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参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v\:*>

赴同济大学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4月)

根据组织安排,我有幸参加了**赴同济大学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专题培训班,在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在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同济大学,进行了为期7天的专题培训,虽然时间比较短暂,却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能力,对今后开展工作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一、在积极参与中深度感受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同志强调,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引领作用,真正做到学规划、懂规划、用规划、守规划。本次赴同济大学学习培训,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同志亲自带队,市委组织部和市城乡规划局制定了专门的培训方案,对学员管理、课程安排、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妥善的安排,确保了培训秩序井然,各项任务得以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二)课程丰富,授课水平高。学习培训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围绕的重要会议精神、政策方针和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低碳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现代小城镇建设实践等城市发展中的诸多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讨论交流等形式,不仅将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了国家宏观战略导向,也使我掌握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上海在城市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同时,本次培训的老师均是在各自研究领域、工作实践有很深造

诣和宝贵经验的著名高校教授、专家。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同济大学城市特色规划设计学社社长、同济设计集团规划与景观中心主任胡玎,20xx年世博景观总设计师朱胜萱,专家学者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案例分析,不遗余力地为我们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使我们深受启发。

(三)实用性强,反响热烈。参加培训的学员,除了区(市、县)党政主要领导,还有乡镇党委书记和科局主要负责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工作实际,开展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城市管理、乡村发展等方面培训,实用性非常强。

一是

城市规划方面。听取了郑时龄教授讲授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邱一川先生讲授的《上海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对城市规划有了更深的认识,结合凌国平教授讲授的《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及低碳、环保提供重要参考。 二是

老城区改造与发展。侯斌超教师讲授了《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考察了凯德中国的来福士项目及上海临港新城,对如何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及跟上时代的要求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三是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朱胜萱结合设计实例,生动地讲授了《现代小城镇及乡建理想与实践-乡村的守望与反哺》。

四是

城市特色和景观打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景观设计硕士、上海AGER环境设计公司总裁兼设计总监马晓伟形象生动地讲授了《城市景观设计》并参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课堂纪律非常好,课间大家踊跃提问,课后相互探讨,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二、在认真学习中提升能力

(一)深化了对加强规划龙头引领作用的认识。培训中,专家们以四川眉山市东坡特色之城、镇远、永嘉苍坡村等为例进行了分析,带领学员实地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临港新城等地现场教学,深入细致地讲解规划的作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了规划的意义和影响,科学的规划不仅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盘考虑,也是国家、政府、公众对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以及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将会引领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从而对贯彻落实好**书记作出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

头,贵阳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始终紧紧抓住规划不放,以之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市长突出以人为本,强化规划引领,全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快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指示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切实提升了我对使用科学的规划来服务民生、推动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更新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知识结构。培训从

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到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

设,从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到绿色建筑的设计、运行的策略和规划转型路径选择,从新型城镇化到产域融合,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探索与实践到移动互联网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影响,通过对规划理念、生态保护、城镇化发展、金融支撑、产城融合、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等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接触了前缘信息,进一步看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现代城市发展中城乡一体规划的策略和规划转型的路径选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提升了研判能力,更新了知识结构,增强了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提高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能力。专家们深入浅出地对城市规划、小城镇建设、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剖析,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基本状况,掌握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人文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理清了在未来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资源的成本都会上升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搞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路。同时,通过类比波兰别尔斯克-比亚瓦、英国米尔顿凯恩、墨西哥墨西哥城等国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不仅让我看到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上存在的矛盾及差距,也认清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在全省、全市规划范围内,进一步统筹做好县域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好规划难题增添了自信。

三、在学以致用中推动工作

(一)发挥规划龙头引领作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带动战略依然是全省、全市、全县加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新形势下,如何强化规划龙头引领作用,用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城乡统筹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指导城乡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于**而言,

一方面,要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干部培训

。近年来,我县的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五座新城、环湖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日渐提升,但仍存在规划编制质量不高、超前性不强、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出现了停车难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县内的大部分科级领导干部没学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对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有针对地在全县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干部培训,提升全县干部队伍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能力,让全县各单位能够不折不扣执行好县委、县政府的既定规划,积极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组织实施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程项目,切实将**书记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规划、懂规划、用规划、守规划的精神指示贯彻到基层、落实到实际。

