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中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因此,教育和保护好下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将来是否成为人才,理想抱负能否实现的问题。现在正值人口高峰期,各地中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增多,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给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中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抓好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中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课题。

一、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少年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凡已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按照当地学制的规定,学习到毕业,而不能中途辍学。只有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才能使一些学生不中途辍学,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从而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

2、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要求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莲~山 课件]因为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全面的素质,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而中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

3、正确引导特殊中学生的需要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与生俱来就有优越感,攀比之风日盛。当愿望不能实现时,少数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便动起了歪脑筋,把手伸向了周围的同学。造成许多学生宿舍内盗窃事件时有发生,有许多学生的钱物也被抢劫。有些女生为了钱,结交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为“友”。同时,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的孩子也较以前多,其心理往往存在障碍。由于心理状态不好,导致个别学生面对缤纷的世界不能自恃,面对突发的意外事故及人身伤害等束手无策。

4、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校中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和校外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被拦路抢劫或被他人伤害,学生宿舍内钱物丢失、女生宿舍内遭流氓滋扰、酒后滋事、斗殴事 件等屡屡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中学生在

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己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提高中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当前中学生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学校一再三令五申宣读《学生校内外安全公约》及处罚办法,给学生发放并学习《安全事故手册》,但在学校总有学生追逐打闹、滑行楼梯扶手的,有翻越校门、围墙的,有体育课上不听从老师要求的,实验课上未经老师允许,擅自触摸药品进行违章操作的,在校外有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的,有私自闯入施工现场的,有结伙斗殴、盗窃的,有滋事寻非的,在自身财物管理上,思想麻痹,钱物随意乱放,离开宿舍不关门窗,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外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一些社会上的犯罪分子、“小混混”利用中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等,骗取中学生财物。还有的中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交通安全,夏天不注意游泳安全,冬天不注意滑冰安全,平常不注意饮食安全,购买廉价过期食品和饮料,心存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看到违法违纪事件,没有关系到自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不采取有效的制止措施。因此,要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中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应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1、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法规校纪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打击坏人而制定的。作为一名在校中学生,通过对法规校纪的学习,应知道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学校可通过文本材料学习与视频材料学习相结合,法制课堂与法制知识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法律工作者或公安人员,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给学

生上专题法制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法就在身边。这不仅对中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有益,而且对其走向社会乃至一生都有益。

2、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形形色色的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镇应运而生。它们中有一些是正规挂牌网吧,但多数是一些无牌的地下黑色网吧,这些黑色网吧瞄准的市

场就是青少年学生。一些学生迷上网络游戏后,便欺骗家长和老师,设法筹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上网。<莲~山 课件>有许许多多原先是优秀的学生,因误入黑色网吧,整日沉迷于虚幻世界之中,学习之类则抛之脑后,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日下。黑色网吧不仅有学生几

天几夜也打不“出关”的游戏,更有不健康、不宜中学生观看的黄色网页。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与学生家长配合管好自己的学生,二是向有关执法部门反映,端掉这些黑色网吧,三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中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外来反动、邪恶侵蚀的“防火墙”。

3、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中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学生遇到火灾发生时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报警,由于没有掌握简单救火常识,往往小火酿成大灾;也有的学生在大火发生时,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最终被火魔无情地吞噬。针对上述问题,一是组织中学生学好、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采用消防知识讲座、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逃生自救方法,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全过程,从而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

4、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

安全是做好工作、搞好学习的基本条件,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人人都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懂得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一些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社会交往中要防止上当受骗;遇到险情、看到犯罪行为要及时采取适当方式报警;正确处理同学、宿友之间的纠纷;夜间一人不外出;不吃霉变食物和过期食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钱物;不能酗酒、参与赌博;不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的物品;不拉帮结派,不打群架,不惹是生非,不染社会不良习气,不参与社会恶势力等非法组织;不进卡厅、歌舞厅、游戏室等娱乐场所;遵守交通规范,注意交通安全,不横穿马路,不抢道、不强行爬车、超车;既要防止性骚扰、性攻击,也要自尊、自重、自爱。当有困惑时应向老师、同学倾诉,听取别人劝说;当受到伤害时,要防身自卫和寻求法律保护等等。只有有了安全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处处注意安全防范,并学会自我保护,才能按照正常的秩序工作和学习。

5、心理安全教育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诸如焦虑、强迫、恐怕、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中学生的心理正在发育之中,尚未成熟,其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偏激的行为特征。近几年发生在学生中的打架斗殴、偷盗、染上不良习气等行为,相当一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预防教育,优化心理素质,促成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个学校虽然重视安全教育,树立了 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也采取了一些安全教育措施,但是安全教育工作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安全教育是维护中学生安全的一项基本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生学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涉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把做好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不能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不能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仅靠保卫部门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组织及学生家长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教育的内容要以防人身伤害、防财务受损、防心理失常、防违法犯罪、保学业完成为重点。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如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要以防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对喜爱运动,行为又过于冒险的学生,要加强防运动损伤教育,教育他们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有心理失常表现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等等。

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让中学生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提高中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莲~山 课件>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如经常召开各班学生干部会,讨论安全管理问题,查学生宿舍,召开学生宿舍办公会,听取学生意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利用校团委的组织活动,各个课外小组活动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安全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和完善从校到班、从大的团队组织到小的兴趣小组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各方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经常开展创“文明班级”、“创三好”、“模范团员”、“优秀班干部”和“出色兴趣小组”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模范榜样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在加大对校园安全保卫力量的投入、提高保卫人员素质和学校安全教育水平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支持,严厉打击危害学校及中学生安全的不法行为,切实改

