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著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

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剧的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本书中主要是依据完全竞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从供求角度来分析问题,依据市场价格为线索。

1经济学的对象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这个商品有多少的劳动量和原来的材料,而是消费者对这个商品有多少认可。他还认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之间的关系,任何物品都是用货币来交换自己的商品,甚至自己的劳动价值。他在书中说精神和道德可以产生人的思想,但是物质的东西就不可以,人们通过劳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来满足自己对任何物品的欲望,但是人的欲望从来不会满足的,所以人们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来通过货币流通的方式满足自己更高的欲望需求。

2均衡价格

他认为价格的产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供给商和消费者之间约定成俗的值,这个值是有市场经济自身来调节的,所以均衡价格实质上就是供求关系的理论,价格和供求是相互连锁的关系,当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低;当商品求大于供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为什么消费者那么注重价格呢?因为大量的劳动带来得疲劳促使人们开始和商人讨价还价,或者联合起来降低价格来达到便宜石灰的境界,还有就是延迟了消费,从而上升了资本储蓄的效率,降低了积蓄目标的时间。

3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他把认为生产要素有四个分别为:土地,资本,劳动力,社会组织,它们是构成生产的必要要素。

(1) 内部经济,就是内部的规模经济,他主要包含的要素有:

工具(机械):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新的工具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促使劳动简易化,效率提高,质量不断攀生,所以生产商应该对工具进行改进,降低成本。

采购和销售经济:生产商应该大量订购原材料,这样才会节省成本,促使产业更加集中,规模效益更加明显。/

技术:好的技术对于生产来说是更加关键的,技术是从生产中来得,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技术的关键性,技术是从大量劳动实践后得出的结果,可以更加明显的突出分工合作和专业化发展,高幅度的提高效率和质量。

企业规划:可以明确现在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最科学,最简便。

外部经济就是指对外的销售,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生产上要达到两者统一,这样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我认为外部经济是内部经济的表现形式,可以直接表达出内部经济生产的质量,价格等等,只要内部经济作好了,很大一部分就成功了。

4收益的分配:作者把市场配置资源分为土地-地租 资本-利息 组织-利润的形式

(1) 资本:普通的人容易满足于现状,利息是很少的,不过也是没有风险的,资本家要想从利息来赚钱那是不可能的。

(2) 劳动力:劳动力就是泛指工人,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的工资来榨取劳动力的价值,很显然资本家们就是按照这样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资本。

(3) 土地:我认为比较关键的还是土地,没有了土地,生产者们就没有了施展灵魂的空间,地租都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土地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低;当土地求大于供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所以地主们可清享福了。

(4) 组织:我认为组织很大一部分取决与内部经济的好与坏,有组织有管理有技术的组织是无敌的,生产者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来运作,获得的利润是除掉人员工资,就是生产者的利润,当利润和投资持平和低于投资额的时候,就可以说这桩生意赔了。

1、“经济学结合了政治学和科学的优点它是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它的主题是社会的——人们如何选择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相互交易但它以科学的冷静来研究这个主题:通过把科学方法引人政治问题,经济学力图对所有社会面临的基本挑战作出推动。”

回避政治,只谈经济学是错误的。政府干预市场是必须的,只是方式需要讲求科学。霸权主义强国都会通过某些方式来干预市场,同时它们指责别国干预市场,实际上是不让别国的政府维护其国家利益,信奉它们话的人不是白痴就是卖国。

2、“杜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

时下,许多人将效率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而不考虑社会的公平。 在一国之内,讲求效率时,资源会向富人集中,造成贫富分化。如果你是富人,那么追求效率是你自私的本性无可厚非,如果你是穷人还以效率作为是非标准,那你就会更穷。

在各国之间,讲求效率,资源会向富国集中,造成各国之间的贫富分化。如果你是富国,在经济贸易中以效率为原则你会冠冕堂皇地占便宜,如果你是穷国,却以为符合效率最大化的贸易和分工能使你富强,那是天方夜谭。

作为穷国的富人,为了一己眼前利益最大化,却使国家和民族整体被剥削。 资源分配上的效率会造成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穷人在与富人贸易时,以及穷国在与富国贸易时,应当追求资源分配上的平等,而不是追求资源分配上的效率。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所谓的理性人,实际上是指非常清楚事态变化会给自身眼前利益带来什么影响的人,同时他们会因这一变化而立即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动。理性人是聪明人,但他们不是智慧人,聪明人注重眼前利益,智慧人注重长远利益,理性人注重的是眼前利益。其实,理性人也就是世俗人。

经济学利用理性人的概念来研究世俗行为,应对世俗人,从中获取利益,如果你在学习经济学后却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缺乏长远眼光的理性世俗人,岂不是本末倒置?缺少长远的眼光,即使天天占便宜,也不会有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传播西方经济学还有一层含义:将竞争对手变为缺乏长远眼光的理性人,供自己驾驭和剥削。

4、“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这句话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如果没有贸易,人们就会变成原始人,有了贸易,人们就会过得比原始人好。

如果你的目标就是比原始人状况更好,你可以支持这句话。否则它就是一句屁话。

英国人用鸦片与清朝人交换白银,清朝人吃了鸦片后状况是不是更好了? 中国钢企与澳洲铁矿石商贸易,58家大中型钢企成了铁矿石商的打工仔,他们的状况更好了吗?

