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十七)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十七)

诸位同学,大家好。

接着请看“积善之方”最后的一段。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这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随缘尽力去行善,哪些是善事?他举了十个例子,第一个是与人为善;第

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 、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这十条我们读了以后,仔细想想,确实有必要。而这十条在现前社会里面,可以说是严重的缺乏,所以社会的动乱不安。人心惶惶,确实是有道理的。这十条对我们的帮助很 大。了凡先生,往下是一条一条为我们说明。

先说“与人为善”,“何谓与人为善?”这是举古时候的一个例子。

“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而 往渔也。”这是说舜王,大舜在年轻的时候。“雷泽”是湖的名字,在山东,在湖边当然打鱼的人很多。“渔者”就是打鱼的人,这些人年轻力壮,都选择好的地方去捕鱼,但是老弱就没有办法跟他们争,只好到急流浅滩之处,这是很不好的地方。也很不容易捞获。舜看到之后,生了怜悯之心,这是年轻人欺负老弱,对不起老年人,他怎么办?他也去捕鱼,以身作 则 ,做一个榜样给人看。

“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他这个方法好,看到人在捕鱼的时候,互相争执,相争不让,他一句话都不说。不说他们的过失,偶尔见有互相谦让的,他就大加赞扬。

“期年”,过了一年。

“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过了一年之后,由于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相让。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舜确实有大智慧,他为什么不用言教来开导大众?而以身体力行给大家做一个榜样。这其中的道理我们要多想想,言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你自己做不到,没有人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会,一般大众贪瞋痴慢的习气,染污的比古人不知道要多十倍、百倍都不止。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讲,民风还相当淳朴,舜这种方法,一年就能够收到效果,我们今天要效法大舜的精神,要采取大舜的方法以身作则,一年收不到效果,至少要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那就非常的幸运,十年收不到效果,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恒,必定能够感化众生,这是以舜的悲心,以舜的善巧方便做一个例子。

下面说,“吾辈处末世”,这个“末世”是佛法里面讲的“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是一万二千年。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时期;“像法”相似,已经变质了,往后一万年都称为末法时期,现在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明朝已经是在末法时代,这个时候,人心逐渐逐渐薄了,没有从前那么样淳厚了。这是特别提出来的,我们这一辈现在处在末世。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晕是了凡先生劝导我们,在末世,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别人有不善的事情,做不善事情的人,在现在的社会太多太多了,我们自己虽然行善,决不可以用善来跟他做比较、做较量,不可以。别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去为难别人,我们这个道场,有一位悟千法师,这个人能力很强,过去韩馆长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说,悟千一个人可以做五个人的事情。

但是就是不能处人,跟什么人都处不好,我也帮助他找了几处地方,都处不好。不能跟人相处,最后,我把他送到图文巴山上,让她在那边去照顾这个小地方,我把他的名字改了,馆长替她取的名字“悟千”,大千世界的“千”,那个“千”的形状像一把宝剑,处处刺伤人,所以我想这个名字不好,我把它改成谦虚的“谦”,让他学谦虚,学忍让,他在山上住了一年多,不错,确实天天反省,最后他明白了,他知道他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就是他做事的速度太快,认真负责,看别人都看不惯,这就是以自己的多能而困人,所以别人都不喜欢他。这一回头,大家都欢喜他,都赞叹他,都愿意和他相处。人贵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就好了,那才真正是一个善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这是教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自己有才智一定要收敛。要懂得收敛,有才要常作无才之想,这是真的。我们纵然有才智,比起古圣先贤,我们差远了。根本就配不上,这一点小才智算得了什么?现代人稍稍有一点能力就感觉到“值得骄傲”,这个错了。这一“值得骄傲”,自己的德行全都毁掉了,这是很大的过年,一定要收敛。要虚怀若谷,见别人的过失一定要包容,要掩盖。所谓是“隐恶扬善”,古人的教训是真理。我们这样对人“一则令其可发改”,让他慢慢觉悟,慢慢的回头,给他改过的机会,一则叫他知道有所顾忌。他作恶别人不是不知道,别人知道而不说他,而包容他,容易使他生惭愧心,不敢放纵,这是我们处世对人良好的态度。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这是随缘度众的秘诀,人家有很小的长处,有很小的善行,我们见到了,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场,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我的善行比他还要大,比他做得还要好,我暂时放下随顺他,让他生欢喜心。帮助他,成就他 。这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

