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城内建筑格调鲜明、中西合壁,它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她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在哈尔滨,无论建筑还是人们的举止,处处折射出“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魅力。

去哈尔滨的旅行简直是一波三折,一度绝望到去不成,整夜睡不着觉,心情不好得去把头发剪了,最终,还是踏上了这片土地,各种复杂的心情。

机票:去海比网定的往返机票。基建燃油加完,一人2450元,票价还算便宜,在比较了去哪儿和各个航空公司的网站的票价之后预定的,不过有些人喜欢去去哪儿订,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感觉他们之间的服务差异很小。

住宿:(哈尔滨)因为决定得晚,哈尔滨卡兹国际青年旅舍已经订不到了,北方青旅也有一天晚上没订到,6号订了索菲亚大教堂旁边的7天连锁,张利成家庭旅馆。

装备:我不是专业的驴友,纯粹是为了旅游而已。也没专业的装备,我和死党是南方人,对北方冬天也只能用想象来感受它的冷,带去了很多棉衣服。

吃:各种特色,各种吃,重点要说的。

到了哈尔滨,自然要吃地道的哈尔滨美食,美味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吃,对于美味的东西,我也喜欢研究。在哈尔滨待的这几天,我还真的探索到了成果,找到了很多很多美味的美食,下面就由小编来带大家参观它其中的美味吧。

图片13

哈哈,第一次见冰棍就用盒子装着在露天卖的,马迭尔冰棍,不错,小时候的味道。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图片11

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一绝,是哈尔滨独特的风味食品,味道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

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 25银,一个有四斤重,是我行李里最碍事的东西。 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

图片12

奋斗商场买的奋斗红肠,哈尔滨红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看的我眼花缭乱啊。

红肠可以直接吃,你拿在手上的话却肯定会抓了一手黑的!不要惊慌,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这并不是脏,而

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

对街上卖的冰糖葫芦早就垂涎,尤其是看到了裹在外面的糖滴下来成冰糖溜子的时候。北方的冰糖葫芦总是比南方的有味道,哈尔滨冬天的冰糖葫芦尤其是。冬天大约是太冷了,这冻的结结实实的冰糖葫芦俨然就是一根冰棒。咬下去,要费点力气,酸酸甜甜的味道却是那样美好。

不过后来我发现,拿冰糖葫芦拍照特别漂亮,特别是和雪白的冰雕在一起的时候。原来,哈尔滨的冰糖葫芦还是一道具啊。

图片1

看,大街上随处可见卖糖葫芦的。

还有一样东西也很神奇,就是冻梨。一个个被冻得发黑,扔出去能砸死人。1元一个,我们买回去研究了,按照习惯的吃饭削了皮,结果也是冰得咬不下去,只好搁在茶杯上了。后来听说,东北人根本不是这么吃的,人家直接切开了啃又冰又硬的,或者就是泡在水里,缓过了以后,吃软的。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图片18

但是我们却无意中发现了新吃法,冻梨的汁化开滴在茶杯里,显然就是美味的冻梨汁了,又冰又甜,非常好喝。

来东北就一定要吃东北菜,尤其是南方来的人,东北菜无外乎水饺、杀猪菜、小鸡炖蘑菇、地三鲜、大拉皮什么的,每一道都让人垂涎。

哈尔滨短短几天里,除了吃了顿西餐,顿顿和东北菜不离,中央大街上的中央饺子王,兆麟街上的东方饺子王。

图片14

发觉东北的饺子就是好吃,东北的面食也很不错,煮熟了之后皮有一种透明的感觉,咬上去特别有劲道,真心喜欢。

图片15

出门看见老昌春饼,很多人哈尔滨美食攻略中推荐过,那就去尝尝鲜吧。

吃在老上号,东宫里的小吃根本不能果腹,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我点了冬菜扣肉、肉沫土豆泥和杂菌汤,

主食是黄金玉米饼。总共50块。菜的味道不错,也比较实惠。

特别推荐黄金玉米饼,味道香甜可口,还很酥软,和家里做的玉米饼绝对不是一个味。8元6大块,没吃完。

图片3

黄金玉米饼。

图片5

2元面包,带葡萄干,朴实的味道,价格便宜,自然要列入美食攻略的行列。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图片6

若干种凉糕。真的是“凉”糕噢!