善校园周边治安状况,优化育人环境。对校门口的一些摊点,校园附近的一些黑色网吧,对中学生存有安全隐患的一切问题,该取缔的取缔,该打击的打击,该解决的尽快解决。对校内发生的治安事件或安全事故,要依法处理,及时通报。对违反安全规章的学生应予以批评教育,甚至必要的纪律处分,对已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此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育人环境,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外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在内部,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达到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Article/zjbgxxth/82381.htm

 

第二篇:生命与安全教育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生命与安全教育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王野川(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编审)

生活在 21 世纪的下一代是幸运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人类文明赋予了现代教育“生命高于一切”的丰富内涵,政府、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生命关怀与健康安全的关注和保护,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也因此背负责任,任重道远。人的成长与发展中,道德品格缺失,生命质量低下,则一切都是空话;平安健康不存,幸福生活难保,生命的价值、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未成年人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就是要解决学生们如何珍爱生命、感悟幸福,怎样在更安全、健康的环境里更好地获得身、心、灵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关爱未成年人幼小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的重中之重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课程的内容讲授,就是为了让中小学老师们,对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相关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能够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着力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开展促进学生快乐、安全、健康的成长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内涵、价值、目标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1968 年, 美国学者杰? 唐纳 ? 华特士首倡生命教育说。“引导人们去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1976 年,1500 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

1979 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全球首个“生命教育中心”,正式的国际性机构,是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

至此,生命教育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文化风暴,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时代文明。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及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的教育。这和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

促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全面均衡健康发展。是关于全人的教育。 认识生命,爱惜、尊重并欣赏生命,增进生活智慧,展现生命意义与永恒价值。 是关于人与他人、自然、宇宙和谐互动的教育。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就是要解决学生如何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珍爱生命、呵护健康、安全成长、体会责任、创造幸福的教育。

(三)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总体目标”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小学的安全教育,是寓于其相对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之中的,包括了学校、社会、家庭诸多层面。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尚未全面系统实施的情形下,目前主要依靠具有生命教育性质的安全专题课程和实践活动,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相关教育理念的渗透与融合予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也首次明确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并列同提,在教育政策高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特殊重视。所以,我们的“生命与安全教育”这个课程开设得非常及时也十分必要。那么“生命与安全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和目的呢?

1. 理论价值

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体系的积极因素,丰富、完善我国青少年命教育的可行性理论。

2. 实践意义

提升中小学师生、家长、全社会生命教育常识和技能。开发适合国情的生命教育课程及教材;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教育目标

初级目标:学校开设专题课程;提升社会各界、家庭对生命教育关注和投入。

中级目标:建立相对系统的课程体系;完善教材编用、教师培训、有效活动。

高级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相得益彰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结构体系。学生珍爱生命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普遍增长,其健康成长广泛受益。

二、世界中小学生命教育发展概观

在中小学生命教育 40 余年的发生、发展进程中,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我们的讲解需要,我们主要介绍美国、台湾、云南这三个主体范式。

(一)世界中小学生命教育发展的三大主体范式(美国、台湾、云南)

美国是现代生命教育的发源地,1976 年,1500 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

1.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 1 )教育背景:中小学的安全危机、生命侵害,让生命教育应运而生。

① 社会背景:青少年犯罪、轻贱生命;

② 学校背景:吸毒、自杀、他杀严重;

③ 文化背景:平等、自由、尊严、独立。

( 2 )教育目标:用精神层面的深层教育,从根源上解决安全侵害的表层问题

① 使学生成为自由、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② 营造关怀生命成长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

③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和平等的伟大;

④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 3 )教育内容:死亡教育、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尊重生命品格,张扬个性

① 直面生命——死亡教育;

② 珍惜生命——健康教育;

③ 尊重生命——品格教育;

④ 张扬与发展个性——个性化教育;

⑤ 正确对待逆境——挫折教育。

( 4 )教育途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立体化的教育结构

① 国家制定了生命教育计划和政策法规;

② 设立了专门进行生命教育的学校;

③ 设立专门未成年人心理服务机构;

④ 生命教育得到家庭、医院、社区、媒体和其他公众组织的认可和支持。

另外,亚欧发达国家的生命教育特色:

① 日本:余裕教育;

② 英国:生命教育中心;

③ 澳大利亚:生存能力教育;

④ 德国:善良教育

2. 台湾地区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台湾地区实施生命教育的历史进程:

1996 年,在美国系统实施生命教育 20 年后,台湾中小学校生命教育全面施行。 1997 年,台湾“教育部”委托台中晓明女中设计课程,办理研习、训练师资。

1998 年,在全台湾地区初中实施,高中则于第二学期实施。

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规定:2001 年为“生命教育年”,并组织生命教育委员会。

此计划将实施 4 年,以高中及初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阔至小学及大学。

台湾“教育部”计划在 40 所初中及 10 所高中首先设置生命教育中心。

( 1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背景:暴力与侵害生命安全

① 台湾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与暴力有关;

② 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

③ 青少年的自残或自杀。

( 2 )台湾生命教育目标:(为了使每位学生)

①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

②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③有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团体;

④珍惜家人、重视友谊并热爱所属的团体;

⑤尊重大自然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

⑥会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

⑦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追求生命的理想;

