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读后感

(英勇的游击队员)

最早知道格瓦拉是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如果你30岁以后还在看切·格瓦拉,那你就是一个不择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当时就很好奇,赶紧去找了一本他的传记——《切·格瓦拉: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来读。

该书作者雷希纳多?乌斯塔里斯,是多年居住在巴西的玻利维亚人,医生兼记者。在切被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操纵的玻利维亚军方枪杀后,作者近距离目睹了格瓦拉被枪杀后不久的尸体。在书中,作者从格瓦拉在阿根廷的童年讲到他的哮喘病及其数次美洲旅行,从他同劳尔?卡斯特罗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之间的友谊讲到他在马埃斯特拉山的战斗,再从他到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战讲到他被杀害,甚至披露了作者因披露格瓦拉被谋杀这一事实而至今被迫流亡巴西的全过程。书中着墨最多之处,是格瓦拉对智利矿工、秘鲁和危地马拉疯人院病人、墨西哥及马埃斯特拉山区农民的爱与奉献,表现了切的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对广大人民无私爱。为写作该书,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走访了无数同切?格瓦拉的英雄业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人,甚至掌握了大量玻利维亚军方机密文件,书中还收录了极其珍贵的照片,特别是切在拉伊格拉小学里死后的照片,

切格瓦拉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读后感

照片展示

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

切就是革命、乌托邦和青春的同义词。19xx年5月29日,法国学生高举切?格瓦拉肖像,高喊着“切!切!切!”在巴黎大街上进军。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称许格瓦拉是“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时代》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阿尔贝托·科尔达为他拍摄的命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被美誉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

“真正先进的革命者,是痛苦而又伟大的”“请允许我告诉你,哪怕受到被人嘲笑的危险,真正引导革命者前进的,是那强烈的爱啊!”在乌拉圭的《前进》周刊上发表的一篇长文中,切曾这样形容“革命者”。切也像自己所说的一样,用自己最真诚的爱去拥抱被贫困与苦难所压迫的人民。他怀着史诗般宏伟的梦想——用武装革命把拉美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彻底结束贫困,不公正和民族主义!他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出来,怀着炽热的爱去拥抱革命,在古巴,在刚果,在玻利维亚,为了梦想他用狂热的革命信仰与极端的忠诚去鞭策自己,将枪口指向了阻止他前进的一切。更让我们实在难以想象的是,这位优秀的游击战士,一直被严重哮喘折磨地死去活来,却依旧坚持革命。

切不是传说中的英雄,他没有亚瑟王那不朽之剑鞘以保其不死,也没有断纹剑以一当千。他用血肉之躯在捍卫自己的信仰,并最终为了理想而壮烈牺牲。伴随着响彻玻利维亚的一声枪响,切倒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切就像一只涅槃的凤凰,这39年所承受的痛苦只是他由凡入圣的一个仪式,从此切永远年轻,永远39岁。就像那张无人不知的照片——《英勇的游击队员》那样,头戴标志性的贝雷帽的切,永远叛逆,永远反抗,永远怀着坚定的决心用正义且坚毅的眼神出现在人们面前。

“切——他们从来不想让你活着”这句用潦草的字迹写在切被秘密埋葬着的玻利维亚一个小镇公用电话亭旁那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或许最能代表切·格瓦拉对世界的影响。在被秘密埋葬了30年后,切的尸骨被人们从地下两米深的土地挖出来时,切跨着漫漫时空仿佛再一次来到了人们眼前,70年代那句响彻古巴的宣传语似乎成真了“切一直活着!”。

有时会觉得切很傻,古巴革命成功后明明可以享受革命的果实,在古巴担任政府要员,却放弃一切,隐姓埋名独自跑到玻利维亚继续革命,最终战死他乡。

但他若不这么做,他就不是切·格瓦拉了。切曾经说过: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药救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世界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傻子,去做那些我们眼中完全不可能的事,才有了一次次那些被我们称作奇迹的发生,才有了世界的不断进步。

虽然切离开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他身后,整个美洲人民、全世界的许多青年人都受到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召唤,以他为榜样,把这种宝贵的精神延续下去。切所体现的理想从未过时,为那些仍相信希望就是力量的人提供勇气和动力。

 

第二篇: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老师推荐我看的,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

最近读了路遥的《人生》,其中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经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明白了只要选择了就不要后悔,明确方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书中讲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高加林的经历不正是应对了这句话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很满足。谁知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回到农村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充满对理想和生活的激情的他岂能安于现状呢?当机会再次来临时,他义无反顾的抓住机会,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员,但最终却被人告发,他又一次的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当他面对选择时,他义无反顾,并为了自己的选择而努力,虽然他最后又回到了农村,但我想他也会为了自己的选择努力拼搏。虽然人生事事都难料,但我们却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要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狂似醉,忘却了人生旅途中的荆棘。也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很漫长,在这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选择。《人生》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敢于面对选择,也让我明白了只要选择了就不能后悔,并要为了自己的选择而拼搏努力。想想我的生活经历,大学毕业后选择了青银。刚上班时,内心充满着好奇和对生活、理想的激情。转眼三年已经过去,周而复始、重复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迷茫和苦恼,我难道一辈子在这当一名收费员吗?特别是看着和自己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有了一番成绩,自己却还在原地停留着,我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那段时间我生活过得很散漫、工作也漫不经心,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是《人生》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与其后悔不如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我过得很充实,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进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要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我身边的好多同事,不都在工作中争先创优、奋勇前进吗?他们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工作,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有的被评为“先进个人”,成为各个基层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才,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坚定信心,在青银高速给我们提供的舞台上尽情发挥我们的潜力,为了青银高速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漫长的人生路,谁都无法保证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对的,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无论前方是鲜花盛开还是荆棘满布,只要勇敢去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