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3000字读后笔记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

在这本著作的开端,N.格里高利.曼昆教授就给出了作为一个21世纪初的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 一、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二、它将使你更清明地参与经济。

三、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作为一名财经院校的学生就要对国内和国外的市场有所了解,而学习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便是帮你更好地去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第一步。这本著作共13篇36章,基本上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以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贯穿全书。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老是说,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经济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有以下几点,总之觉得这本书读了非常有用。

一、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很低。

对于数学的要求很低,尽管经济学里会涉及到边际成本等概念,但是这里也没有用到导数的概念。大部分数学推导只需要到中学的线性规划,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即可。 几乎不需要任何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书中一开始就是一个导引性的章节,从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娓娓道来,慢慢的将你引入经济学的世界中。而这个被引入的过程你没有任何察觉,那么自然贴切,是兴趣与好奇指引着你前进。这一章结束后,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经济学概念已经介绍过了,算是向你做了引荐,而那些被引荐的又是如此的贴切而又神秘,吸引着你想进一步了解她们。恰恰后面的章节就开始了详细的介绍,从微观到宏观,系统而整体。

二、所有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理论都可以“推”出来的,而不是作者“讲”出来,图表应用丰富而生动。

在讲到了供求关系变化时相关的顾客受益与生产者受益变化时,书中大量采用了多个供求关系图对比的形式,由于英文版的全部是彩色印刷,在分析图的时候更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数学、图像分析能力强的读者可以直接分析图表,然后对照作者所讲。在图上看明白的再看作者写的分析部分时,几乎可以略过去,省不少时间;对于没有看明白的部分,对照作者分析的过程,就可以明白,之后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缜密的经济学思考方式,而这也是相当有用的。因此,建议豆友们先从图看起。

三、书中所引用的例子引人入胜、浅显易懂。

书中另一个特点就是所举的例子很好懂,一个例子可以贯穿整章,甚至几个章节,将相关的概念都用这个例子引出。让读者的感觉就是似乎将自己想象成例子中的主人,帮他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当然问题层出不穷,所涉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复杂),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遇到许多经济学概念,分析的过程也就明白了这些概念,在得到结果时也会有惊喜,原来自己也可以解决经济学问题。而当整个过程结束,在你回想时,又会赞美这迷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曼昆不愧为最年轻的哈佛终生教授。

四、大部分主要的概念都有涉及到,是一本结构性较完整的书。

本书并没有因为整体定位的浅显易懂而舍弃掉一些应有的概念,相反,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有分析,对于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程度的分析,度把握的很好。

正是书中这四大特点,让读者在经济学的海洋里遨游了一把。即明白了一些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名词术语,同时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推导这些名词的概念、术语的重要意义时,也感受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这本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一是宏观经济学。在通读这本书后,作为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的目标也自然而然达到了:对全部的经济学,从微观到宏观,我都掌握了一些知识,把握了一种思维,熟悉了一个领域,领略了一种智慧。

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 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 劳

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 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 引用了著名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的例子, 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 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 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N·格雷戈里·曼昆(N. Gregory Mankiw“)19xx年2月3日出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9岁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20xx年走入政坛,著有《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等经典教材。作为世界上最年轻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曼昆对经济研究和分析的技术运用娴熟,比如建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他的成名,更重要的乃是他对经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经济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遇到极大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持续的停滞膨胀,使三十年代以来的主流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受到严重质疑。他并没有放弃凯恩斯主义,而是通过自己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努力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一个新的、更坚实的微观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他大量吸收倾向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精华,并发展自己的学说

内容简介:书中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