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性

中外美术史的个人理解

其实对于大四来说,中国美术史来的太晚了,应该早早的把这课程上,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对后期的创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艺术创作是需要内容的,是必须具有生命力的,一件艺术品在它的背后总会一个故事,一个内容。这也是能够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最重要的部分。

刚上大一的我们或许没有经历太多的故事。所以这时候艺术创作我们可以依靠某一个阶段的传统文化,或某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赋予其生命力。当时我第一件的作品便是以民国时期拆迁为内容而创作的。

可见学习中外美术史可深入领略传统文化内涵,和可以更深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美术史与历史学有密切联系,同时涉及到古迹和文物的考察与鉴定。美术发生史必须以考古材料为基础,这就与考苦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美术史还与一般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但是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第一性资料,同时伴有审美判断,这两点可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划清界线。美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还涉及美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美术历史的发展,又与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区别开来。

并且初步入学得我们表现手法单一,有些内容在纸上自己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当时都是靠自己不断去阅读有关书籍,大量借鉴前人的手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才有后来的创作。

从这些知识上我们都能了解,就是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不仅仅体现在硬性的表现手法上,还有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描绘对象的深刻剖析的提炼。

所以,在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能单靠个人在艺术领悟方面的天赋,更需要对美术史的了解。

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早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已有零星言论。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为最早的美术史文献。中国古代美术史常以画品、书品、画论、书论、画史、书史、书画著录的形式表现出来。南朝齐谢赫的《画品》提出“六法”为品评画家的标准。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较完整的绘画史。为传记体绘画史,这种体例影响到后代千年之久。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基本属这种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史研究间接地接受西方影响,中间媒介为日本。潘天寿、秦仲文、俞剑华分别著《中国绘画史》,以文献为依据,系统叙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胡蛮的《中国美术史》,第一次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美术。19xx年后,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美术史系,成立了美术研究所。美术史著述颇多,王煦、王朝闻、王伯敏、常任侠等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正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西方现存最早的美术史文献始于古希腊人 。普林尼的《博物志》 以列传体解说名作,与鲍萨尼阿斯的《希腊周游记》 被视为美术史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G.瓦萨里著《艺苑名人传》为早期较完备的美术史著作,作者被视为美术史之父。他将“产生、完成、衰落”循环 这一古代概念引入美术史中。近代意义

的美术史始于德国人J.J.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 。他直接研究遗物,以样式变迁阐明美术史,认为民族、国别、宗教、风土是美术发展的要素。黑格尔以后,美术史争论的焦点是美术样式变迁的原 因,一般都将它归结为民族、环境、时代三要素。19世纪,美术史在德国首次列为大学课程。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确立了严密的科学性。样式史的研究上,沃尔 夫林、里格尔有重大发展。相对于样式史而兴起了图像志研究,20世纪初以汉堡为中心获得发展。但样式论和图像志都视美术作品为单纯的记录手段,忽略其审美 价值。色多尔马亚以构造分析,尝试判别形式与内涵的分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帕诺夫斯基、维特的图像学方法,将主题的深刻涵义置于诸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 研究;贡布利希的心理学方法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成果;克拉克寻求超越时代的共同造型精神,试图从作品在历史潮流中的发展和作品具有的超越历史 的审美价值的“构造”这两个方面,明确人的创造活动的成果和本质。

美术发展史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人文历史上最伟大的宝贵遗产。学习美术史是很有作用的。我个人认为它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我们不能把学习了美术史大纲就说学习了美术史。进一步了解美术史、艺术家、艺术思潮是绝对有必要的。了解大师,解读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有帮助。不看好的东西,怎么知道什么是好呢?学习美术史还能让你少走弯路,放眼未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以前积攒下来的。所以,美术史的学习无处不在。

 

第二篇:中外美术史答案

中国美术史:

