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雨果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这个浪漫主义的作家用他的文字留下了他思想的结晶,那些充满了人道主义美丽光环的小说。我看过他所有的小说,里面充斥着美与丑、黑与白的冲突,但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这种似是而非的矛盾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也更加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雨果经历过多次法国社会大动荡,故而他带着强烈的历史感敷衍巨制。他是最会铺垫的。一段历史,一场战役,一个酒店,甚至一次下水道里的地陷,费铺满垫足不可。其实我很不喜欢这种铺垫,觉得累赘而又枯燥,但雨果的小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它的那些铺垫中,冗笔并不多。他在写史,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写一个人或一件事,他显然不满足于情节离奇、但仅以满足读者好奇心为满足的记述。他要写出他所有了解的,和所有自认为必须发表的议论。他为民族、进步、正义、上帝而写。

《悲惨世界》是我看的第一本雨果的小说,那是我小学的时候,看的是青少版。当时吸引我的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引人泪下的情感。至于更多的,我还不会欣赏,不懂体会。而书中的情节在我脑海中留存了许多年,有马德兰市长在沙威面前钻到车底下企图把车顶起来的情节,当时他服装端正,面色铁青,由于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他那斑白的头发仅仅几个小时就整个儿变白了;还有他在法官面前义无反顾地承认自己是冉阿让的情节。

这些情节总会在某些时间、某些地点浮现于脑海,让我总想再捧起这本书,再重新走进《悲惨世界》,走进雨果的文学世界。这次,我又拿起这本小说,不再是青少版,而这个翻译版给了我更深刻的体会,包括雨果的人道主义、浪漫主义。文中充满了感情,充满了感动,也充满了思考。我想,所有的一切都始于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那种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的人物构造了这部小说、这种灵魂、这份深思。

米里哀是故事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是位主教,一位很难得的主教。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最纯粹的善,以及引导他人行善。有一颗向善之心很容易,但彻底的把这样的善心化为行动而绝不想丝毫回报,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米里哀先生放弃一个主教所应当拥有的一切特权、地位、虚荣,仅仅保留一个平凡的施与者和劝导者的品行。他把自己气派豪华的官邸充当医院,而把自己安排在极其简陋的地方,把俸禄的绝大部分用于接济苦难的人,而自己仅仅保留勉强维持生计的费用。他没有主教的架子和做作,不去空空泛泛地讲道,而只用最温和动听的语气调停与引导。

冉阿让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个人物,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他一生苦难,在社会不公和心灵激烈挣扎的抗衡中,他完成了由恶及善的蜕变……冉阿让共服苦役19年,而起因仅仅是打破一块玻璃偷走一个面包!在这艰难的19年里,他忍受了加于他的远远大于他应接受的苦难,他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在监狱里判了社会和天主的罪,决定对社会、人类、天地万物进行报复,而不管其是善还是恶。他决心行恶却在第一次行恶时就受到了善的教育,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受了米里哀先生的感化之后,他便一直努力去行善,努力去赎罪,尽管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罪,他几乎成为了另一个米里哀先生,只不过一个是高高在上的主教大人,一个是社会地位低的不能再低的在逃苦役犯。他隐藏着自己的身份,以别的形式去践行善的誓约。从救假的冉阿让、芳汀、珂赛特、沙威和马吕斯中,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以德报怨的高大形象时时彰显。在每一次内心激烈矛盾和艰难取舍的痛苦挣扎中,他总是坚定地牺牲自己,全然不顾自己生命的丧失。他也是一个人,需要爱,关心,理解。可在每一次默默的

无悔的付出中,收获的却是人们对苦役犯的根深蒂固的蔑视和成见。他也是可以有私心的,而且这种私心又是那么的合理,他还是为了成人之美,残忍地牺牲自己!不能就这样简单地认为完全是米里哀先生的感化,而在于冉阿让心中坚定不移的善念,在于灵魂中承受苦难的沉重性,在于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承载力,或许还有别的某种厚重的东西。

我始终认为沙威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人物,顽固,愚忠,无情,泥古不化……可以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这主要在于他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对僵化的制度的丧心病狂的维护。他愚忠地把自己完全蜕变成统治者的毫无个人感情的工具,机械果敢地执行上级的指令,而从未想过对上级提出半点疑问。他心中似乎只有黑与白,对与错,而绝不考虑是否还有灰色的存在,也不认为一个做了一点错事的人会做任何好事。他盲目地坚守着他那毫无思辨精神的以偏概全的判断力,直到悲惨地看到一个他认为十恶不赦的人却成了他的救命恩人。冉阿让的宽宏大量颠覆了他一直引以为豪的正直尽责的品性,他第一次根据内心残存的善恶观念而非法律制度行事,他也是平生第一次对社会制度、法律的合理性进行质疑,但仅仅向光明迈出的一小步,却让他惊恐万分,他自杀了。