⑧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 3 )台湾(国、中、小)生命教育课程教育内容

① 1996 年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全面推行。

② 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系统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③ 2005 年起,生命教育已列入为高中正式课程的选修课。

④ 高中生命教育类的八门选修课程 ( 各高中可选开其中一至两门课程 ) :《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性爱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

⑤ 生命教育在“国中小”九年一贯课程中分别融入于语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健康与体育、艺术与人生及综合活动等七大领域,并分别从环境、两性、人权、信息、家政与生涯发展等六大议题教学让学生学习带得出校园的能力。

( 4 )台湾“生命教育课”的 12 项主要内容

国一:

第一,敬畏生命

①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

② 协助学生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

③ 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第二,做我真好

① 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去做自己;

② 引导学生努力从各方面找出真实自我;

③ 鼓励学生开发潜能,从而建立自尊与自信。

国二:

第一,生于忧患(面对无常)

① 引导学生接受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了解痛苦对人是有意义的;

② 帮助学生明白天灾、人祸可以避免和预防;

③ 协助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面对痛苦与失落。

第二,应变与生存(从处常到处变)

① 分辨变与不变的道理,藉变迁而成长;

② 讲解生存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③ 使学生珍惜生存环境,实践保护地球守则。

国三:

第一,敬业乐业(在工作中完成生命)

① 帮助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获得意义,使生命得到成长和圆满的发展。

② 协助学生懂得敬业、乐业,并能谨慎择业。

③ 倡导建立工作神圣观念与专业伦理的概念。

第二,信仰与人生(无限向上的生命)

① 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问题,促使德行成长。

② 协助学生辨别信仰与迷信,及认识各大宗教信仰。

③ 帮助学生从信仰角度认识死亡,理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确定人的终极关怀信念。 高一:

第一,良心的培养

①教导学生良心是人特质之一,明确良心来源。

②帮助学生认识良心的独立性与良心的共用。

③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心及自省的方法。

第二,生活在关系中(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①教育学生认识人类存在的几种基本问题;

②懂得群我关系的重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让学生知道要活得好,活得有意义,必须与人群、与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

高二:

第一,思考是智慧的开端

① 教导学生躲避思考谬误的陷阱,正确思考;

② 懂得运用伦理中的推理求证,少犯错误;

③ 明白知识技巧与伦理的关系,并对伦理要素与伦理指南有所认识。

第二,生死尊严(活得充实,死得尊严)

①教育学生知道死亡的意义、明白器官移植手术与安乐死的争论;

②探讨自杀、堕胎与死刑议题,端正生命观;

③探究人生价值观,学习充实生命内涵方法。

高三:

第一,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

① 引导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并以彼此获益的原则来面对两者的冲突;

② 协助学生找出社会关系途径,具体拟定行动计划;

③ 帮助学生理清社会正义内涵,进而发挥人道精神、关心弱势群体。

第二,全球伦理与宗教(求异存同、建构立体生命)

① 引导学生从宗教乱象中了解人心的需求困顿,进而建立正确的信仰态度;

② 协助学生认识全球伦理,清楚全球伦理宣言内容;

③ 帮助学生建立四海一家的观念,关心每个地球人。

( 5 )台湾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重在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学校组织小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 6 )台湾小学生命教育有两个 基本的途径:

① 综合课: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目前,台湾各小学基本上采取综合课的形式进行。 ② 渗透式: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它活动中实施。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

总体上看,台湾目前在中小学所进行的生命教育,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影视教学片制作、教学活动的规定等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很值得大陆中小学校借鉴。

3. 云南省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

2008 年,云南省创造性的提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简称“三生教育”,并在云南省的大中小学校广泛展开,打出了从应试教育回归现代教育的本质的口号。“三生教育”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 内外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至今已经为许多省市的有关地区和学校广为借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破解了教育的核心命题。其目标是:使人认识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使人称其为“人”,使人成长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三生教育”表达了以人为本、教真育爱、民主科学、公平正义、和谐开放、自由幸福等现代教育思想。它调整和完善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建设了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三生教育”的实施必将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转变,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评价体制的改变。

( 1 )“三生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

生存教育:学习和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

生活教育: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 2 )“三生教育”的实施途径

① 主体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鼓励、引导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提高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教育利益;

② 认知教育重视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举; ③ 行为教育:这要求教师首先做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增强生存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作示范、树榜样,教育、感染、影响学生。

④ 差异教育:注重不同区域、学校、家庭、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注意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⑤ 全面教育: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4. 世界三个生命教育典型范式的共同特点:

在介绍了如上三个世界生命教育典型范式后,我们十分清晰的看到这样五个共同点: ( 1 )制定统一的生命教育计划和法律法规;

( 2 )成立生命教育专业组织机构;

( 3 )单一生命教育成功地与其它课程渗透结合;

( 4 )具有丰富而有拓展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和途径;

( 5 )生命教育得到家庭、医院、社区、媒体和其他公众组织的认可和支持。

(二)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1. 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起步至今的十六七年时间里,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97-1999 )引入与逐步发展的阶段(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二阶段:( 2000-2003 )相关省市开始关注、引入生命教育教学理念及课程;

第三阶段:( 2004-2007 )部分省市引入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生命教育教学实践;

第四阶段:( 2008- 现在)我国生命教育进入全面大发展阶段,得到国家教育的有利支持。

2. 2004 年:上海市制定实施《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004 年,上海市成为我国中小学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最早的省市,也是目前对生命教育定位比较准确、全面的“指导纲要”。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主旨,教学内容涵盖了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没有固定的教材,也不单独开课;主要通过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三大途径进行。

