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洪源

《西方哲学史》我选择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因为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所以就选择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现在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可以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介绍占的内容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因为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系的,跟人文扯不上关系。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内容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运动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现在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因为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理解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特别是我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们一直告诉我说,你不是穆斯林,所以你不能理解作为穆斯林的

骄傲和自豪,当然你也不能理解我们的拜功。我确实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虔诚,因为我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这是我的一点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实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这时期的哲学家大谈特谈神或者是上帝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们那么多论述后,我竟然出现了相信上帝存在的倾向,还好,这个时间很短暂,我是唯物主义者,由此我觉得宗教对人的“杀伤力”很大。我是带着神秘感来读这部分哲学的,但是最后并没有多大的神秘感,所以我觉得中世纪的哲学,因为某种原因提前给自己蒙了一块面纱,面纱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不过中世纪的文化艺术,还是很值得人们去欣赏的,我比较喜欢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原因是充满了激情,浪漫,自由与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理解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当面对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很激动,因为不会像中世纪带着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点点的展露出科学精神的曙光,用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去解释世界和文明,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完全同经院哲学决裂,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然而当哲学走到康德这里的时候,他说,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同时他也把我从理性的梦中唤醒了。他说:“一直到现在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现在必须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能力”。于是有了他的三个批判,对我而言,是种风暴。因为我没有怀疑过理性,而且崇尚理性。现在看来,我有点错了,理性也会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因为有部分内容我可以理解。后来我才找到了原因,是因为我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产生一批哲学史家如费舍、策勒尔、文德尔班等。再到后来,我觉得哲学真的是飞跃了,但是也越难解读了。我对胡塞尔真的是提不起兴趣来了,海德格尔给我比较诗意的感觉,看到他仿佛看到美丽的诗意的栖息的生命,不过他的《存在与时间》让我很痛苦。还是很喜欢他那句话: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悲剧性的焦虑和苦恼。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有了活着的勇气,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开,现在看开了,死生相互依存,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的方式。一直都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正视死亡和悲剧!我想我会坚强的面对??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

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著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提供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不过也只能达到见过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

 

第二篇: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想讲给人听、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清高,他经常到人多的地方大发议论,并总是把其他人说的哑口无言,让别人感觉很没面子,更严重的是,他到处找当时的名人、有智慧的人辩论,通过驳倒对方以证明别人的无知、是徒有虚名,并到处说其实自己无知,一个无知的人能把那么多名人、有智慧的人驳的哑口无言?这样的人注定要遭人怀恨。我读西方哲学史,最不喜欢的就是苏格拉底那种绕个大圈子证明自己观点的叙述方式,如果我生活在雅典,我不能保证在决定苏格拉底死刑的判决上是否会投赞同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成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的经历类似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徐复观,年轻的时候都热爱政治,并有较好的基础,后来都弃政从学,笔者也是一位这样的人,只是不知道以后能否在哲学上有所成就。柏拉图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理念论,在深入了解哲学之前别人问起我哲学的时候,我总爱以桌子为例,说看到的不是桌子,而是颜色、形状等,为什么不同的桌子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都叫桌子呢?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我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认为哲学家就是那样把握世界的。但后来我对理念的认识逐渐深刻并认识到这种方式把握世界有很多缺点,比如,假如每一双筷子都叫筷子是因为他们分享了筷子的理念,也就是说理念是可以分割的,而这些理念的不同部分为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理念呢?是不是因为他们分享了一个更普遍意义上的理念,这样推下去将没有答案。理念论还有很多缺点,看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后更深化了对理念的了解。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哲学王的统治,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问题,这里不说了,因为我这篇文章中谈的是纯哲学问题,政治哲学不叙述。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是后世哲学家的楷模,几乎每一个志于哲学的人都想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建立无所不包的体系。我对亚里士多德了解的不多,只从哲学史选读上看过一些思想片断,《形而上学》也只看了不到一半。上面说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体系批判给我印象深刻。柏拉图认为,人眼见的世界都是洞穴中的阴影,真正的世界是人经验中把握不到的,只能通过理念来认识。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人能感觉到的东西才是实在的,人只能从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两个不同的传统,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一直是后世千年哲学斗争的焦点。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哲学研究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实用,这句话非常深刻,但后世很多哲学家都忘记了这个教诲,总想把哲学改造成实用的科学,特别是在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盛行的情况下,牢记哲学的目的是求知不是实用的教诲能有效避免哲学研究误入歧途。

