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训学习体会

习惯成自然

从教十余年来,我发现凡是学习成绩好,成绩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差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学习的水平也不同。可见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水平的影响非常大。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所以说,小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进行,我认为:

第一步,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教师的语言力求儿语化,趣味性,能激发每个学生能认真听讲。再者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还有就是让学生多动口讲一讲,多动手摆一摆,多动笔练一练,多动脑想一想,让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专心听讲的时间增长一点。

第二步,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能做到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并不多,能坚持认真到底的孩子是少之又少。在我的班级中,有几个同学写作业时,多一横少一撇的很多,“+”号写成“—”号的很多,写作业马马虎虎成了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比如,我班上的明明,这个孩子本身对学习比较有兴趣,善于动脑筋,但就是性子急,是个典型的急脾气,做作业时更不用说了,虽然他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但字迹潦草,错误率还挺高,这样的孩子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对他的成绩有所影响;还有一种就是边学边玩的孩子,比如我班上的林杨同学,这个孩子十分活泼好动,即使在做作业的时候,也玩得乐此不彼,什么东西到了他的手上都能变成玩具,好好的一支笔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到头来他总是最后一个完成作业。不少的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晚上在家总要到半夜才能完成作业,其实总共不到半小时的作业量,为什么有的孩子需要成倍的时间完成?家长们总是埋怨:"气死了,总是边做边玩。"像这些类型的孩子,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的学习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那怎样培养孩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哪?第一,端正学生做作业的态度。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

思维上的要求——独立。第二,把握住演算和答案两个细节。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这样对于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步,培养独立钻研的习惯。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或者学生碰到难题,就迫不及待的把答案说出来,替学生解决了问题,却不知这样做,严重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其实,老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如:在教学“数的整除”中的“能被4整除的数”时,先由教师表演,让学生任意出几个数字,教师马上判断出它能不能被4整除,并让学生验证,再让学生讨论教师是怎样判断的,由此引入本课学习的内容

由于学习任务多,学生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不要浮于知识的表面,而应深入到知识中去。毕竟很多题目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的。遇到问题时,学生们自己动脑筋去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对于积极质疑独立研究问题的学生要适时的给予表扬,以培养他们独立钻研问题的习惯。

第四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明显,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合作意识。如:在开学初,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介绍给同桌及别的同学。在彼此增进了解的同时,建立了友谊。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数一数时,可以让同桌互相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增强交流和合作意识。也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和比较。这样,有合作有交流有比较,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合作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不再枯燥无味。

中国有句老话,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习惯是在平时养成的。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越学越高兴,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聪明。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助于当前和今后的学习,也会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终生受益。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施方案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施方案

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又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1.良好学习习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保证,使学生终生受益。

2.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较快的时期。学生学习姿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必须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近视、斜视、弯腰、驼背等现象的发生。

3.良好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一般的写字习惯、阅读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还有它更多的内涵,如课堂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等习惯,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一定时期形成并要长时期保留进而发展的良好习惯。

4.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学习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尤其是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影响更大。年级越高,影响力越大。因此,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根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

(一)课前

1.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预习;中年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主动预习;高年级要学会制定目标,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要了解教材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或记入预习笔记。

2.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二分钟前,应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安静坐好,小憩收心,准备上课。

(二)课中

1.良好的“三姿”习惯

(1)听课姿势: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听讲时应该挺胸直腰坐好,两眼平视前方。

(2)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读书眼睛离书本一尺左右;写字时上身坐正,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1寸左右处,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

2.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1)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怎样回答问题、怎样站立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展示出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规范答题的习惯。口头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在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要规范要求,不放松任何细节,加强讲评,及时纠正。学生要认真审题、思考,语言表达力求规范、严密,运算要仔细。

(3)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要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4)听课记笔记的习惯。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做课堂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老师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并把自己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内容用着重号标明,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

(5)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使用各种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6)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拖拖拉拉、动作缓慢的现象。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3.课堂思维习惯

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之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应将培养重心调整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批判、相互合作等品质习惯上来。

(1)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习惯。要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2)与人合作的习惯。课堂上,必须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3)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三)课后

1.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1)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书写工整规范,并请家长配合检查督促。

(2)作业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3)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要积极动脑思考,在确实做不出来时,再请教他人或者家长。

(4)做作业时,应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自查、自改的习惯。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要让学生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做练习,都要“回头看”,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3.及时复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每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进行回顾,周六、周日把本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一段时间集中搞一下复习等。要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4.课外阅读的习惯。学校应该认真落实好“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评价,使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进一步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5.爱惜和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学习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整理,摆放到原来的位置。学习用品应该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要爱惜学习用品,不毁坏、浪费学习用品,不喜新厌旧。

三、实施要求

1.抓住关键期,加强启蒙教育。从学生一年级入学第一天抓起,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标准“三姿”,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教师要定期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以训练为主,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形成,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5.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6.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责任。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各种教育力量要协调一致,不同的阶段要前后一致,绝对不能左右矛盾、前后矛盾。在学校内班级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必须一致,在班级内班主任的要求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必须一致,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要求必须一致,家庭的要求要与学校的要求相一致。

四、主要措施

1.学校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成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检查组织,检查成绩纳入级部、班级、任课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

2.将每年的三月与九月定为常规管理规范月,集中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采用级部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养成月重点抓、日常坚持抓。

3.各级部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结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内容,制定本级部实施方案,细化本学段具体实施细则,把这项活动当作一项课题实验来研究,定期举行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一次相应的活动。

4.级部制定相应考核措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考核、监督。每学期评选学习习惯标兵,进行表彰奖励。

5.教务处每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抽查或调查问卷,结果纳入考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