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规划执行制度。

加大规划执行力度,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和一贯性,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实施到位;严格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确定前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规划项目确定和实施后,及时在网站、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公开,方便社会公众和项目利害关系人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有效增强规划透明度。同时,创新规划实施监管举措,健全完善执行监管制度、规程,注重对项目放线、验线以及规划核实等各个环节实施严密监管,做到关键节点必查,一般环节随时查,确保项目按批准的规划实施。

(二)强化统筹兼顾,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按照做实、做美、做特的城镇建设总体思路,紧扣打造全省一流山水园林生态文明县城的战略目标,以提升城镇品位为核心,兼顾整体性和生态性,注重凸显文化内涵、彰显个性特色,努力实现人文景观、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组团式发展。

站位全局,着眼长远,根据资源禀赋、旧城改造和产业发展等实际,统筹考虑县城城区的发展方向、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合理安排组团式发展的空间布局,将县城划分为老城区、环湖新区、顶方新区三个城市组团,科学规划区域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老城区以原有建成区为主向周边拓展,以商贸、居住、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环湖新区以东风湖为核心向四周拓展,以交通枢纽、旅游度假、高品质居住和商务为主要功能,顶方新区以溪谷公园为核心向北、向南和向东拓展,以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居住、教育科研和新型产业为主要功能。在实施棚户区改造和五座新区建设过程中,按照一座建筑一道景,一条街道一幅画,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的要求,注入**文化和**元素,每个细节都要精心设计、精挑细选、精雕细琢,体现城市建设的精巧性、雅致性,努力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塑造个性鲜明、文脉清晰、底蕴深厚的现代化都市,着力把**

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磷煤化工产业服务基地、贵阳遵义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生态园林卫星城和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

是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依托各乡(镇)资源、区位、生态、历史、文化、旅游优势,充分发挥城镇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培训转移、环境整治提升同步推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县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在县域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各(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同时,及时对城关和龙岗、南江、楠木渡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修编,进一步明晰县城和重点乡(镇)发展方向及建设目标,并以示范小城镇为引领,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完善城镇功能上下功夫,突出重点、统筹时序、丰富内涵。 三是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通过整村推进、连片扶贫,抓好农村的农田水利、自然村道、教育卫生、农村清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幸福安居示范村。同时,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等因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古村寨和古院落,并充分利用美丽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

观、农业设施、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体验农业等。不仅要培育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更要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美、生态美、纯朴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广泛

借鉴先进经验。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先进地区在建管方面的协作交流,开展诸如生态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实践;在节约资源,治理环境,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加强科技引进,运用国际国内前沿科技成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是积极整合资源力量。

进一步整合城管、公安、住建、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资源,加快12319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加大综合执法管理力度,规范物业管理服务,强化园林绿化管护,持续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村容村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违法建筑等综合整治,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城乡管理一体化。

三是认真抓好创建工作。

以两创建一提升为抓手,以八大工程、八大专项整治行动等工作为

载体,强化部门职责,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依法整治,推行科学管理,提高市民素质及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提升城乡面貌。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我大有裨益。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培训成果的转化及检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我决心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用学到的知识和理念武装思想、指导实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如何搞好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命题,是对每一个城市领导者的重大考验。

一、问题与反思:拨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迷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中心城市地位凸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规划的滞后、落后和缺失。规划是生产力,是财富,是先行。这个观念我们都认同。但是由于财力、技术、观念等原因的局限,我国城镇规划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的滞后。许多城市的规划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当前,每年大约有1500万人进入各级各类城市。但是,城市各项公共服务普遍滞后,多数城市没有考虑村民转换为市民后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资源紧缺和犯罪增多等“城市病”。特别是,没有考虑对公共住宅的需求,低收入群体只能在落后的周边农村栖身,导致城市周边农村地区违法建筑层出不穷。从而,使规划 - 1 -

