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博物馆有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代史纲要

观后感

军垦博物馆有感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 电 话: xxxxxx 任 课 教 师: xxx

20xx年 10 月 8 日

《参观军垦博物馆》

十一去拾了3天棉花,对兵团精神有了一些体会。才三天,我的身体就已经

疲惫不堪,我的意志就已经开始动摇。我甚至有了永远不要再摘棉花的念头。可是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想想,我们这点辛苦算得了什么。想想当年我们的前辈为了开垦这一块块良田留了多少汗水,花了多少心思,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他们为我们开垦了这么多良田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屯垦精神。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我意识到,重温兵团精神、军垦精神的必要性。于是十月六日我和几个同学

就去参观了一下军垦博物馆。此行我带着目的去的,我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新疆的军垦史,然后回来写一篇观后感。

大概十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了军垦博物馆门前。眼前的博物馆如此的恢弘壮

丽,感觉要比上次来的时候要大一些。我们从一楼慢慢吞吞地欣赏到二楼。刚进楼就被周围的徐栩栩如生的画面所感染,仿佛军垦的场面就在眼前。这里陈列的每一件器物都在沉睡,我怕自己咚咚的心跳声惊扰了他们甜美的梦境。老式的电话机、电报机、步枪、手枪、干尸、军垦第一犁、历任兵团领导人的照片。。。这就是“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度玉关”的王震将军吗?你看他美髯飘胸,伟岸的身躯,犹如山巅青松傲然挺立,爽朗的笑声像一声声春雷滚过天庭,这是陶峙岳将军吗,他的手轻轻抚过设计图纸,规划着在杳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新城——石河子市。各种实物、老照片、史料文字,利用声光电等特效手法结合多媒体、油画、微缩场景、雕塑、硅胶人物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兵团创建、发展的全过程,突出了创业的艰辛及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对兵团事业的支持与关心。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703平方米,目前展出的物品有5000多件,其中有29件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采用声、光、电效果,再现进疆人民解放军向荒原开战的大型半景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展示军垦历史,进行爱

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20xx年被评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改扩建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陈列面积3100平方米,集展览、会议、办公为一体,功能齐全。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以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史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博物馆。主要宗旨是大力弘扬新疆兵团几代军垦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军垦序曲;屯垦戍边、艰苦创业;荒原巨变、千秋伟业;奋起二次创业,再

造兵团辉煌;亲切关怀;前进中的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屯垦戍边七大部分。共展出实物800余件,图片300余幅。作为全国唯一的军垦博物馆,同时是军垦精神、军垦文化的展现和缩影。

新疆的发展伴随着新疆的屯垦史,两千多年前,新疆就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一部分。新疆的屯垦大概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一带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使用

旧石器——石叶对新疆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进行了生产。他们懂得使用火,并从事狩猎活动。可以说没有他们开的头,就没有后来欣欣向荣的屯垦史。

西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为了保证汉朝史节的安全和供给,汉朝政府在公元前105年

就开始派军队在眩雷屯田。西域都督府成立后,新疆就和中央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此屯垦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屯田的范围和人数迅速扩大,加上从中原引进过

来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史新疆的屯垦事业空前繁荣起来。

唐宋元明时期

唐朝是新疆屯垦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唐朝统一新疆后,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丝绸之路这条纽带把唐朝中央政府与新疆的沟通更加精密地联系起来。唐朝在西域的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仅安西镇屯田士卒即达3万人左右。这一时期,在农业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先进的冶铁技术为屯垦生产出了各种实用的工具。农民掌握了小麦与杂粮交替播种技术。经济作物除瓜果、葡萄外,还有棉花、大麻。

清朝时期

清朝出现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局面,清朝政府对新疆的管理力度也大大加强。清政府派了大量驻军在新疆的各个地方。后来,新疆发动了暴乱,曾国潘率清军奋力收复了新疆。面对新疆残破的社会局面,清朝政府为了解决驻防军民的栖身之所,各地驻军首次担负起了城镇建设的任务;为了解决新疆驻军及眷属的粮饷供应问题,节省经费开支,清政府在新疆大兴屯田。在新疆的历史上战争连绵不断,屯垦作为战争的后勤保障是极为重要的。

建设兵团时期

新疆建设兵团时期出现了新疆屯垦的鼎盛时期。

19xx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她有着独特的文化,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的60万石河子各族人民,来自五湖四海。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集“开拓性、群众性、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军垦文化特色。

新疆建设兵团组建于19xx年,承担着国家的屯垦戍边职责。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是国家计划单列单位,受中央政府的双重领导。

新疆建设兵团时期新疆屯垦(包括属于兵团管理的地方和不属于兵团管理的地方)的发展如日中天,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垦区人民怀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的宗旨,因地制宜地种植棉花、香梨、葡萄、番茄、枸杞等农作物。在政府的引导下,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技术并在全疆逐步推广。新疆的大部分企业高校也把服务新疆、建设新疆作为他们的责任。比如像石河子大学就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比如说我们石河子大学机电院就为新疆的农业机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今年就由石河子大学机电学院自主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台牵引式番茄收获机。像这样的贡献每年都有。

新疆许多城市,诸如石河子、克拉玛依等许多城市都是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生产。他们特别能吃苦,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他们开创了中国军队新的辉煌!

