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

——以戊戌变法为例

本学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政治理论课,我感觉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作为欲展翅飞翔的新一代青年,能借助这门课程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点燃对历史的热爱之焰,激起对历史的学习探讨热情,这都使我受益匪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如果你不热爱历史,那你只会是一个智力不健全的人”。我热爱历史,不仅仅只是智力所需,更因为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 纵观只有160多年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相比华夏五千年,是短了点,却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的变迁,多种发展模式的尝试,多个历史关口的抉择。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其他任何阶段的历史都无法比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从中我选取从戊戌变法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来谈谈我的所识所感。

谈戊戌变法人们感到最惋惜的是可怜的“百日维新”以及最后为之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而在此,我仅对戊戌变法最终招致失败谈谈自己的看法。戊戌变法为什么会仅仅维持了百天就失败了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新旧势力对比悬殊,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手里,而不在维新派手上,不在改良派手上。除了慈禧,当时清朝朝廷里边的王公大臣几乎没有例外的都是守旧派。例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恭亲王、庆亲王。

反观维新派,不仅人数少,而且都没有实权。其时,光绪皇帝要变法,

要维新,所下诏书都是要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

的话,那么光绪皇帝不可能,他也没有勇气把变法制定为国家的政策。

因此可以说,维新派是寄希望于敌人的宽容,是荒唐的,但也迫于己

方软弱无力的无可奈何。

其次,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曾为指导推行维新变法而著书

立说——《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第一部书中,他宣布

古文经全是假的,具有挑战传统儒学的意义。第二部书中宣称孔子是

中国维新变法的始祖、祖宗。但康有为拿不出确凿的证据,不能让人

信服。因此康有为的这两部理论著作出版以后,不仅守旧派不赞成,

连有一些同情变法的官僚、开明分子,例如说,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

由于不同意所谓孔子改制这个说法进而反对变法。可以说维新派的指

导理论是武断的,是没有说服力的。另外在指导理论方面存在着激进

的宣传,也增加了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在进行理论宣传的时候,没有

考虑到统治者的容忍程度。一段时间内,他们不是宣传民主思想,而

是宣传反满: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清朝统治。这招致了统治者的仇恨

和许多人的反对。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考虑到社会的接受程度,没

有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结果徒增许多反对者,把本来有一些

可以争取的同情者,也赶到了守旧派那一边去了。 再次,没有采取正确的变法策略。变法不可避免的要触动清王朝

王公贵族的既得利益,而这既是当权者反对阻挠变法的原因,也是最

终百日维新被腰斩的原因。史料中记载引发戊戌政变的导火线,是“礼

部六堂官事件”。就是光绪皇帝下决心把六个阻碍变法的礼部尚书革职。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所不能容忍的,因为此举触犯了清朝王公贵族的利益,挑战了他们对国家的控制权威。因此,9月初光绪帝下令将上述六人革职,导致两派斗争激化。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

纵观戊戌变法以来的历史,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一是任何历史事件,无论成功,抑或失败,都有其历史意义。而不能简单就事论事,以成败定论,应该培养辩证的历史唯物观。可以看到从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成功,只用了13年的时间。其中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不可小觑,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二是举凡社会改革,均会遭到各种力量的阻挠。而要取得改革的成功,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策略方法和步骤。回顾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历程,我们便会豁然开朗。特别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改革者自己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没有正确的斗争策略,没有正确的斗争方法,那么改革失败是必然的。

三是历史洪流不可阻挡。也许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比如慈禧太后可以暂时中断历史的进程。但是,历史的总潮流,终究是无法阻拦的。正像孙中山所讲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当回顾114年前戊戌变法历史的时候,我想可以更加验证这一个结论。

——20xx年5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