2009 年 3 月,上海市政府确立 54 所中小学已被上海市教科院命名为首批“生命教育试点学校”。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四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相对科学、完整的教育内容

生命与性别、生命与安全、生命与生活、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关怀、生命与价值等几大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指导,使学生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 第二大亮点:多样的教育模式

① 课程教学:将散落在一些科目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分为显、隐两个类别: 显性课程:自然、体育与健身、科学、思品、历史;

隐性课程:语文、地理、音乐。

② 专题教育: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环境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 ③ 课外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团队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 第三大亮点:有效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加强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生的心理测量表,成立上海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并重视行为偏常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管理。

第四大亮点:建立未成年人监护人培训制度

大力开展家长等未成年人监护人培训,到 2010 年,上海监护人受培训率将达到 90% 。

3. 2004 年:辽宁省出台《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

( 1 )开展生命教育与指导

生命教育内容:心理健康、青春期、毒品预防、法制、安全、公共卫生、预防艾滋病、环境保护、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 2 )开展生理、心理、生涯、社会“四个取向教育”指导

生理取向教育:懂得维护身体健康,了解身体发育规律,适应心理发展变化;

心理取向教育:发挥自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生涯取向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取向教育: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 3 )建立生命教育指导机构

辽宁省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在全省一百个县区,成立未成人生命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困惑、危机状况进行有效的咨询、指导和帮助。

4.2005 年:湖南省颁布《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全省中小学融生命与健康教育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寓生命与健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建设突显生命与健康的校园文化,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实施生命教育的机制,优化生命与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和处理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2008 年:云南省开展“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

6.2008 年:黑龙江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不同教学内容

小学:培养安全意识,认知安全与非安全行为。

初中: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

高中:妥善处理两性交往;树立法律意识,理解生与死的意义。

7.2008 年:长春市颁布实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

( 1 )教材基垫:即以《生命教育读本》作为基本教材,以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电子课件等为补充;

( 2 )课时计划:利用地方课时开展生命教育,两周一课;

( 3 )师资保障: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普遍配备了专(兼)职生命教育教师,每年至少一次业务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生命与安全教育骨干教师;

( 4 )科研推动:广大教师踊跃参与生命与安全教育科研,全国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大小课题遍地开花,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 5 )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展示、优秀课评比、生命教育知识竞赛和实践体验等活动; ( 6 )网络支撑:开通了全国首家大型生命教育网站——长春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网。

8.我国目前生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 1 )教育行政应尽快建立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制度法规;

( 2 )多数已开展相关教育的地区,尚待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 ( 3 )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偏狭式“特色化”倾向突出;

( 4 )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被边缘化” ;

( 5 )教学途径的探索缺乏可操作性,社会实践活动贫乏,生命与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

9.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主要的任务:

( 1 )生命的认识与尊重——了解自我,敬畏生命;

( 2 )生命的珍爱与保护——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 3 )生命的品质与价值——活出质量,体现价值。

三、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的科学关系

我国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包容从属?同行并列?还是相互交融?

(一)生命教育引领着安全教育的“生命境界”

1. 与发达国家生命教育的实质性差异,使我国的生命教育必须运行在符合国情的轨道。 ( 1 )我国生命教育的范围与某些发达国家比较相对狭窄,教育学体系也不够完备;安全教育(自然生命)严重缺失,让生命教育(人文生命)课堂须挑起安全教育的重担。 ( 2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系统展开,限于少数行政主导省区或少数极品学校,达不到普及化全面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高度。

( 3 )我国社会生命教育文化环境不够健全,安全事故频发,隐患多、责任大;安全问题重管理、轻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形式、轻效果,“功利化”现象比较突出。

( 4 )社会生命关怀的文化环境、家庭科学理性的相关教育欠缺较大,当前社会、家庭安全教育的残缺,致学校生命教育必须首重安全。

家庭安全教育支离破碎,从知识到技能都无法承担家庭教育的重任。许多家长就是最直接的安全隐患,很多家长是最需要接受教育而非可依靠其科学施教的庞大群体,学校的安全教育还要负担教育学生和培训家长的双重任务。

2. 学界认知、行政主导、安全危机的交结与融合,让中小学生命教育紧张植入“安全神经”。 ( 1 )学界认知:安全教育属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安全教育属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国内外生命教育学者的共识。我国已经开展了生命教育的省市,也都接受了这一“生命”包含“安全”的观念。

( 2 )行政主导: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分论并行。

这也是“生命与安全教育”命题的由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并列同提,安全教育在前,生命教育在后。这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国情所致,即在生命教育系统里,最为重要、矛盾最突出的内容是“安全教育”。所以,将其单拿出来,以示重要;放在前面,以示紧迫!

