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课的心得总结

茶道之我见

建环201001 杨姚 学号:20103946

在写我的体会之前,首先很感谢我们的老师,她是我见过的最有礼貌最传统的老师,第一次看到她就觉得她很平易近人,在上了她的课后更觉得她对茶的认识比我想象得要深入得多。

我是四川人,品茶, 我是个外行,只是在一些书中看到,中国饮茶习俗在唐煮宋点之后基本成形, 现代流行的,撮茶法, 即把茶叶放入有盖或无盖的大杯子中, 多次冲开水饮用, 一直到色淡为止。虽然也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和茶叶品种,但是注重茶的实用功能, 如不喝凉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饮茶等等, 而不是其艺术功能。至于中国人讲究不同的季节饮不同的茶, 那是纯粹形而下的物质区分, 如春饮花茶, 升发阳气; 夏饮绿茶, 生津止渴; 秋饮青茶, 辛凉益肺; 冬饮红茶, 御寒保暖。

事实上,我对茶的了解很少很浅,之所以报这门选修,对茶有种莫名的感触,在翻看选修表时,无意看到茶文化这三个字,心中便泛起一丝丝的涟漪,说不出为什么,很毅然而然的就报了。

中国人谈心性, 从来不会执迷..喝茶没有时间与季节的限制, 不论雪夜古寺.. 春来茶馆.. 夏日亭台,还是秋月江心, 只要愿意, 随时可以提壶泡茶以茶会友本是雅事, 需要环境, 还要气氛。然而, 雅、俗是个很可疑的词语, 如果总是喜欢借物发挥, 雅有时是伪雅, 俗倒是真俗。两相比较, 正如..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样, 今人许多故作姿态的风雅之举, 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于弄成了一种负担, 整日为这事担忧, 就像寄禅以诗偿债那样, 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 千万不要把喝茶弄成阳春白雪的样子, 就像李少红把充满生活气息的红楼梦搞得人鬼不分,戏画不分, 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堕入大俗大恶了。

我喜欢茶,但但不会品茶,不会欣赏茶,这是我在上这门课前自己觉得自己对茶的看法,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连茶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很惭愧。

我以为,茶叶,就是树叶在机器加工后的产物,茶水,就是,水与茶叶的结合品,或许,茶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品茶可以修身养性,殊不知,从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

时常在想:人来到这世上,为了什么?该如何?能如何?时常有些郁闷。在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一生浮浮沉沉,刚开始时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会儿,色渐浓,味亦浓,茶叶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来,色越来越淡,味亦越来越淡,直到无色无味,茶叶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吗?在生活的开水浸泡下,忽上忽下,总是沉的时候多,浮的时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随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总是短暂,也总会归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总会归于平淡! 想想茶叶的一生,刚在茶树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采摘,被炒制或发酵,制成各种、各色、各味的茶叶,后被开水浸泡至无色、无味,被倒去,茶叶的一生,总是在人的手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尘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如何,生下来,即被生活之水泡制,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后也是归于沉寂、归于尘土,正如茶叶最后被倾倒,化为尘土,哪里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下下,心的愁苦、烦闷,让躯体发胀,变得沉重,沉于水底,化为尘土!该如何?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兴奋,翻腾的快乐,也只是短暂!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无可奈何,被太多的东西左右,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从不知,自己可以在选修课上感叹人生的无奈。茶,养身,养生,也养心。我相信缘分,就像我对茶的认识一样,从以为自己知道不少,到后来发现自己竟对他一无所知,最后,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对人影响那么深 。

小时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甚是不解,一边饮茶一边谈笑风生,十分惬意,很期待和她们一样,但又怕太沉闷了,慢慢的,我也喜欢喝茶了,慢慢体会个中滋味了,才发现,原来,茶,也可以这么美,品茶,也可以这么优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所以,会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因为她们可以再茶中寻找人生真谛。只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们一样,品味茶中人生。

文章的最后,除了要感谢老师以外,还是要先道个歉,因为自己对茶的无知,所以论文写起来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无论如何,在你的课上我收获很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同时也希望老师你身体健康,把这些知识传给下一届更多有心人听,我相信,他们到时写的文章肯定比我们写的都要深刻的多。

