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读后感

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的文章时常研读。近日又翻阅其新著《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中有五个新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和重视。

首先,提出“两大板块”概念。作者认为中国存在“准发达国家”板块(或“发达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或“新兴板块”),这两大板块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前者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这个板块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并在人均预期寿命、基础设施水平、商业繁华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人均购买力平价和人均教育水平、住房自有率等方面,均已大体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及其城市。而中国的多数欠发达地区均呈现为充满活力和优势的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很快的重庆属于其中突出的增长极)。这一描述有新意,因为从区域角度划分与西方学者习惯于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角度来划分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不同。不过,依我所见,中国经济可以综合区域和部门而细分为发达板块、新兴板块(发展较快和较先进板块)与落后板块(发展较慢和较落后板块)这“三大板块”或“三元结构”,则能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

其次,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作者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确实如此,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 产 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

 

第二篇:中国震撼读后感(20xx版)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 一个基础建设工作者的读后感

上海***工程咨询公司 ****

中国人向来特别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情况。我自己就是最典型和代表性的一个个体,从懂事开始,直到工作了,都以别人为榜样,向别人学习,谦虚再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妈妈和老师,乃至领导都这样讲。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式了,也没了对工作、生活方式和自己未来的信心。看了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我自信地确认原来这是错的,对于国家,国人,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论体系,对个人,对自己同样,必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别人的,也要把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要逆向考虑、反问个为什么,想起来创新、个性和独立性也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好,值得读,我已向身边人推荐。

我本人自改革开放走来,看到许多人都用各种方式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从国家报纸、电视、电台、刊物和各研究单位每天都在努力从大道理、特制的画面上说明中国改革的成绩与特色,如此等等,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司空见惯。但是像这样通俗、坦诚、朴实、贴近大众而又不失深度的作品,实在是少的可怜。爱中国还是爱理论,个体强烈的创新型、大众心态在字面上必然显露无遗。看了还想看,翻了一页还不过瘾,深深地被张维为先生自然流露的爱国纯情所感动,作为一个普通基础建设工作者和一名思上进的普通党员,我也早有同感。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好的文字,除了他本人热爱学习,读万卷书时做了大量笔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本人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对许多国家做过十分深入的研究。正所谓“行万里路”。相比之下,闭门造车的大块文章,虽然逻辑严谨,但是颇有些作者自娱自乐的感觉。比如,讲中国崛起,不从共 产 党一次革命时期开始说起,就觉得不过瘾。没有深入实践,没有行万里路,没有市场参与经验,要拼出个名头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拿我们做现场施工监理工作的同志来说,如果不亲自参与到一个项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很难感受到一个项目获得什么什么奖,取得什么什么优的份量,就更别说写一份象样的项目监理工作报告出来了,我曾经亲自经历了三亚大隆水利枢纽主体土石坝的建设过程,也经历了20xx年积极抗击“达维”台风的抗洪抢险过程中,在得知该项目在20xx年、20xx年获得大禹奖、鲁班奖两个大奖后,倍感振奋,亲切,虽然过去了几个春秋,当时自己还不是项目负责人,但也自信地说,这个项目该拿奖,也配的上这两个大奖,因为我见证了他的质量形成过程,因为她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考验,于是,我把这个过程写了一篇回顾性的探讨文章,在20xx年初竟然发表在省部级刊物了,与张先生的大作不能媲美,但同样也能让人产生共鸣。我很享受张先生这种读书与走路相结合的问世态度。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用朴素语言说出十分深刻的道理,就是他能够在两种极端思维中发现能够说明和解释中国实践的观点。书中总结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就是张维为先生独创的一种表述体系。这种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极高明方可道中庸。只有在深刻了解两端之后,人们才

能认识到取中的难度、力量与高明。凡是能够用朴素的语言传达深刻观点的,都是达到了“极高明方可道中庸”的境界。张先生的文字十分简朴,却挟带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在我崇敬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中,有许多是闯南闯北的好汉、商场精英,都具有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然而,这个时候却容易缺乏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耐心。我本人虽然在国有企业工作十年,但是从来没敢间断过阅读《参考消息》和收看相关新闻报道,并从中受益匪浅,却只停留在表面上了解中国政府和执政党的观点,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改革的成效,读了此书,我才能理解《中国震撼》的深度。

