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市情教育方面心得体会

西安市市情教育方面心得体会

西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西安的土地、文化孕育我们成长,西安也放飞着我们未来的希望。作为西安人,我们怀有生活在这座千年古都的自豪感,更抱有了解西安、热爱西安、建设西安的责任感。本次竞赛的试题涵盖了西安的历史、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完成试题,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对西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促使学生为了美丽、文明的西安而不断努力!

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性格,近年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热点。这一点不奇怪。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他的身上都深深的刻上了那块故土的烙印,那块地域文化,都深深的影响着他的性格,对他的为人处世、学识修养等产生莫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一生成就的大小。这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胎记。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的出现,人们之间的议论之声也越来越热闹。不仅京沪之争、川渝之争、沪深之争等省际之间的城市之争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就是省内城市的沈大之争、广深之争……也可谓不亦乐呼。

在这期间,关于陕西及陕西人的讨论,几乎从未停止,

甚至有数次掀起了比较大的高潮。但可惜的是,大多不是浅尝辄止,就是几乎流于泼妇骂街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对西安暨陕西人来一番解读,让更多的人,对这块皇天厚土的地域文化,陕西暨西安人的地域文化性格,有更深入的全面了解。

生于关中平原,成长于这块皇天后土,后求学、飘泊在外近十年,但都一直对长安文化比较关注,以前断断续续也写了一些关于西安暨陕西人的文章,但都比较零散,早就萌发整理汇集成一本书,来系统全面解读西安暨陕西人。但整理起来,发现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决非易事,不仅早先写的一些文章还十分稚嫩,要动大手术;还有许多文章要补充。因为有本职工作,整日为稻粱谋,只能于业余时间伏案;加之资料有限,学识有限,查找资料,颇费时日,这样就断断续续的整理了一年多,期间还修改了数遍,也难免有不少遗憾之处。当然,还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本全面系统阐述西安暨陕西地域文化的书,而是试图以历史的观照来反映今日之西安暨陕西人的群体性格、心态的小册子。其中的文章,自然也不求系统条理化,而是从一鳞半爪的现象入手,纵深发掘,从历史到现实,探讨西安暨陕西人的地域文化性格成因。有些文章,不乏偏颇之处,直指西安暨陕西人的性格缺陷,可能让一些西安暨陕西人难以接受。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有助于我们西安暨陕西人站在现代文明的

角度,更新观念,改变性格中的缺陷,与时俱进,树立开放意识,形成良好的群体性格和心态,树立新世纪新西安暨陕西人的新形象。

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故都。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大量历史遗迹的西安市本应有大批世界文化遗产,但目前全陕西也只有秦始皇兵马俑闻名于世。孙福喜委员告诉记者,目前在周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杜陵遗址、唐大明宫遗址这五大土台遗址范围内,当地政府引进了一些规模小、层次低的开发项目,不仅对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地的农民因为发展受到限制,对遗址保护不仅没有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充满敌意,把遗址保护当作贫困的根源。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遗址10年内将消失殆尽。

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年会”将在西安召开。如果能借此会议发表一个以“建立西安市文物保护开发区”为主要内容的《西安宣言》,既能使西安在国际上的文化历史知名度进一步得到提升,更能将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公诸于世。 设想:建立“西安市文物保护开发区”

将周沣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汉杜陵、唐大明宫五大遗址和唐皇城遗址区调整设立为一个统一的“西安市文物

保护开发区”, 借鉴西湖景区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模式,由文物部门统一管理,或由文物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成立一个由文物、考古、历史、自然、生态专家组成的特殊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区内所有项目的规划、建设、发展及重大政策的出台,所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均与国际接轨。实现该区域经济指标、税收、干部考核任免的特区管理政策。

开发区的规划既要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凸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内涵。从国际国内对大遗址的保护惯例看,除唐皇城遗址外,其他遗迹都可以生态化建设为主线,改善周边环境风貌,让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人文参与、西安的生态肺叶为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区”。

配合国家“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使“西安市文物保护开发区”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西安段”,成为展现西安“四化”理念的世界级名片。

 