“且为艳称而广述之。”“艳称”是美称,赞叹。使他善能够日增。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什么叫“为物立则”?我们如果说“人”,人的范围有限,“物”物可以包括人,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可以包括人,但是讲“人”不包括动物,所以“物”的意思比“人”的意思广泛的太多了。不但是为一切人做一个模范,“则”,就是模范,就是榜样。做一个好样子。要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一切众生范围就包括的广了。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我们今天讲改过,讲修善,讲积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从拓开心量做起,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为天下,为世界,为社会,为众生,决没有自己的念头,这个人就称之为“大人”,这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第二段讲“何谓爱敬存心”。这一条非常重要,我们现前的社会 ,实在说就是缺乏爱心,现代人几乎已经把什么叫爱心忘掉了,这个不得了,佛法里面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心。今年是二零零一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在新加坡,照过去的例子,我们举办千禧年的温馨晚会。我就想到,今年的晚会我送大家什么礼物,想到今天社会普遍没有爱心,我就写了一个“爱”字,复印了两万张,向全世界送爱心,原本的这一张,赠送给新加坡的总理吴国栋先生。普遍的向全世界送爱心。有同修把这个字到处去赠送,我听了很欢喜,我自己知道送了三位总统,新加坡的纳丹总统,印度尼西亚的瓦西德总统送他了。美国的小布什总统也送了他一张,处处送爱心。提醒大家爱心重要。唯有真诚的 爱护别人,爱护一切众生,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够安定,才能和平,人民才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看底下的文字,“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这个世间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如果就形象上来看,很难看得出来。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县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如果从存心上来讲,君子跟小人完全不同,形象上很难辨别,存心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黑与白一样,决不夸张。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存心不一样。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这个我们要知道,大圣大贤,诸佛菩萨,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两样,如果就形迹,日常生活工作上来看,实在讲没有两样,唯在存心不同。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所存的是爱敬之心,真诚的爱敬,平等的爱敬,佛菩萨的爱心是遍虚空法界。

下面文说,“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谁能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人间“万品不齐”?这是习染不同,习性不一样。习性从哪里来的,无量劫善恶心行变现出来的。佛法叫“业力”。业力不一样,所以才有贤愚不肖。但是要知道,这些人跟我们是一体,“皆吾同胞”,这个事情,如果不是大圣人教导我们,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孔子在《易 系辞传》里面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又告诉我们“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些话都是跟我们说明,万物的来源,生命的来源,以及族类的来源。这是儒家教的,道家也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说法言词不一样,意思相同,佛家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你看看,儒、释、道三家所说的,讲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万物品类不齐的差别。怎么形成的,这些话,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学佛这么多年,把佛菩萨圣 贤的教诲,我归纳也写成两句“心性幻化虚空法界”,虚空法界从哪里来,心性幻化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根身影现国土众生”,我们的身体国土,今天所说的宇宙之间的星球,以及一切众生,跟我们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因此爱敬万品,是真正的自爱 ,“自爱”这两个字,今天有几个人懂得,人要自爱,要自爱就要爱一切众生。所以真正体会到,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这一句话重要。

“孰非当敬爱者”,哪一个不是我们敬爱的对象?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圣贤的大道,能够“爱敬众人”,了凡先生说,就是“爱敬圣贤”,就是爱敬佛菩萨。我说得更亲切,就是“自爱”。“能通圣贤之志”,“通”是明了,通达明了。“能通众人之志”,就能“通圣贤之志”,“众人之志”是什么?都希望得到圆满幸福的生活,不论是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确确实实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幸福美满?圣贤之志亦复如是,大圣大贤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这些人各得其所。古圣先贤,我们看佛菩萨的教诲,再仔细观察世间所有宗教的经典,我涉猎的很多,他们所崇奉的神圣,创教的教主,无一不是希求帮助这个世章众生,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但这一生得利益,来生更得殊胜的利益,一般宗教来生生天堂,佛教劝人生极乐世界。这是圣贤之志。