然而,在我国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学习分析国际先进经验的动力却出现了一些降低。对一些明显对中国国家有利的新生事物,由于迫于形势的压力、或政策束缚、或利益纠缠,没有轻装上阵,没有对一件事情、一项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改变思维、改变做法。如我们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建设工程领域引入的三个制度,第一,建设监理制度快执行20年了,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有上升的苗头,发生的不可思议性和规模也有严重的势头,中央三令五申,严查整顿,从严处治了相关责任人,如从在建工程倒楼、倒桥和大楼失火、脚手架倒塌等事件,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体制上应该改革了,事后控制明显亡羊补牢了,很多鲜活的生命应该在事前、事中得以控制,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故本可以避免的。从一个基层建设工作者角度看,目前实施的建筑工程监督机制应该变变了,政府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工作

作风仍是铁饭碗保留至今的官本位作风。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各级部门不是重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吗,重视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吗?但我们看不到从开工到完工阶段,各级政府及部门是如何重视监理这个行业的,而是仅仅停留在纸上,嘴上,一句硬生生的“你们是怎么监理的?”再后来就是你做你的监理,我做我的国家工作人员,负责从事事前、事中监督控制的建设监理工作者仅仅是代表社会从事监督管理的服务行业,服务好工程质量,服务好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局限性已经显而易见;监理行业人员收入无保障,导致人员流动性大、本来是严肃的工作而恶性循环为优质监理人员流失,监理队伍逐步形成的杂牌军现象普遍,而且监理在角色上看招标人、监督机构的脸色,工作上受他们干扰和影响那就成了自然,所依据的建筑法、质量和安全管理法规等在监理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在此大环境下只能苟且谋生;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社会监督的科学性、第三方独立性和公证性?另外,招标投标制度中将过程监理工作纳入市场竞争,却将政府质量监督机制养了起来,让被监督的一方即招标人来选择监理监督自己,让招标人给自己发工资,这如何能做到对施工方的独立、公平公正呢?你如果独立公证了,换来的是丢掉选择你做监理的机会,即使监理了也可能导致免费监理,拿不到正常的社会监理服务报酬,常而久之,监理单位和从业的监理人员有话不能说,真话更不能讲。反之,如果监理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地讲了,在建楼房下挖土方还大量堆积土方、随意压缩工期和降低质量的低级错误怎么会发生?还有就是项目法人制度,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项目多是国家、地方投资,成立了项目法人后,谁是真正的业主,概念一直不清,实际上,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不是业主总经理,更不是业主现场代表,而是我们每一个千百万的纳税人个体自己,但我们自己

为什么从没感觉到自己是业主呢,而业主总经理或监理上面的相关领导可以一句话调整工期和投资,一般会压缩工期,降低工程投资,质量如何保证。为什么监理不敢说、不敢按法办事?原因很简单,就是有后顾之忧,说不说结果一样,最后都是丢饭碗。

作为一个基础建设领域的工作者、普通党员,从张先生的作品中感悟到工程建设领域如何实现文明进步管理方式的崛起也非常重要,尽快提高我国国际工程领域的竞争力,题目暂定为《基础建设领域的震撼——我们的建筑体制该变变了》,不知妥否。本人也知道这可不是小事情,怎么变,关键是思想变,以人为本,以下两点比较重要,一是作为被监督对象的招标人不能参与招标投标工作过程;二是社会监督管理工作不能纳入招投标程序,应将政府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考虑,体现其权威性和严肃性,重视建设过程的事前、事中控制,应该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中遗留的官本位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当然,做到重视社会监督控制过程的权威性也要进一步探讨社会监督机制自身的完善性,发挥执业资格制度和行业协会自律的作用,打造一支懂合同、懂管理、懂技术和懂组织协调的高素质监理从业队伍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