1.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总体而言就是: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节刻画。 19xx年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揭开了秦代艺术的神秘面纱,随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革命”,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的发现”。 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侧1.5公里处,共发现三个,坑总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加上一个未建成的,依次编为一至四号坑,共发掘出战车百余乘、陶马600余匹、陶俑近8000件,还有其他的青铜兵器。秦兵马俑阵势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气势,是秦王朝国力和武功强盛的象征,是对秦始皇统一伟业的歌颂,高超的写实水平和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成功塑造,充分体现了那一时代雕塑艺术的飞跃发展和进步。《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中可见,古代的军队在国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也可窥见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奥秘。就从艺术角度看,它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马、车也是按实物大小制成。秦以前的雕塑以装饰性为主,而秦俑采用了写实的刻画方式,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通高1.7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如此大规模的陶马群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一个突破。 其次是它的传神。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艺术的夸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对陶马的塑造也是如此,用洗炼概括的塑造手法便将一匹匹战马刻画得形象和生动。除了马头的塑造较为细腻多变化以外,四肢与胸部都用大写意的夸张手法,棱角分明,肌腱隆凸,臀部浑圆,腰部微凹,显得强健有力。没有过多复杂的线条,流畅并富有韵律感,让人感觉到如真马一般,但却似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的神马。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之一。 秦俑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对比就是其中之一,如刻画细微的铠甲和简洁的下身衣纹,精致的武官、发式和简单的躯体。这些对比处理出于整体效果的统一,使形象既简洁又丰富,在朴拙中见精致,局部精细但不失整体的气势。另外秦俑也是圆雕、浮雕、线雕的统一体,运用塑、堆、捏、贴、刻、画等民间常用的传统技法,成功地塑造出生动的勇士形象。每一个陶俑和陶马都是完整的统一体,可谓多种的刻画手段集于一身。 另外,兵马俑的本来面目其实是彩绘的。秦兵马俑身上所绘的颜色并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经过严格的色彩配置,体现出整体的色彩效果。一般来说,兵俑大多是红色上衣配绿色或蓝色下衣,手和脸多用粉红,衣袖衣领多用绿色或赭石色,铠甲的甲钉多用黑色,连接甲片的线多用红色,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和样式。这种绘塑结合的艺术技巧,成为雕塑技法的补充手段,是秦俑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 秦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

重要的,它是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深刻影响着后世雕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代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次,秦俑的洗炼概括为后世汉唐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重要的艺术特点。再者,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今天,来自全世界的人民怀着无比惊奇和称赞之情来观赏这一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2.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唐代以前的画家,大都以人物画为主,就是少数以山水、花鸟或其他画种见长的画家,也多是擅长人物画的。但以妇女为主体,描写现实社会的妇女活动为主要题材的仕女画,则出现在盛唐以后,其代表画家是张萱与周昉。张萱,他是我国人物画,尤其是风俗画发展方面的杰出画家,并以擅长描画贵族妇女、婴儿和鞍马而名重一时,点缀景物亦穷其妙,特别在揭示人物的内心心理状态方面尤为突出。张萱的画迹流传不少,仅《宣和画谱》就载有四十七卷,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代表作有《乳母将婴儿图》、《妓女图》、《赏雪》、《捣练》、《藏迷》、《虢国夫人夜游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其中存世作品有《明皇合乐图》、《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人物画初学张萱,尤对仕女画情有独钟,其艺术成就较之张萱更高。他的仕女画浓艳丰肥,颇具风姿,成功地提示仕女的内心精神世界。其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记载有七十余件,属仕女画的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杨妃出浴》、《游春》、《宫骑》、《纨扇》等。留传至今的尚有《簪花仕女图》和《执扇仕女图》。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 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 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比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唐代仕女:华丽奢艳、体态丰腴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镕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镕的生活情调。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的《簪花仁女图》描绘仕女们的镕适生活。她们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镕、拈花、扑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滋润光泽,都画得神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是研习中国古代人物画技法之绝佳范本。这种美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3、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及艺术特点。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 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其表

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赵佶 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当时众多的作品具备这样的素质。将作品归类来看其特征:第一,纯画花卉者:赵昌《杏花图》花朵明媚嫣然,盈盈有绰约之姿。刘益画莲塘背风荷叶百余,其中独有一红莲花半开,创意颇佳。此类画花,调粉弄朱求得鲜华之色与摇曳俯仰之姿。第二,花果带蜂蝶禽虫者:崔白《杏花双鹅图》杏树下有两鹅,其一欲鸣,另一临流唼花片。林椿《桂竹翠鸟图》桂花竹叶,游蜂上下飞舞,翠鸟偷窥。此类讲求物象之间呼应关系,独具生动情趣。第三,带景禽兽者:崔白《秋塘双鹅图》红蓼清波,双鹅游于其中。李迪《雪树寒禽图》一鸟立于枯枝上,旁有雪竹,空中飞雪如粉点。此类画追求特定景致的意境。第四,禽兽相戏或相斗者:李迪《鹰熊图》在峭壁岩中,鹰熊相互顾盼,隐隐动犄角之机。陈居中《五鹑图》其两相斗,其两驯扰,另一伏于坡下草间延项窥伺得蓄怒之状。此类作品传得物象动势之神态。以上的归类并不是绝对的,目的在于突出画面的特征。这一幅幅画作栩栩如生、宛然若动。花盛叶茂,果实灿烂,俯仰有体,布景有致。花鸟相伴,意趣颇多,游蜂栖蕊,飞鸟窥实,虫穿绿叶。禽兽之态各得其情,戏水眠栖翻飞顾盼,独立相斗哺乳觅食,安祥嬉戏鸣噪捉攫。自然之丰富多采,可谓气韵生动,情趣活泼。

