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与黑有感

读《红与黑》有感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果一棵树枝叶繁茂,那么我们一定会惊羡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维立叶城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让我们窒息: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彼此仇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人。他们即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虚伪,无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首先,最令我感受强烈的是于连自始至终的一种情绪和姿态:贫穷而且地位低贱,却有不甘这样的命运;抵抗蔑视的眼光,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是又坏着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他的一切经历,几乎可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观察,自励和忍受,一日得道,而一切又毁于一旦。这样的于连令我赞叹,对他的结局感到惋惜却又充满敬佩。

从于连身上,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许我们就在某一个时期,或在某一个方面面临着与他相同或相似的处境。或是贫穷,或是卑贱,有满腹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却在腐化的压制,强权的左右,种种阴暗的伎俩中沉沦。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与于连获得一种共鸣,则就说明,我们也和他一样,那颗心仍在跳动,那份热情并没有枯竭,绝对不能服从这样的命运,让蔑视我们的人迟早自惭形秽。也许我们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为一无所有,我们可以不顾一切,让它叫做野心吧,策马奔腾。

书中给予于连的描写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读着这些话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在我自己的心里也在响着同样的声音。为了他的,是的,野心,他几乎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但是我想他的心地终究是善良的,所以又时而呈现柔软的一面。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得到侯爵赠予的十字勋章的后,他想道:“为了成功,我会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终于知道,这世上总有着许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达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以一种不公平去对抗另一种不公平吧。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爱情”和“心灵的 爱情”之别吧。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的这些看法也会受到许多的反对,但这是我心中实实在在的感受。能体味到什么,能学到什么,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这本书在我心中将是一个永恒的经典,永远的激励。

 

第二篇:读《红与黑》有感-我看于连

我看于连

姓名:张子琦 学号:20121947 学院:交运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于连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环境中拥有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于连〃索雷尔出生于法国北部维立叶尔小城,他出身于贫民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失去母亲,在哥哥和父亲的淫威下长大表面上看他没有自由不敢反抗,内心里却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后来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你心底开始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们能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慧与才智飞驰于疆场,立下赫赫战功,继而官位直线上升,有一番作为,但是事实不如我们所愿,他生活在复辟的破旁王朝统治之下,法国社会的空前的腐朽没落、唯利是图虚伪狡诈,早已经将于连的拿破仑之梦击得粉碎。面对现实,他不愿意象自己的父亲那样做个碌碌无为的锯木匠,也不愿意当一辈子家庭教师看人脸色受人奴役驱使,他不愿意唯利是图的经商,拒绝了好朋友富凯做木材生意发大财的建议。他身上充满着一种不安分的性格,有着生就不可泯灭的野心。种种现实告诉于连拿破仑帝国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当教士这条路,如果真的走这条路,他必定会荒废自己的才华,抑制自身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各种欲望。于连选择了在反抗斗争中自我实现。

人就是一个复杂矛盾而又统一的整体,用这来形容于连的性格再为合适不过了。自尊而又自卑,真诚而又虚伪,勇敢而又懦弱,反抗而又妥协,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方面却统一于于连这个个性整体中。于连的形象与中国古典文学中典型形象最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人物个性的饱满与复杂

上。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不是一个性格单一的人,而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统一体 ,他自尊、自卑、自立、自强,既虚伪又真诚,既孱弱又坚韧,既反抗又妥协……这些都反映出其性格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

他正直却也虚伪。于连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精力充沛,有理想意志坚强的青年。但是由于生活在王朝复辟时期,他的智慧和才能不能得到发挥,为了摆脱封建等级制度和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他努力去适应这个充满虚伪和罪恶的社会,不惜通过卑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正像他自己说的“如果我想成功的话,我还要做出许多不公道的事情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阴暗面,但在追求权欲的道路上,它将会被无限的放大。此刻的于连早已不是那个柔弱的木匠的小儿子,恐怕有时他自己都会惊讶于自己谦谦君子表皮下的伪善。 他爱过却不懂真爱。他一直都生活在幸福的旁边但不幸也围绕着他。在爱情方面,他把她们当成了满足自己虚荣的道具,每当此时,他那崇高的梦想变得无比低劣。然而所有人似乎也都沉醉在了自己臆造出的那个孤立的世界里。德〃瑞那夫人的爱情是悲情主义的,在她的婚姻中从来不曾有过的美妙感觉第一次落在了他的身上,她激动着、害怕着......玛特儿小姐的爱情则是极端浪漫主义的,她早就陶醉在了莫须有的故事情节中,似乎她的爱情一直到了亲手埋葬情人的头颅时才得到了全部的展现。她们从来都不懂于连,于连同样也不懂她们。于是,那美丽的“爱情”就一直被他们搁置在了自己的旁边,看似得到了,却从未触碰。

于连自尊却也自卑。在面对玛特尔小姐时,于连认为“出身的骄傲,犹如一座高山,形成了她和我之间军事阵地。那座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必须得到玛特尔小姐的爱,仿佛只有征服了玛

特尔小姐的心他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我们要看到,在如此强烈的自尊背后,其实隐藏着于连深深的自卑,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自卑使于连对于周边的事物是如此的敏感,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哪怕是微小的冒犯,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自己。他的自尊,其实可以说是他对自己自卑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自卑的外在表现形式。

他的反抗与妥协以自我为中心。当他受压的时候他的反抗性就占上风;当他认为对自己向上爬有利,后者是统治阶级肯抬举他的时候,他就妥协投降了。他一生经历着反抗——妥协——投降的个人奋斗道路。于连反抗的是整个上流社会,势单力薄,孤军奋战,这就决定了他必然需要以妥协为手段,他的一生中,妥协性与反抗性总是矛盾地纠合在一起。 当他的自尊受到伤害时就反抗,自尊得到满足时妥协。在侯爵府,他继续寻求以妥协来达到往上爬的机会,他试图依附拉莫尔侯爵为代表的旧贵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他却在野心的驱使下,为了替极端无耻“老蠢材”谋取美差,竟利用职权之便挤走了正直的葛斯先生,他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中为主子效力,冒着生命危险为侯爵传递情报奔走效命,当侯爵赏他一枚十字勋章时,他感激涕零,发誓:“我要按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方针行事”。

与其说于连是一个梦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个野心家。“野心”是一种病态的梦想。如果说他的一切都是梦想驱使的,那后来的它已经被异化成了“野心”。后者因为手段而显得病态。于是他像一个癔症患者一样歇斯底里的幻想着自己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例如当他抓住瑞那夫人的手或玛特儿小姐跪倒在他脚下时,他执着的认为这就是一种自己所谓的“成功”。其实他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反而渐渐失去了人性中纯美的段落。这不单单只

是搁置了爱情,还扭曲了他的心灵。此时的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最初梦想的方向,他走向了深渊,欲望也在黑暗的谷底放肆的滋生。

贵族、教会和资产阶级反人民的本质以及他们的虚伪和道德堕落,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关系促成了于连个人反抗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于连短暂的一生,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个人奋斗的道路。他并没有向统治阶级投降,但他还是明白了他所处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他曾对自己做过公正的总结:“我动摇过,我受过颠簸。总之,我不过是一个人……但是我并没有被风暴卷走。” 他的一生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一生,是一个无奈的人生。

他是法国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人物中的一个缩影,是历史中的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划时代的悲剧性人物。于连是一个普通人,事实上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还比很多人做的要好,至少他内心向往着真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