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成果之心得体会11

学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成果之心得体会

灵宝市气象局 范学林

(20xx年3月25日)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气象发展史上研究深入、联系广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共有47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多个学科的39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可见,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涉及的学科之多是其他领域难以与之比拟的。这项重大课题研究,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客观地分析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差距,提出了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清晰地描绘了气象事业的发展蓝图,为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战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战略研究始终坚持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需求,充分把握气象事业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天然联系,坚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出发,提高气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服务的水平;第

二、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科学民主、求真务实的精神。战略研究

邀请了经济、社会、科技、管理、资源、国情、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打破了部门、行业界限,开展了跨科学、跨领域、跨部门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凝聚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第三、研究内容突出了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战略研究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强了对国内外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以及相关领域科技进展和业务发展的调查研究;第四、战略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应用。

二、学习战略研究有以下体会:

首先,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指导思想,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科学技术对气象事业发展始终起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实现发展战略,3号文件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和人才强业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气象事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其次,坚持学习是发展的基础.县局领导班子,要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思路精研细读战略成果。根据实际明确全局的进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近年来,我省气象部门贯彻“人才强局”战略,积极提高在职职工学历教育,几乎每个县局都有在职函授大专、专升本的职工,专业涉及、大气科学、计算机、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工程等,这就为创建气象文化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我们可

以借学历教育为契机,对参加学历教育的职工根据所学专业和本单位气象事业发展状况制定详细的要求,努力提高气象科学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对专升本职工结合毕业论文提高论文写作技能和科研业务水平,提高职工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有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文化氛围,职工中就会产生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学习观念也会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树立将学习贯穿终生的理念。

再次,要抓住机遇,坚持走发展、科技创新的路子。作为县局,要结合本地的经济规划,将气象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实现气象服务从避害为主向趋利避害转变,从而提高气象部门的地位和形象。抓住一切机遇,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实现科技强局的战略思想。 第四、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一是提高了我们在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创造性应用战略研究成果的能力和自觉性;二是对它的核心内容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并且搞清楚了发展战略与3号文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搞清楚我们进一步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将这次学习与技术体制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认真地完成好各项工作,把我们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三是对国务院3号文件的主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就是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浓缩和升华,是改革开放以来气象事业发展经验的高度提炼和

总结,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气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的缩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气象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是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起“三个应对、三个保障”作用。即应对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五是实现了国家推进气象事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气象工作为军事建设、国防建设 、经济建设服务,为防灾减灾服务,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到20xx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 、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测报预报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xx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战略任务是:1、加强基础保障能力建设;2、发挥综合保障作用;3、开发利用气候资源;4、推进法制、体制、机制建设。

总之,战略研究提出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和战略任务,凝炼了加强能力建设的重大工程,提出了向气象强国跨越的战略措施,对于促进中国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

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面实施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替代作用,我认为当前在气象系统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第二篇: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第20卷第3期20xx年3月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5)0320261207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INEARTHSCIENCE

Vol.20 No.3

Mar.,2005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周秀骥,吴国雄,郑国光,符淙斌,徐祥德

31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1)

1

2

3

2

1

3

(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 要:依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卷》的概述,主要从天气学理论与

预报技术、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学,以及综合探测技术与外场观测试验等方面,分析气象科学发展的背景、现状和社会需求,指出气象科学发展中需要了解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并制定中国气象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目标和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其中特别强调了与中国区域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密切的气象科学问题,并在气象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手段的改进、全球气候系统观测的实施、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 键 词:气象事业;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气象科技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体现。气象科学的发展与生态学、地理学、海洋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地质学乃至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我国气象科学技术必将取得飞速发展,并在国家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与此同时,气象科学技术在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探测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开发,建立起以数值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天气、气候的预警、预报、预测和预估系统,代表了当今世界气象预报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1)建立了以卫星、飞机、雷达等高科技手段为主的探测体系,比较全面地获取气候系统的各类信息。气候系统各类信息的获取,是气象预警、预报、预测、预估等科学研究和业务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新技术观测平台的使用,使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网能够全面地观测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冰雪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综合地了解气候系统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卫星技术和对地探测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测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并为大气、陆地、海洋的科学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空间数据。

(2)强调了整个气候系统中大气圈、水圈、冰雪

[1]

