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题

文的本义是什么?“化”的本义是什么?

答:“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足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⑥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

4.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狭义文 化应把握三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 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⑦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 点。

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其原因有哪些?

答:中国文 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 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 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

答:文化传 统是贯彻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 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下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

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9.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xx年,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xx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

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

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xx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

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开元明清时期?

答:因为元 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心在 南方的局面。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 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

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

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

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

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L,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答:古代起 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⑥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 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 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⑧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⑥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 化;⑧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夏文化的重要征是什么?

答: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答: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札”。

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人世的观点。

5、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6.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 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后期的法家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 “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7,春秋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于思想的主要观点。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阴阴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具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①实行“强于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②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②“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11.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

答;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在他们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以重要影响。所以,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12.何谓“文景之治”

答: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景帝实行轻活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农耕皇帝大都能节俭,许多政策都围绕农业而定,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史称“文景之治\

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对西域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答:魏晋南 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①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 ”,也是“胡化”。②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 ”开始。③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 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15.魏晋崇尚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

答:魏晋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6.何谓佛教的“空观”?

答:佛教的“空观”是般若学中“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它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

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⑥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⑧拂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调和演唱,促使新的本学体裁的产生。⑩馈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4) 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⑥拂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⑧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⑦佛教哲学 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 化。

18、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唐以 后到两宋,南北极星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①两税法以助产等级征收藏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 这可以从史书所记得到印证。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 里。③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

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

答:变化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二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这些思想变化在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如韩愈在文章中就提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通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 的主体意识。

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元朝民 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 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 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 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 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哪些?

答: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锦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

24.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采取和各项政治措施?

答:朱元璋 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 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地不信任;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 民意识强烈的皇帝,这在两千年的皇帝群中,是非常独特的。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

25.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答:朱元璋 建立明朝政权后,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就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 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他还把中央总管军校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管军 队,管理军政的没有调兵权。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子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 道两衙门。除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球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 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地方官化教乡 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并明令粮长举报可直接上报皇帝,这也是保护小农的措施之一。

26、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答:明清两 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们知道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结果 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清朝则大力提 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这些都是明清利 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7.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自16世 纪中叶,西方人就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如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澎湖等。在这初步的相遇中,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明朝的航海技术在世界 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和从海洋里向“番邦”们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他的政府却不许百姓下海谋生,稍早些的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 定。在西方入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朗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以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造成了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特别 是鸦片战争以后,这种政策遭到了丧权辱国的惩罚。

28.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答: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赣。他们的成就表现在: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五、简答题

1.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要素是什么。

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3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农作物的栽培驯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由于农作物的栽培驯化,导致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导致了人口的稳定增长,导致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模

为什么说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

答:(1)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一批青铜制造的农、兵、乐器,种类多,技术成熟,说明农事活动的频繁。(2)在殷墟甲骨文中可以看到黍、程、麦、稻多种农作物字样,说明已实行分类栽种。(3)殷商时还订出了测查岁时的纪时法。

5.汉代以且,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成成世,原因何在?

答:(1)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做“理国之道”,由帝王颁令劝农,把社程、祷雨水、定岁时、议庆典,鼓舞天下农夫勤劳耕作。(2)此一时期,兴修水渠。发明改造农具,改善耕作技术、撰写农书、移民屯田和开垦边荒等,被当做社会大事。(3)农耕区的范围随之扩大,岁时娱乐渐成风俗,农业文化日益兴隆。

6.明代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全国土地、人口控制的?

答:清丈田亩、制订赋税,继而又编造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7. 举例说明农耕灌溉思想体系,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答:在历代政府的国策和地方的实施中,大都在重视水利的地方,出现经 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例如黄河、长江文明的顺起,大运河对南北政治枢纽的联结,都江堰对西南巴蜀文化的提升,径渭二河的水利工程对西北三秦历史地位的确立 等,都是例证。

8.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这对传统的农耕经济有何影响?

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兼并过程,使许多农民离开了土地,加入了市民行列;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农作物栽种布局的平衡,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增加,农耕经济失调。

9, 我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何作用?

答: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带动作用。因 为没有商业,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就不能内销外贸,就不能被外地好东西刺激,从而发现自己的文化实力和别人的优点。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 社会末期,就无法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轨道上,就无法提速。

10. 概述我国商业发展的过程?