图片4

新春锅烙的锅烙,隆重推荐。一盘十五个,根据馅儿的不同十元到十五元不等。我吃的是香菇肉馅儿的,十二元每盘。之前尝过芹菜肉馅儿的,味道也不错。这家店的菜味道很赞,我们在的时候就有背包客跑过来和老板说,可以开连锁店了。老板人也超好,第一天我们吃了老板推荐的解馋大炖,好吃的我连汤都喝光了,刘则不客气的吃光了几乎所有肥肉。店铺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发现很多穿着员工服的人也结伴来光顾,看来口味其确实过得硬的。店在中央商场旁边的东风街上。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图片7

临行前做美食攻略的功课,和死党娜娜说到哪里有正宗的哈尔滨锅包肉,所以把锅包肉列进美食攻略的列表里了。不曾想,出门觅食中,午饭就看到【毛毛熏肉】。所谓缘分,不过就是如此吧。肉片切得厚薄不一,尽显东北粗犷本色。小份熏肉,24块。

图片8

葱酱,一元一份,葱是洋葱,和以前吃过的熏肉大饼配的葱不一样的——有新意都能让我觉得兴奋。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图片9

起层状态比较好,热乎乎的正是硬道理,2张大饼,9块钱呢。

图片10

老大的盘子啦,两个人吃过后剩了一大半,锅包里脊,花了36块啊。

上桌才发现,颜色是如此的好,以前别人的哈尔滨美食攻略中见到过类似的图片,可以没有想到会这么的好看,这么的诱人啊。

图片16

在朝鲜屯吃的朝鲜打糕,在老家真心没有见过这玩意儿。

这家奇滋豆味的菜很特别,都是用豆制品做的。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图片17

这个叫做鱼子酱豆腐。

到了哈尔滨,自然要吃地道的哈尔滨美食,这里的饮食派别分三种:一,东北菜,锅包肉啊,猪肉炖粉条什么的;第二,朝鲜菜,韩国料理;第三,俄式西餐。 当然还有一些小吃啊什么的。哈尔滨美食地图(参照了其他网友的一些哈尔滨美食攻略中的信息)。

东北菜推荐:

老昌春饼:中央大街上,特色:春饼。尤其推荐卷土豆丝和香辣肉丝的。人均消费30元这样。

薛府一品酱骨:通达街,这条街是中央大街旁边的街道,和中央大街平行。这里绝对人气够旺,特色:酱骨棒。人均消费50这样。

吴记酱骨炖菜馆:有很多家店。东北菜这里做得很地道。骨棒和土豆泥,家常凉菜是最经常点的。人均50。

老昌春饼:

对于我这样对春饼从来不感冒的人都会觉得这家味道不错,所以真的是极力推荐!!因为是连锁店,在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还有果戈里大街等等许多地方有分店~

特色推荐:春饼、 筋饼、 嫩炒鸡蛋、土豆丝、香辣肉丝、 京酱肉丝、鱼香肉丝、熏肉、酸黄瓜炒肉丝、香椿炒蛋。

俄式饭店:哈尔滨有两家非常正宗的俄式饭店,华梅西餐厅和波特曼西餐厅。 华梅位于中央大街中部位置,里面的装潢非常有俄式风格,高高的穹顶。大家去必吃的菜有,罐虾,罐羊,大马哈鱼子,奶油蘑菇,手把羊排,红汤,面包。全国肯定是没有再比哈尔滨的华梅再正宗的俄罗斯菜。

波特曼在距离华梅不远的八道街有一家,比较新的饭店,装修也是俄式的,

哈尔滨美食攻略和我一起感受哈尔滨挡不住的美食诱惑

比华梅新一

些。

日式餐厅:哈尔滨只有这一家日餐厅,在开发区汉水路上,名叫铃兰日本料理。

韩国(朝鲜)菜推荐:

萨拉伯尔:在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侧面。据说哈尔滨最高级的韩国餐厅,烤牛排很好吃~~~~服务不错,就是消费贵了点,一个人一百吧。

高丽园(花圃店):中央大街往江边走到头往右拐就能发现,有自助和零点两种。自助77元一人,东西还算多,挺值的。

海鲜类:在西大直街上,新添了一家海鲜酒楼,叫“万福龙海鲜”,相当的有气派,建筑风格在哈市首屈一指,在里面用餐,可以整个西大直街的美景!做的才也是很有味道!如果各位有时间可以试一试!

快乐窗咖啡屋:南岗区木工街2号

就在哈工大对面,百脑汇后边的小街上。一家在大众点评网还有伊周杂志热捧的咖啡店,主要对于爱咖啡的人来说有无穷的吸引力。

主要经营美式餐点,三明治、芝士蛋糕、牛排潜艇堡还有苹果肉桂茶都是很好吃的。

买特产:

我感觉最有代表性还是南岗秋林商厦(有点像大商的感觉但是服务态度却远远没有哈尔滨人好,也许是他们不温不火的城市性格有关系吧!)