进入了“不停地修编,不断地滞后”的怪圈。二是规划的落后。受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城市的规划常常只考虑标志性建筑因素多,在规划建设上常做大手笔,抓新城区、标志性建筑等“高、大、全”的建设,很少考虑到旧城改造、生态环境、人文资源和便捷交通等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规划建设。三是规划的缺失。一方面,是一些城市特别是一些小城镇根本就没有规划,城镇建设、发展全凭少数甚至个别领导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想象。另一方面,是规划被随意更改,不能得到很好实施。“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抵不过领导一句话”,一句顺口溜,便道出了多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缺失的实质。某些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城市建设速度、规模等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领导换了,思路就变了,就擅自更改原来的规划,今天建明天拆。由于“长官意志”的存在,往往几个官员就可以决定一个城市的形态,规划机制、规划师、设计院形同虚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周干峙院士在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干预过多,二是被开发商暗地操纵。

(二)千城一面,迷失个性和魅力。个性体现城镇的特色,魅力塑造城镇的灵魂。我们的祖先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气候状况、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系统等,创造了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城镇。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明显的特征,让人过目难忘,令人怀念。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城市和村镇,特色几乎丧失殆尽。主要表现在:一是造城过程中的模块化趋向。现在 - 2 -

许多城市的景观大道,基本上是一个格调,一个模式,千路一面;许多城市的新区,基本上是一个“标志性”行政中心、一个大广场、一条中轴线、几条大马路,模式固定而僵化。难怪一位美国规划专家在游览了厦门、珠海、深圳、广州、青岛、大连后感叹说:“这些城市已经让我认不出哪个城市是哪个城市了,除了它们的名字外,已经分辨不出哪个城市是哪个城市了,这样的城市我不想再来第二趟……”。二是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脉的破坏。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惜破坏历史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拆除真文物,兴建假古迹。大拆大建,只重视街景表面装饰,而缺少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些年我们看到北京的胡同不断被拆建、上海的里弄不断被蚕食,我们看到一些历史文化浓厚的传统街区一点一点在消失,城市历史不见了,城市文脉被割断了,城市的记忆支离破碎。三是大城小城一个型。大城市要有其现代化气息的大气风度,小村镇、小城市也要有其玲珑之美,与其盲目攀比跟风、“东施效颦”,不如把资金用在根据当地的实际去开发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打造出城市的“新、奇、妙”的个性来,走别人没有你却拥有的路子。现在,我们一些村庄盖房子学乡镇,乡镇建房子模仿县城,县城建楼比照市区,市区建楼也套用大城市的样子,“克隆楼”、“克隆城”遍地皆是。放眼望去,崭新的街道,笔直的马路,马路两旁是并齐的楼房,楼下是清一色的商铺、店面,缺乏地方风情和特点,使人感到单调、乏味、粗俗,失去了城镇应有的灵气。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热衷于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美其名为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大发展, - 3 -

盲目模仿,甚至出现了“5万人人口的城镇建6万人广场”的荒谬之举。如只有6万人的华西村,在继斥资25亿修建74层高超豪华新农村大楼之后,还计划于20xx年后再投资60亿建共118层“华西龙大楼”,等等。

(三)城市规模扩张下的资源制约和环境破坏。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面临6大挑战: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的压力日趋增长;二是建设用地短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三是水资源短缺正在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构成威胁;四是交通拥堵与机动车能耗产生的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五是高能耗的增长模式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六是垃圾围城己日益成为城市的困境之一。前些年,我国城镇建设的历程,不顾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盲目拉大城镇骨架,遍地开花搞建设。这种“重建设、轻环境,重经济、轻环保,重近期、轻远期”的发展道路,加剧了资源紧张,加重了环境破坏。我国现有建制城市600多座,缺水的就有400多座,其中严重缺水100多座,3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云南昆明的滇池、江苏无锡的太湖、安徽的巢湖等等,过去都是著名的风景区、旅游胜地,但是由于城市大规模的扩张造成了大规模蓝藻的污染。不仅仅是地表水,地下水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都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尤其是碳排放的问题,成为国外反华势力针对中国的说辞,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四)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近几年 - 4 -