答:在商周时期,我国市商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长 安、洛阳等地已形成商业网点。到唐代已出现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更加显示其活力。

11.简述永嘉之乱后开发江南的过程?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2,何谓以文促商?

答:《周礼.地官》说:“大市,日反为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贸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些条文说明我国很早就开始管理市商贸易,:并从礼俗文化制度上,规定了它的经营秩序。其他市、墟、集、会(庙会)的 形成,市商经营之道以及营业习俗的市声、商幌、牌愿、字号,经营时的唱收唱付;广告的使用等等,这些贸易模式、经营方法及习俗把朝圣、游玩、娱乐等民族的 传统文化事象揉进贸易活动之中。这种以文促销的传统,不仅在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即其发展和延续。

13.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2)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叫墟;(3)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等。(4)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叫庙市,后称庙会。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要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

14.匠技的生产活动哪些与文化史有关?

答:现在许多传统的工匠技艺已濒临消失,其原因较复杂,但其中两点与文化史有关:(1)一些手工制品无法转化为大机器生产,一转就变“味”,如“手工水饺”、“泥人张”、“面人”等。(2)工匠技艺的民族民俗,转化为大机器生产就消失了,如北京的“紫铜壶茶汤”、 大排档的面对消费者手工拉面等等,一且改为机器生产,那种技巧表演、人情交流的民族文化体验就没了。

15,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

答:(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一定的控制范围,产品就变形。(3)惟一性,一些手工业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换人制作人们就不承认了。

16.行会有哪些管理方法?

答:是祖师祟拜,每逢祖师之祭日或收徒拜师、出师立业,或商量大事等都要肉祖师致祭。二是师徒传承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三是行业禁忌,如“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技不外传”等等。

17、祖师崇拜的行业规约有无实际意义?

答:祖师崇拜不仅仅是对先人的崇敬与信仰,在传统社会,建立祖师祟拜的行规,等于建立了技能知识的分类体系,使各行各业都有精神支柱,也都有饭吃,这是他们能世代生存的一个文化原因。

18,我国生产经济的特征有几条?

答:一是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二是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三是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19. 简述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答:按照季节从事种植劳动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关注天时,遵循季节规律从事劳作;天文、历法就是从古老的强调天时的文化 阶段演变过来的。我国的阴阳历法,便是在农耕土壤上生长起来并早熟的一种文化产品。农业生产不仅只看天时,还要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鼓励人勤以争 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动植物知识、岁时风俗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践才形成的一种自我 生存的文化关。

20简 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答: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仅包括农业经济也包括手工业和商业成分。中国早期的家庭经济的“耕织”分工,原有工农互补的趋 势,其产品也与市场有一定联系。以工补农、以商求宫虽非主流,但仍有其文化价值: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发展了市民文化;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 信息,并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向全国和世界。

21。简述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答:精细而知足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不仅是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资源的节制,而且包括择优生产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磨练出的可贵意识,积累的可贵经验。

22.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仪式三个方面。把以上三方面定义为文化,能使居室因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而变得与众不同。

23,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1)确定居室周围边界的院墙。(2)家庭与社会联结的通道;用处的入口、院门,必是神灵的把口。(3)庭院。是院墙与居室之间的空地,是人神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场所。(4)居室‘居室建造、使用的二个原则:一是睡处,二是接神、待友、议事的公共空间——正房。

24.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房屋寄托着人们的幸福与希望和生命的安全感.因此,建筑居室的各种仪式应运而生,居室文化在各种建筑活动中显现出来,一是选址仪式。遵循宫廷、官府、寺庙的“子午向”(即坐北向南)稍 偏一些定位,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表现一种人生哲学。二是上梁仪式。—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关系全家安全,因此要举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答谢馈赠仪式。三 是房屋落成后的贺新房仪式,这是与古老“避煞”信仰有关的表现。四是放置祖传家具的仪式。五是祭祀家神灶王的仪式,祈祷丰衣足食全家平安。六是搬迁仪式。 从前中国人盖房子就扎了根,不轻易搬家,除非万不得已。因之,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

25.为什么正房是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地方。

答:在中国传统住宅格局中,以四合院为例,正房建筑高于大于侧房,是家长住处.又称堂屋。犹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一明堂,后称正殿、大殿。在一般居民中,正房是家庭议事、待客、举行红白事仪式之处。正房之中间二间(中堂)供奉神灵祖先。它把家庭、祖先、历史、社会和国家联系起来。因之正房是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地方。

26. 我国节日饮食有哪些讲究?