( 3 )严峻现实:安全隐患多多,恶性事故频发。

严峻的安全危机现实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鲜血淋漓的惨痛教训,在那些不断出现的未成年人的伤亡事件面前,我们看到了管理的不足,也发现了教育的缺憾。

( 4 )交互融合: 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水乳交融,相互依托。

在此情形下,如何理解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行政主导与学界认知的关系呢?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二者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和学生生长环境里,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依托,密不可分,不可偏废。

3. 相关学科教学致生命教育分解,使其中日渐紧迫的安全教育地位凸显。

( 1 ) 某些学科教学分担了生命教育广博意义上的内容,突显鲜明的中国生命教育特色。我国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德育、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自然与社会等多项课程都不知不觉、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广博意义上生命教育内容的分解。

( 2 ) 生命教育内容被诸学科“分解”后的剩余部分,安全内容成为主体。此时的生命教育余部,皆与安全教育息息相关,以至于“安全”常误为“生命”的代名词。

( 3 ) 学校生命教育科学整合安全教育元素,是符合新时期国情的现实之举。如此看来,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在开拓生命教育(人文生命)的同时,加强安全教育(自然生命)中的“生命境界”引领。

(二)完善新时期中小学安全教育,将极大丰富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 1. 社会安全环境隐患与家庭期望的巨大压力,让学校安全教育充实了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也相应拓展了生命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普及范围。

2. 生命关怀和安全教育的温暖臂膊,能够在当前全社会安全隐患难以迅速消除的环境中,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营养和保护屏障。

3. 克服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教育上的形式化、功利化、“被边缘化”,是当务之急。

四、安全教育呼唤生命至上的教育思维

安全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护卫生命,生命至上就是安全教育的唯一灵魂。还有什么财富和价值比孩子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更重要呢?所以生命至上的教育思维,是人民教师教育灵魂,所有安全教育的出发点,皆源于此。

(一)什么是具有生命价值观的安全教育

1. 学校首先要成为孩子们在世界上最有生命安全感的地方

( 1 )师生不用害怕或担忧安全侵害,并且懂得和有能力进行自我保护;

( 2 )师生能不受干扰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集中于学习和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 ( 3 )日常教学和其它校园活动不会受到犯罪和不良行为的影响;

( 4 )师生相互尊重,个人与学校的财产和教育使命不受侵犯。

2. 尊重生命的安全教育重在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培养,二者不可偏废

( 1 )主要安全知识学习

①交通、溺水、防火安全

②饮食与疾病安全

③自然灾害防御安全

④自我心理防护安全

⑤用电、用燃气安全

⑥暴力与人身侵害抵御和救助

( 2 )主要安全能力培养

①训练学生学习、生活设施和用品的安全使用能力。

②培养学生环境安全判别能力。

③提高学生自我防护和安全交往能力。

④增强抗挫折与应对危机能力。

(二)教师施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九项生命价值标准

1. 学校和教师是否完善执行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2. 教师是否让学生知道其在学校应有的正确言行,并且明确这样做的理由;

3. 教师执行校规和处罚违规者能否追求人道、公正和一致;

4. 教师有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关怀的温暖;(单亲、留守儿童、贫困、疾病、学困、特殊情况)

5. 教师能否适当、有效处理“促进适当言行和阻止不当言行”;

6. 学校有否科学合理、配套齐全的安全设施;有否做好校园出现安全危情的应急教育;

7. 教师有否尽到关爱学生生命成长、促进健康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8. 有否积极吸收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到未成年人生命关怀的努力中来;

9. 学校安全管理有否让师生、家长、行政领导、社会相关机构主持者露出赞许的笑容。

(三)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是保障孩子终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基石

2003 年,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在京津沪等 10 个省市的中小学家长展开调查,“孩子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调查结果如下:

52% 家长首选“学校”。

为什么学校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反而不为家长们所信赖呢?问题出现在管理上,更出现在教育上。也就是孩子在学校内外的“安全保障”和“安全表现”,没有体现出优秀教育的应有作用,且不能为家长们放心,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担忧能够找到某些现实依据。 36% 的家长选择“公共场所”;

10.44% 家长选择“大自然中”;

1.8% 的家长选择“家里”。

1. 学校管理和教育必须全力防范和杜绝的 28 个安全问题

殴打虐伤儿童、自然灾害侵袭与救护、扰乱纪律、拥有违禁物品、敲诈勒索、杀人、自杀、诽谤、纵火、人身攻击、不服从管教、违反校规、火患自救、交通事故、溺水、事故、网络危险、楼梯踩踏、强暴、抢劫、性骚扰、酗酒、偷盗、与歹徒有关行为、仇恨、暴力威胁、破坏他人和公共财产、拥有和使用凶器。

2. 学校安全事故多发环节

2005 年教育部组织基础教育司、中央教科所、北师大专家,历数月对学校安全事故最易发生的时间、地点、行为展开了 8 个省市的科学调查,结果如下:

( 1 )学生在学校中最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时间依次为:体育课或运动会、课外活动、晚自习后、集体活动、实验课、劳动课。

( 2 )学生在学校中最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点依次为:楼梯、校门口 200 米内、操场、实验室、厕所。

( 3 )导致小学生在学校中受伤害的自身行为依次为:违反交通规则、私自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上下楼时打闹拥挤、打架斗殴、玩火。

( 4 )导致中学生在学校中受伤害的自身行为依次为:打架斗殴、违反交通规则、网络交友;上下楼时打闹拥挤;私自在水边玩耍或游泳。

( 5 )如下安全问题必须教育学生全力避免:

①实验室安全

②课间活动安全

③娱乐游戏安全

④体育运动安全

⑤自然灾害预防与救援

⑥庆典纪念与专题参观活动

⑦旅游野炊与营地活动安全

⑧体育运动与艺术表演活动安全

⑨劳动实践与科普考察活动安全

从以上诸项,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多出现在校园安全的教育内容缺失和防护体系薄弱上。

