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触摸文本 感悟真情

人与文相融 情与智共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方式,达到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方式,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通过品读,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方式,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

2.师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有关19xx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的资料。

3.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通过自读和师生交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

4.自读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激情引题,走进文本。

1.字幕出示。

用心灵触摸文本感悟真情

2.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xx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组“父母之爱”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地父与子》,来共同那领略伟大的父爱吧!

4.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通过引用名句和讲故事的方式,巧妙把自 2

己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本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重点指导“墟、砾、颤”三个生字。

3.整体感悟: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观文如同观人,只有先观其全貌,才能知其品质。一篇文章只有先从整体上感知,才能走进文本,品析初魅力。

三、再读质疑,深入文本

1.默读课文,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划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

3.交流自己的初步读后感受。

4.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三个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4)这个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改为:教师抛出问题:父与子的“了不起”各表现在哪里?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说说,也可在文中旁注。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研读文本,提出质疑,虽信马由缰,但不忘引领,指导学生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重点,做到收放自如。

四、总结全文,悬念引导

1.总结:这个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的品读做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次。

2.识记生字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欣赏、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3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子 爱和信念创造奇迹

【设计意图】此板书直击主题,一目了然,深入人心。

1、原来的设计问题在哪?

教学设计应该要首先考虑可操作性,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情,预设是否能够有效生成,看教师的教学机智。我这次设计是有的理想化了点,有拔高要求之嫌。

2、我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因为经过多次课堂实践,觉得应对教学可以“简化”,特别是课堂提问的简化,尽可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本课抓住“父与子的了不起”的地方来统领课文、课堂,是完全可以让学生径直地走入课文,但课堂还要让学生走出课文来学章法和学语言。

3、我的收获和困惑。

每一次集中或强化的训练,肯定有收获,大道至简,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已经昭然若揭,语文课堂一定要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字、词、句、段,乃至章法的教学必须循序渐进,一一到位,切不可“小猴子下山”那样,什么也没抓住。当然,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功能是有先天性的条件,哪篇文章,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加点类似“盐”一样的德育调料呢?而有些课堂,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捻轻怕重,在课堂里满嘴“仁义道德”,对该干的“功夫累活”视而不见.吉春亚老师每一次培训都旗帜鲜明地召唤我们回归语文本家。

4

 

第二篇:触动心灵的感悟

触动心灵的感悟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心问题设计来体现,所以在生物教学的问题设置应激发学生思维,突出主体;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的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问题设置 主体 兴趣 能力 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这一名言,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提问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心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学生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的现象。而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能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以下将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课堂提问的一些体会。

一、 挖掘教材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讲授“水分代谢”渗透吸水原理时,设计了一组问题:1、渗透装置必须 1

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渗透装置的条件? 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将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为什么? 3、若用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则发现观察到

质壁分离,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并随着问题的解决,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结合板图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时,提出下列问题引出知识点:1、光合作用中氧气是从什么物质中被分解出来的? 2、H2O为什么

能被分解,分解成什么物质? 3、太阳能是怎样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的?

4、暗反应中的CO2是怎样固定的? 5、暗反应可否脱离光反应而独立进行,为

什么? 6、你能简述一下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吗? 7、从图中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呢? 8、有哪些矿质元素与光合作用有关?作用分别是什么? 9、根据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

通过分析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生物学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动学习,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 2

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包括各行业对生物学的利用)中的生命现象设置问题,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促其思考,使学生看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又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从“有人认为生男生女完全由母亲所决定,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引出“性别决定”,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又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联系与区别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1、养花能改善室内空气,有人喜欢一天到晚放在室内,你认为合适吗?2、新疆的哈密瓜又大又甜,为什么?3、在温室内要培养这样的哈密瓜应采用怎样的方法呢?用什么颜色的薄膜建造温室最好?又怎样控制室内温度?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发展程度,恰当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开展讨论与交流,并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可以有: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大而不当,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你的看法是??”“你是怎样想的?”“这是为什么?”等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我认为问题设计除了以上所述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深浅有度。设置问题是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作出正确的解 3

释,不可太难。如果问题过于深奥,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往往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停滞的后果,产生“启而不发”的现象。如果随意提问一些太浅显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会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简单无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二、注意问题的面向性。由于学生的智力、背景知识等各方面因素不同,所以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提问中应该依据知识的层次,学生的层次来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回答,面向全体学生以调动起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问题设计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

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