特色有:哈尔滨红肠,大列巴,还有格瓦斯(一种很好喝的面包水制作的碳酸饮料,甜甜的,很香)。在南岗区东大街319号秋林公司B1楼,但是真正的哈尔滨人买红肠还是会去买商委红肠,在道外区道外红旗大街514号(黑龙江工程学院对面),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吧,每天只生产200斤的红肠成了畅销货~据说味道也没有好到不行,主要看个人口味了。

火锅是哈尔滨很有特色的东西。尽管火锅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吃过的人,都觉得哈尔滨的羊肉是最好吃的。宽城街大福源对面的富都,那地方一到晚上人满为患。不要鸳鸯锅,只要清锅,要两盘肥一些的羊肉,一盘青菜,一盘豆腐,一盘粉丝,一盘午餐肉,吃到你撑的走不动。香坊菜艺街的也可以,环境稍微差一点,不过味道是一样的,服务也不错。

像去环境好一点的地方吃,文昌街上的顺峰肥牛不错,不过稍微贵一点。

文昌街原来被称为肥牛一条街,前几年哈尔滨流行吃肥牛,据说一年要砍倒几万头牛。

肥牛也不错,顺峰的肥牛确实好吃,薄薄的,下到开锅里几下子就烫熟了,蘸着肥牛汁,非常香甜的感觉。顺峰的一种蟹腿,特别大的一个,吃起来很爽。

烧烤涮、麻辣烫类:哈尔滨好吃的羊肉串店挺多,最有名的应该是160吧?160是24小时营业的,160出名的是涮毛肚,还可以要蘑菇干豆腐海带什么的,麻辣鲜香,问道真的很好。

其它的在南岗平公街,有一条街的烧烤。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家叫汉斯啤酒坊的,他们家开发区的店也有烧烤。不过这家烧烤一般,啤酒可是一大特色,大家应该知道哈尔滨人喝啤酒是出了名的,这家的啤酒是现酿的,非常的醇美甘爽。分大麦,小麦,黑麦,还出了一种水果啤酒,喜欢喝啤酒的旅游不妨来这里走一遭。

注意事项:

前往哈尔滨旅游,特别是南方游客,多数会担心当地的气候,害怕零下几十度的天气,自己的身体无法承受,其实哈尔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只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寒冷绝对不是影响游客行程的因素。冬季来哈主要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1、我国冬季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游客可在到哈尔滨后,在当地购买羽绒衣裤、羊毛衣裤等御寒衣物,这样做不但价格便宜、厚实耐寒,而且可以减轻出行时的行李负担。但购买时,建议游客尽量不要选择白色系的,冬天的哈尔滨到处冰雪,身穿白衣,不容易被远处的游人或车辆发现,滑雪时也容易出现碰撞。

2、冬季来哈尔滨,赏冰灯、滑雪是一定要的,所以帽子、围巾、手套是必备用品,一定要准备好。

3、在零下几十度的哈尔滨,任何器械都要注意饱暖,比如相机、手机、mp3、psp等都要格外小心,户外慎用。

4、北方的冬天普遍干燥,哈尔滨也不例外。皮肤、嘴唇容易干裂,应事先配备护肤品,尤其是润唇膏和护手霜。

5、哈尔滨有两个美食集中地:中央大街和开发区的黄河路,那里菜的份量通常比较大,游客点菜酌情,尽量不要浪费,而且东北菜,尤其是冬天的东北菜以炖菜为主,不太方便打包携带。

6、如果有幸到当地人家中做客,可以试着在火炕上用餐,非常有意思,但如果夜宿火炕,没睡过的人会比较容易“上火”,早起可能会有喉咙疼,口干等现象,这些可以通过多喝水,多吃水果,睡炕时尽量睡炕梢等方法解决。

中国没有哪座城市能够比它更具有异域色彩了,我深深的爱上了这里,也许来此一游的很多朋友们会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哈市,那里的冬天彩灯与冰雕随处可见,那里的冰灯不会粘舌头,那里的公交车上都带一个移动的暖气,那里的美食让人百吃不厌,那里一切的一切,让人心生留恋。

 

第二篇:美食的诱惑

美食的诱惑

美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身心的向往。

在一切有人类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千差万别,社会物质文明的程度可以参差不同,但是人们对美食的欲望总是共同的,人们对美食的兴趣总是相似的,人们品味美食得到的愉悦总是一致的。

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从本质上看,是生命的需要,是趋利避害、保存和繁衍生命的需要。

这样看来,人们追求味觉的愉悦,是一种十分健康和正常的要求。

对于饮食与快适、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古代早就有“君子以饮食宴乐”、“君子有酒,嘉宾设燕以乐”的记载。大自然的美景,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欣赏各种艺术,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一次美食的品尝活动,又何尝不能得到难以忘怀的身心愉悦呢!

