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及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进行了教材改革,是为了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进行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新教材的众多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重视实验教学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一种参与意识,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能力,大胆设想勇于创新。而且在具体的一些实验中,尤其是验证性实验,力求现象明显、准确、客观。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的奇幻现象,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能激发他们努力探索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因而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九年级才开始设置的课程,学生刚学习化学时会感到很陌生,于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新学期的第一节化学课里,我增做了“烧不坏的手帕”的兴趣实验。 将95%的酒精和水以2∶1体积比混匀后,用一手帕在该混合液中浸透,用镊子钳住一角挑起点燃,边烧边摇动,燃烧片刻后,熄灭火焰,会发现手帕仍完好无损没有烧坏。 这时,学生们都惊讶了,觉得很神奇,十分的有趣,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再如学习科教版第二章中的“浓盐酸和浓氨水生成白烟”的实验前,我补充一个叫“捉迷藏”的实验:用玻璃棒或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猫(或其他图象),把滤纸放在盛有浓氨水的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红色小猫;再把滤纸放在盛有浓盐酸的瓶口上方,小猫渐渐消失。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更高,迫切探究原因是什么?学生提出若干种方案进行探究,我也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显著。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从无意识观察到有意识探究知识根源的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现象,总是努力去研究它,并从中丰富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对提高他们的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的特点在于要求实验者从视、听、嗅、触、味等多种感官进行变化过程中的现象的观察,只有充分利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侧面去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会使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边示范操作边讲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有效观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给试管加热,要先夹上试管夹。教师演示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学生不明白既然夹在离管口近的地方,为什么不能从上套入?因而只能硬记或根本不这样做。如果教师讲给学生,为了防止试管夹(特别是旧的)上的灰尘杂物从试管口落入管中而使药品不纯,因此必须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的道理,学生就会按要求做了。又如做过滤实验,老师讲:一贴,二低,三靠。同理若不讲清原因,学生很难记住其内容,也不能熟练地应用于实验中。可见,演示实验中教师示范和重点讲解相结合,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至关重要。

化学实验中的现象较多,应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观察的重点,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习惯。如在做第六章《金属矿物与冶炼》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引导学生先列出观察的顺序提纲再做实验和记录。观察顺序如下:①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②反应的条件是什么?③反应中试管内的物质的颜色有何变化?试管口有何现象?④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是怎样?由于学生在实验前明确了观察顺序和任务,所以实验时他们能够准确、全面地观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任务。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应当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即:①反应前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②反应中的反应条件和伴随反应产生的现象;③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不仅能准确、全面地完成观察任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许多的化学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细微之处的区别。如在对比实验碳、氢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反应中所用仪器的不同,反应条件(温度)的不同,反应速度的快慢,通过学习这样一些现象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其细微之处的差别而加以区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学生要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进程中,每设置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是有目的的,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学会观察,最主要的必须学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是利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与较活泼金属反应来制取,问题在于选哪一种金属较合适。我在进行这一问题的教学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一人一组,每组设计以下实验并记录:

(1)  镁和稀盐酸反应

(2)  锌和稀盐酸反应

(3)  铁和稀盐酸反应

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大多数学生认为选取金属锌比较合适,这和书上给的结论相符。我觉得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得出的结论,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化学实验还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情、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科学中,实验是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异化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

探究式实验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中满足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假设3: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块,放到酒精灯火焰上一段时间,观察现象。现象:小木条燃烧燃烧,而小石块不燃烧。这个实验说明燃烧与物质性质有关,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实验二:室温下,放置两支蜡烛,蜡烛不会燃烧。然后,将其中一支点燃,蜡烛才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实验三:在平滑的实验桌上,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并且尽量使玻璃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现象。现象:罩有玻璃杯的小蜡烛很快熄灭,而另一支则依然正常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或空气有关,燃烧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从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科的质量提高是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从中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也无法比拟的。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第二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目前实验教学现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更好的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每个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人想在这里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 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增加诸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粉笔炸弹”、“ 睛雨书签”等一系列有趣的演示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产生探究欲望为化学教学开了个好头。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完成新课改中所要求的演示实验,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如,在讲述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 CO2 、 SO2 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 1

提出两个问题: 1 .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 2 .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使化学教学过程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爱化学,留心生活化学,重视化学,学好化学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 1 0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 ---- 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 27 页演示实验 2 - 1 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 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 10 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开放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学生们很喜欢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股成功的喜悦感。因 2

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这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我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二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二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就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

(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一下),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操作按书本P128)。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它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学到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也是通过几种药品:氧化铜、木炭、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稀盐酸等之间的比较和装置(制氧气、氢气)的选择来设计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和装置。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必要的集体学习和良好的讨论气氛对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 3

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每年我都会在学年末举办一次化学晚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将他们这一年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出来。在晚会上学生各显神通,有的甚至去查阅高中教材或上网寻找资料,使他们的实验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他们一般忙着观赏节目一边忙着寻找解释这种现象的化学知识,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这是什么变化?”最后我还会评选出优胜者,授予他们睛雨书签、银葫芦、水中花园等奖品,让他们爱学化学,会学化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利用好实验这块主阵地,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验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4

参考文献:

《海城市教育信息——〈走进新课程〉专辑》 《化学课程标准》 20xx年10期《辽宁教育》 唐德乐《浅谈化学课堂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xx年5期《海城市教育信息》 黄爱卿 《化学教学融入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教材.教法》 金从武 《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