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玉与月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浮沉,两个不同时代,两代人交错扭结的爱情。这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穆斯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而我也是因为这三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字才开始去读这本书,本以为会草草的翻阅便弃之不顾,却不曾想越读越被其感动,看到临近结局时几乎是带着眼泪将其读完。

当我亲眼见过穆斯林的送葬仪式时才对书中描写的送葬愈加的感动。新月和楚雁潮与韩子奇和梁冰玉、梁君壁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组成了全书悲伤的感情基调,双线的写作手法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时空的跳跃性,两辈人之间的恩怨描摹出的是穆斯林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三年的朝夕相处,三年的背叛遗弃,梁君璧姐妹与韩子奇之间的恩怨纠葛在多年以后如井喷式的爆发开来,相比之下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则显得恬淡而又恒久。一场葬礼将全书推向高潮,当读到梁冰玉三十三年后回到“博雅”时,我只觉得心被猛然的揪紧,“三十三年,四海飘零,天涯孤旅,山阻水隔,鱼雁茫茫”在归家时已是永隔,岁月沧桑变幻,物是人非,哀伤更浓。当看到楚雁潮在新月墓旁拉小提琴时眼泪已经止不住的流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在这种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义的笼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取得圆满结局的悲剧。“天上,新月朦胧;地下,琴声飘渺。”

全书的章节题目颇有趣味,作者在全书的题目中用玉来写上一辈的恩怨,用月来表现下一辈的纠葛。玉与月之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轮回。故事的开头写一个花甲妇人,手提一盒蛋糕,脚步匆匆的往一座北京四合院走去,路上熟悉的风景引起了她对往事的感慨,在了四合院门前,手抬起又放下,一扇门,隔着两个世界。在故事的结局也就是三十三年后梁冰玉重回四合院,面对的是物是人非,明月有梦,月魂终归。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容贵芳、韩新月、楚雁潮??在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都违背了主人公的意愿的。但是作者却偏偏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悲剧性中。胡适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想来着或许就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灵魂之所在。

在我看来,所谓的悲剧并不完全是为了赚取读者的眼泪,而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一份真情。冰心在为这本书做序的时候称其为“一本奇书”,我想这并不为过,用悲剧描摹出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切的悲剧皆因人心,没有对错。我们也只能做一个旁观者,看着一切悲剧的发生而无可奈何,想来着便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写道:“满怀希望的人往往过于冲动,一旦失望了,反而倒冷静了。”纵观全书两代人的恩怨,这句话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书中人物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子奇在机缘巧合被北京一家琢玉匠人梁亦清收做徒弟,后来梁亦清因劳累而瘁死,韩子奇为继承师傅的家业,忍屈受辱,投入死对头蒲寿昌门下,专心学习玉器行的经营经验,三年后重回梁家,娶梁亦清之女梁君壁为妻。在亨特的帮助下,重振师傅的家业奇珍斋。,一场为期八年的血战在北京展开,韩子奇被迫带着费尽半生心血收集来的奇珍异宝和师妹梁冰玉远渡英国。在英国,希特勒对伦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战争中,韩子奇和梁冰玉两人结合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女儿韩新月。战争后,韩子奇带着梁冰玉和女儿回到了北京,梁冰玉因不知该如何面对梁君璧而选择了离开。只有三岁的韩新月被留在了北京,认梁君壁为“妈妈”。韩子奇对爱情和生活有着美好的期盼,对未来满怀希望,但是一切

阴差阳错,两代人的悲剧也因此埋下了一个祸根,梁君玉的悲哀与韩子奇的无奈让人看起来忍不住感慨命运的无常。

在看新月,新月在一直固守传统观念的梁君壁的讨厌中长大虽然,考上了清华大学,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大学与年轻的老师楚雁潮相知并且相爱,在新月休学,住院期间,新月的失望,绝望,求死,一路上都有楚雁潮在默默的支持她,鼓励她,让她一次次的振作。即便最终还是撒手人寰,楚雁潮依旧在爱着新月,用琴声陪伴着新月。新月,初生的月亮,本应该是美好的,但也同样的短暂,在绚烂的青春花季离去,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悠扬的琴声越飘越远,陪伴着他心中的那个人儿??