美食对人的诱惑,是以主体的需要为前提的。这种需要,一方面是自然人的下意识的生理本能。美国哲学家杜威说:“各种需要,例如对新鲜空气或食物的需要,表明我们有所缺少,表明我们需要补充这种缺少,也就是通过建立至少暂时的平衡,以恢复协调。??然而这些常见的生物意义却不止于此,它们触及了经验中的美的根本问题。”

经验主义者的杜威在这里揭示了需要和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讲得更明确些,审美是以功利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从另一方面,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由需要产生审美意识这一点就更加无庸置疑了。

美食有时候显得非常宽容。不论是稀有的珍禽异兽,还是普通的五谷菜蔬;不论是制作精致的宫廷佳肴,还是寻常的民间食品,都可以成为味觉审美的对象。

美食有时候又表现得十分苛刻,即使集色香味形于一体的菜肴,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审美对象。

这是因为,美食的存在,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参与,它取决于主体的味觉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受到审美趣味的制约。

人的味觉审美能力,首先是由相应的对象的存在产生的。从漫长的历史发展来看,味觉审美能力是主体对食物的适应和选择,是一种机体化了的历史积淀,最后就以一种本能或潜意识的形态出现。

其次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人的五官是一种信息编码器,某种感受能力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信息编码器的精确化过程。因此人们日常的饮食活动,包括童年的饮食实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味觉审美能力的强弱和差异。

第三,味觉审美能力还来自审美感情。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趣”和“味”是相连的。“趣”的奥秘在于会心,也就是说,审美感情直接影响审美能力。

总之,美食对人的诱惑,人的味觉审美能力,都不是抽象的超验的产物,也不是动物的本能,它是一种与人类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密切交织在一起的能力。

二 审美的源渊

从人类美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类今天的审美实践来看,人的味觉审美活动应当先于其它审美,说味觉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渊是并不夸张的。 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等创造活动,归根结蒂,无非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美好,都是为了不断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而饮食则是衡量生存质量的重要要素。在任何时候,人类的饮食活动都应该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从上述的前提出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社会的饮食活动。原始人首先面临的是饥饿,首先要解决的是食物。饮食的满足应该是原始人最美好的感觉和享受。在这个基础上原始人才有可能产生其它方面的美意识。

人类的进化过程,与饮食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不难想像,在人的各种器官和感觉的进化中,味觉的进化必然是首位的,否则,人类就无法通过食物来源的改观,促使自身的进化。恩格斯曾把人类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食物来源的扩大和动物蛋白摄入量的增加。因此我们不妨可以推断,食物的变化必然促使人的味觉感官的进一步发展,使味觉得以较早产生愉快的感觉和审美的意识。

由此可见,在饮食活动中追寻快乐的满足,对一切人来说,它的意义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深远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这里的“食”,不管是不是美食,至少它同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愉快,是其它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没有饮食活动,便没有人类的文化,便没有人类的一切文明。

正是从饮食的这一至高无上的特点出发,从味觉的愉悦感出发,我们的祖先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可以概括为“美”的感受,创造了“美”的概念,并且以这一概念来涵盖性质相似的所有非味觉感受。

根据《说文》,“美”字“从羊从大”,本义为“甘”。“美”字的结构是“羊”和“大”的组合。显然,它表达了中国古代人对“羊大”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受并不来自羊的体形的肥硕,毛皮的柔软,或者羊的姿态的美观,而仅仅限于对羊的味觉上的感受。这从“美”的本义是“甘”可得到证明。而“甘”又是什么呢,“甘”者,“从口含一”也;也就是说,口含食物,或用口去尝食物,可以产生“甘”。饶有趣味(又是一个味字)的是,与“甘”有关、由“甘”组成的几乎所有的词汇,都属于味觉的专利。如甜、甘露、甘蔗、甘美等。由这种味觉的感受引伸开去,中国文字中的“甘”又同时有“悦”、“乐”、“快”的意思。因此,我们把“美”的最初的本义,理解为味觉的快感,不能算牵强附会。

无独有偶的是,不仅中国古代的美意识来源于味觉活动,而且在西方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英语中的美(dainty),同时有“美”和“美味”的意思。法语中的“美味”,同样有“愉快”的含义。此外,英语和德语中的“美味”一词,都是从拉丁语“喜悦”和“迷人”而来的。

这样看来,“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意识,即味觉审美意识,无疑成了人类其它审美的先河。对味觉审美的崇拜,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泉。

随着人类审美对象和领域的不断扩大,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美的世界,愈来愈绚丽多采。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不论对自然美还是生活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人们仍长期延用味觉审美的用语来进行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人们常常以“味道”、“滋味”、“回味”、“韵味”等词汇来评价几乎所有的非味觉审美,即使对极富哲理色彩的美,逻辑的美,也不例外。这样,所有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感受,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味”;最终都可以在味觉审美──审美的母体那里找到同一的本源和归宿。

这种“滋味”说的美学观,在东西方都是存在的。这种积淀在人类语言和文字中的“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的审美活动对远古审美之母的眷恋,还是出于对味觉审美体验的情不自禁的流露呢!

