节目,应加强对媒介工作者的培训,以提高甄别能力。

第三、加强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在读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启蒙。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媒体的骨干。因此,要在新闻学、传播学领域大力提倡和加强社会性别与媒介的研究,以推动社会性别课程的体制化和学科化。

打破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性别权力关系格局,需要唤醒女性的主体自觉,让女性知道性别差异并非是由生物学定义的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表述建构而成的,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历史构造过程。这一过程并未结束,所谓男女有别的两性差异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类型化的女性特质也是可以消除的。这要求人们尤其是女性保持独立的、自主的意识,正视造成性别差异的文化结构,透析男权意识形态对媒体的支配法则,并拆穿大众传媒文化所散布的性别迷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颠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不平衡的两性权力结构,帮助女性摆脱男权社会的宰制,实现性别构成和性别特质的多种可能性。

眼下大众传媒中的男权意识形态宰制仍然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对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不平衡的性别权力结构的批判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许多人会认为:“完全否认了传媒的讯息,也就是等于否认了以性别与性来认识我们自身的可能,也就否认了我们在这种文化里,乃是社会所认可的人。如果我们不接受性别的主流定义,‘偏差的’个人就会被低贬为文化‘乖僻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传媒业界人士也可以对这些观点不闻不问,因为他们认为那些躲在象牙塔里的学者和人数并不多的女权主义者们不能代表、更不能影响广大的受众。所以他们可以完全以经济效益作为媒体制作过程的唯一原则。但是,在文化商业化的同时,人的问题难道可以被忽略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