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制作学习心得体会3

多媒体制作学习心得体会

陈引连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年教师,我对教学媒体和资源总是充满了兴趣。在上课的时候,我更喜欢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但有的时候上课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次能参加全员培训中我学到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清新的ppt演示,实用的制作技巧,让我眼前一亮,制作攻略更是让我热血沸腾,我终于认识到了我以前为什么很用心的制作PPT,但是效果却不好的原因了,那就是没有人会对着密密麻麻的知识点感兴趣的,不由得想到了初中时候的自己,和他们不是一样的吗?

在本次培训中制作演示文档的部分,我对它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攻略一:少即是多:每页一个主题;巧用备注栏;字少图大;提炼关键词句。呆板无趣的知识点会让学生们昏昏欲睡,如果将知识点精炼再加上图片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甚至在PPT中我可以恰当使用高桥法,醒目的字眼跃然眼帘,再不用老师来反复强调这是重点啊重点啊!

攻略二::换位思考:文字不小于24号;及时回顾总结;文字和背景反差鲜明;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一堂课的教授方法,没有那么多过目不忘的学生,怎么讲课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呢?看来我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了。

攻略三:逻辑清晰:顺序播放;逻辑主线简明;格式一致;思想要点图表化。

攻略四:形象表达:适当运用全图型PPT;图表图形化;精心设计封面和目录;用声音烘托气氛。一幅好图胜过一千句话,无关的美景干扰主题;过多的插图分散注意;过于复杂的画面增加认知负荷;插图与背景混杂

攻略五:动静结合:控制长度;加快速度;明确目的;聚焦内容

在本次学习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是啊,无论ppt做得多么华丽,内容是多么深刻。但是一堂课的精彩与否,还是得靠教师来把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xx年10月

 

第二篇:3、研究学习心得体会2-3

“新课程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研究”的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洛阳市新安县城关二中 刘 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题材的选取,材料的安排,布局谋篇等无不匠心独运,使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典范。作为农村中学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还能强化语言形式,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我确立了《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这个校本小课题。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保证,以反思小结促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历时8个月多的教学实验,感受颇深。

(一)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此外,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既是本课题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语言激励、通过情境创设、通过美文品读、通过活动开展、通过成果表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

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二)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教师是清贫的富有者。教师清贫在物质上,却富有在精神领域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同其他课题一样,让语文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的、有欢有悲的过程。但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语文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改进实际工作服务的研究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研究,研究就是工作。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三)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1、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我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正处大幅度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校园环境到办学条件,从师资结构到学生来源,从教学质量到社会反响,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这无声的变化中,我们十分当心学校的创建时间不长,传统根基不实,文化积淀不厚,急切寻求制度与智力上的支撑,因此制定了“以德治校、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正激发着一大批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我校发展的智力保障。

2、使学校的课改工作不断深化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帮助语文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注重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相联;重视学以致用,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使我校语文教育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使我校的课改工作更加深入。

3、发挥了教育科研的辐射作用

我校是固城校区中心小学,肩负着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的示范、辐射作用的重担。“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使我校在读写结合、读写迁移上率先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通过公开课等活动向其它小学教师进行传输,有力地促进了校区语文教学的科研和改革。

“新课程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研究”的心得体会

——关注读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

洛阳市新安县城关二中 刘 军

“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以渔”,这一古训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融会贯通。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教育家都非常强调学习兴趣,作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这个问题。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我采用以说带写,以说促写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作文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每接一个新的班级,课堂上都要求每个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次口头作文。台上讲的十分认真,台下听的也很用心,既锻炼了表达能力,还沟通了思想。有的学生后来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几十个人不拿稿子讲话。我讲得虽然有些慌,但我仍然认为这两分钟令我回忆,令我激动!”有了这可喜的第一步,我便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跟自己“说话”,让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感先口头表达出来,再整理到本子上,并定期交流好的日记及作文。学生们喜欢上作文评讲课,我便有计划地在评讲作文时充分肯定他们的习作,让他们树立起信心,而且只要作文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在全班加以表扬。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写作热情也提高了。这样,他们就自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写出的文章也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鼓励他们自编自办“手抄报”,在教室和学校橱窗内展示自己的“优秀作文专栏”。实践证明,学生的协作能力,是在写作的实践中提高的。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而且一旦提出,一定要检查,落实。如我要求学生书写工工整整,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而后我给每人打上一个使他们自己感到满意的分数。在这时,我就要提出以后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了:书写凡是达不到你第一面的字的质量的,一律退回。

因为要求提得具体而又恰当,所以多数人能接受。如果出现了个别不合要求的作业,我便在课下进行帮助。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我每学期都要求学生结合某一单元的内容,出一份单元测试题,并附上参考答案,还要写一份关于出这份试题的感想。出题时可借鉴参考资料,但不准抄袭现成的试题。要求在题型的设计上,重点、难点的落实上有自己的特色。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做足功夫,定能有所收益。 我在本次培训中得到的收获及思考:

收获:

1、转变了学习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2、认识上和学习的自觉性上改变,这也是本次网络培训的优越性,专家设计的程序,还有视频课程和全市各地的老师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所在,这种形式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

3、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多,易于接受,从而也认同了培训的内容,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

4、在本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评论,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和评论得到老师和专家的点评指导,及时的反馈信息。我在阅读中也得到了学习,及时的写出反思,或者是一些困惑的地方发帖和各地的老师交流。

思考:

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当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

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2、教师必须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受益良多。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

3、教师必须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深化了本学科基础知识,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

4、教师必须在培训中提升完善自我。在学习中积淀理论,提升素养。因为学习使我充实,因为学习使我自信,因为学习使我的生命振翅飞翔。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关注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 有人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名作家在写作之前几乎都是阅读了大量的作品后,才有高水平的作品问世的。 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促进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我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如此亦是解决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

一、语文课堂上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因为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有写的意识,要关注写作,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学生也要有写的意识,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从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这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注重语境,理解含义 语境是语用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正确地理解语言的内在含义离不开语境,它是正确理解语言的基础,尤其是对语言深层含义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们总是不同的环境下运用不同的言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脱离语境的人物语言感悟对于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苍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人物语言与语境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领悟到不同的语境中,人物的语言也会有各自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人物的形象。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得到“真”发展,这个“真”既是语言感悟的“真”,也是写作表达的“真”。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知的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获取相关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教师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学习中的研究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解决研究点,获取相关的知识,感受研究的快乐。 四、写作的基础是课本中的课文 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在于“教学相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并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

格式、表达方法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典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当然不应该就课文论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大家认为只要掌握了字词,理解了内容,进行了思想教育,这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写作的启示。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 总之,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既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