贸易永远都是不公平的,贸易双方总有一方得到更多的好处,另一方得到较少的好处,甚至根本没有好处,还要倒贴。如果你天真的相信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那么你的状况一定会变得更糟!

5、“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一国的生活水平并不简单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忽悠能力。

物品与劳务产生的财富,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一个是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先用高科技来忽悠,用一个芯片跟你换一担大米,换不换?你不换总有人换,到时你还是会换,那是忽悠的能力;如果你执意不换,航母导弹来招呼,看谁还敢?如果你以为一个芯片的确值一担大米,错!当你把所有的大米换成了芯片,并学会了做芯片之后,他就会用一两大米来跟你换一个芯片,说是资源危机,不换同样飞机导弹招呼。

在这里,曼昆只考虑了短期的静态情况,而没有考虑到静态的最优选择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原先的前提条件,而这一动态过程最后会完全推翻原先的结论。

当短期内个体行为的变动并没有对当前的形势(也就是当前的一些条件)产生质的影响时,按比较优势原理能增加效益;然而,当按比较优势原理改变自己的行为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形势产生质的影响,原先的假定条件已经面目全非,在新的条件下,虽然按比较优势原理行事看上去仍然有利可图,但相对于最开始的情况,可能得到的是更少的效益。下面仍用原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农民和牧牛人

农民每周生产4磅土豆,或2磅肉,或者2磅土豆和1磅肉。牧牛人每周可以生产5磅土豆,或40磅牛肉,或者2.5磅土豆和20磅肉。曼昆认为,农民应该放弃生产肉,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土豆,然后用1磅土豆与牧牛人换3磅牛肉,这样他一周内便可得到3磅土豆和3磅肉,比原来的2磅土豆和1磅肉更多,这对农民更有利。

从短期观察得到的静态结果,农民只生产土豆,不生产肉的确对农民更有利,但是,如果农民决定一直这样做,而牧牛人却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完全放弃生产土豆的话,若干年后,形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将会对这个农民越来越不利。

若干年后,因为农民长期只生产土豆,不生产肉,他的工作效率发生了变化,生产土豆的效率提高了,生产肉的效率降低了,现在工作一周他可以生产5磅土

豆,或者0.5磅肉,当他在用土豆与牧牛人交换时,牧牛人提出的条件是1磅肉换8磅土豆,因为现在农民生产1磅肉的机会成本是10磅土豆,高于通过贸易从牧牛人那里换取牛肉,所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农民应该交换。这样他仍然是只生产土豆不生产肉,然后从每周生产的5磅土豆中拿出4磅去与牧牛人交换0.5磅肉,最终得到1磅土豆和0.5磅肉。

大家发现没有,虽然农民一直在运用比较优势原理作出对自己当前有利的选则,以他当前状况作为参照来看,他也的确是“越过约好”——但如果他记性好一点,把观察的时间段放得更长一些,对比最开始的状况,他其实是越来越差了。

二、迈克尔·乔丹需要自己修剪草坪吗?

乔丹当然不需要自己修剪草坪,因为不论从短期的静态来看还是从长期的动态来看,雇人修剪草坪都不会对他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问:如果有人愿意以出比麦当劳更高的工资雇佣邻家女孩杰尼弗修剪草坪(包括乔丹),她应该放弃其它工作而专门从事修剪草坪的工作吗?如果从曼昆的观点和比较优势原理出发,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她能赚的更多。但杰尼弗可能不会这么想,虽然她现在只能在麦当劳工作赚5美元1小时,但她并不一定愿意为了每小时多赚1美元而成为一个专门修剪草坪的人。

三、美国与日本的贸易

文中指出,美国在生产食物上有比较优势,日本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美国应该生产多于自己消费需要的食物,并把一些食物出口到日本。通过专业化和贸易,两国都可以有更多食物和更多汽车。

我要说明的是,美国绝对不会因为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原理而放弃自己生产汽车,完全从日本进口;而日本也绝不会放弃生产粮食而专门生产汽车。

我们看到的西方经济学始终是以自己为参照物和出发点,以眼前利益为参照物和出发点,以强者多得利,弱者少得利为原则,而不是以整体全局为参照,不是以过程全程为参照,不是以公平和道义为原则。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

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作为一名现代自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党企职责不分。党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

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操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府委派精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

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年度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三、构建科学的垄断价格管制体系。(一)建立精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精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

综上所述,国内垄断行业的破冰之旅是一场涉及面广、层次较深的系统改革,以上的权属、权责和定价等重要改革内容之间是互相关联,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颇为艰巨,需要的是管理层的魄力和智慧。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

经济学院 09城市经济班 刘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