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报心得体会 廖淑梅

读书看报心得体会

课后之余,翻开中国教师报,被里面的一篇特别报道所吸引,题目是:樊城教育综合改革启示录。当时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们学校如火如荼进行的课改吗?看完之后,受益颇多。辖区内共有永久性保留学校53所,在校学生6万多名。自19xx年以来,已连续17年在全市教育目标考核中蝉联榜首。看到这,我不尽有个疑问,这样的成绩还需要课改吗?对此,他们提出了一个看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受益,还要让城市受益,让城市学会学习。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将身体搞垮了;为了排名,把人格扭曲了;这样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教育。

一个县区的教育如何超越分数追求走向教育品质?如何超越教育品质走向城市文明?如何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综合改革走向教育现代化?面对这一艰巨课堂,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人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概念——“学城”,他们以“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学城”的气概,追寻一个关于教育的新“标准”,追求一个关于教育的美好“目标”,用两年时间为中国教育提供了一整套行动策略。

看到这里,突然觉得原来我对课改的理解太少了,对于我们这些新教师而言,刚开始对于课改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听了老教师的课和组间听课讨论后,终于对课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能把平时向有课改经验的老师所取的经贯穿在平时的课堂过程中。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课程改革只能是句空话。当学生、家长、教师、校长集体总动员,当教育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大家共同的目标是:让学生重新焕发学习的热情。

 

第二篇:读书读报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读报给我的感触特别深。细想想自己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我有了许多与往日不同的感触。

一、 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智慧与道德

如果你真心爱自己的孩子,请把尽可能多的智慧与道德给我们的学生。阅读让我感受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美国的家庭教育完全的不同。对于美国父母来,重要的他们为孩子做了什么;对于中国父母来说,重要的是孩子为父母争了光没有。基于这一认识的不同,中国父母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成为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的同时,也不觉得沦为世界上最自私的父母。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到为孩子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应该就是----智慧与道德。拥有了足够的智慧,辅之以良好的道德,孩子才能在一生的发展中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

文化在塑造人的文明灵魂与文明形象时,所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智慧和道德,智慧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衡量尺度。道德是用以规范社会关系的,是每一个个体籍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文化在于育人。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也就是文化教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人性重于灵性,情感重于智力,正是体现了文化育人的要旨。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孩子约束的同时尽可能多的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溺爱成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教学十余载,我发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更多的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什么事都由他们的家长代办。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无尽的呵护中长大。父母给孩子创造着最舒适的物质条件,但也在制造者世界上少有的孩子成长的恶劣环境----包办代替、纵容迁就、孩子优先、物质优先、重知识轻品质等,尤其是中国的部分母亲,她们对子女的爱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概括-----“母鸡的爱”。溺爱孩子的父母,有可能成为葬送孩子美好前程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多变的社会中很难适应其中的变化。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藏起一半的爱给自己,奉献一半的爱给子女”,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

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命运。藏起一半的爱并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给孩子以更深沉、更理性、更科学的爱。作为父母,我们平时尽量多读一点教育方面的书籍,与孩子共同交流成长过程中困惑,走进孩子的心灵,更多地从精神上关注支持他们。毕竟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都是必需的,精神的需要有时甚至高于物质的需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