院体还专指南宋画院有代表性的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

4、论述明代“吴门四家”的艺术成就。

吴门画派属文人画体系,实称为“家”画。沈周、文征明是吴派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的友军。在画史上一般把他们四人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两人都属于诗、书、画擅长的名家,风格主要继承宋代、元代文人画传统,能画几种题材,但山水画创作最优秀,作品很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注重笔墨,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沈周的山水画用粗笔的勾勒和淡色渲染画法为主,水墨写意花卉很有特色。文徵明主要用细笔画山水,喜欢用青绿重色罩染。唐寅和仇英,代表了吴门画派中另外的类型。唐寅从文人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仇英因为是职业画家,所以在创作上受文人画的影响很多,技法全面,功力深厚,题材和趣味很能适应城市百姓的要求。他们两人的老师都是周臣,画法学习李唐、刘松年,又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年)、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人的影响,描绘物象精细真实,重视意境的创造,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唐寅的人物画有时工笔,有时写意。仇英从临摹古人作品中受到很多影响,擅长着色,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画比较优秀。

明代是院体派和吴门画派并存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王谔的山水画被称为当代马远。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吴伟,画风放纵,

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浙派的影响在明代中期逐渐深入宫廷,出现了宫廷内外的画风都趋向粗笔水墨的现象。与浙派同时出名的还有周臣的学院体人物、山水画,近代人称作“院派”。郭诩、徐端本等画家,各有特色,作品中也流露出院体的痕迹。陈淳的写意花鸟画在学习沈周、文徵明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元代人的写意水墨画法,为明代、清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开启了一条新路。

明代晚期是吴门画派最兴盛的时期,虽然当时受生活范围的限制,绘画题材面狭窄,题材比较单调,作品的重复性很大。但是,他们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吴门四家"中沈、文、唐三家共同特点是都属于文人笔墨,仇英虽是工匠出身,但画风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四家"的绘画成就,都是多方面的,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所画山水,既能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写清雅秀润的南方风景。他们运用熟练的笔墨,描写周围的园林景物,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新的水平,开拓了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

5、清代扬州八怪的艺术成就

“扬州八怪”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 "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是重视个性表现。他们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他们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

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外,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用不畏狂风的劲竹象征倔强不屈的人品;黄慎的《群乞图》、罗聘的《卖牛歌图》表现了他们对的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社会的不平。

扬州八怪在绘画的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的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并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特长,以高度简括的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枝叶叶的形似。在笔墨上,他们不受约束,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由于他们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鸟画风相违背,所以常受到评论家猛烈批评,被称之为“怪”。

外国美术史:

1.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就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基于商业的发达人门的思想从中世纪解放出来,强调个人的力量,重视科学,蔑视宗教,崇敬光荣的希腊,伟大的罗马,以人道主义取代非人道主义的禁欲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掀起了反对中世纪的斗争,在欧洲形成了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继希腊之后的第二次文化高峰.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端(13、14世纪) 12、13世纪奇马布埃(约1240—1300)和杜乔(约1250—1318)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 乔托(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乔托的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乔托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一般技法的范畴,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15世纪) 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杰出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开始抛弃中世纪艺术传统,进行大胆的艺术改革,使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得以进一步成长。这时的佛罗伦萨已经成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宇宙观的策源地,在这里产生了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马萨乔(1401—1428)。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我们说马萨乔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遵循的典范,也对欧洲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美术(16、17、18世纪) 16、17、1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共有三个主要流派: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巴洛克艺术、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美术在于历史转折期,对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艺术都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承前是指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某些传统,如学院派主张绘画的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等;启后是指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多姿多彩,对后来的欧洲美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学院派艺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卡拉瓦乔的艺术,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17世纪巴洛克美术的风格特征及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指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艺术是十七世纪的艺术风格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转移至法国。他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文艺复兴代表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衷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在戏剧性豪华与夸张。欧洲有新旧教实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教徒,在积极利用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称“基督教的文艺复兴”