三、中世纪的哲学

古罗马哲学方面的资料我只看过哲学史原著选读上的片断,这些片断给我的印象也不深。我觉得古罗马时期是哲学的低谷,只要不专门研究西方哲学史,古罗马这段的哲学完全可以不看。下面直接谈谈我读中世纪哲学的心得。

我把中世纪哲学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教士,其中一些更是身份显赫的红衣主教,他们哲学的任务主要是论证上帝的存在,强调信仰高于理解。如,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尔谟就明确指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理解上帝,而最伟大的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并且是可能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者。在托马斯阿奎那之前,教会哲学家论述世界最高本体上帝的存在的方式都是武断的,观点都很直接,没有过多的可信服的理论,只是一味强调信仰高于理解,只有信仰才能理解。这种论述方式要让人信服,就必须和教会的专制联合起来。我觉得一切专制社会都不是讲理的社会,他们要求臣民接受一个信仰、理念的方式不是从理论上说服人,而是借助国家/教会暴力强迫人接受,这种情况下的论述方式必然是简单的、武断的,因为靠着暴力,他们不必在理论上多费口舌。当然,这种方式是不可能将教会的理论和

统治推高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他符合教会的需求,其本人也自然被封为圣徒,成了教会宣传的典型。由于我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没有比较多的研究,这里就不谈论他的观点。

中世纪后期的哲学和前期有很大不同,虽然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也大都是教士,但在理论上不是简单的论述信仰高于理解,更有些哲学家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法国僧侣高尼罗认为上帝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心中,而存在于心中的未必存在于现实中,最伟大的存在者好像海上仙岛,未必不能设想为不存在。高尼罗还给保守的教会出了一个让他们目瞪口呆又不能在逻辑上反驳的问题: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高尼罗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他鼓励了以后的哲学家起来质疑上帝的存在、反抗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的一些哲学家更是直接指出,如爱尔兰僧侣邓斯〃司各脱说人不能认识上帝,但是凭着理智可以正确认识事务的原理。英国僧侣罗吉尔〃培根更是明确指出,掌握整理有四大阻碍:权威、习惯、成见、虚夸,上帝就是权威,他认为要认真整理必须进行实验,这从根本上推翻了信仰高于理智的约束。当然,中世纪后期的哲学家论述上帝不存在,批驳信仰高于理智的工作都只是一些零星,当时教会的力量依然很大,更晚一些的布鲁诺还被教会烧死,而进入十七世纪中叶后,笛卡尔还在不断的做着明哲保身的工作,为了怕触怒教会,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在生前都没有发表。

四、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英法德哲学

文艺复兴后的英法德孕育了大批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用各自的武器和理论推动西方社会向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迈进。不过,阅读英国、法国、德国哲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英国哲学在认识论上成就很大,尤其是洛克的白板论、休谟的经验论,法国人由于政治的原因,在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上给人印象深刻,但在纯粹哲学的领域,尤其是卢梭之后的拉美里特、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哲学,创造性的东西不多,大都是千遍一律的东西,我读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视觉疲惫,法国后期的几个哲学家我都匆匆一翻而过。关于英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心得,我只想说这么多,主要原因是我对这两个国家哲学家的书看得少,除了哲学史原著选读外,只是接触过休谟的《人性论》、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德国是哲学家的摇篮,西方十八世纪后的大哲学家里估计一般以上都是德国人,他们主导了哲学的发展和后来的转向,我有时会想,假如没有德国人,哲学会是怎样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那结果会让人不敢想象。德国哲学的开创者是莱布尼茨,因为在他之前西方哲学史上见不到德国人的身影。德国哲学家中的康德和黑格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就是《小逻辑》,这本书虽然难懂,但还是花了近20天把它看完了,我觉得《小逻辑》是一本自成体系的著作,他们里面讲的问题是一个圆,从认识论开始最后又回到了绝对的理念,在论述过程中,用辩证法分析的质与量、主体和客体等哲学中的基本关系都让我获益匪浅。黑格尔的一些名言也对我起到了激发作用,如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小逻辑》里面有一部分是探讨康德的,在其中黑格尔对康德进行了批判并颇多微词,用大量的篇幅来批判、讨伐另一个哲学家这种情况在《小逻辑》里面很罕见,这说明康德对黑格尔影响很深,他一直想摆脱康德的影响但又不能不受康德的影响,正如后世哲学家的评价,虽然黑格尔对康德屡有微词但没有康德的体系就不会有黑格尔的体系。