答:我国节日饮食有两种讲究,一是行为上的讲究,民间节日饮食强调全家聚坐并有相应的祭嗣仪式,也就是强调团圆与敬祖尊神。二是 观念上的讲究,重视取吉利,如春节年夜饭要有剩余,称“留余头”。做菜要有色有鸡,表示“吉庆有余”。上菜要有十二种,表示对来年十二个月的祝福等等。

27, 服饰的形制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是衣着。最基本的是上下衣,其次是鞋、袜、帽。二是附属装饰品,如发夹、簪、钗、耳环、项 链、胸花、手镯、戒指、脚环等。三是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画眉、描唇等。四是带有装饰性的所佩带的工具、武器和日用品。如佩刀、背兜、提包、折扇等。

28.概述我国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哪些?

答:我国交通行旅文化,表现了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这主要表现在(1)交 通设施的习俗传承。最初的交通设施是径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启的。《周礼》把大小道路按其宽窄分为五等:“径”、“畛”、“涂”“道 ”“路”。宙人还把环境地貌不同的路加以区分,山野田问之路叫膜、畛、阡陌等。城邑之路称街、衢等。秦统一后,推行车同轨制度。(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早期运输以挑为主,后来又有抬,进而骑牛骑马。东北赫哲族用狗拉爬犁。传说黄帝发明了车,商周时车的制作已相当进步。到封建社会,车的使用有了等级制度。春秋时期出现舆轿,魏晋时舆轿是统治者的B常代步工具,明清后分官轿与民轿。桥的出现解决了河道对径路交通的阻隔,它在交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交 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与传承。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行旅行业增加,分工渐细,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的一些行规、禁忌、技艺等行业习俗。行旅规矩:出行要祭路道神或 祭祖先,启程要选定吉日,吃吉利饭,放鞭炮等。行业范围:浙江一带水多,以摆渡为生的船家其经营对象主要是当地人,不收船费,春秋两季到河岸农家收一定数 量的粮食,多少不限。外地人过河给钱给物均可,不给也不强求等等,这是传统互惠行为的表现,也反映了我国人际关系的温厚。信仰禁忌:船家造好船要谢督班继 之燃放鞭炮送神,而后新船下水。航行间同行各船要保持沉默,以防出言不吉。船行中有鱼虾跳上来要把它们这些龙王亲戚放回水中,以免惹祸。行业技术:如轿夫 抬轿后边人看不到路,因之常需前边轿夫喊叫提醒并以喊叫作答,前呼后应。总之,中国交通行旅的习俗反映了人们离家外出的不安全感和对自然神的敬畏心理。

29.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互助,无报酬的劳力畜力支援或换工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互赠农副特产调剂余缺。三是公共地的建设实行民主制,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30、 传统中社区组织是怎么组成的?

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地缘的家族组织往往结成社区群体。他们以某一地方地或社区,人的农贸集散地为中心,以若干相毗连 的自然区划为范畴,形成了历史上较大的社会活动。比起家族组织和地缘组织,这种社区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了中国传统生活文化的发展。

31、 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有何特征?

答: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大都有以下特征;一是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由祭祀活动而形成庙会。祭祀活动有各式各样带有表演 性的仪式,由各社区民间的朝圣组织承担,约定俗成,定期举行。二是交换农副产;地方圣地活动不仅仅是庆典祭祀,它往往和商品交换的集市结合在一起,一道朝 圣,一道购物,共同参与,使大家在思想上结成一体。三是赌胜:如触摸寺庙某一装饰性建筑物以测运气之好坏,这是一种带有信仰色彩的游戏性赌胜败活动。四是 吃喝:庙会上的饮食多为地方传统小吃,

有特色且物美价廉。五是娱乐:除观看祭祀式带有娱乐性外,庙会往往要酬神唱戏或民间组成的舞蹈活动的赛会,很热闹。

32. 社区文化活动有何历史价值?