来,我国小城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明显地落后于城市。一是从规划来看。小城镇规划总体上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基本上还停滞在简单的物质规划阶段。与大中城市相比,从编制、审批再到规划的最终实施等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差距。二是从公共服务来看。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和人才都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金融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都比较全而精,而有的小城镇连基本的公共设施配套也没有齐全,更谈不上精了,出现了“现代”与“落后”的两极分化。三是从投入来看。当前,国家的投资主要倾向于大中城市,对小城镇投入明显不足。省市县财政对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小城镇本身融资渠道少,大部分建设资金靠当地农民自行筹集和当地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开发,吸纳社会资本、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能力较弱。

(五)重建设轻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割裂。城镇建设“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道路建得再宽,摊点搬到路中间路也通畅不了;楼宇建得再漂亮,周围的垃圾堆成山,建筑也无美观可言;树栽得再多,让人给拔了,街道怎么也绿不起来……当前,我们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理,城市管理意识薄弱、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出多门,缺乏协调。在我国,专司城市管理的部门有城管、工商、卫生防疫、质量监督、公共安全等众多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缺乏协调,各部门都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制定政策,实施管理。这种“群龙治水”的管理方式效率很低,有的甚至越管问题越多。二是重运动,轻制度。在我国城市管理 - 5 -

过程中,经常开展“战役式”的运动。这种城市治理的方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许多现象经常在轰轰烈烈的“战役”之后“死灰复燃”。三是重人治,轻法治。我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较偏重领导重视和领导批示,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普遍存在,重部署,轻落实,进而使许多法律法规流于形式。由于忽视法律法规严肃性及其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城市中的许多违规主体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来应付管理。

(六)社会服务的缺失和社区精神的沦落。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既在于独具特色的建筑和标志物,更在于便民、便利的公用服务,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社会服务。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中国的城市民众逐渐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也即个人生活一切都放到社会中来,一切都由社会来“补位”。但遗憾的是,社会没有及时“补”上来,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由“管理”向“服务”角色的转变。当下的中国城市,公用设施如医院、图书馆、剧院等,有是有的,但是分布密度不够,内容提供有限,离民众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同时,当下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楼建得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却越来越少。社区缺乏基本的活动,社区精神就更谈不上。社区居民至多在遭遇到切身利益问题时才会联合在一起,平时很少来往。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认真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和管理对城市建设的综合调 - 6 -

控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在城市建设中盲目决策、随意违反规划,牺牲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当前的形势和问题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充分看到我们所肩负的任务。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快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二、经验与借鉴:探寻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道路

城市的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从中国到世界,人们在推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为现在和今后的城市建设,积累了许多可咨借鉴的宝贵经验。

1、注重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宜居宜业是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正如上海20xx年世博会倡导的精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把城市建设的核心从发展经济转移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上。在我国,进入21世纪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是城市的主体和核心,城市发展的最高也是最终目标,应该从安全、健康、方便、便捷、舒适等多个方面综合提供优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为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美好家园。

2、注重城市群发展,集合城市的竞争力。从世界城市化发展史看,各国在克服“大城市病”和促进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依托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发展,并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城市集群的鲜明特点是:一是对城市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划分不同节点城市 - 7 -

的功能,形成相互支撑的完整功能结构。二是为避免“大城市病”,每个节点城市严格限制外延扩张式开发,而在有限区域内进行高密度投资,建设“紧凑型”城市。三是通过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机场设施和通讯网络等高度发达的城市间基础设施,连接不同城市节点,尽可能地缩短通达时间,实现不同城市的“同城化”。四是城市群区域范围内高度开发,范围以外限制或禁止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比如,日本以东京为中心,形成“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圈”,仅以全国36%的国土面积,集中了日本人口的68%、GDP的73%。日本也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

一。荷兰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与日本类似,目前已形成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等几个大城市的城市网。我国也出现了城市集群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等十大城市群,特别是粤港澳三地正加快合作,实现一体化。

3、注重集约和环保,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没有发展,一座城市就缺乏可持续的基础。发展又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环境、生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香港陆地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采取紧凑型、高密度发展模式,在过去10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只占用了24%的土地,而66%的土地被森林、湿地和郊野公园所保护,还有10%是水体。根据香港的规划,到20xx年只需要增加2%的建设用地就能满足发展需要,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依照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决不能走城市蔓延的路子,应当采取更加紧凑的模 - 8 -

