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课学习心得

ARCGIS课心得体会

时间倒流到上周周六下午2点到5点,我们全部嫡系子弟在李老师的家中,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对于我而言全新的陌生的新的学习内容(我真的非常感动,印象也特别的深刻,老师请了西北大学的张老师给我们普及学习ARCGIS课程。在老师的家中,我感到了一种温馨一种感动,<与师母的真正接触这是第一次,师母很恬静识大体,非常热心柔和,我深深的喜欢上这样的导师,这样的师母,这样的学习交流。>)。关于张老师的第一次PPT讲解,当时的第一感受是我是的的确确的门外汉,我对于他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大部分是困惑,小部分是着急,还有对于自己的埋怨。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坚持融入其中,去融入张老师的讲解中。首先是题目“大数据支持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可获性图谱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我的第一直观印象就是大数据,因为最近这个词太火了,似乎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是在宣传现在是大数据时代,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但身处其中的我似乎没有充分的运用好这种资源(我是一个适应能力慢的人,对于微信、微博也只是因为与他人联系所以才有的,可是我没有通过这些新媒体获得一些前沿或者学习资讯,这是我的问题。)大数据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背景。关于研究主体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我又是蒙了彻底晕了。可获性图谱法研究(这是GIS与人文地理的结合产生的

吗?)接着进入张老师PPT的第一大部分(可以说是前言或者总述),张老师将其定义为理论架构的认识与理解。从城市生活质量——城市空间质量——基于人本主义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城市社区生活质量——社区体系与社区场所体系——社区资源可获性——社区资源可获性评价——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以上所有共同服务于文章研究中心——社区资源可获性水平空间表达。通过这个理论架构,我的感受是任何研究都是有一系列理论支撑的,并且需要理清这些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通过张老师讲述他的关于写作的历程,我体会到了一个研究者付出的背后的辛劳与折磨的过程,他说自己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把王老师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对于研究中的技术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四个月抠点上千个,这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修炼。)对于大纲有以下几部分构成: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实验数据、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我看到了一个严谨的结构,一个经过反复修正反复研究的过程。正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把地理信息系统与人文地理理论结合起来。地理信息图谱就是这两者结合的产物,CRAI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是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研究内容城市社区生活质量的可获性图谱,包括两部分?它的表达方法,?它的分析方法。(关于这里我的思考就是表达与分析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我们通过什么表达这种可

获性图谱,我们又怎样分析这种可获性,在张老师两次的讲课中,我都体会到一点就是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学术性,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数据体现,再进一步通过GIS图清晰的显示出来。分析方式,我们借助怎样的工具进行分析,怎样分析,在我看来分析比仅仅表达更加重要,因为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思考验证的过程,也是对表达的深化。)第三部分,实验原始数据:首先眼距范围是西安市建成区,获得的数据是西安市城市路网空间数据,进一步有空间单元划分(社会区域划分——网区——邻里区),西安市邻里空间划分,西安市社区空间资源划分(6大类36小类)。(对于实验数据,我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如何获取,怎样处理?)第四部分,研究方法第一是CRAI指数计算,这里运用到GIS、数学建模、空间机会结构、技术方案、地理信息图谱。第二是CRAI综合指数,具体包括6个二级指数,即购物商业、交通通讯、社会文化服务、教育、体育娱乐、医疗卫生。(对于研究方法,我也很不清楚,不懂得太多太多,听到了许多新名词<我的学科积累没有基础,才会这样,这更加提醒自己要好好读书,学习文献,积累基础理论,提高学科视野,者需所谓的“新名词”,早就存在是我自己的知识缺乏>,研究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下用相应的方法,我要普及一下了。)第五部分,研究结果:最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大堆的图表,GIS分析图等。可见研究的成果不是定性

表述更好,配合相应的定量分析图表结果更能说明研究的结果。(对于这些大量的分情况做出的GIS图,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有这些图成型,我要从中学到什么?)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于结论作者想通过这次尝试性的GIS与人文地理理论的结合得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在给后来的讨论中,谈及到可达性有距离可达与时间可达(对于为什么不用后者这个指标,同学。老师都给出了原因解释,通过这一点我想明白了一点<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会有各种研究的假设,研究主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比较,为什么选这个不选那个,都低有原因的>。