当审美对象跃动的生命节律,与我们内部的生命脉搏相谐调时,当美的结构要素与我们在味觉审美中建立的美感结构相一致时,当生命的甜酸苦辣与味觉感受中的甜酸苦辣产生某种隐蔽的对应时,“滋味”、“品味”、“回味”诸说的出现,也许是十分自然的。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审美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美感的产生,总是与人类的生命活力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美的感受,我们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力量;而生命的充实和活力,又让我们感到一种深切的愉快和动人的美。怯懦的眼睛不可能发现美,衰退的舌蕾无法品尝美,一个缺乏生命活力和欲望的人,缺少“生气灌注”的人,是很难进入到审美境界中去的。而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就是对味觉审美的兴趣和需求。

三 中国古代的味觉审美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烹饪大国。几千年来,在烹饪和饮食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揉进了各种艺术的要素,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观。

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饮食活动具有更多的审美性质,这同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是分不开的。《庄子.至乐》中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从官能的美感中去寻求生命的充实感,去领悟人生的意义,当然不会放过味觉审美这个重要的审美领域。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吃”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光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且更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同时把饮食活动的内涵进行了各种引伸,例如,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各种大事,都离不开宴请;人际交往、感情联络,也常把吃作为重要的方式;甚至把管理国家大事,也类比为“调和鼎鼐”。 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活动和味觉审美的看重,与西方文化侧重于两性关系,较多注重两性关系中的审美,可以说相映成趣,殊途同归。它们从人类本能的不同两极,表达了相同的心理:尽力把人类的生理欲望,升华到审美的高度。

浩如烟海的古籍表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并贯穿于整个烹饪和饮食的发展历史。在此,我们不妨作一个挂一漏万的简单回顾。

《诗经》的《小雅.鱼丽》,曾对当时贵族的宴饮,作了极为形象的描绘:

?? ??

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

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

维其时矣。

请看,宴会上的食品多么丰富,肴馔的味道多么佳美,各种品种搭配得又是多么合适,而且都是时令佳品。这何止是就餐,而且是美的享受啊!

《小雅.南有嘉鱼》则更为具体地描写了盛筵的情景:

南有嘉鱼,

蒸然罩罩。

君子有酒,

嘉宾式燕以乐。

一部《诗经》,有关美食品味方面的描写,居然不下百处。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味觉审美看作生活乐趣的重要部分了。

在《论语》中,孔子也没有忽视味觉审美的地位。除了人所共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外,他还提出不少关于美食的要求。如:“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等。这些论述虽然比较粗略,但却差不多概括了现代烹饪的基本要求。

孔子之后的孟子,在饮食方面同样有不少精辟的审美意识的见解。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孟子这段话对味觉审美的生理和心理差异作了很好的说明。孟子还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道理十分简单,鱼是常见的烹饪原料,而熊掌毕竟是不可多得的珍馔异品,取稀有的佳味而舍常味,这不是颇有一点审美的选择么!

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同样也没有贬低饮食。“甘其食”是他的饮食观。他还说,“乐与饵,过客上。”音乐与美食,使过路的客人为之止步。把音乐与美食相提并论,可见美食的地位了。老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味令人口爽。”过多的饮食美味,反而会使人不知味,失去味觉美感。至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格言,把烹饪从美学提高到哲学的高度了。

在先秦时代的饮食记载中,最早的一份食单见于《楚辞》《招魂》一节。这份详尽的古代食单,不仅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佳肴美馔,而且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动人心魄的饮食美感。遗憾的是这段华美的古文字无法用电脑打出,只得将译文叙述如下:

“宗族相聚举行祭祀,有许多种类的食物。精细的米麦,参杂着黄梁。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肥牛的蹄筋,炖得又烂又香。酸味苦味相互调和,呈上吴国的羹汤。清炖甲鱼,火炮羔羊,调味料还有糖汁。醋熟烹天鹅肉,#7@j做肉粥,煎炸鸿与鸽。还有红烧龟肉和卤鸡,滋味浓烈不伤口。各色点心甜又脆,蜜糕糖饼味道香。美酒如蜜,斟满了酒杯。撇开酒糟取出春酒,酒味醇厚又清又凉。豪华的酒具已经摆开,如玉的美酒待你品尝。回来吧,返回你的故乡,人们尊敬你对你无妨。

许多精细的谷物,用菰米来做饭。食物放满了桌子,香味扑鼻诱人。肥嫩的黄莺鹁鸠天鹅肉,伴和着鲜美的豺肉汤。魂啊,回来吧! 美馔佳肴任你品尝。鲜美的大龟、肥嫩的鸡,再加上楚国的乳浆。剁碎的猪肉,苦味的狗肉,掺上切细的苴菝。吴国做的酸菜,浓淡正恰当。魂啊,回来吧! 任你选择哪样。烤乌鸦,蒸野鸭,氽的鹌鹑肉放在桌上。油煎鱼,雀肉羹,如此佳肴爽人口。魂啊,回来吧! 味美的请你先尝。四缸醇酒已经成熟,其味纯正不刺喉咙。酒味清香最宜冷饮,奴仆难以上口。吴国的白谷酒,掺入楚国的清酒。魂啊,回来吧! 酒味醇和不要害怕。”