第二篇:西安市情教育心得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西安市情教育心得

级别:20**秋季园艺学本科 姓名:****** 学号:*******

西安市情教育心得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初识西安 市情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

西安地处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中国地理版图中心(中国大地原点在西安附近)。境内南部为重峦叠嶂、巍峨青翠的秦岭山脉,北部为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的渭河平原,东临奇险峻峭的西岳华山风景区,西连岭峰林立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古人赞之为“资甚美,膏腴之地”。西安现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人口741.73万。其中,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建成区226.72平方公里,市辖区人口533.21万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日照充足,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西安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灞、产、沣、皂、橘、镐、泾、渭绕城而过。全市53条河流,除泾、渭和石川河外,均为发源于秦岭山脉的境内河流。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季比较干燥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湿润。西安动植物资源丰富。

西安地区家养动物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兔等,其中秦川牛和关中驴享有盛誉。分布在秦岭山区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列为国家保护的一类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二类保护动物有斑羚、 羚、天鹅、金鸡,三类保护动物有黑颧、豹、金猫等。鱼类主要有鲢鱼、鲤鱼、鲂鱼等,山区溪流中的野生动物娃娃鱼(大鲵)、细鳞鱼也是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200余种,是我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

人文西安

走进历史 感受人文 体验生活

西安这座闻名世界的古城,就像一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线装书,忠实地记录和珍藏着城市的记忆。古老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浸润培育出西安风格独特的城市文化。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早在11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

都。从西汉的长安城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举世闻名、横贯东西的国际大通道“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罗马古城的。“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干。从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改名为西安府起,除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曾一度改名长安外,西安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西安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xx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是全国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19xx年12月12日,发生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设在这里的八路军办事处,为延安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军需物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都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19xx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国后,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xx年改为省辖市;19xx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19xx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xx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安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

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是国内外旅游者参观、学习的革命旧址之一。自然景观资源则以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华清池、楼观台、蓝田溶洞等风景名胜区。古貌新姿与独特的民风民俗、地方艺术文化也正成为西安旅游业新的人文资源。这些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本身也是培育西安人民人文情操的重要基地。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悠久厚重的西安历史文化,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衍生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如地方戏曲、长安古乐、民间工艺、风俗文化和

特色饮食等。其中地方戏曲不仅有被誉为戏剧鼻祖的秦腔,还有眉户、碗碗腔、皮影戏等。民间工艺有泥塑、剪纸、户县农民画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成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地方戏曲,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此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现“恍恍”声)。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之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鼓乐等,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自唐朝至今已流传逾1300多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千年以来,长安古乐在我国乃至世界广为流传,我国南方的“南音”和日本的“雅乐”中,都能听到长安古乐的遗韵。长安古乐流传至今有文字记载、有乐谱相传的曲目近500首,类别可分为4种:古代佛教音乐、古代道教音乐、唐代宫廷音乐、民间祭祀喜庆音乐。

长安乐舞也称仿唐乐舞、唐乐舞,是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一种乐舞,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

情。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仿唐乐舞”被誉为中国第一台仿古乐舞,自19xx年9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陕西省演出近2万场,出访过世界上的40多个国家,接待过数以百计的国家首脑和政府要员。从19xx年起,陕西歌舞大剧院与国旅合作,将自己多年创排的《仿唐乐舞》《长安乐舞》《秦风古韵》中的精彩部分重新加工,在唐乐宫以全新阵宫推出一部精华浓缩的《仿唐乐舞》,舞美、服装、布景、乐器均焕然一新,获得极大成功。

西安地区的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此剧种最早见于宋代,13世纪传入东南亚各地,18世纪传入欧洲。皮影的表演形式是将刻有图案的皮影透过灯光,映现出剧中的人物或背影。因皮影表演仅限于平面,人物形象只能以侧面表达,故对皮影的磨制、造型和雕镂都有极高的要求。常常只用几根线条,就把剧中生、旦、净、丑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一张皮影不仅是表演的道具,也是一件独具风格的艺术品。

以文化为积淀、以文化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是西安的底色和核心竞争力。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

的历史文化资源。

20**年**月**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