“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这个话说得好,圣 贤之志要我们去推动,要我们去实行,我们一定要懂得“合爱合敬”,合谁?合诸佛菩萨的爱敬,合古贤先贤的爱敬,合各个宗教神明的爱敬。来做“安一世之人”,现前这个世间的人,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这就是为圣贤而安民哉。这些年,我跟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领袖接触,我与他们交谈,“神爱世人”,这是宗教里头常说的,神在哪里?神怎么爱世人?今天世间人这么苦,细心去想一想,这句话太空洞了,太抽象了。我们要反省,神怎么爱世人。我是宗教徒,我接受神的爱,神爱我,我要把神对我的爱,从我心里面再推开去爱世人,我代表神爱世人。神爱世人才能落实。我要不发心代表神来爱世人,神爱世人永远是空洞的,永远是个抽象的名词。他们听我这个说法,也点头,我说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这个世间,已经三千年了,你要说他老人家当年在世间大慈大悲,我们还能讲得通,他不在世了,这个大慈大悲在哪里?所以佛的学生、佛的弟子,我们接受了佛的慈悲,我们怎么接受的?从经典里面接受的。每天读经,研究经教,依教奉行,我们得到佛的慈悲加护,加持保护,我们得到了,应当从自己的内心,把佛的慈悲心变成自己的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落实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要我们去做,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绝对不是恳求观世音菩萨慈悲

我,这不可能。泥塑、木雕、彩画的菩萨像,他怎么能保佑你?所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我们要发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行,见到观世音菩萨,想到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学习观世音菩萨,我效法观世音菩萨,是这个意思。这是佛法教学的正理,要懂得。我不作观世音菩萨,造一个观世音菩萨像,以为那就是的,大错特错。所以此地讲的这十种善,爱敬存心是根本,没有爱敬存心,其余九条都做不到,九条你去做都是假善,都不是真善。前面了凡先生,跟我们讲了八条,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曲不是直,你是半不是满,你是小不是大。所以关键在存心,存心一 定是无私无我,真诚平等的敬爱一切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大道,我们就得到真传了,真传就是真诚的爱心。

第三段“何谓成人之美?”他先举个例子说“玉之在石”,“玉”世间人都非常宝贵它。中国人爱玉,外国人爱钻石。

钻石跟玉没有开采的时候,“抵掷皆瓦砾”,那是一个顽石,跟砖头瓦块没两样,一文不值。

“追琢则圭璋”,经过磨琢,它就变成宝物了。“圭璋”是玉器,人人喜爱。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导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一桩善事,这个善事可取,看到这个人很有志向,禀赋还很好,谦虚、恭敬,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这种人就是人才。我们要认识人才,要爱才,要惜才,要成就人才。这是善事里面最大的善事,积功累德里头最大的功德。我们要懂。这个人的志向可取,禀赋可取,我们都要帮助他,“诱掖”是帮助他,奖励他,扶持他。

“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善人在这个社会生存,很不容易,为什么?善人必定跟不善人对立,不是善人愿意跟不善人对立,不是的。善人能够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跟善人对立。这一对立,当然免不了有误会,有毁谤,甚至于陷害。让这个善人,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这个很可悲。我们知道,发现有这些事情。“为白其诬”,我们要想方法帮助他,甚至于代替他被谤的这些事实,减轻别人对他的毁谤,古人叫“分谤”,“分其谤”。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务必要使他在社会上能够安身立足,能够发扬光大他的善业而后已。“而后已”,是我们才算是尽心尽力。

接着,为我们说,“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这种情形,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我听到有一些同修告诉我,现在学校里面一些学生 ,常常欺负新来的同学,欺负不同族类的同学,都是犯这个毛病,尽量窄小。譬如说,如果发现这个同学,确实有德行,有智慧,也挺能干的,他被人排斥。我们应该要帮助他,同学当中有一等明白的人,我们一般讲打抱不平的,这些同学起来仗义而行,来替他分担这些毁谤。分担别人对他的压力,让他安心在学校里读书求学,完成学业。这是一个例子。

下面说,“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也确实如此,真正有大智的人,往往不修边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比较随便。在这些场合当中,容易受到别人指责,指责的人,所谓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你没有过失,人家还造谣你,有一些形迹不端,就被人家抓做把柄,借题发挥。来毁谤你,侮辱你,伤害你,这些事情,自古以来,我们都常常看到,常常听到。

“故善事常易败”,你想做一桩好事,好事多磨,障碍你的人很多,我们在新加坡希望建一个弥陀村,照顾这些年老的人,让这些人每天有机会听经,有机会念佛,三、四年当中到处找地方,最后都被人破坏了,真的是“好事常易败”。