上述文字记述的虽然是招魂的祭祀排场,但古时讲究饮食审美的趣味从中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虽然未曾有过专门探讨味觉审美的典籍,但在大量的饮食诗文中,都涉及到对味觉审美的看法。

如清代《养小录》中提出,“本然者淡也,淡则真。”美味在于食物的本味,只有本味才是真味。这种崇尚自然的味觉审美观,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其渐近自然也。”李渔还认为,“蔬食”为“至鲜至美之物。”这些都反映了较高的味觉审美水平。关于饮食的诗词,古代留下的更不计其数。最为出色的大概要推苏东坡和陆游等了。这里略举几例,从中可以窥到诗人味觉感受所达到的审美意境。 “江头千顷雪色芦,

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确春糍光似玉,

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

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

蓬头曳履君家去。”

──苏东坡:《豆粥诗》

“纤手搓来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

压匾佳人缠臂金。”

──苏东坡:《寒具诗》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苏东坡:《竹坡诗话》

“惟荠天所赐,

青青被陵冈。

珍美屏盐酪,

耿介凌雪霜。”

──陆游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描写美食佳肴的篇章几乎使人眼花缭乱。最出名的大概要推王熙凤给刘姥姥介绍“茄鲞”的做法了。书中写道:

“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干丁儿,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红楼梦》中的美食描写,反映了曹雪芹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味觉审美的深刻体验。饮食活动的审美品格,在书中大量的宴筵场面中达到了极致。

中国古代味觉审美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美食活动融工艺、雕刻、书法、绘画、园林、盆景、音乐、歌舞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升华为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美的意境。

四 永恒的审美形式

作为文化现象的审美,还是一种生命现象。

与生命的不可抗拒一样,审美也是不可抗拒的。与生命的不息躁动一样,审美永远跃动着、充溢着不息的活力。审美力,这是人类生命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表达。

在多彩的审美世界中,那些与生命的本源结合得最为密切、最能体现生命感性意义的审美形式,总是占有显著的地位。尼采说:“美在什么地方,在我必须以全意志去意欲的地方。”而人类最根本的意欲又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食欲和性欲了。 因此,味觉审美这一被人看作带有更多感性和功利性的审美活动,理应有着更重要的位置。

提出审美的生命力性质,并不是否认审美的精神层次、心灵层次。而只是说,审美并不局限于艺术沙龙,与生命最接近的味觉审美,恰恰是人人都能感受的最普遍的审美形式,而且也是一种永恒的审美形式。

1、人类生命意识中的审美化倾向,最大量地体现在味觉审美之中。

从根本上看,审美是人的生命欲望的合理满足,人生通过审美而获得意义。味觉审美的要求,则是最直接、最强烈地表达了这种欲望。味觉审美几乎平等地钟情于每一个生命个体: 人们一方面满足了生理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得到基本的愉悦。对于缺少其它审美活动的人来说,这种基本的愉悦是尤为珍贵的。

2、作为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味觉审美具有超越于其它审美的普遍性。

人类审美机制的形成,既不在于客观对象,也不是一种先验的能力。把对象和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个体经验的产物,又是历史的沉淀。

那么,经验又是从何而来呢? 尼采说:“一切经历物是长久延续着的。”经验来自人的经历。人们的生活经历各各不同,人们的审美经历同样各呈异态,由此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然而人们只有一种经历是共同的、相似的,这就是饮食的经历。也许人们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由于经历不同形成不同的趣味,但人们在味觉审美的经验方面,在追求味觉审美的欲望方面,总是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因此,唯有味觉审美,对人们才能最终摆脱主体不同经历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3、味觉审美采取的形式,与其它审美相比,是最为大众化的。

审美总是有条件的。一个缺少音乐修养的人,很难接受交响乐的美感;一个不懂书法艺术的人,对再好的书法作品也不会产生兴趣;文盲不可能读小说;舞盲当然也不会欣赏舞蹈,等等。即使对极为普通的自然美,有些人也往往视而不见。因此,一个人进入审美状态的条件,有时候是十分苛刻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可是当我们把眼光移到味觉审美的领域,情况就起了变化。在这里,审美的种种条件几乎不再存在,审美的个体差异虽然没有消除,但差距缩小了。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以至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以及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爱好等等都不同的人,在味觉审美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很容易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感受。嗜痂成癖的人,毕竟属于病态的例外。

味觉审美的普遍性,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鸿沟。美食,成了全人类不需翻译的世界语言。味觉审美的大众化形式,使它成为人类最为普遍的审美活动。

4、味觉审美具有永恒性。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各种审美形式都处于不断的萌生、形成、发展和演变之中,都有它的兴盛和衰落。然而在世界上也有万古不变的审美对象,这就是美食。美食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美食本身总是长存不衰的,具有永久的魅力。

是生命的永恒性,决定了味觉审美的永恒性;是生命的普遍性,决定了味觉审美的普遍性。只要生命之树长青,味觉审美就永远不会衰亡。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具有从生理走向心理的过程特点。人的感官,不仅是接受外界信息的中介,而且也是审美的起端。

