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学生读后感

读《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有感 (写得好)

这几天,在妈妈的辅导下,我与妈妈一起认真地读了《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懂得更多。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特质及文化标识做了一个全面,完整了介绍。让我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上至“炎黄”的由来渊源、孔孟思想,下至中华美食、传统节日,略微知道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含义;知道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公;知道了黄庭坚的孝,岳飞的忠;知道了四书五经、汉字的由来??.这些都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光是我们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

合上书,我顿时感觉脑子里又装下许多知识。但却让我印象更为深刻却是一则小故事,《司马光的故事》,以前只是知道司马光小时候机智地砸缸求小伙伴的故事,而这里却讲的是他小时候记忆力不好,为了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在别人玩耍的时候,他关着门窗,高声朗读,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乱熟,才肯休息;在写《资治通鉴》时,他给自己做了圆木枕头,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睡懒觉,惊醒之后继续握笔写书。他对任何事情都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由此我想到自己,对待学习,能偷一分懒就偷一分懒,没懂就没懂,老师还会再讲的,妈妈也会再讲一遍的,从不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主动,不勤奋,在

学校依赖老师,在家依靠爸妈,不会动脑筋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更不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课后不复习,不感兴趣的书不想翻??想想自己这些毛病,我觉得脸红,恨不得找个地缝能躲起来。

想想身边的小伙伴们大体也都是这样的,老师讲课嗓子都哑了,我们思想还没集中起来,想着其他好玩的事儿。妈妈总是不断重复地提醒,我常常当耳边风。想古时候的孩子,写毛笔字,会磨砚,穷人家的孩子还进不了学堂,学习更是靠自己,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笔墨纸砚”是准备的好好的,义务九年教育,都可以享受免费学习,节假日要出去旅游,过生日要礼物,吃喝要好的,还哪有理由说不好好学习呢!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了这则小故事,我要从现在开始要改掉坏的学习习惯,爱上学习。

铁山小学301班 姜茗格

20xx年4月19日

 

第二篇:《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一次拿到《学生第一》这本书,便被封面吸引住了,那是一张张学生活动的照片。照片上的面庞或充满笑意、或神情专注、或神采飞扬、或一脸狼狈,然而无一例外的都传递着一个信息:在这所学校,学生,真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及至翻到封底,则又为李希贵校长的一句话所震撼:校内的合影,除非外事工作需要,校长尽量不要处在中间位置,??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校长呢?等看完全书,李希贵校长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校长

新学期又将开始,可能不少学生又在犯愁:唉,又要上学了!然而我想北京市一学校的学生不会有此想法,因为他们对学校的开学典礼情有独钟。原因是在典礼上,有幸运学子可以得到新学期礼物,甚至还有摄像机跟踪拍摄。另外还有有趣的“开学护照”,开学护照上要填写的内容则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而“校园机会榜”则又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机会,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成长体验,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和锤炼能力的舞台。

我们知道,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但同时又有着逆反的心理,李校长的这些人性化的做法则仅仅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爱上了上学。

一位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才能的校长

“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就连学生也变化了,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去改变自己,却想着去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教学,那也不过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李希贵校长不仅是说了这句话,他还用很多具体的活动演绎着这句话的内涵。不管是“校园里面开公司”,还是“师生共同编教材”,或者是“学科博物馆”、“学生院士”,无不显示着学生们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科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对民族未来的重要作用。这些让学生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的搭建正在为20年后的中国培养着栋梁和脊梁,李希贵校长真可谓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

一位尊重学生人格的校长

北京市一学校的校务会上响起了学生的声音、李希贵校长还与学生有约,共进午餐,以及班级命名,这又这些行动无不诠释着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的价值取向,即学生第一。这些活动同时又是围绕着学校的雨人目标设计的,既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感受到被信任的成就感,同时又体现了李校长一直孜孜以求的培养“有想法的人”的设想。他在寻求一切可以能让学生产生想法的途经以及这些想法能够得以实现的渠道。

一位拓宽师生国际视野的校长

李希贵校长曾经说过:“校长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位管理者,单就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来说,他还应该首先是一位首席教育官。首席教育官影响到的,往往是学生的精神与梦想。”他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在北京市一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模拟国际新组织,在这一活动中他们努力在国际框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策略,这让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北京十一学校还举办世界文化艺术节,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切入点,这又培养了学生极为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甚至还在美国和加拿大建立了20所友好合作学校,定期互派学生、教师访问,让这些学校成为他们课程研发和教师培训的基地,这更适应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李希贵校长,努力打破笑了家长却苦了学生的“文明监狱”,在打造着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学校,在打造着学生和教师都向往的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追求是崇高的,是值得的,但相信其中也定有着很多心灵的磨难,但李校长的“学生第一”的追求仍在继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句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李希贵校长正用他的一言一行在践行着这句话。《学生第一》不仅对学校的管理有着极大的启示,对班级的管理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当然,这必然要求我们心中也永存着“学生第一”信念,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启示与借鉴。 2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