3. 中小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活动常识教育和防护体系建设

( 1 )建立学生集体活动安全制度

( 2 )加强师生活动安全常识教育

( 3 )安全教育和保卫工作联动

( 4 )做好相关安全环节检查与整改

(四)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五大要点

1. 安全事故杜绝 —— 学校管理和教育的第一要务

有数据表明,全国每年平均 1.6 万名中小学生、平均每天 40 余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基中约有 80% 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不足相相关。

(1 )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机制,消除所有隐患从科学施教做起;

(2 )安全教育专人负责、变被动管理为自觉参与;

(3 )建立教师安全岗位问责制;

(4 )建立、执行安全监督员制;

(5 )开设安全教育专项课程。

2. 自杀与轻生心理救助——“生死观”教育生死攸关

( 1 )我国有 3000 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 25 万人因心理问题自杀,200 万人自杀未遂。

( 2 )有 24% 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 岁至 35 岁自杀列死因列首位;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杀手。

( 3 )有 30% 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 有心理疾患,25% 情感冷漠,5% 面临校园暴力威胁。缺失“正常的爱”是重要原因。

( 1 )通过学校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的生死观教育。

( 2 )学校组成“问题少年”心灵扶助团队。

( 3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和谐互助。(德育、心理,生命教师、班主任、班干部)。 ( 4 )切忌粗暴责辱孩子,耐心化解偏执心理。

( 5 )心理健康呵护 —— 健康教育与习惯养成。

3. 火患、洪水、地震等灾害的预防自救—— 救生技能培养

( 1 )掌握火灾、洪水预防、逃生常识和技能。

( 2 )有计划系统开展教学性逃生自救演练。

( 3 )学生游泳、防溺水救护技能训练。

( 4 )收集中外正反两方面安全逃生与救护案例,开展课堂教学讨论、设计求生方案。 ( 5 )求助社会公共安全机构,消防、水上救护专家讲授专题“预防救护课”。

4. 暴力伤害防范 —— 保全生命,斗智斗勇

( 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还存在阴暗角落和有危险心理的坏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2 )开设专门的自我保护课程,引导学生灵活机智 地应对突发的险情。

( 3 )与社会、家庭共同开展自卫与救护教育,组织演练活动,专门设计突发性障碍让学生克服以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5. 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

(1) 多渠道并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和实践活动,布置“安全作业”。

(2) 注重实效,狠抓校园内外实用项目的持续性安全演练,模拟“安全防护”。

(3) 学习必要紧急救护知识与技能。

(五)当前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关键问题

1. 完善有效教育教学机制建设。尽快针对学生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工作规范。

2. 着力所有教师“生命”修养提升的研究和实践,找到成功经验。倡导参与教师从身边工作中寻找素材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小课题”研究。

3. 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理念倡导,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但需避免形式化、边缘化。

4. 学校与社会力量积极互动。推进全民共同参与。争得政府、家庭、公共安全、医疗、社区、媒体等社会机构和民间组织支持。

5. 传播普及生命文化,树立关爱生命风尚。全社会倡行“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文明理念和时代风尚。

五、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专项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的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

1. 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入手,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心理知识、伦理规范、交往技巧以及应对挫折的策略等,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健康成长。同时,生命教育还应当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和禁毒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效、丰富多彩的生命专题化教育活动,并设法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些专题的讨论与学习之中,从而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质,做到珍惜生命,实现人生的意义。

2. 深入挖掘实践活动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生命之趣乃是人所感受到的生存价值、生命意味与生活乐趣。没有生命之趣的体悟和感知,其他任何趣味都无从谈起。因此,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青少年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途径来加强生命教育。要通过班团队活动、节日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生命的存在意识,提高生命的安全技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深入挖掘家庭、社会环境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社会资源,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要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水安全、动手实践等生存训练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 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摆在了第一条的位置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有规范的、统一的课程设置做前提,其次要有规范的、统一的教材做载体,这样,教师才能够实施他的课堂教学任务。因此,课程是决定生命教育

成效的关键因素,实施生命教育,首先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统一的生命与安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开发,但由于我国实行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这就为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和便利。当下,一些省份率先开设了地方生命教育课程,发行了统一的生命教育教材,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开设统一的生命教育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进行校本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设置

( 1 )要明确三个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个概念。其一,什么是课程。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是一种活动、交往、沟通与合作,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了国家、地方、学校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打破原来的理解,不但教室、学校中的一切都可以看作资源,而且校外的一切也可以作为资源。其二,什么是校本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三,什么是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教授指出:“教师的使命是教育,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是对学生生命的影响”。那么,“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就是在学校里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通过课程的形式,去落实生命教育。

明确了上述三个概念,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分析自己学校的校情、师情和学情,明确想要开发的校本生命教育课程目标。

( 2 ) 明确校本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方式

在学校生命教育这一领域,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建构。不仅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上缺乏一个整体的建构,而且在生命教育课程的发展性体系上缺乏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体规划。因此,在这里,我仅以发展性辅导的理念取向,给大家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做个方向性的规划和建议。

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

生命教育的课程观强调发展性,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如果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生命教育的目标规划应重在实现学生每个学段独立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学生一生的生命价值。

从总体目标而言,生命教育应致力帮助学生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了解四个基础概念,学校应围绕生命教育的四个总体目标,最终达到五项具体目标。 ( PPT 文稿演示)

( 3 )以实施生命教育较早和较有经验的一些学校做法为例,谈校本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方式。

例 1 :台湾晓明女子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PPT 文稿演示)

例 2 :南京市双闸中学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设置。( PPT 文稿演示)

