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座心得体会 (1)

听李凤超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涉足政治课教学不久的老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李老师的讲座使我收益了很多。下面仅就李老师的讲座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1、课堂举例中的偏离目标

思想品德课从选取材料上来看都应该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的,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直白无力地说大道理。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说说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样就把课堂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甚至是不得不说。而偏离目标的案例,只能起到哗众取宠的目的,这一点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杜绝。

2、对于常见的课堂举例的走马灯的现象

走马灯的错误我也常常再犯,我们知道,政治课教学中引用的案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案例罗列过多,使学生记忆的只有故事本身,而这节课所要理解的道理,升华的理论在学生头脑中不留痕迹。另外,分析案例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思边议点燃思维的火花,由学生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中心,逐步引领学生去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3、课堂案例讨论中的置之不理

李老师谈到的这个现象,在我们政治课堂存在的也是很普遍的,这就需要政治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有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所以,李老师的讲座是我们指路的航标,非常感谢她辛苦付出。

李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入脑入心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改进,不断地提高。

 

第二篇:听讲座有感

听讲座有感

成老是专家,是学者。他学识渊博,过目不忘。在讲座的时候游刃有余的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从季羡林老先生被授予“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当时就感叹,他怎么能记得这么熟?)解释到于丹所讲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并告诉我们,这三句话的意思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智者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听到这里,我就觉得成老就是一位智者。

后来又说了读《读者》的文章,我也爱读《读者》,也就跟着欣欣然起来,可是我发现,成老读书跟我们不一样,我只记住大致内容,感叹一些问章揭示的思想,当时激起心灵的一点点涟漪,可是成老却能记住细节,而且能深刻挖掘其中的道理。听他娓娓道来时,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成老知识面之广也是让人惊叹的,作为一个专家,他连体育盛事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先生的诗,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

的故事,还有希腊国家名字的由来都清楚地了解。不禁感叹,他究竟读了多少本书啊?

其实,成老的报告精彩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层次分明的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台阶:年轻的活力 ;认识自己;做智慧型教师。事例夹在其中,美文信手拈来,讨论自然而然……没有讲者的高高在上,也没有听者的沉闷呆滞,时间就是那样悄悄地,悄悄地溜走了。 在场的老师原本有很多疑问,准备在提问环节向成老请教的,但由于讲座令在场的各位茅塞顿开,很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于是,大家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开卷有益,读书毕竟有所学习,有所汲取。有时,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话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