3.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特征

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本来是以强调“幻想”为其特征的。可是法国十九世纪初期成为浪漫主义先导的第一张绘画,却是用最“写实”的手法表现最迫切的现实题材。它说明一个新的思潮和流派,总是应现实的需要而出现的,它要是能站得住,也总是根植在现实生活中的。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在绘画上,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

特征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选择惊人事件作题材,情绪激越。。浪漫主义代表油画《梅杜萨之筏》《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法国浪漫主义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4.论法国印象派绘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特点: 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 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地位::印象主义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否认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作用,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使绘画语言得以充分发挥,适应了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 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一定影响.为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开导了先河. 但也具有局限性:重视感觉和瞬间色彩,忽视持久和永恒,使另一些表现手段受到削弱.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社会和历史内容的绘画减少.沉醉于对表面的描绘,使作品缺乏思想性.随着其他思潮的出现,印象主义逐渐淡出.

5.论述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中的三个艺术流派的特征及其代表性画家和作品

野兽派 野兽派是对学院派的背叛,他们对感动力稀薄,表现不够深入的印象派画风持一种反抗的态度,继续着后印象主义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此派的画家们,他们吸收东方和非洲黑人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纯粹造型的表现,惯用红、青、绿、黄等醒目的强烈色彩作画。他们以这些原色的并列,加上大笔触,单纯化的线条作夸张抑扬的形态,以达到

个性的表现,把内在真挚情感,极端放任的流露出来。以最小限度的描绘,达到表现最大限度的美感。他们的作品有明显的定意倾向。 野兽派最主要的代表画家包括;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等。他们三人在 19xx年至19xx年之间的创作,均具有野兽派的特质,个性的表现极为勇猛。其中尤以马蒂斯最足以称为野兽派的一代宗匠。他的画多以女人作为主题,影响他最深的就是女性的美,他反复画女人的形体,注意韵律的和谐与优美。《奢侈.静寂.逸乐》和《裸妇》即为其代表名作。 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xx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19xx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莱热(Fernand Leger,1885-1955)《三个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与乐谱》;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和波罗克,也是正统派。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超现实主义绘画“反常合道”的特点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情景奇异怪诞,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灵验、虚无的感觉。这是一个被抑制的日常世界,这些作品隐喻着人和宇宙破裂却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反常合道”的艺术魅力。

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超现实主义绘画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这与中国古人强调“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境界吻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效果就在于抽象与具象的适当调配,在这两者之间取得恰到妙处的平衡。在“虚”与“实”的处理中,“虚”的部分更是艺术家想象力飞翔驰骋之处,即是绘画的超现实性。 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画家及作品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joan miro)、达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

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等。 达利相较与米罗,他采用相反的表现手法。达利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精确第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精确地复制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带给人视觉与新心灵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记忆〉、〈内乱的预感〉等。

1.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卡拉瓦乔绘画的理解。

1、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与样式主义艺术和学院派艺术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这个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是他将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至影响了整个欧洲。卡拉瓦乔的艺术充满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与意大利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关。虽然卡拉瓦乔是个长期被遗忘的人物,他仅仅在本世纪初才日益引起美术史家的重视,然而他的艺术不但使人看到了17世纪意大利美术的多元性和斗争性,而且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艺术家包括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等人,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卡拉瓦乔的作品强调人体,画里的人几乎有真人大小,而且通常摆在画面的最前端,戏剧化前缩法姿态好象可以超越画面。卡拉瓦乔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描摩自然而不管人们认为美不美,所以人们称他为“自然主义”画家,即使在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他也尽最大努力去使古老的经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可感可触,连他所用的明暗方法也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他的光线并不使身体看起来优美而柔和,却是那样执拗而忠实地把整个奇异的场面突现出来。

