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也许是刚开学吧.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脑很积极,积极的举手发言。我的目标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考习惯。比较注意培养“差生”良好的分析和说的习惯,即使是平时不怎样会动脑筋的同学分析的都很有道理,有比较好的效果.而且还注意培养优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讨论,最终得以优化。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今天上课前,我对于小括号的教学有很大的疑惑.究竟小括号的教学在本节课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不是很清楚.在教学时我在二一班上课时教学中孩子比较疑惑,对于小括号的认识比较突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在二二班上的时候,我注意了小括号的引入顺序,孩子们掌握的比较好.教学中着重指导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上完后,感觉乘加、乘减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学生掌握比上节课比多比少的两部计算解决问题还容易些,孩子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效果很好!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孩子在生活中找乐趣.在本节课中,我吧孩子带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孩子快乐的寻找,幸福的发现。孩子们学的开心,玩的愉快。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是在整个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平均分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学习除法。本节课平均分的教学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通过动手摆学具很好的了解平均分。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们的平均分的多种分法比较繁杂,对于小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比较麻烦,弄不清楚多种分法的意义和步骤,有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感觉。大部分同学掌握比较好。能在老师的分析下,合理清晰的研究平均分的多种反法。对于个别差生来说需要个别辅导使之有效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刚开始学习除法的认识,孩子们掌握的还算比较好。在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对于极个别学生来说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大部分学生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感觉孩子的暂时掌握好存在假象,对于除法的意义并不是真正的掌握,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除法的意义。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今天在课堂上孩子的表现很出色,也许是因为我的心情很好的缘故,我看着孩子们的欣喜的眼光,心情也很好。上起课来觉得很舒畅,感觉孩子们学得也好。但是在做练习时,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练习课

虽然这是一节练习课,好象只是在复习理解除法的意义,上课前没有设想到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上课时,我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做练习四的第8题的时候,孩子列出的乘法和除法算式都只有一个。在引导孩子列出两道除法算式时有些孩子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除法的意义而列出的算式。孩子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不能用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乘法和除法的联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巩固和练习,根本问题是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在上课时,引导孩子真正的去理解乘法和除法之的联系,让孩子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教学中主要带孩子通过理解明白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反思: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通过本节课的用乘法口诀求商来解决孩子比较困惑的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孩子也许是经过几节课的磨练了,所以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好.大部分孩子已经会很好的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只是有些差生不能很好的融汇贯通,需要在课后仔细的辅导.

教学反思:第八课时 练习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认真的答题。孩子在这节课中已经能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尚,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差生思考实际问题中有些难度,需要加强辅导。

教学反思: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上完后,感觉乘、除法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学生掌握比上节课的乘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还容易些,孩子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通过练习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更好的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二)

虽然这是一节练习课,好象只是在复习理解除法的意义,上课前没有设想到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上课时,我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引导孩子列出两道除法算式时有些孩子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除法的意义而列出的算式。孩子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不能用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乘法和除法的联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巩固和练习,根本问题是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反思: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这是一节复习课,在复习理解除法的意义,上课前没有设想到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上课时,我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引导孩子列出两道除法算式时有些孩子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除法的意义而列出的算式。孩子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不能用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乘法和除法的联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巩固和练习,根本问题是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后反思: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二年级上册直角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本节课必须让孩子充分的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学习锐角和钝角的特征,辨别他们的区别是本节课的学生难掌握部分.因为孩子对与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不容易一下子接受,所以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但是我想通过几节课的练习,孩子会逐步掌握他们之间的区别的.重点是指导孩子用直角去辨别,并强化方法.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在今天的教学中,孩子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孩子数格子容易出现错误,点在物体上的位置不是很容易找出.特别是在自己绘出平移后的图形时,难度比较大.本来画出对称的完全相同的图形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再画出平移后的位置了.难!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剪一剪

在今天的教学中,孩子对于动手剪平移和旋转的小人比较感兴趣.孩子用剪刀剪出了自己满意的各种图案,那种成功的喜悦是老师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我真的想如果每天都能让学生这样快乐的学习数学就好了.在教学中,当我自己也动手剪出了本来不会剪出的8个小人的旋转图时,我也像那高兴的孩子一样的兴奋!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练习课

在今天的练习课的教学中,怎样能让孩子在复习课上每一天都很快乐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如果精心地为孩子准备每一个有趣的习题和练习,这样,我也像那高兴的孩子一样的兴奋,那么我的教学怎么能不成功呢?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今天上课没有什么难度,只是有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乘法口诀背诵不熟练所以练习起来有些困难。需要在乘法口诀上加大力度。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练习课(一)