“而善人常得谤”,好人常常遭遇人毁谤,我一生就在毁谤里面长成的,几十年来没有离开别人毁谤,虽然我对于毁谤的人我都很尊敬他,我绝不加以辩白,因为他并没有妨害我每天讲经说法,一般同修听到这些毁谤的,他不来听了,那是他的事。我这个道场“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各有因缘,这一段我常常体会。

好,就讲到此地。

 

第二篇: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十五)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十五)

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文字。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世,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这一段告诉我们,“端”跟“曲”的辨别,我们发心要想修善,发心要想积德,决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骗。眼睛喜欢看,耳朵喜欢听听,要是随顺这种贪心,那我们就错了。必须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将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换句话说,决不能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清净心。佛经里头常说,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我们修学的纲领。佛讲:“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所以,全是济世救人的心,这就叫直。里面决定不夹杂一丝毫的委曲,这个“委曲”就是自私自利。底下举的例子好,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俗的心,那就曲,就不直,“端”是端直,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端就是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就是曲,你心里还有一点讨好世俗的心,这个错了,全是爱人的心,“爱人”就是佛家讲大慈大悲,这个爱里没有情,如果有感情就错了。这个爱是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这个是对的,如果这里面还有丝毫怨恨不平,这些地方非常微细。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堪验。我对人、对事 、对物,还有没有讨厌?还有没有不喜欢,厌倦?如果还有这些念头,我们发的心是曲,这个心不是端,就是不是直心,菩提心的心体直心。《起心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这 叫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了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那个善,前面讲过,什么叫好善,念念利益别人,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善,如果里面参杂着有自利的念头,这就不善。这个标准,要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真的,你自以为是修善,殊不知在造业。所以你修行多少年,你都没有改变命运,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绩,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自己不知道。所以《了凡四训》是一本好书,仔细去读,读了之后,细心去揣摩,认真去反省,于是自己就明白了,知道怎样修善,怎样积德,全是恭敬别人的心,这两、三年来,我们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个爱心,一个感恩的心,这是端,假如掺杂丝毫玩弄世人的心,那就是曲,这些地方应当细细的去辨别。

下面跟我们讲,什么叫“阴阳”,何谓“阴阳”?这个善有“阴善”,有“阳善”。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你现在修,现在已经把福给享尽了。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这一段说的好,阳善跟阴善好懂,比前面“端曲”容易懂得多了,“阳”是完全显露出来,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报纸上表扬你,电视节目也在传播,赞扬你,你所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报掉了。“阴善”,你多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这个好。这个叫阴德,积阴德。“阴德”天报之,你将来得的果报厚,得的果报殊胜,得的果报长远,如果是“阳善”,人家赞叹,赞扬你,恭敬你,这也是果报,这都报掉了。我们今天一般社会上讲“知名度高”,提下来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也是福,这都报掉了。实在讲,不是一个好事情,可是古人有所谓“实至名归”,你真有实德,自然有人赞叹,你藏得再隐密,总会有一天被人发现,被人发现人家就会赞扬,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积阴德,没有人知道他。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

有几位居士,徐蔚如这些人,民国初年的大居士们,都是有学问有道德,他们去朝普陀山,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印光法师,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言谈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于是常常亲近他,常常向他请教,才知道这个老法师真的有德行。他们回到上海,写了不少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由是印光大师的大名就这样传出来了。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是他们真正见到这样一位高僧大德,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这叫“实至名归”,这个名不是虚名,真有实德,我们要明了,了凡先生接着说“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忌讳,所以“名”不是好事情,出名不是好事情。“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社会上你仔细去观察,现世报,知名度很高的人,他没有实德,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在世是上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在中国,在外国,大家都晓得,电影明星最容易出名,他出名,那也是福报,如果他没有实德,确实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我们看到中国外国大明星,有名的明星,真正能得善终的人不多,了凡先生这句话有应验。有仅是影剧界,任何一个行业里面,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他知名度越高,潜伏着意想不到的灾害的机会也越多,这个我们要知道。“人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这个人没有过失,是个善人,是个好人,行善积德,而被别人侮辱,被别人误会,恶名广布,大家提到这个人都骂他几句,这倒是个好事情,好在哪里?他的罪障报掉了,每个人看到他瞪他一眼,骂他几句,这也是果报,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子孙往往骤发”,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也有少数自己晚年福报现前了。“阴阳之际微矣哉”,阴德、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别,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应该怎么做法,自己就明白了。