 

第二篇:茶文化的心得

茶文化的心得

自从上了茶文化选修课之后,我了解茶的好处以及茶的文化,而且改变了我很多关于茶的看法。原先我只是很肤浅的把喝茶看做像是喝水一样的事情,但是学习完茶文化之后我才发现,品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学问,每个步骤都是需要你用心去做方能品尝出茶中滋味。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饮茶大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而中国的更是具备各种种植茶叶的因素,所以中国的茶自古都是闻名海外,更有甚者来向我们取经,就像是日本的茶文化就是由我国流传出去的。

中国人喜茶,像是广东人有去茶楼饮茶的习惯,北京人有去茶馆喝茶的习惯,在中国这片黄土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茶楼茶馆,各式各样的茶楼茶馆变成人们消遣的好去处。而不同地方的所喝的茶又不尽相同,像是潮汕地区喝的是功夫茶,洞庭湖地区喝的是龙井,青藏高原地区喝的是青稞茶,可见中国的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南方的红壤十分适合种植偏好酸性土地的茶叶,所以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会看见山上大片大片的茶园。在收成的季节,茶园里茶女收集茶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一幅相当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洞庭湖畔出产的龙井是十分出名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克千金,尤其是在清明前后出产的雨后龙井更是品茶发烧友的挚爱。口抿一口香茶,鼻嗅清香,真是人生一大快事,难怪北京城里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在茶馆里呆着,或许是为那说先生精彩的说书,但更多的是享受那口嘴中的清香,加上精致的点心,灵感就有如泉水般涌出,就如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舍茶馆吧,应该也是在茶馆中的灵感之作吧。

北京城里有一间茶馆就沿用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舍茶馆》的名字开了一间茶馆,里头的设计完全就按照老北京时茶馆的建筑风格,而且尽量做到跟以前的茶馆一模一样,一样有喊堂倌,有小二,有老舍书中出名的“两文钱一碗茶”,所以在冬天的北京城里很受人们的欢迎,不少人聚集在老舍茶馆喝着两文钱的茶,那热茶一下肚,浑身暖呼呼的,确实是冬日里的好消遣。或许这就是茶的独特之处,给人的感觉总是淡淡的,却又沁人心脾,感触良多,难怪会有这么多喜茶之人啦。

茶圣陆羽有一本专门的茶书——《茶经》。里面记载着许多关于茶的资料,是后人研究茶必须的一本书籍,也是为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以前前人零散的资料结合起来以供后人参考。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学习到茶有哪几类和喝茶有什么好处:

茶的几类

1) 绿茶:绿茶是各种茶叶的保持原来的颜色的叶子发酵过程中没有处理。本类主要包括龙井碧螺春茶的浙江省,黄山毛峰安徽省和江苏生产的研究。

2) 红茶:红茶,被称为“红茶”( 红茶 )是中国烘焙类是发酵面前,它是后来发展绿色茶叶品种的基础上的。 红茶最好的品牌是其红的安徽,湖南云南滇红 , 素红的胡宏江苏, 传红和四川。

3) 乌龙茶:这是一个黑色的茶叶品种一半之间的绿色,惟部分发酵后。这是一个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省份:福建,广东和台湾特产。

4) 压缩茶:这是一种茶叶的形状而被压缩成一个明确和强化。它是运输和储存好,主要是提供给在该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压缩的茶是黑色的商业形式,所以它在中国也

被称为是“红茶”。茶叶大部分是在砖压缩形式,它是,因此,通常称为“砖茶”,虽然它有时也构成了蛋糕和碗。它主要生产的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两省。

5)花茶:此茶种是由茶叶中混合香花叶在加工过程中。常见的花是用于这一目的的茉莉花和玉兰等。.茉莉花茶是一个以中国北方人和一个外国人越来越多知名人士的最爱。

在说说日本很出名的茶道,虽说中国也有茶道,但是相对比之下日本注重的茶道是很严格的,要一丝不苟的把整个过程做到不错一步,但是中国就比较没有这么的严格规定,很多时候都是随心所欲,只求自己去享受泡茶的过程。

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