这所学校开设了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课程内容设置上非常系统,层次分明。他们将校本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学校课时总计划里安排一定课时的生命教育课,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使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针对课程内容,南京双闸中学还针对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需要,按照珍爱生命、彩绘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层级目标,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逐步开发自编了系统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有《文学欣

赏》、《心理》、《生命的奥秘》、《环境保护》等多部校本教材。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

如上面所讲,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落实,要以具体的教材作为载体,所以,校本课程内容所对应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校本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校本课程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达成。下面,讲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第二方面,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

首先, 生命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就校本生命教育教材的创编而言,它既是一个蓝本,也可以说是座平台。其究竟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多大作用,在课程教学中究竟能收获多少,需要在教材编写之前考虑充分、做足功课。 著名生命教育专家 肖川教授曾经指出:“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索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全部追求。”这也应该成为生命教育教材编写的全部追求。为此,需要明确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设计的六个原则:(PPT 文稿演示)

其次,教材编写应注重体验活动的设计。生命教育是一个涵括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生命教育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体验得越深刻教育效果就越好。为此,实践和体验活动在生命教材中应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些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简易好操作。

以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创编实践为例,谈校本教材编写的具体过程。

例 1 :生命教育《美丽的生命》系列校本教材 开发实践过程

以小学高年级为例,通过科研部门调查获得各年级学生在成长中的主要问题和初步确立研究主题的过程:(PPT 文稿演示)

以上就是这所学校创编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主体框架。以这套教材为基础,在小学部各年级进行应用,规定为每周一课时。同时,还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任课教师之间交流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通过参与编写和实践校本课程,更深入了解新课程的实质,更好地把握教材。编写过程中,尊重学生需要,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反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教师、学校都在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目前,越来越多的省份和地区都逐渐认识到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云南省开创了“三生教育”,编写《生命. 生存. 生活》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吉林省成立专门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省内外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吉林省优秀中小学知名骨干教师和生命教育的教科研人员,反复研讨修订,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开发学校《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和读本。

例 2 :吉林省《生命教育》系列教材 开发

吉林省《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创新地总结提炼了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研究实践的优秀成果,借鉴了美国、台湾等生命教育先进国家教育理念中的有价值内容,是一套以安全教育为主线的,适用于学校生命教育教学的系统教材。这套教材包括幼儿园 1 册;小学 2 册;初中 1 册;普通高中 1 册。 分列八个板块的内容:安全防范、品格修养、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法律维护、幸福观教育、死亡教育、国防教育。八个板块中, 安全防范、品格修养和幸福观教育整体贯穿由小学一年到高中三年共 12 个年级。八个板块中,安全教育最为符合目前国情,重中之重,其为主线;品格修养和幸福观教育最能体现生命教育的本质,其为灵魂。全套教材在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的基础上,注重相应内容的衔接、递进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八个板块之间相对独立但又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 八个板块同属生命教育的范畴,在教育目标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承,并以不同的教育主题的形式呈现,教育目标随年段的增长不断深入、丰富 。

明确了创编理念之后,编写组制定了编写原则、编写目标和编写风格:

第一,编写原则

① 突破旧有模式,展示创新思维;

② 突出关爱生命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真谛;

③ 在学生成长教育中,强调精神营养;

④ 相关章节内容,渗透安全元素;

⑤ 风格上弥漫科学、优雅的现代文明情绪。

第二,编写目标

总体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意义,呵护生命尊严,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学段目标:

① 幼儿园:感知生命

② 小 学: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③ 初 中:敬畏生命→感恩生命→欣赏生命

④ 高 中:发展生命→成全生命→享受生命

第三,编写风格

① 编写内容:安全主线 + 兼收并蓄

② 教材语言:灵动温馨 + 循循善诱

③ 活动方式:心灵诱导 + 行为体验

④ 情感基调:友善关怀 + 人性指引

确定了编写的原则、目标和风格之后,依据这三条来拟定主题。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推敲,确定了生命体验与八个板块相关的词语,作为每一课的主题,这些主题的安排顺序需要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阶段相吻合。

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系统的不断提升和超越的过程。“生命就是一种超越”,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更应具有这种超越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应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共同实现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在灵动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教材进行重建,需要用学生们身边的蕴含着同样生命理念的故事来充实它,完善它,让每一个主题的教学都能够成为学生们对生命认知和体验的快乐之旅,尽显生命的活力。

(二)学科教学渗透

1. 学科教学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优势

( 1 )丰富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无论是《科学》、《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社会》等显性课程,还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隐性课程,都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只要认真梳理、挖掘,就能为教学中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提供丰厚的资源。 ( 2 )无痕的教育熏陶

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文内容和资源,通过建构和生命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操作中体验生命的美丽、生命的灿烂、生命的多样、生命的价值。如果每门学科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那么,可以说是天天甚至是时时,学生都能感受到不同生命与安全内容的教育和熏陶,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 3 )有效的实施渠道

学科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与其它德育教育活动不同,它不是外加的空洞说教,也不是形式化的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点点滴滴、实实在在、循序渐进的有机结合与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乐意接受。

2. 学科教学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即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包括:生命至上的生存意识和自救自护、生活知识技能等生存能力。生命教育一是人与自我关系的教育,即“知己”;二是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教育,即“知人”;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即“知物”。

3. 学科教学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现行的中小学学科课程教材中,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因此,首先要充分地梳理、挖掘与整合这些课程所蕴含的资源。然后,要架构起科学的、系统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课内体系。最后,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