答:一是社区文化活动有的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线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二是可以保持各地、各民族的特质。三是可以保护地 方文化遗产。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世的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使之遗产化,而不进入商品系统。

33, 我国血缘社会有哪些礼俗美德?其产生原因何在?

答: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事象。它维系个人与群体、 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提倡祖宗观念、孝养观念、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营造亲睦样和的气氛,培养善良、正直、奉献的人格风尚。这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 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

34.我国人情社会有何公益传统?

答: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是中国人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公有共享的文化要素。诸如同情心、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等等。

35、 简答我国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的表现及产生?

答: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思想,由于它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的文化都 产生了深刻影响。隋唐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在社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进己的途径。这就造就 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奋斗传统,使他们蔑视社会等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满怀昂扬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奔放的爱国激情建功立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 了高亢、明朗、雍容、浪漫、从容不迫的气质。

37.我国传统算学有哪些特点/

答: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一是其应用性,即研究轻重、多少、长短等方法。二是运算记数的方法。三是算术和代数、几何学不发达。

39、 何谓中国医学的经脉学说?

答:经脉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支柱之一。根据这一学说,人体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位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络经 等,是一相互联系如环的循环系统,其中有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散与筋肉的关系

等,并据此施治。

40、何谓中国医学的针灸学说?

答: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曲用的结果。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某病属予某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

41. 简答我国的四大发明的贡献与局限?

答: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我国文教政经的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利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方便了印刷、提高了工效。它的出现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施。唐代火药的制成,宋代 火器的出现对政治、商业都发挥着极大作用。指南针促成了海运发展,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 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历

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影响,这些发明始终未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主 流,没有能够得到更充分地推广应用和改进提高。

I,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2.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3.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4. 科举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第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 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第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侯皇帝下达诏令;第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 依据。

5.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举制对唐宋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行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6.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答: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7.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领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9.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什么?

答: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证宗法的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特点是:第一,传统札俗的等差性,严整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礼俗规制的内容结合实现的。

10. 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区别与关系是什么?

答:礼起源于俗,但礼不同于俗。礼与俗的区别在于: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的特点,礼是自上而 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礼具有规范、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札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 的区别;伴随着既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的过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 范。

11, 怎格认识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

答:皇家贵族礼制可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将礼仪过 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王权,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始系,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12.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岁时礼俗的伦理性。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的伦理规范有两重意义,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屑性。 第二,人生礼俗的家族性。人生礼俗的内容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在个体的人生礼仪上,有着浓厚的家族色彩。第三;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具有一定功能。

13.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的表现是什么/

答: 从家训族规的内容看,其礼俗规范功能有如下表现: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 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家训族规因为其与民人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团聚宗族、联系乡里、保障地方、安定社会、 服务国家的社会文化功能。

14、 怎 格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答: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对 民众进行严密的人身控制,这一切都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和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 在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沉阿与单调。

15、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重视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这都表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封建伦理特 性。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法律逐渐儒家化,礼法结合,古代法律既有明显的残酷性和严苛性,又保留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原则。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者享有法 律的特权,强调家族内部的身份区别,家国相通,君父相联,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保证了传统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

36、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答: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非曲直“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37、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38、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其基本特征是(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39、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应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出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世界性与民族性共荣、超越西方近现代主体观念闭幕式确立新型主体性观念的世界新型文明。

40、宗法制特点是什么?

答: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36、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

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7、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其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38、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答:一是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行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二是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39、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产生了哪些重要命题?

答:其重要命题有三:(1)诗言志;(2)文以载道;(3)乐以教化。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

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想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

答: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3. 《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

答:《易经》的结构布局,是以代表天的乾封和代表地的坤封领头,以象征天的阳又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 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封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 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4、《吕氏春秋》的思维体系如何?

答;《吕氏春秋》是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揉和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因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5. 为什么说另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重领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答: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一地一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 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所谓“直觉”。就是对天地人、万物的诸般现象去进行观察3所谓领悟,就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去领会、顿悟。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

6. 什么叫类比思维?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有什么特点?