在新疆军垦博物馆,看到一张张记录着军垦战士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艰苦奋斗的图片,看到那一件件带着军垦战士血汗及斑斑泪迹的“文物”,看到兵团五十年发展成就,正如这个展览前言所说,“这里没有古迹名胜,这里没有青绿,这里是沉睡了数千年的大西域最后一片荒原。天山南北,军垦战士用双手开垦出来的一片片美丽的绿洲,共 产 党人用血与火铸造的一座生命丰碑。历史将

永远铭记,荒原变成绿洲,沙漠升起繁华,边境更加安宁,屯垦戍边、千秋功业;改天换地、历史伟绩。历史就是创造,希望正在这里。”看了展览,我对军垦战士为了新疆的繁荣和祖国边疆的安宁,贡献青春、贡献自己一生的奉献精神感到无比的敬佩。那些刀耕火种的场面和近似原始的生产工具,是我们共 产 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流血牺牲的真实写照,它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形成鲜明的对比。

各个时代的屯垦有各个时代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但它们也有共同的地方。屯垦使新疆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不再游离于新疆的各个地方。屯垦使新疆的驻军有充分的物资储备,能够随时应对突发战争。同时屯垦增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各种反对分裂新疆的活动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新疆军垦史是世界上罕见的人类向沙漠进军成功的伟大壮举。我们不能忘记这一伟大壮举背后无数兵团人。不能忘记我们伟大的新疆建设兵团。有首儿歌是这样描述他们的:

“不穿军装不带军衔,兵的性格从没有改变,自己吃苦奉献甘甜,留下方便带走困难。新疆多大兵团多大,荒原多宽兵团就有多宽,当兵吃粮兵团交粮,谁见过天下有这样的兵团。

不领军费永不复员,兵的责任从没有改变,建起乐园交给人民,换个地方从头再干。边境多长兵团多长,国土多宽兵团就多宽,一班岗站了几十年,谁见过天下有这样的兵团”

新疆军垦博物馆,向每一个参观者介绍了辉煌的新疆军垦史,宣扬了军屯垦精神。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精神;作为新疆高校的一名学生更应该立志为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农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运用先进技术发展新疆的农业。

参考文献:《新疆历史》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第二篇:参观兵团军垦博物馆有感

红 色 教 育

参观周总理纪念馆 、 兵团军垦博物馆有感

跟随公司的全体党员来到新疆兵团第一城——隔壁明珠石河子,怀着对第一代军垦人的无比敬仰,参观了周总理纪念馆、军垦博物馆。在周总理纪念馆,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高尚情操,为党为人民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精神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是周总理在一九六五年七月五日视察新疆石河子总场接见上海支边青年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之深刻。是啊,总理这句激励的话让当时很多支边青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军垦博物馆里展示了兵团近四十年广大军垦儿女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它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新疆军垦事业的一个窗口。同时也被联合国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在这样的一个繁华都市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野兽出没,芦苇丛生的戈壁荒滩,军垦人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在这里经过几代军垦战士的艰苦创业,变成了全疆文明的花园都市。 跟随博物馆讲解员,我们进入第一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图画,上面是各级领导人来到新疆视察的图片,大厅一侧的墙上悬挂新疆建设兵团14个师的见解,另一侧是巨型浮雕。六十年前,那支独一无二的部队开进新疆隔壁荒原,从此开始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军垦事业。他们体现的是军委一道命令,屯垦戍边的历史壮举就此开始。再往里面走就是生产建设初期那些我们曾见过或没见过的生

产用的工具,你见过用汽车零件制成的台灯吗?这是军垦人照亮人心的一盏明灯;你见过一件锦衣上有二百多个补丁吗?这是军垦人勤劳的见证;你见过用树枝做成的摇篮吗?这是军垦人用智慧、用双手博得了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也乐了。

老一辈军垦战士有着超凡脱俗的奉献精神。他们中有的放弃了回到遥远的家乡,有的忘记了家乡父母和亲人的模样,有的甚至耽误了结婚生子,青壮年时期的他们住着地窝子,一手拿坎土曼,一手拿枪,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当社会上一些人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时,当有的人渐渐淡忘了他们这些无私奉献的军垦战士时,他们依旧坚守着年轻时对王震司令员的承诺:把子孙后代献给祖国边疆的军垦事业。部分军垦战士的子女们仍然在风沙较大的边疆种田、放牧,或者从事其他建设边疆的艰苦工作。他们做到了,他们的生活理念那么富有传奇色彩,那么光彩夺目。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

最后就是那幅镇馆之宝“半景画”这是一部分真实、一部分油彩制作成的。但我看到的不光是油彩与真实的完美结合,更看到了那艰苦的岁月里人们的那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再次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和那种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打动。

通过此次参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兵团人开垦边疆、建设边疆的艰苦创业精神。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使我们受益匪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