(1) 自主发展策略

新课程呼唤自主发展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自然快乐的教学过程、自主开放的教学内容、宽容多元的教学评价。让课堂充满了师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2)循序渐进策略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要讲求循序渐进,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要求。 低年级学生要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 ;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等。高年级学生要学会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知识等。

(3) 提炼统整 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渗透点,研究渗透的方法。首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分析,了解和确定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并把这些结合点都一一列举出来,作出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这样在什么地方渗透生命教育,就有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制定出一个基本的措施方案,做到方向明确,目标清楚,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然后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与安全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行。

(4) 警钟长鸣策略

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是学生所喜爱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有些学科课堂就是一个个“活动”贯穿而成的探究性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亲历活动很多,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在教室外进行,因此,它涉及到学生的安全性问题。为确保学生亲历活动的万无一失,教师应做好活动过程的调控工作,提高防范事故,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5) 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所谓合作探究策略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观察、实验、调查等教学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按小组合作,对身边的生命现象、生活现象进行研究、探索,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其一般流程为:实地考察 —— 合作探究 —— 撰写报告。

(6)情景体验策略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和富有探究、审美、创造乐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理解、震撼,提升认识,内化为行为。

情景体验一般流程为:创设情景 —— 提出问题 —— 引导体验 —— 解决问题 —— 提升认识 —— 内化行为。

(7)欣赏感悟策略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反复欣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悟生活的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是非观。

4. 实施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课内教育要有体系

在现行的课程中,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循着“生命”主题漫步学科教材中,便会发现教材中处处有闪烁生命光泽的内容,架构实施生命教育的课内体系,可以按年级制定生命教育实施的具体的分目标,按学科单元,确定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这样,各学科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内体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科教学真正地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使生命教育真正地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2) 教师评价要有原则

评价形式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析、期待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终结试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绝不拘于单一的评价形式,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创造性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激发学习的乐趣。评价方法艺术性。评价尺度实效性。新课程虽然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要给学生的正确回答、奇思妙想、大胆创新予以肯定的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但并不能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肯定”。教师也要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措施,启迪学生的人生,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流动和碰撞,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3) 教师素质要有提升

教师的专业决定教师只有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关心生命,启迪生命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获得心情的愉悦,在提升他人生命质量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教师素质问题是决定生命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有:具有生命教育理念;具有科学人道主义的情怀;具有涉及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学科知识;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创新探索精神。

六、课外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

(一)校园内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进行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渗透无疑是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亦是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又一主要途径,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

1. 少先队、共青团组织以及学生社团在生命与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在安排团、队、社团活动时,可以以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增强团队组织的凝聚力,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在演讲比赛中,可以选择感恩、宽容、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演讲,在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宽容。

2. 校园环境在生命与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由团队负责的小报、橱窗、广播,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和池塘边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 警示语”,建筑上各种励志标语,不仅巧妙地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

3. 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在生命与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从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健康发展出发,关注各年龄阶段学

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整体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二) 家庭中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

家庭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家校携手,共同开展 生命教育,使学校与家庭的优势资源互补。

1. 家长培训 —— 学会“理解、倾听、欣赏、激励”的态度

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子女对生命的态度。通过家长会、讲座、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学校热线等形式,教给家长一定的沟通技巧,学会“理解、倾听、欣赏、激励”;关注孩子成长的足迹,既关心孩子的生理成长,更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

2. 亲子教育 —— 引导“感恩、生命、安全、节约”的意识

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孩子从关心自己的长辈开始,进行感恩教育。如开展“烛光里的祝福”等活动。学会反思日常消费活动对环境的正负影响,倡导环境保护,关心地球,关心我们生活的家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学校加强节约资源的系列教育,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开始。引导正确使用家电煤气以及自救自护等技能。引导小学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生命教育绘本阅读。如《我有友情要出租》、《敌人派》,进行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关系;《獾的礼物》、《活了一百次的猫》等进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爱护生命的教育;《你很特别》进行增强自信心,认识自我的教育等等。

3. 家校携手 —— 充实壮大生命与安全教育队伍

发挥家长优势,可以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加盟补充生命教育队伍。如:可以邀请身为交通警察的家长,进班、进校讲解示范交通规则;电工家长讲解家庭安全用电常识;医护专业家长讲解饮食卫生或受伤自救自护知识等。

(三) 学校、家庭、社会对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生命与安全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应着重进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共享资源,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大教育环境。

小学阶段要侧重体验对父母、长辈以及对邻里的关爱,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养成有规律的起居和运动习惯;初中阶段的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锻炼生存能力,通过角色体验丰富其对人生意义的感悟;高中阶段的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主动把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学习生存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具体活动建议:

1.请交警做交通安全法规教育讲座,配以交通事故图片展览,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爱护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2. 组织学生到盲、聋、哑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参观慰问、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关心他人的意识,进行社会责任体验。

3. 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产房、婴儿室,通过录像观看母亲生产的艰难过程,使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体验。

4. 运用“读书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高雅情趣,如开展“生命教育绘本”阅读活动。

5. 请消防员、公安干警介绍防火、防盗等自救常识,进行防火、地震演练,掌握一些实用的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

6. 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学校演讲、做报告,与学生座谈、讨论等等,如:通过禁毒馆,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重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7. 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纪念馆、动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社区参观,让学生拓展知识,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8.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等形式,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如:儿童职业体验馆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体验不同职业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常识、生存技能、理解他人;开展野外生存拓展训练、远足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回有乐趣,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