1 气象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现状

111 重大研究进展

气象科学技术在20世纪最后的二三十年中发

生了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中期形成的经典气候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代替了经典的“气候”概念,即气候变化不单是大气内部动力学变化过程,还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动力、热力过程密切联系,是气候系统外部影响因子和内部因子

3

 收稿日期:2004210229;修回日期:2004211211. 作者简介:周秀骥(19322),男,江苏丹阳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大气科学研究.E2mail:cams@.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cn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62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圈、岩石圈(陆面)及生物圈等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影响,突出了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作为预测全球和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工具,气候系统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已初步实现了大气、海洋、陆面、生态、大气化学等过程的耦合。同时,注重研究模式与业务模式的结合,发展以业务应用为目的、研究与业务共用的气候系统模式。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近50年来,提出了更多的与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如沃克(Walker)环流、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月平均环流预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理论和预测、温盐环流、季平均环流预测等,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而加深了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机制的了解,对气候模式的预测和预估能力明显提高。

(4)酸雨、南极臭氧洞、温室效应、大气棕色云、沙尘暴等重大的气候、环境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气环境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变,使人们不再只是考虑大气的物理过程,大气化学过程正在得到气象科技界的更多关注,而且目前已经在某些大气痕量物质的空间分布、特性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此外,气候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外交和安全的联系日渐紧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人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它不但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权威的科学信息,而且也必将直接影响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COP3)的实施进程,并京都议定书》在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等其他国际环境公约的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气象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以天气、气候、应用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初步实施了大气观测、海洋观测、陆地观测和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观测手段主要包括天基、空基和地基三大类,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气候系统观测体系,特别是卫星资料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观测体系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信息已在气象科学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初步建立了由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区域气

候模式、ENSO预测模式等组成的动力气候模式系统,并且这种模式系统已成为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引进和开发了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的评估模式,极大地改进了气候变化研究手段,促进了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的深入和业务的拓展。

(3)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对气候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的了解,是发展气候系统模式,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天气、气候系统变化的诊断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确定了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探讨了各因子的影响机制,为成功地进行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4)气候变化检测、情景预估、影响评估和适应减缓对策工作正在逐步开展起来,并初步形成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对策评估专门队伍,在IPCC活动和国际环境外交谈判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在国际环境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在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立了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开展了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形成机制及其监测与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取得了明显提高。

(6)近50年来,我国在大气物理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一批重要的成果,包括积云动力学、云微物理结构的探测、降水生成的理论、长波辐射吸收的计算和实验研究、辐射传输方程、非球形粒子散射计算、边界层湍流结构及扩散过程的观测和模式研究,以及大气电场结构和闪电过程的研究等。112 主要差距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气象科技水平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气候系统观测计划(CCOS)仍在计划阶段,系统布局设计、观测规范等尚未确定。气象卫星探测资料的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雷达观测网正在建设之中,观测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分发系统的建设尚未完全开展。

以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天气预报流程在我国尚未完全建立。现代天气预报流程的主要环节是资料变分同化、数值预报模式、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预报制作平台。但我国在这4个主要环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期               周秀骥等: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263

节上技术水平落后,特别是在资料变分同化和数值预报模式方面,我国还没有自主研究开发的应用于预报业务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同时,以卫星资料为代表的非常规资料的应用是我国的薄弱环节,数值预报模式的初始场与实际的大气状态偏差较大,造成数值预报的质量不高;与欧洲中期预报中心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等相比,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有很大差距。

我国气候系统模式的开发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气化学、陆面过程、云—辐射相互作用、海洋生态过程参数化、动力学海冰模型,以及海—陆—气—冰的耦合技术是主要薄弱环节,对气候系统的模拟能力和预测水平尚需提高。此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气候变化的预测理论、预测系统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把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真正提上议事日程,相关方面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如何定量评估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可能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造成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利避害,应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

气象科学基础研究仍十分薄弱。大气动力学、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等基础研究与国际前沿水平的差距较大,基础观测资料既不完整也不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

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必须加快我国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握未来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气象科学技术水平。