式,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又比如,在欧洲,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人们那种接近大自然、返回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要求和愿望。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都要留有园林建设或绿化建设的必要空地。德国的斯图加特市地处山谷盆地之间,为了保证城市腹地有充足的新鲜空气,在城市进风口的山坡上,政府明确规定不允许有任何建设行为,只能用作绿地。像这种体现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已贯彻到城市规划与发展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细微之处。奥地利的维也纳是世界上较早的森林城市,西部和西南部是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山毛榉挺拔参天,苍翠欲滴。南部是一片2000公顷的洼地森林。城市还将建成环城森林,使维也纳成为绿海中的“岛屿”。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意实现低水平能量消耗,使用可更新能源、地方能源产品和资源再利用技术,使用适当的材料和空间形式,尽最大努力节能环保,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建设生态城市是我们在21世纪保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道路。

4、注重文化传承,充分展示城市特色与历史。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浅薄的。历史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特色,更是她的宝贵财富。好的城市建设不仅要展示她的现在,而且要能够让人走进并回味他的历史。法国与中国一样拥有非常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从法国每年接待超过7000万的游客这一比法国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事实来看,历史文化遗产在法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今天,法国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作为国家象征或者历史见证的那些特殊的历史建筑遗产的修复,而是更加致力于对历史 - 9 -

地段内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从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得到提升。从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和特征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几种趋势,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方向。一是在保护内容上,不仅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且更加重视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二是在保护方法上,不仅重视专业保护,而且更加重视综合保护,确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使得保护制度非常社会化;三是在保护目标上,致力于历史留存价值重现。上个世纪末,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民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封建糟粕”、“落后”、“现代城市的疮疤”的全盘否定阶段和发展与保护的辩证认识阶段,终于非常艰难地迎来了一个孕育着蓬勃生机的春天: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愈加具体。出现了不同的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如平遥和丽江古城、江南古镇、上海市新天地地段、宁波市月湖地段等。它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政府对人民利益的重视、有识之士们的呼吁等等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是大势所趋。

5、注重城乡一体化,城市和村镇各具特色、和谐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存在着相互依赖共存的关系。小城镇的繁荣发展依托大中城市的牵引和带动,而大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拓展,又依赖于小城镇网络体系的扩张效应。区域经济学认为,城市与乡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空间结构上依次出现“中心—外围”、 - 10 -

“中心─多核─外围”、“城乡一体化”的演变趋势。这里的“中心”指的是城市,“外围”指的是广阔的农村,“多核”即小城镇。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消除城乡间的差异达到城乡一样化,而是要在不改变城市与农村空间并存的状态下,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将城乡差异转化为各自的特色,形成高层次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格局。如,德国城镇化的基本倾向是分散化,即在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日益扩大的基本倾向下,德国城镇本身的建设用地规模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大,而是都市区中的传统农业型村庄转变成为二三产业工商城镇的越来越多。如果说美国人的中心城市和郊区凝结成为一个“大饼”绵延百里,那么德国人是传统乡村居民点转变成为规模不等的工商城镇,同时维持周边农业和森林用地性质不变,保证三次产业在城市区域内并存。这样,就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郊区经济增长创造了可能。而我国“长三角”地区,据统计总共有1396个小城镇,不足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小城镇,集聚了“长三角”66%的人口、80%的GDP,通过以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涌现了一大批像张家港、昆山、乌镇、周庄等风格各异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6、注重创新,把新理论、新技术广泛运用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不断更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理论。西方国家在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理论不断更新进步。我国在吸收传统规划理论的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 - 11 -

市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把西方理论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划分、城市设计等与中国城市实际紧密结合,出现了上海浦东新区等城市建设的成功范例。二是先进工程技术在城市建设的运用,既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更新的技术,也为大型项目的推进破除了技术瓶颈。三是综合管理的运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引入,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四是经营城市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必需的资金。各地通过搞好土地经营,采取BT、BOT等方式,搞活无形资产经营等,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加快了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三、实践与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新抚州 通过吸取其他城市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抚州实际,学习借鉴与创新,努力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把抚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城市,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城市。

