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孩子的生存力 读后感 爱凡杰学校段志静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走进生活,学会生存!

---《教出孩子的生存力》读书心得

《教出孩子的生存力》是自然教育中的经典名著,书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十分贴近现代教育理念。作者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户外教育家,他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户外度过,不遗余力地向人们展示着自然的惊奇之处。如今,柯内尔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教育家之一。

《教出孩子的生存力》描述了很多游戏实施开展的注意事项和过程。作者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五种感官器官认识周围的动植物,并从中了解任何生物在自然界中均有其生存的权利,进而发现内在的自我,获得坚强的意志,从而懂得生命的意义,开启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每位阅读者细细分享与回味。 初次打开《教出孩子的生存力》,最为吸引人的是那一幅幅静谧、享受而又充满力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插图,每一副都重重地击打着沉浮的心绪。回走在文章里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更是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学员的负责。爱,充溢着领队的点点滴滴指导的细节中;爱,引领着领队和队友们更好的挖掘自我的潜力;爱,让彼此的隔阂转化为信任与提升。流水教学法便是最好的体现:

第一阶段---唤醒热忱 暖身活动

让每个人产生浓厚兴趣与敏感度以汲取有益的体验。

第二阶段---集中注意力

在热忱阶段精神轻松,兴致高昂时,藉助使人平心静气和意志集中的引导以导入专心学习。 使能全神贯注于所观察的对象,如此对自然必有一番深刻的认识。

第三阶段---直接经验

在专注的时候,五官自然敏锐,眼见、耳闻、触摸、鼻嗅都会更清晰,与自

然的直接交流力量也更强。对生态保育也更具使命感。

第四阶段---分享启示 在第三阶段结束后,大家心胸豁然开朗,对自然、保育、生态上的崇高理念都可接受了。 此时可彼此交换心得,加强队员自我探索的信心,及团队的向心力。

整个过程由第一阶段自然平和地过渡到第四阶段。运用得当,这套教学法会让学生沉迷在自然生态丰富的地点,甚至遗忘了时间的消逝,充分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神奇,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可以有很多种,在时代的催化下,在现代社会中,给孩子十栋房子,给孩子千万存款,不如教学孩子生存的能力。因在这个艰难、残酷的世界,生存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挑战。为此,联合国发出了“学会生存”的倡议。而这一点在新课标也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我校“一三五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恰恰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作为时时和学生在一起的一线教师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激发热忱

“教育”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引出”。教师要唤醒学生内心对学习的喜爱和信心,首先教师的内心必须要有爱和信心。教师要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就需要从内心深处感化并激励学生。一师一世界,敬请教师谨记你眼中现在的后进生可能就是未来的爱迪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唯此,你才会给予学生进步的信心。

三(2)的李明明同学性格内向,学习成绩排在班级最后。但你会发现李明明的作业虽不完整但很整齐,在英语课堂中,你对明明的提问,明明都在努力地解决着。教师对每位学生每节课不少于三次眼神或是提问,让学生切实感到,教师在关注我,没有放弃我。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班级认可度就会有较大程度的提

升,进而很快地促进学习心态的调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期末的时候,明明的成绩已经提升了3倍。孩子的脸上多了自信的笑容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挖掘每个人学习的潜力,同时接受学生目前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朝目标靠近。

尽力包容、接受他人,忽略他们所犯的非人格错误,。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和距离。在我们学会更加关爱和理解他人的同时,他人也会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时,他们也就更容易接受改变,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

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只有接受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并让学生相信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为他们着想,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只有了解和理解学生,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样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所处的状况,并适时调整学习情境,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当我们能帮助别人挖掘内心深处的感受时,我们便能更好地与他们交心。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我们扮演的实际是一个侦探的角色。唯此,学生才能更好地发现知识中的问题,并能很好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逐步获得学习的生存能力。

六年级的彭从正、胡恒通和黄欣这类同学,因学习基础和心态很好,他们最需要的是目标的确定和不断提升的挑战。而柏天烨、李恒和宋日航这类学生就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将自己的心态沉稳下来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宋朝彬、耿树人这类学生就要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到自我的认可和自信力。

让我们踏踏实实做好侦探的角色,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我们稳稳当当做好舵手的角色,昂扬地引领每个学生扬帆起航;让我们快快乐乐地做好陪读的角色,潜移默化中点醒渴求成功的宇宙!