康德的思想令我陶醉过,黑格尔的著作我只买了《小逻辑》,但康德的著作我却买了四本,包括三大批评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买了邓晓芒和蓝公武两个版本的。《纯粹理性批判》由于艰涩难懂,我只看了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中间的具体论述还没有看。看大哲学家的著作是需要心境的,尤其是康德的著作,读者需要先平静下心来,并把之前看的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和体系暂且忘掉,以一个虔诚的心准备进入康德的著作和接受他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进入作者的心境和作者一起开始写

作、思考。从后世哲学家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评价来看,这本书的成就主要在前面几章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康德的具体观点如何我不说了。康德这本书的后面一部分相当于导言或后记,虽然没有前面部分那样晦涩,但给我留下的印象一样深,尤其是康德关于哲学起源和哲学家与哲学常识的观点,详细情况我会在下面哲学的起源里面叙述。另外,《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我也只看了一半,主要是读了一半时发觉没有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理解《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句话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让我感到惊奇和敬畏,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死后安葬在家乡哥尼斯堡,这个小城二战后被划给了前苏联,现隶属俄罗斯,但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康德不是德国人,而且哥尼斯堡的青年男女每逢举行婚礼的当天都要专程到康德的墓前献上一束花,以纪念这个城市伟大的儿子和他那悲剧的爱情。

五、现代西方哲学

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学说对我印象也很深,把世界的本原从上帝、理念等变为意志(生活意志、强力意志),我感觉和人的现实处境比较贴切,人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的。可惜,叔本华和尼采之后的西方哲学发生了危机。尼采之后,哲学分为两大主流: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分析哲学主要在英国,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后来法国、美国的许多哲学家都采用了分析哲学的观点,现象学始于德国,代表人物主要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刚产生的时候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很难对话,并且互相攻击。

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关逻辑的论述。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虽然是由千差万别的事物组成,但这些事物都是按照他们的内在属性即逻辑联系在一起的,逻辑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是所有事物必然联系的总和,逻辑是世界的一面镜子,揭示的是世界的结构,但逻辑不同于自然科学上的规律。规律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即使有一万次的正确也不能证明必然正确,而世界的逻辑结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先天性。由于在接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思想之前,笔者曾写过《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的文章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有一个自身须遵守的法则——道,道也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规律,这个意义上的道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意。后期的维特根斯坦重点分析语言,语言哲学的有关问题我在此不论述,原因是我认为语言学不属于哲学,如果哲学变成了对词、句法的探讨那哲学永远走不出危机,更不可能体现对人的关怀。

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他们的存在主义转向了对人的现实存在、处境的关怀,初读存在主义的时候我非常兴奋,这种兴奋在阅读现代西方哲学的时候不多见。人对自身的存在总是感到茫然,然而在传统的二元分离哲学中,人的存在只是哪个更高的存在的投影。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这样的存在物,只有通过人的存在其他事物才得以显示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先决条件,只有人才会追寻存在的意义。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个人在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一生是什么样的人。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属于一个类属,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其他存在物是本质先于存在,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人的任何存在状态都是人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存在主义大师的话是振聋发聩的,在人对自己存在迷茫的时候,对人生迷茫的时候,哲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后天形成的,我们不是生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通过个人努力和选择我们能具备我们想具备的品质,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存在。

除了以上四位哲学家、两个派别外,现代西方哲学史上还有众多哲学家和众家纷纭的派系,这些派系互相攻击,特别是继续坚持攻击传统哲学,标榜建立了新的哲学。但是,看完西方哲学史后,我感觉这些哲学家都没有真正使得哲学走出危机,反而使得传统的形而上学进一步消解、终结,加剧了哲学的危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