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小明

这是一本史书,又是一本故事。它记叙的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兴盛衰落。

作者用诙谐的笔法从皇觉寺孤灯下的那个小和尚朱元璋讲起,中有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壮我国威;又有抗倭名将戚继光创鸳鸯阵,奋勇杀敌;更有名臣杨谦不惧阉党,舍身为国;最后结束于崇祯自尽前的一声叹息,讲述了明朝273年的壮阔历史。 读这本书,我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人物,读出了人物中所拥有的精神。

二皇

朱元璋,少时只是个小农民,无权无势,而后父母双亡,亲人走的走死的死,他去当和尚,受到的也是屈辱。擦地,讨饭这些事都干过。生活的困苦并未击倒他,他站了起来,打败了所有对手,建立了明朝。他吃过无数苦,但他不怕。甚至要被人推出城外杀头之时仍面不改色,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坚强,镇定,毅力。

崇祯,出生于皇族之家,其弟死后登上皇位,除掉了阉党,证明了他的能力。但,他所处的年代是明朝最后的时代,外有皇太极,内有李自成。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明朝的灭亡都已不可避免,他仍然坚守在城中,并未像宋徽宗那样逃亡——直至城破。从他身上,我看出了中国人的气节,坚守,勇敢无畏。这是许多皇帝都无法做到的。

三臣

郑和,是个宦官。但很多人所不知的是,他也是个穆斯林。凡是穆斯林,一生中都要有一次去麦加朝圣,可他自从做了宦官,就不能随意出宫了,更别提出国,去遥远的麦加。一般人大概就会放弃了。但郑和从未放弃,正巧,成祖朱棣为宣示国威,派他下西洋。郑和完全可以直接命令船去麦加,在船上,他有绝对指挥权。但他仍然忠实地履行职责,直到最后的第七次航海才了结心愿,逝于船中。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守。 戚继光,出生于武官之家,其父获得了世袭罔替的爵位。戚继光并未因此无所事事,而是继续刻苦的学习兵法,操练武力。一开始,有很多人知道他是靠世袭罔替上来的,很是瞧不起他,但随着倭寇的一次来袭,戚继光证明了自己。最终,他一生以“胜千次而无一败绩”(明史云)的极大战功安然去世。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努力和运筹帷幄的气势。

杨谦,谏臣。明末为官。他做官期间恰逢阉党之乱,许多大官要么投靠阉党,要么做了缩头乌龟,而他身为一个七品给事中,冒天下之大不为,勇于直书万言书,将阉党的罪恶告以天下,虽然被阉党处死,在监狱中被拷打,但至死仍然“犹如行大义”,怒斥阉党罪行。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英勇无畏,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自然,自古以来,有大义凌然,为国捐躯者,则必有猥琐龌龊,为祸国家者,而他们并未逃脱正义的审判。严嵩,当朝数十年,祸国殃民,大私无公,贪污腐败,最后做了乞丐,流落荒野,不得善终。罗龙文,投靠倭寇,聚集海匪,终立斩。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明白,贪污腐败,为祸国家者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反会载入史册,供万人唾骂。

有人说,这个时代读史书已经无用了,因为那些埋藏在故纸堆中的东西,已无任何意义。我呵呵一笑,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深藏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不只是历史,还有教训,经验,令人励志的故事。我相信,史书,并不只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睥睨的废物。

这不止是一本史书。这还是一本故事。它记叙的不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家族,一个

时代的兴盛衰落。

 

第二篇: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或许已经过去的几百年了,但是翻开这本《明朝的那些事儿》仿佛明朝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帝皇的烦恼”,“生死相博”,“力挽狂澜”。这本书对人性善恶本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明朝发生的进行 辩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看完这本书,对于这本是我有如下总结:

1、 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永乐皇帝膝下有多个皇子。其中他最赏识的就是朱高熙。永乐