马吕斯、珂赛特是本书唯一的一对情侣,也是唯一与爱情有关的。马吕斯的成长成熟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心灵洗礼。第一次,由外公培养的保守思想到继承其父亲的自由理念;第二次,对其父莫名其妙救命人德纳第的痛苦而矛盾的报答之旅;第三次,对冉阿让认识上的转变并由此而产生的心灵震撼。马吕斯是一个热血青年,追求独立与自由,并为自己的理想而坚定拼搏。他又是一个很轻狂很固执的人,所以有些事又让人气愤,不过,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年少气盛,会成熟起来的。珂赛特幼年孤苦,而后在冉阿让的抚养呵护下成长起来。这一段时间多亏冉阿让营造的一个安全的与世无争的环境,使得珂赛特成长为一个非常单纯率真的女孩。她是本书中唯一一个不受世俗玷污的人。

除了这些被浓墨重彩塑造的形象,一些小配角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和无限的情感。

芳汀,一生凄苦,别人滥情的牺牲品,甘愿为女儿放弃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安灼拉,青年起义的领袖,敢于摧毁旧制度的追求自由平等的热血青年的代表。伽弗洛什,一个熟习街头巷事,有爱心,正义勇敢的小男子汉。 爱波妮,地位卑微,家教缺失,徘徊于爱的边缘有肯为爱人牺牲的悲惨女孩。吉诺曼先生,顽固的保守派,沾染贵族公子哥习气,而却肯外孙俯首的可笑可恨又可爱的老头……

情不自禁地想:这个世界真的是悲惨的么?

其实,世界原本没有悲惨和幸福,人们创造了它们。

一个面包、一个烛台,他们站在路中央,等待人们给它们定义:赃物还是圣物。

有时候,人犯错,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可以从人为的不可原谅中分辨出

这些,请你给犯错的人一个机会,让他站起来。有时候他站起来了,就是这个世界更明亮了。而这个光,可以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

 

第二篇:悲惨世界读后感1500字

《悲惨世界》读后感

刚刚读完了《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我合上书,文章描绘的悲惨世界依稀浮现在我眼前,而在黑暗的世界中,文中的爱与善,却照亮了整本书,也把流浪在

黑暗中的我领入了一个光明的境界。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世界里,人们安定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每天被和谐、幸福笼罩着。然而在我们快乐的同时,是否想起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上帝却给了他一个悲惨的世界、不公的命运。

为什么一个善良的人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受到上天的惩罚?为什么即使做了无数的好事却因曾经的一件错事而永远无法回归好人的行列?那全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

冉阿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幼年丧父,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因为生活的压力,他偷了面包,因而入狱,因为多次逃狱延长刑期。出狱后,没有人愿意接受他,人们躲着他,憎恶他,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他连个过夜的地方都没有,甚至连狗也不接纳他。当他敲响最后一扇门的时候,一位慈爱的老人接待了他,那便是迪涅主教(米里艾)老人。老人凭借他的善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依然记得他说过的话:“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但是要问他是否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这里就是您的家。”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老人,他用他的爱去感化一个刚刚出狱的苦役犯,温暖他、宽恕他,他洗净了冉阿让的灵魂。他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纯真,从此,冉阿让决定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他确实做到了。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因为他的前科,尽管他有强健的身体,仍无法被社会接受,就连他的好意有时会遭到人们的误解。其中的沙威探长便是典型的“法律开门狗”,他不相信罪犯会洗心革面,死死抓住冉阿让不放。可是最终连他自己都被冉阿让的宽宏大量而感动了,从而选择自杀。由此我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会犯错误,可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不能像米里艾主教那样以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去原谅冉阿让的过去呢?难道曾经失过足的人就不能再做好人吗?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冉阿让并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米里艾主教的感召和他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促使他努力着,在种种艰辛和逆境中,他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贫穷和值得同情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人生。

在海滨蒙特勒伊市,人们亲切的称他为马德兰伯伯。他的智慧使这个起初经济萧条的城市变得朝气蓬勃,人们都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待人和蔼,经常捐款给医院和学校,还救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衣食无忧??这样的好事他究竟做过了多少,没有人统计过,但是人们会永远记住他,因为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可他还是被捕了,被戴上终身监禁的红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个海员在修理桅杆时,不慎落进大海,冉阿让不顾安危救了他,自己却失足掉进大海。后来,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又见到了他的身影,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战斗,帮助别人。他没有子女,却收养了一个不幸的女孩,待她如亲生女儿。这便是他的一身,一个英雄光辉的一生。

冉阿让是伟大的,那个不幸的人是一个可敬可佩的人!他是受人民爱戴的市长,是沙威和马吕斯的救命恩人,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英雄!一个圣人!

可是好人未必都有好报,最终他在阿赛特和马吕斯的陪伴下离开了人生,他不要求将自己葬在指定的地方,只需随便的一块地,也不要标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别人,却不要别人记住自己。他到临终前也不忘记米里艾主教送的烛台,可见他有一颗感恩的心。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尤其不能让我忘怀的是: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政府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对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恶的人呢?直至读到最后: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并不是他所维护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20103357

胡江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