不同的审美活动,所使用的感官是不同的,或者说有着不同的侧重。味觉审美依靠的主要是味觉、嗅觉和触觉。为了叙述味觉审美的生理机制,我们首先要从味觉、嗅觉器官的结构谈起。

一 味觉感受器

1、味觉感受器的结构

人们对五官的认识,味觉最迟。十九世纪初期,著名生物学家贝尔才第一次发现,舌的味蕾是味觉的器官。19xx年,科学家才进一步证实,人的舌面上不同部位的味蕾掌管不同的滋味,才初步揭开了味觉感受器的构造。

舌头是感受味道的主要器官。舌上复盖着很多小的突出部位,即乳头,乳头有两种,一种不感受味道,只具有防滑的作用。另一种就是负责感受味道。每一个味觉乳头有一个或多个味蕾──真正的味觉感受器。味蕾不仅分布在舌头上,而且还分布在软硬腭以及口腔和咽喉的区域。因此我们吃食物时,除了舌头接受味道的刺激外,口腔的其它部位一直至咽喉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一般来说,儿童的味蕾分布较成人更广、更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的数目逐渐减少。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还会发现,味蕾有一个味孔与舌面相通,每个味觉细胞有一根味毛经味孔伸入口腔,与来自皮下神经丛的神经纤维相接。味蕾的这一构造,要求味觉的刺激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溶于水。只有带有滋味的液体物质,或者能够溶解于唾液的有滋味的物质,才能与味觉细胞的神经末梢接触从而产生兴奋或者抑制。一块糖,当它未曾与口腔内的唾液拌和时,我们无法感觉到它的甜,只有当它溶化于唾液中时,我们才能逐渐体味出它的味道。由此可以看出,唾液不仅是消化的媒介,而且也是味觉感觉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味觉感受器获得的刺激,沿着味觉神经传入大脑皮质内的有关部位,于是,大脑皮层就会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品味的初始阶段才告一段落。

2、味觉的属性及其刺激

我们从各种食物中感受到的千差万别的滋味,一般认为,是由四种基本的味组合成的。这基本味就是:咸、甜、苦、酸。

从味觉的分工来看,舌尖对甜味最为敏感,舌根对苦味最为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为敏感,舌的两侧中后部对酸味最为敏感。

从味觉对不同呈味物质的感受能力来看,也不是相同的。例如,人对苦味物质最敏感,溶液中有0.00005%的苦味物质就产生味感。这也许与原始人为了识别有毒物质而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关,是出于本能的选择。

甜味物质以蔗糖为例,要在溶液中达到5%才会被感知,醋酸需要达到0.0012%能感到酸味,咸味需要2%的食盐含量能感觉到。

除了味的感觉外,我们还常常会产生其它的味感。如涩感、粉末感、烧灼感、油腻感、粘稠感等等,这些感觉其实并不是依靠味蕾来获得的,而是借助于嗅觉、触觉来完成的。

3、味觉感受的变化

人们对味觉的感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上面所说的对各种滋味的感受,是最低的浓度,如超过一定的浓度,味感会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常有“咸得发苦”,“甜得发腻”、“鲜得发涩”等等说法。过了浓度的滋味会发生变异,这是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的。

温度对味感也会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味觉感受器对滋味的分辨力和敏锐程度,以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为佳,尤以30摄氏度最佳。

再如,滋味在不同情况下,会互为对比、相互转化和相互转换。互为对比:如15%的蔗糖与0.1%的食盐混和在一起,味觉感受就会产生比单纯的蔗糖溶液更甜的感觉。相互转化:糖、醋、盐的适当比例的混和,会产生酸甜的感觉。相互转换:对苦味适应后,白开水也会有甜味;甜的味道适应后,酸的味道会觉得更酸。

二 不可忽视的嗅觉器官

从生物演化来看,嗅觉是一种原始的感觉。人类的祖先借助嗅觉提供的信息,一方面可以搜索或者捕获用来作为食物的动植物;另一方面则可以防御和逃避野兽的袭击。如今,人类已不再需要像那些野生动物依靠嗅觉来维持生存,按照进化的原则,人类嗅觉的作用应该减弱,嗅觉可以退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嗅觉与人类的关系,比人们所设想和理解的要复杂得多。即使局限于饮食中与味觉感官的配合,嗅觉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据研究,人们享受各种食物和饮料的滋味,至少有80%来自于嗅觉,只有20%来自味觉。这一点也许出于人们的意料,但却为大量的饮食实践所证实。一旦失去或削弱了嗅觉的功能,人们就会觉得,再美味的佳肴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对于嗅觉的重要地位,恩格斯说过:

“嗅觉和味觉早已被认为是两种相近的同类的感觉,它们所感知的属性即使不是同一的,也是同类的。” 在此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费孝通先生有次品尝了江苏盐城的“藕粉丸子”后大为赞赏,他在撰文介绍时,特别强调了“藕粉丸子”的嗅觉美,这对于我们理解嗅觉的作用是颇有启发的。文中写道:

“桂花是传统和普通的调味香料。常吃的桂花圆子,其实只在煮米粉做成的丸子时,在汤里加一些晒干的桂花就得。可是藕粉丸子所用的桂花却是和在核心里的,要口嚼时才闻其香。这种感觉不从鼻孔外入,而由喉入鼻,变成了味的构成部分。”

从这里可以看出,食物的香气不仅可以从鼻孔而入,而且可以由喉进入鼻腔,由此组成味觉感受中的嗅觉美。不难想象,离开了这种嗅觉的感受,人们的味觉感受将会如何地大大逊色。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嗅觉感觉的生理机制。

1、嗅觉器官

嗅觉器官位于鼻腔。鼻腔的范围并不限于在面部突出的那一部分,鼻腔要往里延伸六、七厘米,与咽

喉上部相通。把鼻子分为左右两个鼻腔的隔板叫鼻中隔。从左右两个鼻腔的侧壁都有鼻甲向鼻中隔延伸。人的嗅觉器官在鼻子上部的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称为鼻裂的地方。在鼻裂壁上所复盖的粘膜中包含着嗅觉感受细胞。嗅细胞向外界的一端为嗅杆,嗅杆末端为嗅结,每个嗅结上有嗅毛。正是这些浸在粘液中的嗅毛,是接受有气味的分子的地方。

2、嗅觉的刺激

能够引起嗅觉的物质是千差万别的,但作为能够刺激嗅觉的物质又有着共同的特征。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挥发性。给嗅觉以刺激的前提,是必须存在能够飘逸在空气中的很小的微粒,只有当这些载有气味的微粒作用于嗅觉时,人才会有嗅觉感受获得。

一般的固体物质,除非在日常气温下能把分子释放到周围空气中去,否则是不能引起嗅觉的。液体的气味同样只有变成蒸汽后才能刺激嗅觉。因此,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气味,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蒸汽压力。如对于温度高的汤和菜,对刚刚揭开锅盖的菜肴,嗅觉感到的香气,就特别明显。

对于不能挥发的固体食物来说,其香气一般不在饮食之前就被感知,而在咀嚼之后才能通过喉部返回到鼻腔内后被感知,这也就是为什么干香一类的冷菜,在吃之前并没有什么香味,而吃时却会愈嚼愈香的缘故。

嗅刺激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可溶解性。有气味的物质在引起嗅觉前,必须被鼻粘膜所捕捉。这意味着物质的微粒进入了溶液,也就是必须溶于水,或溶于脂类。

3、影响嗅觉的因素

人的嗅觉是十分敏锐的,能够分辨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气味。然而,长时期接受同一种气味,会钝化嗅觉的感受力。“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是由于香气的减弱,而是嗅觉感受力的弱化。所以在味觉审美过程中,不同香气的菜肴食品,往往更能增强感受的强度,引起更强烈的快感。

人的嗅觉感受还制约于嗅觉记忆。我们常常把嗅觉得到的信息与贮存的嗅觉记忆相对照,唤起相似的美好体验。嗅觉是引起回忆的最重要的媒介。

三 从感觉到审美

人的味觉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味觉活动的长期实践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起来的。作为人体最先接触食物的部分,在反复的刺激中,逐步形成对食物化学性质的反映功能。食物化学性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味道。这就是味觉的感受能力。随着人类的进化,味觉感受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而进行食物的选择,而且增加了享受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在饮食的感受中同时得到愉悦。

从生存需要到享受美味,从生存目的、饱腹目的上升为审美目的,对于这种变化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长期的饮食实践,必然使人类的味觉感受器产生新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功能变化。人类今天的味蕾结构肯定不同于原始人的味蕾结构,人类今天的味觉敏感,同样也不同于原始人的水平。在追求美食和品尝美食的漫长过程中,人们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机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必然促使了味觉感受器的进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2、人类的饮食活动,虽然有生存和享受两方面的目的,但从本质上看,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来看,富有营养的食物总是鲜美的,也就是说审美的本源是实用,这在味觉审美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人类今天的食物范围是亿万年选择的结果,其所以适口、味美,所以能引起味觉的愉悦,无非是因为符合生存的目的。在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中,由于长时期从机体需要出发食用某类食物,就逐步形成了对该类食物的味觉美感。如果饮食的生存目的与美感目的相冲突,机体就会自行纠正和适应。因此,人类的味觉美感结构,从根本上说,是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形成的,与生存相悖的食物(即有害的食物),就不可能进入味觉美感结构。

3、在饮食中,从感觉到审美的历史进程是漫长的,也是复杂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味感与美学意义上的美感,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是交融在一起的。其具体的方式和特点,我们将在下一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