2、《女占卜师》是卡拉瓦乔早期的一幅油画。此画表现了一个风俗性的场面,那位给人看手相的吉普赛女人是来自街头的下层人物,丝毫没有荚化和理想化成分,那个正被看手相的青年男子的形象也是直接按画家一个朋友的形象画下来的。卡拉瓦乔这种大胆探索生活的作法,自然会引起一些保守派的不满,有人攻击他的艺术是描写“粗野的自然人”,缺乏美和理想化。然而这却是他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他正在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开辟着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的一生中,从生活到艺术,他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

3《艾穆斯的晚餐》同样体现了卡拉瓦乔写实的风格。画中人物似乎直接源于生活,衣饰平朴,人物表情颇含意味,特别是左前方男子近乎猥琐的举止和破旧的穿着,无异于一位长期处于生活下层的农民。画面笼罩在一种平和宁静的棕色调子中,画的虽然是晚餐,强调的似乎更是一种类似于平民相聚时的畅所欲言。卡拉瓦乔具有非凡的写实能力,晚餐享用的面包、火鸡、水果无不跃然纸上,特别是晶莹碧绿的葡萄,更是生动诱人。此画另一个特色是卡拉瓦乔最善于运用的强烈的明暗对比,这种明暗对比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使画中人物少了几分粗俗,多了几分真实和质朴。卡拉瓦乔的这种艺术风格,同样是后世包括现代艺术家所孜孜追求的楷模。

4、《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是卡拉瓦乔的代表作。文艺复兴是人类对现实充满理想的时代,而17世纪是理想开始破灭、人们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时代,卡拉瓦乔的艺术作品中就表现出这种怀疑和批判。此画取材于《圣经》,表现圣母玛利亚和约瑟带着刚降生的基督,为了躲避犹太希律王的屠杀逃往埃及路上的情

景。此画风格朴实,有一种卡拉瓦乔早期作品的宁静柔和。画中的圣约瑟看起来象是一位普通劳动者,面孔饱经风霜,前额布满皱纹,卡拉瓦乔善于把这种批判精神贯穿在他的作品中。敢于怀疑在圣经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但不美化画中人物,反而用现实生活中下层人物形象来表现圣徒们和圣母,实在是现实主义绘画的开创者之一。他抛弃了绘画中的一些“崇高风格”、装饰因素和理想化,以其明确率真的“粗野的风格画”宣告现实主义的到来。

4.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印象派绘画的理解。

1、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

2、印象派只是分为两个时期,并没有确切的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只是风格颜色和画家所在国家不同。印象派开始于莫奈的《日出.印象》印象派由此得名。后期的塞尚,梵高等对色彩的运用更美。《大碗岛的下午》和梵高的好多作品都很有名。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3、结合作品:莫奈的《印象·日出》表现的是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画中表现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蓝绿色彩轻松的勾画出来,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领域的探索,忽视对物象形体的写实。侧重于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绘画上色彩关系的独立美。他是第一个真正强调外光写生的画家。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户外写生完成,而且态度非常认真。为了保持印象的真实性,常常是早晨时画的画,如果没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时间继续画,直到画完。他还常常对着一个景物,分别画出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如油画《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画家进行这种色彩试验常被人们提及的作品。他的这些经过了深思熟虑,追求瞬间光色细微变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这种艺术追求在莫奈晚年创作的油画《睡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是最长寿的,他到晚年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印象派绘画的价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

比如莫奈在房间挂满了绘有日本版画的折扇,从他的《穿和服的女人》中可以看出莫奈对日本浮世绘的喜爱,并让自己的妻子穿上和服模特,一种东西方结合的美感呈现在画面上。还有梵高,有人称他为疯子,确实如此,他是为绘画而生,为绘画而疯,他的那种对于绘画的痴狂和执着着实让我感动,二十七岁开始学画,三十七岁驾鹤西游,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成为美术史上的奇迹,他对日本版画也是情有独钟,不仅自己收集一些日本版画,而且也临摹一些日本版画,并应用日本版画的构图方式,进行自己的油画创作。

4总而言之,我认为印象派的产生应该是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整个东亚美术的影响。毕竟一个流派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一个时代背景,艺术的整体走向,艺术家关注社会的角度,以及社会对艺术家的影响,当然不能强硬的说浮世绘、中国画以及东亚美术的审美观念在印象派产生多么重大的作用,但是我相信影响会有的,也许这种影响不会再短时间被发现,但是当我们学贯中外,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相似之处,和各种绘画间的的学习之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