提高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是国家和公众对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最基本的需求。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在防灾、抗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科学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与精度、扩展预报内容是当代气象科学技术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现代农业对气象分析预测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如农业种植结构、作物适宜种植区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经济作物产量预报、农田小气候、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以人工影响天气为主的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与农业相关的气象服务需求将显得越来越迫切,需要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进一步调整气象分析预测的对象、技术和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的服务产品。

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对气象分析预报、预测带来了新需求。气象科学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明晰,个性化服务需求更加迫切。如中国民航总局提出了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实现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跨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世界排名前3位,国际旅客周转量达到世界排名前10位)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通过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的发展,提高航空气象服务能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气象服务需求,将推动气象学的又一个分支———人类生物气象学迅速兴起,并促进气象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极大地促进气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对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起到关键作用。可再生、无污染的风能、太阳能、大气电能、光能等气候资源的产业化利用,防治荒漠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等无疑都已成为或必将成为气象科学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气候变化不但是重大的前沿科学研究课题,也必将继续成为国际政治和环境外交斗争的焦点之一。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等敏感部门和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以及近海等脆弱地区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也将继续受到各国政府、科

2 21世纪气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

方向

211 机遇和挑战

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将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气象事业也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着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的水平和能力,全面拓展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推动气象科学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促进气象科研与业务的有机结合,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气象事业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气象事业战略目标的基础条件。为了实现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以及为全面建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6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学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进而不可避免地在气候变

化减缓和适应问题上产生更加尖锐的国际斗争。

未来20年,国防与军事气象保障、国家环境外交等重要方面对气象科学发展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除此之外,随着空间技术的日益发展,气象科学的研究领域也将拓展到日地空间以及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并将进一步促进天气气候业务工作的发展。212 关键科学问题

天气、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综合探测与外场科学试验等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影响我国大尺度天气变化的主要环流系统极其复杂。如何深入了解控制我国天气变化的大气环流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东亚季风、中高纬天气系统、热带气旋、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它们对我国天气变化的作用机制、中短期天气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的完善与改进,将是未来气象科学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根据现代化高科技社会的发展需求,高分辨率、局地定时、定点、定量的灾害性天气与大气环境预报将日益成为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的重点。为此,深入研究中小尺度大气动力、物理、生物与化学过程,建立精细的大气预报模式将成为关键科学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气象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将转变为从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发生在气候系统中的各种运动和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从而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天气气候业务也将向气候系统的预报预测转变。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必然需求。

为深入认识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有效适应全球变化和履行UNFCCC,需要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成因,有效地检测出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信号,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和情景,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和敏感经济部门产生的影响,提出适应对策建议,探讨全球与区域气候变化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相互关系等。

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将更充分地体现气候系统的概念。现代全球气候系统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海洋环流、能量循环和水循环的作用;冰雪圈的影响;平流层的作用;人

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预测,尤其是季节预测和年际预测,以及未来50~100年气候变化趋势的预估等。

随着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日益显著,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如人工影响天气、地球生物化学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上述几个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大气科学的前沿,而且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UNFCCC等国际环境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也对综合观测与科学试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适应这一重大转变,提高我国气象基本业务的能力出发,对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及综合探测与外场科学试验等方面进行全局性的战略设计,对加快气象事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3 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天气、气候业务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气候系统信息的获取技术和手段将得到较大的发展。探测技术在总体上呈现出以天基探测为主,天基、空基和地基探测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趋势。卫星探测已进入微波遥感、主动遥感遥测阶段。由于全光谱探测能力的实现,资料质量将大幅度改善,将为天气、气候业务提供丰富的信息;商用飞机、地基和天基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非气象平台及相应技术在气象科研和业务上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丰富非常规气象资料的信息来源;多功能天气雷达、新型探空系统、微型无人驾驶飞机、廓线仪、激光遥感等技术的业务运用将极大地提高气象综合探测的能力;自动化观测技术及设备的大规模业务应用将使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大大提高。同时,为满足气候系统业务的需要,大气化学成分、水圈、岩石圈(陆面)、冰雪圈、生物圈以及碳、水和能量循环观测资料的获取手段和来源将会极大丰富。这些探测系统与高度自动化的常规气象观(探)测网将共同构成全新的综合大气信息获取系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传统的和新增的观测资料将是天气、气候业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球气候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两个概念的提出,使大气科学的研究转变为从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运动和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的特点日益突出。这将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各种时空尺度的天气、气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期               周秀骥等: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265