 

第二篇:《以学定教》读后感

《以学定教》的读后感

高二级 恩醒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理念之一,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认为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和充分的预设是备课的重要原则,即让新的学习在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中生发。但真正走进课堂现场时,教师却容易忽视学生已建立起来的生活经验这一基础性课程资源。预设的方案永远不能穷尽人的意识与行动的再生性。本文试图从青春期学生特殊性出发,掌握教学中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之间的互补,共生,重组推新关系。让学生的经验在语文这个舞台上得以灵动展现。

一、“以学定教”的背景和探索学生已有经验探索的重要意义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理念之一。现代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去认识世界并建构对世界的认识的;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学生认知机制与其置身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的自然世界与文化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心灵的自我反思,或者说自我建构。学生自身就是知识的创造者。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空、父母兄妹、同学朋友、生活遭遇、社会活动、政治事件、科学发明、高科技家用产品??等等,这一切活生生的经验世界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这就意味着,课程内容必须让学生心灵与其生活世界直接碰撞,让他们际遇与“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相矛盾的事物,从而点燃他们的问题火花,引发他们探究的冲动,并从中获得经验,产生反思,建构知识。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探索之本。

以奈瑟的认知加工理论、维里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和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构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因此,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意义,就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辑,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是建构知识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学习、探索之本。 实际上,在学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用自己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来探究这个世界,即使他们自发的探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但经过多年的自发探究,却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具有一定解释力的个人见解、观点、想法和认识。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多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教师,我们要珍惜他们的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建构他们对世界新认识的起点,是他们继续学习、探求之本。

如果让他们亲自尝试用已有经验解决身边问题,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现实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建构新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活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格的自主学习。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获得的新知识,他们常常半信半疑,在后继的思维中则仍旧按照自己原有的经验来解释新事物。这就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常说的“课堂全对课后全错、今天会做明天乱做”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抓住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种种联系,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知识结构发生作用,擦出火花,碰撞出创新思维之光。

二、教学中的已有经验探索的实施:

1、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离开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整个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基本丧失,最终导致学生不爱学、不会学的现象。

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进一步重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确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是为学服务的。这也就意味着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地位和不容侵犯的师道尊严将不复存在。由此将衍生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过程将被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全新教学过程所取代。教师支配者、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和“平等中的首席”,

此外,围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还必须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这些全新的角色,有待广大教师去探索,去适应。

2、以学习为导向,转变教师行为。

应试教育环境下,所有教学活动都以考试为导向,以分数为导向,教是为了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学生想学的不一定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围绕考试即定的教学内容,不管学生怎么学多少人真正爱学、会学和学会。教师的教成为关注的唯一对象。评一堂课看的是教师的“表演”,学生的“配合”只是点缀。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是否精美,教学情感是否感人,教学条理是否清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当作是评课的要素。这种只关注考与教的教学是功利性的不健全的教学。

新课改把关注点转向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学习过程,重点是怎么学,而不是学会什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即使有精彩“表演”,也不一定是一堂好课,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的过程等一系列学习行为而确定自己的教学速度、方法、重点等。那些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的进行操作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废止。而且,由于一系列教师新角色的确定,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行为方面还应有更多转变,如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和引导有困难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作经常性的反思,加强与其他教育者的合作等。

3、以学法为视点,转变教学重点。

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必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传统教学,知识传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要的是学生会学,学生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这种学习销蚀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成为最重要的生存本领。因此,新课改将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核心任务来抓。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就应当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法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不懈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是本次教改的核心任务。一位名人曾说过:“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有很多已经遗忘记,但在学习中形成的品质却终身受用。”学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求知,才是他的一生中取之不尽的财富。

4、以学案定教案,转变备课方式。

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框架,以教材为窠臼,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参为权威。教师眼中只有学科、教材、知识、教参,却无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在备课时的关注点自然游离于学生之外,而视教参、知识体系等为法宝,把整个教学过程分分秒秒、天衣无缝地按自己的意志设计好。定出教案,然后让学生循规蹈距、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完成教学设计。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主动的人,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习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随堂机智。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再现教材,而是用好教材。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单一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欣赏的话题。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新要求新状况的出现而不断改进和调整。不能完全按照事先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除了对教材的把握,教师还应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案的设计也应有创新有弹性,如可以在教案中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设计“学前分析”或“课内外链接”“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板书也许让学生来写,课堂总结也许由学生做,教案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路线图。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将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