下面第四段,“何谓是非”,善有“是”,有“非”,先生举历史上的一个例子,“鲁国之法”,鲁国是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候,皆受金于府,这是鲁国的法律,鲁国的人有的时候穷困,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去作奴婢,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鲁国政府里有奖金给他。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曰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赎人,赎人回来之后,不接受政府的奖金,孔子听到了,责备他,“赐”是子贡的名字,“失之”你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下面就说,“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孔老夫子教训说,你为什么错了,圣贤人做事情,他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决定可以移 风易俗,换句话说,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这个事情可以做,能够教化百姓,给百姓做榜样,现在我们在各地讲经,标的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所学的,必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表率,我们应当要学,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我们不要学,我们不浪费那个时间。不浪费这个精力,换句话说,一定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做模范的,这个事情我们要做,“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不足为世人做榜样,所以孔老夫子责备他,“非独适己之行也”,不能随自己的爱好,“我喜欢怎么做”,不可以,你要顾全社会大众。“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他就讲到现前鲁国这个社会富贵的人家少,贫穷人家多。“受金则为不廉”,子贡赎人,接受政府的奖赏,好像自己不廉洁了。这种影响太大了。

“何以相赎乎?”还有谁敢去做赎人的事情?这是被子贡破坏了,换句话说,要懂得圣人的意思,子贡赎人一定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把自己国家的人民在外面做奴婢的都赎回来,这才是好事情。你今天赎人不接受奖金,以为自己很廉洁,接受奖金就不廉洁了,对于自己是说的过去,但是对于整个社会风俗来说,你错了。

“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候也。”“诸候”是别的国家,还有谁去赎人?由此可知,圣人的标准,是非标准,跟一般人是非标准不相同。

下面又举个例子,“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这是孔老夫子眼光,子路也是孔老夫子学生,他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面,

快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对他非常感激,送一头牛去谢谢他,子路接受了,子路没有拒绝,接受了,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孔老夫子说,自今之后就会有很多人,在水里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为什么?接受人家的报酬。“

这两桩事情,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这是值得赞叹。

“子路之受牛为劣。这是比不上子贡。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孔子他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赞叹子路,“由”是子路的名字,“赐”是子贡的名字。他赞叹子路,责备子贡。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三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我们行善这个善的影响,面要广,时间要长,这个善就“是”,这是大善,如果影响的面很小,影响的时间很短,这是小善。在这一段里面 讲“非善”,所以“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流弊”在今天讲就是影响。“不论一时而论久远”,决不在一时,它影响的时间长。“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叫天下人受益,这个善就“是”。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子贡的例子就是这个,他现行做的善,好像是善事,但是他留下了不好的影响,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你阻碍别人,那你不就善了人吗?所以这是似善而实非善。这个理深,能够见到的人不多,圣人能见到。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这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响别人,使其他的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他看到别人掉水里,也会很勇敢的下去救人。所以,看起来好像不善,实在它是善。

“然此就一 节之论耳”,这是举这一桩事情来说。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 慈,皆当抉择。”是非的 事情太多 了,我们都要懂得,什么叫做“义”?什么是“不义”?我们都要有能力去辨别。什么是“礼”,什么是“信”?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在这个里面。

譬如说有一个人做坏事,做恶事,决定要惩罚他,决不能够宽恕他。有人宽恕了这个罪人,这个事情算不算是义?你一定要观察这个人,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这个坏人,他反而胆子更大,他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使许许多多人受害,那么你这个宽恕是错误。如果你要是警诫他,惩罚他,他以后不敢作奸犯科,这是真正的义。这一种叫“非义之义”。“礼”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待人,是礼,如果过分去恭维去赞叹,这个人渐渐傲慢起来了,那就叫“非礼”。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不谨慎,不能不细心,信用很要紧,也要看状况,如果顾全小信,因为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那就错了。所以圣人有的时候顾全大信,可以能够放弃小信,这就叫“非信之信”。“慈”,慈爱,慈爱不能 过分,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非慈之慈”,这些都是说本来是好的,你恰得不恰当。义是好的,你用错了,礼是好的,你也用错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错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错用了。佛家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么会慈悲变成祸害,方便变成下流?用得不恰当。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错了。