答:类他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 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这种类比思维是从“天、地、 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7.什么叫“观物比德”?它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

答:所谓“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它属于类比思维的模式。

8.什么叫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来源如何?答: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i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9.老人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

答: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概括为三条: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说“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乎正统;二是利而不害,是说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三是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是说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

10.《易》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

答〈易》总结的事物转化(即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一是相反而相成;二是“生生”与“日新”’;三是“趣时”,是指天地万物都是自然地顺应四时的节律而变化。

1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特点?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

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

12.“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13.“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

答:“天人合一”观念对我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 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⑨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 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⑧空想助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4)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14.什么叫“中庸”?什么叫“中和”?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中庸”意为“中(执中、用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长短、高低、大小、先进与落后等)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它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1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答: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16. 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的主要有哪几种说法?

其代表人物是谁?答: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 说命上》;⑧“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③“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烹继承了这一主张;④“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 明;⑥“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17.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有:①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⑦中国古 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③“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 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8. 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为前提呢?

答:“知行合一”说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而“人 道”本于“天道”,所以如能做到认识并实践“天道”,也就是认识与实践了“人道”了。人要“知”与“行”,就必须和“天”认同。“天”与“人”是相通、相 合的,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9,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哪几种?

答: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祟拜、鬼魂祟拜、祖先祟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2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有: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

2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倡导者、创建者是谁?

答: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2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什么?答: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2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答;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24.道教择哪此文化领域有影响?

答: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有影响。

25.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答: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6.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创始的是释边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访”祛,即“苦、集、灭、道”。

27.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访”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

28、佛教是什么时候正式传入中国的?

是怎样演变为另化的佛教的?答: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 式传人中国的。佛教传人中国后,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 的佛教。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 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庸宋之际,佛、道、儒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之间的关系,也由魏晋时斗争激烈,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 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又推动了三教在思想上的合流,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9,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

答: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触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掸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30, 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核心是什么

答: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未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祟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 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我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究整的遵循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以“ 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

31.孟子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有哪些发展?

答: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①孟子将孔子的“三母德”(“仁、义、礼”)发展为四母德——“仁、义、礼、智”;②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②盂子为“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规定了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即所谓“五伦十教”。

32、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的什么?

答:董仲舒的“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3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①仁爱孝梯;②重义轻利;③谦和礼让;④真诚有信。

34.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①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②强调教育的必要性;③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35. 中国古代教育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把“明德”发扬光大,使 自—己始终要保持向善之心;要求人们将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要求人们不懈地修养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6, 《大学》提出的教育的八步骤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大学》提出的教育的八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这八个 步骤实际就是八个学习防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推已及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程序。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 序的起点,“修身”是中心环节、关键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37.中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和方尖,主要的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教育家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有: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②学思结合;④教学相长。

38、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有:①文学艺术;②戏曲;③音乐;④舞蹈;⑤绘画;⑧建筑。

39,中国古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

40、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有: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41,中国古代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的:①以木结构为主,这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⑨左右对称;②具有强烈的人文性。

42、关于古代文学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产生了哪些的重要命题?

答:关于古代文学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的重要命题有:①诗言志;(2)文以载道;③乐以教化。

40、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41、 如何理解行旅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

答:交通行旅是随着人类的迁徙、运输和沟通的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徙步到今天的海空运载,经历了漫长岁月。因此可以 说一个民族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交通的发达程度来衡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把家庭看成生命安全的庇护之地,把家庭所在地当成“故土”依恋。一旦离家外出,就会 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我国的交通行旅文化就显示出其复杂的内容来:一是民族文明的发展、前进;二是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

36、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答: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37、魏晋崇尚玄学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

答:其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38、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这对传统的农耕经济有何影响?

答:明中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兼并过程,使许多农民离开了土地,加入了市民行列;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农作物栽种布局的平衡。经济作物量增加,农耕经济失调。

39、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答: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

40、我国节日饮食有哪些讲究?

答:我国节日饮食有两种讲究:一是行为上讲究民间节日饮食强调全家聚坐并有相应的祭祀仪式,也就是强调团圆与敬祖尊神。二是观念上的讲究,重视取吉利。如春节年夜饭要有剩余,称“留余头”。做菜要有鱼有鸡,表示“吉庆有余”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