候系统演变,以及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等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气象预测技术将得到很大发展,预测的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时效都将有显著的提高。预计到20xx年,气象科学的发展趋势将可能具体表现在:

(1)初步开发出新一代天气预报模式。据国外专家预计,到20xx年水平分辨率为1km的全球天气预报将达到2个星期;一周天气预报的精度将接近目前2~3天预报的水平;0~2天时间尺度的数值预报将更加精细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的数值预报和预警时效将会延长,预报地点更具体。个性化、针对特定对象的预报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将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集合预报技术将在不同时空尺度和不同对象的预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气候系统模式框架正在向标准化、模块化、并行化方向发展;模式过程更加完善,嵌套和耦合技术进一步发展,海气耦合模式正在向气候系统到地球系统模式方向发展;模式将成为进行气候预测、气候变化检测和预估的重要工具。此外,采用多模式的超级集合和有物理基础的统计预测技术相结合是预测业务发展的方向。同化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使得气候系统资料同化获得突破性进展。

(3)地球观测系统或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在现有各种全球天气、气候观测系统的基础上,不同的气候系统观测网将会进一步融合;地基观测系统将更加完备;同时,以卫星、飞机、雷达为基本观测手段的天基、空基观测网建设将取得初步成效;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新的观测技术和手段也将出现。

(4)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气象科学发展的新特征。随着天气学、气候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学、空间气象学等气象学分支将会进一步发展,同时,与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及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交叉融合,与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的关系日渐紧密。

(5)气候变化成为更多学科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的检测、预估、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等方面的内容,将进一步从重大的科学、环境问题上升为政治和环境外交斗争的焦点;气候变化问题也将更多地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予以考虑,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大气科学与地球环境科

学的交叉整合,推进气象科学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气象业务与科研能力,为我国的防灾减灾、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重点发展的领域是: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天气、气候预测理论与新技术;现代气象评估与决策技术。

?气候系统模式的开发和应用。?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理论与新技术。312 总体目标、阶段目标31211 总体目标

21世纪头20年,在中国气候系统观测网全面建设的基础上,结合非常规观测手段所获取的气候系统变化信息,发展气候系统多圈层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技术,研发新一代天气、气候系统数值模式,全面增加天气、气候的预警、预报、预测、预估系统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预估的准确率。同时,在国家决策的层面上,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建设应对全球变化,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支持体系,实现气象事业的基本现代化,使我国的气象事业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并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导,组织区域性大型国际科学试验和科学计划。31212 分阶段目标

2001—20xx年:为配合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进行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的观测(监测)技术

理论与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开发多种探测信息的融合、集成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气候变异的形成、活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机理。开发新一代天气、气候系统数值模式,发展集合预报与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的影响及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重点研究气候系统水循环、碳循环、冰雪圈、人类活动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开展云的动力及微物理过程的监测技术研究,建立中国典型云系的宏、微观物理模型。研究大气化学成分源(汇)、输送、化学转换机理等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及辐射强迫影响。

2011—20xx年: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气候系统观测体系,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监测、数据收集和资料处理分析的信息化系统,对天气、气候和相关气候系统实施综合观测,提升监测、诊断全

3 发展战略

311 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以及国际大气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66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球天气、气候、生态和环境的能力。自主开发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天气、气候系统模式系列,并在理论上实现集合预报、预测的突破。研究东亚季风系统主要成员的活动规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季风各成员对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变化以及旱涝灾害的影响。以提取冰芯、冰雪中历史时期大气成分和环境信息为主要手段,研究历史时期大气中气溶胶组分和温室气体的自然循环与全球变化,探讨影响全球变化以及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成因机理。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相关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发展云降水过程和催化过程的多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同化技术。开展空间大气化学研究;开展从大气痕量成分到云降水过程的综合物理模式研究。开展云降水物理与大气化学的情景研究,探讨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成分对云雾降水过程影响的规律与机理。313 重点科学技术问题的有关建议与对策31311 尽快实施“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计划

变规律。积极发展卫星、雷达等遥感探测手段,改进

高空大气探测和地面气象观测,努力获取高精度和高时空分辨率信息,针对主要气象灾害开展科学试验,从观测信息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气象灾害系统的结构、发生、演变、移动和传播过程,开发不同时间尺度的定点、定量、定时预警服务系统,并研究减灾措施和治理途径。31314 开展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及相关