(一)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们为了合作而聚集在城市,为了活得更美好而留居城市”,道出了城市建设就是要改善民生、提高人性化程度的道理。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都要将市民需求作为第一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抚州。要树立四种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树立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城市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个性,要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一宝贵财富,承传城市文脉,在城市发展中保持和发扬城市个性特 - 12 -

征。四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城市化新趋势,准确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

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紧邻省会南昌,辖11县(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近400万。我们在定位抚州城市发展时,首先要利用好自身的五大优势:一是人文优势。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教育之乡”的美誉,名人辈出,人文荟萃,是王安石、汤显祖、陆象山、曾巩的故乡,也养育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井泉、著名书法家舒同、物理学家饶毓泰、文史学家游国恩等一大批现当代名人。抚州的历史遗存非常丰富,古村古镇、古树古屋分布全市。二是区位优势。抚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腹地,既是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之一,又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效集约发展区,是离省会南昌最近的设区市。三是交通优势。未来1-2年内,抚州将形成“四铁四高”(向莆、杭长、浙赣、鹰厦铁路,福银、沪昆、鹰瑞、抚吉高速)的交通格局,实现县县通高速、一半县(区)通铁路的目标。20xx年,向莆铁路通车后,抚州到福州港和湄洲湾码头只要2个小时左右。抚州将成为江西出海最便利的城市,成为省内部分城市乃至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出海大通道,成为江西最具条件发展近海经济的城市。四是生态优势。抚州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4%,处处青山绿水。 五是创业优势。自强不息、勇于创造、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是抚州人文 - 13 -

精神的核心。抚州创业能人遍布全国,临川建筑、广昌物流、资溪面包等已成为抚州人创业的响亮品牌。“创业文化”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导向,成为加快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依据抚州的自身优势,我们要坚持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目标,把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城市发展与城市群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把抚州建设成为“现代工业新城、文化生态名城”,这也是对抚州城市发展的定位。为此,我们要着力做好三篇融入文章:一是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完善区域间城镇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建立共同发展机制,促进与闽台的合作,积极发展近海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互利互赢。三是融入大南昌,推进昌抚一体化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市中心城区主动向南昌靠,同时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带动临川、南城、崇仁、宜黄、金溪、东乡及周边小城镇向市区靠拢,使之成为市中心城区的组团,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三)始终做到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的建设 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看,在设计、建设、管理方面受到普遍赞誉的城市,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那些布局混乱、环境恶化、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城市,除了其他原因外,往往都与没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关。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下功夫搞好城市 - 14 -

规划。

首先,规划要体现综合性。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抚州建设“现代工业新城、文化生态名城”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城市和乡村的统筹、新城和老城的统筹、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的统筹、大型公共设施和居民小型活动场所的统筹、地上建筑和地下设施的统筹。

第二,规划要培育城市个性与特色。抚州的城市个性是文化,特色是生态。这是抚州城市的两张名片。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国外,要保持抚州这个城市的审美价值和个性特征,在彰显抚州城市特色的基础上提升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追求城市文化品位和建设品质,我们应当对自己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持足够的虔诚和尊重,把不同历史时期祖先留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遗产保护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来能够亲身体会到我们祖先对这座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一个珍重自己历史和文化的城市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另一方面,要追求绿色、低碳与生态。要做活水的文章,抚州城区内有抚河、宜黄河、凤岗河,充分利用抚州水系发达、城内河流交错的有利条件,加强河流、湿地保护,把抚州打造成为东方水城,以良好的生态满足人民对生态保护的需求,用抚州蓝天碧水吸引八方来客。要打造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

第三,规划要体现民主性和权威性。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 - 15 -

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坚决避免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

(四)坚定不移推进市中心城区建设,建设高品质的城镇体系

一要狠抓市中心城区建设,增强带动力、辐射力。一方面,要抓好城市新区建设。要学习借鉴香港的经验,建设“紧凑型”的城市,避免城市无节制、摊大饼式的发展。要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功能的完善、组团式的发展,建好新区的道路、学校、医院、火车站等设施,尤其是完善路网,以利于新城区人气的凝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好旧城改造。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推进城市老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把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与保护传统街区风貌、增加城市绿地、提升城市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着力做好文昌里的保护与开发,这里有佛、道和天主三教的道场,有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有传统街区的历史风貌,要通过保护、修缮、完善的方式,防止大拆大建,使之成为抚州文化的标杆,再现城市历史面貌。