文中最让人震撼的一幕莫过于新月死后,楚雁潮亲手安放新月遗体,穆斯林有亲人为死者试墓的规矩,当楚雁潮跳下墓穴“泪水洒在黄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来躺在新月将长眠的地方,没有力气在起来了,不愿意在离开这里了”他的僵立,他的绝望,短暂而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他悲伤了一生,墓地的琴声亦将梁冰玉的心揉碎,“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一个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而逐渐衰败,曾经红及一时的“玉王”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而败落,从繁华到落败,三代人的命运浮沉,满卷的沧桑与沉思。一场葬礼埋葬了新月也埋葬了一段历史。在伊斯兰文化中,新月是崇高、清净和希望的象征,新月的美因其的残缺而充斥着一种哀怨的美。而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用玉来比喻君子,玉同样也是一种贵重的物品,它所带来的利益也是巨大的,有人以玉喻君子也有人以玉来谋利益。月与玉的恩怨纠缠同样可以显示出各民族融合的一种必然趋势。

作为回族的作家,在霍达的笔下的穆斯林真实动人,书中所描写的那些风俗也为我们展开了穆斯林文化的一角。回族人信仰真主阿拉,那些回族的礼仪风俗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回族,让人肃然起敬。

人生本就充满着诱惑与无奈,但是无论如何总有人在困境中挣扎,在诱惑中迷失,爱恨情仇在我们身边不停的上演,同样的我们也无法逃离,当被恩怨迷失了双眼,苦了别人也苦了自己,与其如此还不如看开些,放了别人,也放了自己。

 

第二篇: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礼悼词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浮尘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一样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女作家霍达用平凡却触动人心的语句将这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记录下来。这细腻的笔触如泣如诉拨动读者的心灵,使我在其中流连忘返,就不能寐……

缓缓拉开故事的序幕,八十年代,北京,一个古朴颓旧的四合院,在夕阳下,博雅二字散发着黯淡的光辉,引人进入一段悲剧的记忆。

时间,倒转,现在,重温那尘封已久的爱与恨、喜与悲、放任与坚守。

韩子奇:从一个孤独漂泊的孩子,到一个人人赞誉的玉王,最后又落入悲伤的河流,沉沦。在穆斯林的庇护下,他得到了温暖并自此向圣地行进,寻找精神的皈依。但当他接触到那一块块沉甸甸的玉时,心便受它牵引,放弃了朝圣,扎进了玉的世界。他凭着对玉的苦心经营,创下了一番基业,但这一切在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多么脆弱。出国,战乱,喧嚣,纠缠,在这纷乱的背景下,再执拗的个人坚守也会在瞬间崩溃。漂泊无依的灵魂还在寻找精神的皈依,但到尾仍只留下了痛彻心扉。亲情、爱情、玉情全部汇聚成一段无奈的悲情、一个刻骨的悲剧。

韩新月: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到一个陷入爱情的少女,最后在痛苦与失望的双重打击下,陨落。有一个很疼爱她的哥哥,还有一个很爱很爱她的父亲,虽然母亲对她的态度有时候让她很困惑,但她的童年生活还是单纯美丽的。在她不负众望考入理想学院时还邂逅了志同道合的老师。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都按她预定的轨道发展;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改变了这一切,但来自亲人的关心、朋友的爱护以及楚老师与她之间那深深的羁绊都让她觉得还是很幸福的。她在心底默默期待着自己的病早日好,因为她有很多很多的事还没有去做,还有很多很多的梦没有实现。可是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她的病越来越重,家人间的矛盾更加速了她的死亡。最终,新月,陨落。

楚雁潮:从一个功底深厚的老师,到一个执著于爱的青年,最后在心中之月陨落之时,沉寂。他是一个希望同学把他当成朋友的老师,他是一个对文学事业无比热忱的人,他亦是一个对爱情执着坚定的人。遇到新月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他对新月一见钟情,他爱新月爱到骨髓。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换取新月的健康。可是,面对病魔他无能无力,他只能用自己最好的方式对新月好,让她快乐。他去送了新月最后一程,为新月试墓穴,他恨不得与新月一起在地下长眠,陪着新月。最终,只在那幽幽的树影旁,留下一个凄楚的身影,一段飘渺的琴声。

穆斯林的葬礼,埋葬了无尽的爱恋,又给世间生出了多少痴痴的思念?在这一刻,一切都渐成虚幻,只留那淡淡的影,轻轻的声,徘徊飘荡于天地之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