时间来到本周二,刚刚过去的昨天。我们间断的学习了一些新内容(张老师,首先开章明义的指出他这次全新的教课交流方式与以往有了改变,他不具体的讲解GIS的某个操作,而是让我们明确目的<想要成怎样的图>,接下来需要哪些基础数据,怎样的技术方案,在问题中去学习实践GIS)。在前后两次张老师的讲解中,我能感受到一种严谨条理的主线贯穿整个他的思路中。他的PPT中的技术路线,给我很大的触动,这是一种做研究的严谨的科学的思路与作风,通过建立细密的技术路线,可以提醒自己前后每一步的联系,一旦某一步出现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查找,可以随时记录问题,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我们接下来分析了研三师姐的论文《基于城市融入视角的西安市城市农民工的城市幸福感》,

到了这里,我又不自觉的想问谈谈自己对于师姐的感受(我不知道自己到了研三能积累多少理论知识,软件技能,学术修养,但是在她的身上我感到一种淡定与信任,一种稳重与恬淡,一种柔与刚的结合,后来就了解到她本科学习的是英语,在我还纠结自己没有地理基础的时候,我才知道还有一大批人同样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课程融入过程,她跟我说,现在研一一切都来得及,只要我好好学,学软件,学文献。我想谢谢她,因为一句话能给人莫大的感动与鼓舞。)现在进入该论文,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SPSS主成分分析法,灰度法。基本理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意度理论。在上午的时候张老师帮助我们共同分析解决了师姐在GIS成图中遇到的没有解决的小问题(对我,对于困惑三四个月仍然不解的师姐,可是大问题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亲自经历见识了关于原始数据的保存管理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也有一些体会,因为自己在平时也会建立各种文件夹保存各种WORD、excel、或者音视频资料,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会找不到或者丢失或者误删。张老师谈到自己要管理的数据达到几个T,我们平时不过是GB已经手忙脚乱。对于这一点,张老师,教我们做文件夹的整理建立。同时做组织流程图,记录一步步的过程。对于我们平时在GIS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学会自己总结出现的问题,做问题记录<在记事本中>,向百度问经验,截屏记录问题,向老师同学及求教。对于上午师姐做

的GIS图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将EXCEL表格导入到GIS中,是因为原有表格中单元格格式不是数值型;对于图层下面出现的000值是因为GIS在编辑状态就会有默认的这种情况,需要右击属性表删除多余000值;)下午的时候在张老师帮助整理下,师姐的组织框架图基本成型,这是一个不断前前后后整理,不断作图的过程(我看到了插值法的运用,Spacial analyst——插值分析——趋势面法/克里金法/反距离权重法/自然邻域法。我看到了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最后的结构框架是

1、原始数据

(一)问卷调查数据

(二)调查对象的居住地空间点数据

2、过程数据

(一)excel样本数据(纸质——电子版)

(二)spss分析

a. Spss分析街检测结果

b. Spss分析总指数

c. 城市融入指数(对应居住地空间点数据)

d. 幸福感指数(对应居住地空间点数据)

(三)GIS空间数据

a. 城市融入居住地点数据

b. 幸福感居住地点数据

c. 城市融入居住地插值

d. 幸福感居住地插值

3、结果分析

(一)GIS空间表达

a. 城市融入居住地点数据表达图

b. 幸福感居住地点数据表达图

c. 城市融入居住地差值表达图

d. 幸福感居住地差值表达图

(二)AMOS分析结果

通过这两节课,我在慢慢了解学科基础知识的一点点,

在逐渐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压力了,也觉得任重道远,需要加紧学习,扎实基础。在路上,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路上,我一直有良师益友的帮助,在路上,我在前进着。

李如

20xx年12月2日

 

第二篇:13.11 ArcGIS学习心得(笔记-理论部分)

1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统

重点名词/概念

投影:(球面→平面)=(地理坐标/大地坐标→投影坐标/平面坐标)

重新投影:(投影坐标A→投影坐标B)

大地基准/地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

地球的数学模型(并不是摸得着的椭球),该数学模型决定地理坐标/大地坐标

  ------图形(符号)

地球/Earth------文字

-------数学模型

坐标系统:地理坐标+投影坐标

常用投影:

横轴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轴切椭圆柱投影

兰伯特正形圆锥投影

阿尔伯斯等积圆锥投影

等距圆锥投影

操作1:地理坐标→投影坐标

1加入数据

(提示没有空间参考信息=没有坐标系统)

2 因为数据没有坐标系统,所以先要定义一个坐标系统,才能进行转换

3 预定义坐标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