孩子们在做练习的时候整体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差生因为不能够及时的做完作业,所以在讲的时候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哎!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练习课(二)

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倍的问题有些孩子容易和以前学习的乘法问题混淆,要好好的让孩子理解含义.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哎!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练习课(三)

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过程中,我自己首先感觉孩子理解两步计算的理解力、逻辑性,思考力等真的达到可以比较独立的思考这类的应用题吗?我自己也觉得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地方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跟他们讲才能更好的让他们理解,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总的来讲我觉得把解决问题放在这里,在知识和孩子的理解能力上有点偏难,有点高估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有些同学对与两步计算转不过弯,只能理解一步计算,理解能力也比较欠缺,得在课后下工夫让差生多读题目多理解内容.但是有些差生因为不能够及时的做完作业,所以在讲的时候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哎!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过程中,我自己首先感觉孩子理解两步计算的理解力、逻辑性,思考力等真的达到可以比较独立的思考这类的应用题吗?我自己也觉得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地方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跟他们讲才能更好的让他们理解,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总的来讲我觉得把解决问题放在这里,在知识和孩子的理解能力上有点偏难,有点高估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第七课时 练习课(四)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但是有些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步计算,分析时,弄不清楚究竟自己要求什么,要算什么?即使做出来了,也有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感觉。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

教学反思: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孩子们在做练习的时候整体还是不错的。复习时提高差生的兴趣是比较难的事情.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哎!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自己也不明白下面究竟是什么数,看来,有些孩子的数感是天生的。而有些孩子必须多数、多想,才能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可能是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自己也不明白下面究竟是什么数,看来,有些孩子的数感是天生的。而有些孩子必须多数、多想,才能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有些孩子在练习时太冲动、情绪化比较重。不能仔细地读清楚每一个数字,容易出现错误。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自己也不明白下面究竟是什么数,看来,有些孩子的数感是天生的。而有些孩子必须多数、多想,才能有所提高。感觉整体效果还不错。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在难点中间有零数的读写中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我主要让孩子在头脑中强化计数器的认识和记忆,让他们利用计数器来进行读和写。

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有些孩子在练习时太冲动、情绪化比较重。不能仔细地读清楚每一个数字,容易出现错误。但是,通过练习已经比前面有所进步了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加、减法估算

复习效果还不错,但是孩子对于估算方面还是比较生疏,在数感方面还是比较差的,估算的意识可能真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达到的.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几百几十的加、减

复习效果还不错,但是孩子对于估算方面还是比较生疏,在数感方面还是比较差的,估算的意识可能真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达到的.

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效果还不错,但是孩子对于估算方面还是比较生疏,在数感方面还是比较差的,估算的意识可能真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达到的.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统计(一)

孩子在参与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很兴奋,比较感兴趣.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统计(二)

学习效果较好,孩子对统计的知识掌握比较好.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找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教学中学生整体感觉还不错,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太理解的地方,一些孩子学习知识比较单一不能够融会贯通,不能够举一返三,遇到改变类型的题目就存在问题.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教学中学生整体感觉还不错,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太理解的地方,一些孩子学习知识比较单一不能够融会贯通,不能够举一返三,遇到改变类型的题目就存在问题.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数列的排列规律是对孩子数感的考验,有些孩子对于排列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够根据数字的变化而灵活多变.需要多练习。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习

复习效果还不错.孩子对于除法意义的掌握极个别差生来说都比较好。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复习效果还不错.孩子对于除法意义的掌握极个别差生来说都比较好。

 

第二篇: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

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

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

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

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28+13-12=29 ,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这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在教学图形与变换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几何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准备了其他的实物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等的概念。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中我除了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要求。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低年级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比大小、建立计数单位“千、万”的概念,近似数概念,会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在教学教程中我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都能牢固建立万以内数的概念,从千以内数过渡到万以内的数,掌握一般规则。通过精讲精练,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掌握非常好。近似数比准确数易记,学生能写出离准确数很近的数,但找到的数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整百整十数或整百数或整千数,学生头脑中没有四舍五入的概念。因此仅管无带着学生反复比较可能写出的几个数,但仍有部分学生写出的近似数不够合适,对于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学生初学时总是多一个0或少写一个0,因些我下大力气让学生学会把它们化成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学生最终基本能够利用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准确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

整个单元教学我通过作业反馈、测验反馈,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基本突破各个教学重难点,只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要加强提升的方面,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准确率,认识到细心、认真这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这些品质。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我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但在小组调查时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