第五段讲“偏正”,“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这是讲吕原。

“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吕文懿公,文懿是谥号,他的名字叫原,吕原,号叫逢原,他是浙江秀水县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做过宰相,这个人非常之好,是个好人。是个忠厚

的长者,他罢相回乡的时候。“初辞相位”,这是告老还乡,辞职之后归故里,还乡这是。虽然辞去了宰相的职务,他老人家的德行,事业,“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这两个是形容词。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乡人,同乡的人,酒喝醉了,骂他。“吕公不动”,听了酒醉的人骂他,他不动心,告诉他的随从,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不理他。“闭门谢之”,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刑,被关到监狱里,吕老先生,听到这桩事情开始后悔。他就说,假使去年,他酒醉骂我的时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里面去治他的罪,这种小的惩罚,使他能升起戒心,他就不至于做出更大的坏事。他说,当时,我只是想存心于厚道,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他的过恶,以至于此。这桩事情是善心做了恶事。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再讲一个相反的。

“如某家大富”,有这么一个大富人家。

“值岁荒”,遇到荒年。

“穷民白昼抢粟于市”,“粟”是粮食、稻米。荒年,穷人白天抢粮食,这个大富人家,他家里有粮,穷人到他家来抢粮。

“告之县,县不理”,这个富人向县府告状,县官没有理会。

“穷民愈肆”,这些穷民来抢劫的,越放肆了。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这个富人逼的没办法,自己在家里头私设刑堂,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惩罚他,这样把抢劫平定了。不然的话,这就变成暴民了,会把社会治安扰乱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他是以恶心做了一桩好事情。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这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如果对于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讲求可多了。

底下一段说“何谓半满”,你行的善中,善的功德是不是圆满的,还是只有一半? “易曰:‘善不积,不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是举《易经》上两句话,善跟恶都是靠积,报应才会现前。

“书曰:‘商罪贯盈”,这是《书经》上一句庆,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了,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

底下用比如来说明,“如贮物于器”,储藏东西在器皿里。

“勤而积之,则满”,我们很勤快,常常累积,它就满了。

“懈而不积,则不满”,“懈”是懈怠,不常常去积存,它就不会满.

“此一说也。”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要知道,那就是勤而积,你的善是圆满的。如果你懈怠,偶尔遇到,行一点善,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些众生上,你做的善只有半善,不能够做到圆满。这是一个说法。

下面又有一个说法,他举一个例子,“昔有某氏女入寺”,这是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

“欲施而无财,只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这是个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献给寺庙里。寺庙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亲自来给她诵经忏悔。

“及后入宫富贵”,过了几年,这个女孩子被选到宫廷里面做了嫔妃,享受人间的富贵。

她带“数千金入寺舍之”,这次到庙里面大概也是来还愿的,年轻的时候在这个庙里面,常常到庙里烧香,许愿,这一生果然富贵了。再到庙里面来烧香,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这个住持和尚不亲自给他回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给她回向就可以了。

“因问曰”,这个女孩子就问。

“吾前施钱二文”,她说,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来我布施两 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

“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老师父您不给我回向,为的是什么?

“曰”,老和尚说。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

“令人代忏足矣”,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你忏悔就可以了。这里面我们要细细想想。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这个善,心真。布施虽少,你得的善福是圆满,心不诚,她做了嫔妃,我们俗说话讲做了娘娘了。免不了带着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你的德就损掉了,这个时候来拜佛,前呼后拥,不可一世,实际上,你修的福才半善而已。

下面了凡先生又举了一个故事。

“钟离授丹于吕祖”,汉钟离,八仙之一,他要度吕洞宾。

教给吕洞宾,“点铁为金,可以济世”,你要想救济困苦的人需要钱,他有一套法术能够“点铁成金”。

吕洞宾就问:“终变否?”我把这个铁变成金,还会不会还原,这个金又变成铁? 汉钟离就说:“五百年后,当复本质”。他说还会还原,但是五百年之后。

“吕曰”,吕洞宾就说。

“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我不干这个事情,我不需要。

“曰”,汉钟离说。

“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你看,他讲“半”跟“满”,举了三个例子,三种说法,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修善,积德 ,到底我们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我们现前得的果报,是圆满的还是有欠缺的“半”就是欠缺,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一般本质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他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见识。所以在理论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报不圆满。道理都在此地。我们不读这些书,你怎么能想的到?希望我们念了之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应该得什么样的果报。

好,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