皇帝是著名的厚黑学家,而且水平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绝对是家常便饭,作为父亲的永乐皇帝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自己一样,朱高熙就真像他父亲,厚黑绝对是到家的,有其父亲的军事才能,也很精明能干。永乐皇帝另外一个儿子朱高炽,身材臃肿不堪,小时侯生病变成瘸子,走路也要人扶。永乐皇帝选了谁做太子呢?是朱高炽。为什么一个性格相当老实的人做了太子?为什么一个瘸子做了太子?为什么一个没什么能力的人做了太子?很简单、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

2、 人才身边的人才影响上层决策者的思考。永乐皇帝为什么选了朱高熙做皇帝,其实跟朱

高炽身边的谋士的离不了。永乐皇帝一直对立太子的事很是在意,可是就是不立太子。朱高炽明白永乐皇帝立的就是朱高熙。于是有了一场著名的谈话。一天有个大臣画了一幅画,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做父子相亲状。永乐皇帝也去看了这幅画,此时解绥(朱高炽身边的高人)就在画上提了一首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这首诗看似简单,就是说永乐皇帝你是皇帝,全天下都是你的,没有人敢得罪你。但你不能抛开父子之情啊!朱高熙深受你的宠爱,可是你不能忘记你的其他儿子。朱高炽虽然没有朱高熙那么能干,可是他也是你一手抚养大的,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来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的。于是永乐皇帝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既是你不是人才,但是你身边有人才,同样是可以影响上层决策者。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强,也可以合理运用身边的人才。

3、 低调可以避开矛盾。其实个人认为以前的朝廷与社会差别不大,皇帝大臣们和地痞的差

别也不大,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鄙,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了。所以要要渔鱼得水就要学会低点,既要低调做人,也要低调做事。在太子做监国的期间杨士奇不遗余力的帮忙,得到太子的赏识,于是太子赐给他一座豪宅。可是杨士奇没有要,他拒绝了。其实哪有人不想要豪宅的,因为他不想成为朱高熙打击的对象,权衡利弊,所以他明智地退却了这份美意。

4、 积极使用“太极”,合理运用“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

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的奥妙之处在于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特别是在朝廷这个地方。期间永乐十年的风波后,永乐皇帝对太子朱高炽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的表现如何。看上去这个问题很简单。实际上是暗藏杀机,回到这个问题稍有不慎就会把杨士奇忠心的主子打下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个问题难在哪里?如果回答太子很勤奋,和群臣们打成一片,威望很高,可以处理好政事。那么太子就完蛋了,试想一下,在古代中国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还没有退下来,下边的人拉帮结派,有夺政权之意,而且还要功高盖主之势。后果会怎么样?哪就是完蛋了;换了令一种答法,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不理政事,有事情会分配下面去做,没什么威信。那太子同样也完蛋了。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处理好的。所以杨士奇积极使用“太极”,合理运用“太极”。他的回答是“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

理国事,能够合理听取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对不会随便否定。对于近臣的不恰当的意见会当面批评和驳斥”。这句话体现太极的深厚含有,既有对立矛盾,也有相互支持的思想。

5、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本书告诉我,一个好的统治阶层是怎么样的。我用一句很简单的

话说明“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好的统治阶层不仅仅在于勤于政事、恢复生产和关心民间疾苦,更在于统治阶层内部要达成共识这样才会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局面。其实如果一个政权的倒台是先从内部开始的,内部问题是一个政权面临的大问题。一颗大树枯死是先从根部开始的,政权倒台也是从内部开始一样。统治阶层间内部斗争过于激烈会令政权土崩瓦解,要想治理好整个国家就必须先治理好内部问题。明末时期,宦官专权,文官又想夺回自己的权力。进行了多次斗争导致所有官员的心思都放在斗争上去,而不是国家的建设。所以统治阶层自己跨了下去,明皇朝也跨了下去。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读完这本《明朝的那些事儿》我获益良多,明白很多,也看懂了很多。这对于我以后的做人做事有着很深厚的影响。我开始明白个中的道理,这简单也是很难的问题。以上就是我的感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