领域的研究加强对大气辐射、云降水物理、雷电以及边界层大气湍流动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大气物理与天气动力学、大气环境及气候动力学等领域有机结合。同时,加强我国区域大气组成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了解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时空变化特征,加深对沙尘暴发生机制、沙尘输送和影响的科学认识。建立全球和区域大气成分及化学过程的数值模式,提供全球和区域大气成分及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长期影响的科学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碳、氮、硫循环的大气化学过程;臭氧分布及其影响;气溶胶形成机理、分布、传输和影响;沙尘暴形成机制及其预警、预报;大气化学(环境)数学模型集成;现代大气化学应用技术等。31315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计划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云雾降水机理与数值模拟;云水资源评估、云雾降水探测与综合分析;人工影响天气原理及催化作业、外场试验的设计与效果检验;干旱地区和山区云水资源开发与调控途径;无意识人工影响天气问题;人工影响气候的可能性与途径等。31316 加强国际和国内相关科研部门间的协作

积极开展国际间相关科研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国际气象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不断赶超世界气象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同时,充分发挥气象事业的公益效应,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鼓励气象系统内外的科技创新机构及人员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增强气象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强学科间,特别是气象科学与地球科学及社会科学的交流与融合。致谢:对参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卷》研究和撰写工作的8个部门88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秀骥,吴国雄,郑国光,等编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获取天气、气候变化的第一手观测资料是加深

了解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准确预报、预测、预估未来天气、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近年来,相关国际组织启动了以天基、空基和地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取得了第一手的观测资料;美国、欧盟各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也先后开展了气候系统观测。我国非常需要尽快启动和实施“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计划,并通过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料共享。31312 加快我国天气、气候系统模式开发的步伐

天气、气候系统模式是预报、预测、预估未来天气、气候变化的关键的高科技工具。为提高天气、气候预报和预测的准确率,必须发展天气、气候系统模式,借助于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通过数值计算来获得未来天气、气候的变化状况。美国、欧洲、日本等不仅已拥有了先进的天气、气候模式,而且相继拟定了未来中长期天气、气候系统模式发展计划,投入巨资发展气候系统模式。我国也应尽早启动天气、气候系统模式发展计划,通过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研制并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自主研发的天气、气候系统模式,并降低模式预报、预测和预估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建成高度共享的巨型计算机和大容量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为天气、气候系统模式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3.313 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

要努力探寻干旱、洪涝、台风、高温、低温、冰雪、风雹、雷电、沙尘暴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演

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期               周秀骥等: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267

ASTUDYOFTHEDEVELOPMENTSTRATEGYOFCHINA

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

ZHOUXiu2ji,WUGuo2xiong,ZHENGGuo2guang,FUCong2bin,XUXiang2de

(1.ChineseAcademyofMeteor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

CAS,Beijing100029,China;3.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81,China)12321

Abstract:ThispaperisageneralsurveyofthemainresultspresentedinStudiesontheDevelopmentStrategyofChinaMeteorology2specialVolumeforthekey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ssues.Thebackgroundof,currentsta2tusandthesocietyrequirementforthedevelopmentofthemeteorologyareanalyzed,intheperspectivesincludingsynopticdynamicaltheoryandforecastingtechnology,climaticsystemandglobalchange,weathermodification,at2mosphericchemistry,atmosphericphysics,andintegratedsoundingtechnologyaswellasfieldexperiment.Itpointsoutthatthedevelopmentofthemeteorologyisnecessarilytocombinewiththekey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2sults,todevelopasetoflong2termobjectiveandprioritydomainsforChinameteorologicalsciencesandtechnologydevelopment,whichshouldhavemainfocusonmeteorologicalscientificissuesrelatedwithweather,climate,andclimatechangeinChina.Thesuggestionsaregivenwhichdedicatedtotheestablishmentofthemeteorologicaltheo2ryframework,totheimprovementoftheweatherforecastingandclimateprediction,totheimplementationofglobalclimateobservationsystemandtotheinterdisciplinaryintegratedefforts.

Keywords:Meteorologicalenterprise;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Strategyplan.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