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学习体会

企业物流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学习体会

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我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企业物流管理》精品课程培训。培训由湖南商学院黄福华教授、赵中平老师主讲,两位老师从 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配送中心建设与规划、企业配送管理、企业物流发展四个方面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总结。其中黄福华教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和见解,使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我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在培训中,黄福华教授首先分析了质量工程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情况,指出课程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课堂建设:课堂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平台,它不仅指通常的教室,也指实验室、实训场所等。课堂效率的提高对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实验建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和提炼各种实践教学方式,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做到了较好的融合;(3)团队建设: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针对这三方面的建设需求,黄福华教授提出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几点建议:

(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在培训中,黄福华教授在阐述教学改革的今本理念和方法的思考是指出,《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过程中,教育思想要实现5大转变,教育理念要实现4大转变。分别是教育思想5大转变:①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思想转变到以知能并重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教育思想,实现从强调学生知识吸收向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转变;②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思想,实现从强调学科课程深度、难度、区别向加强基础、加强渗透的转变;③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思想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思想,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④从重视发展共性、统一尺度要求的教育思想转变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思想;⑤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理念4大转变:①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②学习方式必须从受动走向自主。③课程资源必须从贫乏走向丰富。④人格养成必须从冷漠走向关怀。

我个人认为最这些方面中重中之重是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到自主的学习,具体做法是:(1)理论概念的讲述要注重引入实际案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管理模型,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2)课堂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交流,做到教、学互动,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3)要求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收集一个企业案例,并进行案例讲解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运作。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2)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性改进

在培训中,黄福华教师在阐述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中指出,物流管理专业实在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课程不能局限于我们会什么就教什么,应该从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做到社会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企业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要从封闭在向开放,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持续性改进模式,具体做法是:①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和内容,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②基于KAQ培养目标,确定学生的能力素质构成③制定“拉动式”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④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实施多场地、多教师和多手段的教学⑤建立基于TACCP学生培养全程质量监控模式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系统。黄福华教授的这套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性改进系统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各个高职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中

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3)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推进精品课程进程

在培训中,黄福华教授在讲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经验中指出,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发挥集体的优势,注重做好教学科研和教学工作。

黄教授指出:①教学团队建设要通过学校培养专业泰斗人、校外引进骨干教师和校外聘请物流行业专家、一线企业家和客座教授三种模式来建立②在团队建设方面,注重教师各展所长,发挥教师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③建立物流管理团队信息交流机制,要做到教改教研。通过教学会议、非正式讨论、物流研究网站和专业论坛等形式,认真分析,做到教学互长,不断反思,持续改进;

作为我校的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我们教研室会根据黄教授提出的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全员行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紧密合作努力打造院级以及省级精品课程。

经过这次网路培训,黄教授的教学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在以后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不断向黄教授学习,争取能够有自己的精品课程。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路培训中心为我们高校教师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希望以后还能参加类似的配村。

2

 

第二篇:精品课程学习体会

在学习中提升,在提升中突破

刘国锋

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欠缺;每一次的培训,也都让我收获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但很多方面却是“雾里看花”, 我虽然下了很多功夫,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找不到答案。这次北京之行,两位专家分别从《项目课程组织与实施》和《“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两个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理念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对于解决我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困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车希海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让我收获颇丰,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如在口语课上如何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任务教学法在文化课中如何展现等等,我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教学理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1、做一名探究型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厌学、教材不适用、学生听不懂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很多老师满腔的抱怨和牢骚。可是除了发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之外,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又应该为学生做点什么?我们面对的本来就是一些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一味地牢骚不能改变什么,反而可能导致师生之间心存芥蒂,影响了教学。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静下心来,探究一下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做,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众所皆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经常使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探究,而忘了教师自己更应该去探究。所以与其我们把时间用在抱怨上,不如省些时间去探究课程改革和教材的开发。如果我们能根据地方特色、学校实际、学生特点开发出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更优秀。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呢?以语文为例,在省编语文教材中,有六七篇文言文,众所周知,文言文晦涩难懂,语法非常复杂,如

果老师一味地纠结在这些知识点中,学生肯定不爱学。那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就文本本身考虑:它的实用价值有哪些?对学生有哪些帮助?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文章语法有没有必要学?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怎么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相信这些思考一定会帮助我们开发一门更实用、更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学生永远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学会探究、改革教材,这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承担的课题,也是示范校建设必需的举措。

2、重视学生情商的发展。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即情商(EQ),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管理学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20%来自他的专业,80%来自他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个“二八定律分割”,虽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但足以看出情商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面对许多职业或行业,这些领域不仅要求他们会做事,更多的还要面对客户沟通与交流。这个情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可谓举足轻重。

可事实上,我们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很多时候也已经习惯了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我们只关心有没有完成知识任务,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有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打造我们学校的教育品牌,我们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能抓住课程建设的各个间隙,只要我们能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活动的机会,搭建一些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地锻炼、展示自己,相信他们的情商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3、教、学、做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而有效地实现“教学做”合一,这是每个专业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们必须承载的教育使命。很多时候,我们是把这三个字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如第一步教,第二步学,第三部做,很多的微机课就上成了这个样子:第一节课老师在教室里讲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室里看书、学习,第二节课上机房操作练习。

很显然,我们这是把陶行知的“经”念歪了,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所以,真正的“教学做”三者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教的过程是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

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的话,我认为前者应该是“教+学+做”,后者则是“教=学=做”。还是以微机课为例,课堂就应该设在机房里,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操作。

一种理念决定一个方法,一个方法造就一种结果。当“教学做”真正合一,教育的成果也就硕大无比了。

4、“任务”贯穿教学始终。

众所周知,“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方法深受专业课老师的欢迎。由于文化课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任务性不强,所以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成了专业课老师的专利。

其实,对于文化课教师而言,我们同样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不过文化课的“任务”的特征可以淡化一些。以语文课为例,每堂课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些任务,或者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精彩的一段文字,或者找出文中的修辞方法等等,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去探究。解决任务时要尽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通过比赛等形式来鼓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每当解决完一个“任务”,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也会加强,学生就会慢慢有

了自信。

在以“任务”带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任务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有趣味性、挑战性。

5、增强文化课为专业课的“服务”功能

在职业学校,文化课与专业课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孰重孰轻?历来众说纷纭。其实,当我们的知识从讲授型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课程从理论思维为主转变为能力训练为主的时候,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既然从老师到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那么是否意味着文化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事实上,无论何时,文化课的基础作用都不能忽视。如语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英语可以让学生看懂英文说明书等,数学对会计专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文化课很重要,但学生普遍不爱学,不感兴趣。文化课怎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我认为,文化课除了保留自己的特色外,必须外加一个为专业课的“服务”功能。例如职业学校的英语教材中,除了常用的单词外,有很多单词很生僻,也很难记,对于基础普遍较差的职校生而言,掌握起来确有难度。这些单词学习的意义并不大,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完全有理由放弃。单词量少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适当补充一部分。如机电专业,会遇到很多电器的英文说明书,老师就可以就这些说明书中的一些单词组织学生学习。因为考虑到日后的需要,学生就有了动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由上观之,文化课的这种改革很有必要,增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既不失课程的本色,又能发挥出更好的育人功能,这种效果,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吗?

普希金曾说过:“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开发课程的思路更加清晰,让我的教育理念更加厚重。相信经过逐层积累和提升,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所突破,一定会走出自己的特色。 “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决定地位,实力决定魅力”,这是我很欣赏的一句话。虽然我的所学并未达到高度,但我会竭尽

所能,用我的所学为学校发展寻找新鲜的“水源”,不遗余力地为学校发展增砖添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