二要推进重点城镇建设。按照宜居宜业的要求,融入地域文化,突出生态优势,做到小有小的特色、小有小的亮点,可持续地推进重点城镇的建设,并示范带动全市的小城镇上新水平。要以江西省实施“城镇示范工程”为契机,每年除了抓城关镇建设, - 16 -

还要重点抓好1-2个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有效办法。重点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幼儿园、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等公益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保障能力。

三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突出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构建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房、公租房为主要形式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今年,全市新增廉租住房34.7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45万户、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0.8万平方米。通过1-2年的努力,进一步增加廉租住房数量,使特困群众都能住到房,让进城农民都能安居乐业,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四要抓好生态建设。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实施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抚河源头保护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让绿色留在城市,让污染远离抚州。要充分利用蓝线、绿线和黄线管制保护田园、森林、湖泊、湿地、河流、公园绿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修复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水系,努力保护好不可再生资源。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要扮演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在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领域,利用“看得见的手”进行有效的政府干预。

(五)坚持建管并重,塑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是城市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层次,体现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要由一般管理向格调管理转变。城市管理不是片面的经济管理,而是全面和整体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要管理好城市,除了进行共性的管理外, - 17 -

还要针对城市的不同格调进行管理,将一般性的城市管理提高到综合性的经济、文化、艺术化的层次和水平。

一要完善和普及数字化城管。现代城市管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向数字化、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或者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在国内许多城市推行。抚州要在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加快数字化城管步伐。

二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民主化水平。让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可以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民主的城市管理还可以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城市管理民主化,就本质而言是民主政治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实现。

三是创新和发展多元化的城市管理手段。依托目前各城市人性化执法、柔性化管理的经验,总结提炼一套规范化、多元化的城市管理执法手段和执法方式,把人性化执法、柔性化管理上升到制度层面,是充分利用这些成功经验的关键。进一步地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城市文化管理相结合,通过建立社会化的管理体系,以城市居民自我控制、自查自律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将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

四是大力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原来粗放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只有大力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才有宜人的公共空间、精致的城市,出现的问题 - 18 -

才能够及时解决,市民才能满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可能。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是政府城管部门的处臵能力从低效、迟钝变为高效、敏捷。一方面,以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管理为技术支撑,提高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

(六)围绕创意创新创业,激发抚州城市发展的恒久动力 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过程,不断的创新才能有不竭的动力。一是创意。博鳌,曾是不为人知的小镇。它的迅速崛起令世界瞩目。不仅因其优美的海岸景色,更因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设在中国、面向亚洲和世界高层论坛的总部;法国康城,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使这座南部海滨小城耀眼夺目。我们在建设城市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物质性,更要发掘其内涵,与城市创意、城市营销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年,抚州依托特有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和历史遗存,建设了汤显祖大剧院、博物馆、牡丹亭影视基地、以“临川四梦”为主题的梦湖、拟岘台、名人雕塑园,并着手修复古城墙、古城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激发创意思维,缔造城市亮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物质的东西活起来,激活文化脉络,塑造现代魅力城市。二是创新。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创新投资、融资、运营、管理机制上取得更大进展。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土地经营、信托融资,采取BT、BOT的形式,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上百亿元。今后,我们依然要不断创新手段,做大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保证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三是创业。城市是给生活、工作在这座 - 19 -

城市的人们所使用的。一座让人民群众创造力充分迸发的城市,才是充满活力的城市。创业是抚州的优势。我们要围绕发展“百姓经济”、“才子经济”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抚州创业基金,开辟创业园,为高学历或高技能的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奖励,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减免水电等费用,提供法律援助、市场开拓、融资担保、开业指导等服务,让百姓安居乐业、乐于创业,让外出的才子回流带头创业,真正使抚州成为一个外部形象好、内部机制好,有着旺盛生命力、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

- 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