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

寂寞的狂人

初中时读《呐喊》,最羡《社戏》之野趣;高中时读《呐喊》,嘲笑阿Q之无赖;而今再读《呐喊》,方真正体会鲁迅先生之寂寞与无畏。

鲁迅是寂寞的。“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在一篇短短的自序里,形如这样的文字出现多次。

他何以这样寂寞呢?他的寂寞,是“独自叫喊于生人中而得不到回应”的寂寞:他的寂寞,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

“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他在自序中这样写道,是啊,在那样一个国民愚昧,麻木,懦弱的病态的社会里,鲁迅作为为数不多的“清醒的人”,独自在黑夜里前行,以笔为枪,同黑暗里魑魅战斗,是多么悲壮的寂寞啊!

然而,正是寂寞,给了鲁迅创作的强大驱动力,让他洞察社会历史和国民灵魂。“不在沉寞中爆发就在沉寞中灭亡”,他深恐寂寞持续下去,热切地希望将无声的中国变为有声的中国,让毒蛇似的寂寞永远消逝,于是他终于爆发了,在黑夜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向寂寞发起了最有力的抗争,是的,呐喊,哪怕没有回应,哪怕喊声被铁屋子所密闭,唯有呐喊,才能显示生命的存在,唯有呐喊,才能或许获得唤起觉醒的希望。

正因为他的呐喊,使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不惮与前驱;正因为他的呐喊,惊醒了“较为清醒的人”,唤起了他们灵魂的觉醒,让他们拿起反抗的武器,打破禁锢他们的枷锁;正因为他的呐喊,让中华民族有了振兴的希望......

是的,鲁迅是一个寂寞“狂人”。社会的腐败,国家的贫弱,国民的麻木,让他弃医从文,拾起投枪,让他成为别人“狂人”。只有他,敢同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对抗,痛斥其是“吃人的社会”;只有他,敢同绝对多数的庸众对阵,嘲笑其愚昧麻木;也只有他,虽面临危险却疾呼“救救孩子”。这似乎真的很狂。

然而,他真的是一个狂人吗?不,他不是,他是“完全清醒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一个坚持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猛士。为何一个猛士却被当时的社会冠以“狂人”的名号?这是社会的悲哀,也说明这个社会的扭曲。就好比一个思想健康且清醒的人,走进了一个病态的,人的思想被扭曲的社会,且这个人还不甘寂寞,还大声呐喊,想让这个这个社会人认识到他们的恶疾,那么这个社会里的视自己思想为正统的人,为了证明他们没病,最好的掩人耳目的办法就是反诬这个人是“疯子”了。但这也正反衬出这个社会的腐败与封闭,人们思想的扭曲,从用革命战士的鲜血做药引的老栓,到死时仍遗憾圆圈没画圆的阿Q,《白光》里,感觉“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的陈士成,以及《风波》里七斤家人对他的态度如变色龙一般的变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国民的思想是多么封闭,麻木和扭曲啊!

在那样的社会里,今天的我们有谁能体会鲁迅先生当年的寂寞,有谁能完全体会他呐喊是的心情?

彭琳如

2012.1.3

 

第二篇: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一学期的学习之后,我有幸阅读了《呐喊》这一小说集,思想得到了升华。《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他用最简单的言语、清晰的思维、软中透硬,厉害而不粗鄙。他倾注了极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极富影响力和战斗力。作为思想家鲁迅横亘在我们民族多灾多难又是世纪动荡和变革的历史坐标系上。他的《呐喊》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的章法和技巧,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滋养。

《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是鲁迅的代表作。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旧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该小说集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由于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本书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

扭曲了一个个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压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才能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无数有识之士,磨去无数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

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人入胜,作品里,表现的是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他的作品尖锐有力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

鲁迅19xx年夏回国,便开始了以黑暗势力长期的韧性25年间发表了《呐喊》《彷徨》。在这两部作品中反封建的意识尤为突出,在《狂人日记》中借人之口,说出了这个世界是吃人的世界,整个历史也是吃人的历史,将来时容不得有人吃人的,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农民问题也是鲁迅十分关心的问题,所以他写了《阿Q正传》将农民的劣根性也可说是全民的劣根性给予阿Q一人身上,批判他的精神胜利法。因为有了此法,人民便屈于被奴役的命运不知反抗,又怎样会有新的生活新的社会呢!同时也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时时牵动鲁迅的心,,尤中的知识分子有几类,一种是受封建毒害却仍不觉悟的如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还有封建的卫道士,如高老夫子,《肥皂》中的四铭,还有在革命中迷失或求索的知识分子,《在酒楼上》《伤逝》,其是《伤逝》告诫青年不能把追求自由婚姻当做最高理想,要想在社会没有解放之前单独解放是不现实的,在理想实现后要放眼更高的理想即人民群众的解

放。鲁迅也正是这样的人,他是可以爱国为己任,调整道路,目标只有一个,与《铸剑》里的黑衣人一样,就是为欺压受苦的人民报仇,唤醒人民,解放人民,最终实现中国的强大,让沉睡的巨人崛起,巨龙腾飞。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 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 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 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 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 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 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 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真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位远处飘来的先哲用他的一生最好的诠释了爱国。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封建思想启蒙战士,他的思境追求和艺术追求,始终是和时代、祖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的。不禁联系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党员,我想我更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人民、社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