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

浅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

“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性子野、习惯差”的特点突出,这给幼儿养成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下面本人结合幼教实际,谈谈在探索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幼儿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单纯教人知识的“教人”往往只需要讲究“教”的方法和艺术就行了,而“育人”就不同了,“育人”除了要讲究育人的方法和艺术,更要重视感情的因素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每个人成长中需要呵护和培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倾注爱心。对幼儿拥有了爱心,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行带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做幼儿思想工作过程中,细心的呵护、温馨的话语,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启迪着孩子的心灵,净化着孩子的灵魂,开启着孩子理想的心扉,从而使老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老师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前提。

通过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

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吃饭时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老师要想办法哄幼儿,然后细心交流和鼓励;有的幼儿不慎大小便在身上,老师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可以说,老师是幼儿生活上的“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为幼儿心目中的行为榜样,久而久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就逐步养成,这就是幼儿教育的规律。

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有秩序、有规矩的生活是幼儿园生涯的基础。孔子说“少成若本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本、最主要的课程。对一个幼儿园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常规显得多么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并有许多诸如随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抢玩具、说粗话等不文明、不规范的现象,因此,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教,使每位幼儿都有较大的进步。幼儿时期是幼儿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在生活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幼儿的身体情况,注重幼儿

的机能的协调发展,并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利用各种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注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经常与幼儿聊天,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使幼儿健康地成长。正所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幼儿心目中有了明确的行为标准,自然而然地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

幼儿园作为传承文化的启蒙地,不仅要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更要为幼儿的立品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良好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团结奋进的优良作风,就必然是幼儿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教师要尽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气氛,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园里,处处都是育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置身其中,美不胜收。添置大型玩具,在园内各区域增加了养成教育标语及图片,如幼儿园外墙上写有园训、园风、教风、学风,办园主旨、办园理念、方针等;内墙写着幼儿园办园目的;教学楼外墙上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好行为、好习惯的自拍画。园内每天保持“一扫两检三消毒”工作,每天早上幼儿入园前,全部教职工将各区域卫生、各室卫生进行彻底扫除,保持晨检、中午检,放学检,从不间断。在耳濡目沫的中,幼儿家长及幼儿随手乱丢乱扔的现象大有好转。教师每天早上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毛巾、水杯进行消毒,每天中午对桌椅、午点盆进行消毒,每天下午幼儿离园后

对教室的桌椅、门窗、门把手、玩具等进行消毒,对幼儿寝室、洗手间、厕所等进行清洁、驱虫、消毒,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四、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在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中,榜样法尤为重要。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

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幼儿们都有“喜模拟”“爱表扬”的特色,教师应用这一特色,为个别幼儿建立榜样,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如小班幼儿入园时光不长,玩了玩具不能自觉地放回原来的位置。那么,在收玩具时我们以一个小朋友自觉整理玩具为良机当场对其进行表扬、奖励红花,并鼓励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这样玩具渐渐地“回到了家”。孩子们也养成了良好的好习惯。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到幼儿成人后对劳动的认识,还关系着日后能不能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问题。而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抓好幼儿的养成教育。

 

第二篇: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oc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广坪镇小学 杨汉英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不能样样都顺着孩子,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

许多家长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事,宝宝非要妈妈陪才肯入睡,经常尿裤子,3岁了还不会穿衣,吃饭要大人喂,还边吃边玩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管理直接相关。

事实上,孩子的生活管理几乎是父母每天甚至每餐都要面对的问题,父母耗费很多精力与时间跟孩子周旋,而孩子依旧不能养成生活好习惯。 就拿孩子吃 饭的事情来说吧,许多家长为此而伤透了脑筋。端一碗饭随着孩子到处跑,有的还想尽了法子哄着吃,一顿饭一吃就是很长时间。 父母面对日日会出现,餐餐令人烦恼的教养难题时,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恶性循环。结果 ,有许多的孩子提到吃饭就大伤脑筋,有不 少家长也为此而不少烦恼。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孩子不好好吃饭,原因不外有二:生理方面可能是孩子食欲差;心理方面是因为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暂,几口饭一吃,肚子不饿了,就左顾右盼坐不住。 为保证进正餐的食欲,家长不妨从这两方面试试,应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和数量 ,本来就肚量小,还多吃零食,自然就不想吃饭了。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把饭菜 准备得不冷不热时及时去喂,消除

让孩子吃一口等一口的现象,力求孩子能在15分钟左右连贯地,不紧不慢吃完一顿饭。另外,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吃饭时,切忌不要在孩子面前挑精拣肥,说这样不好吃,那样不好吃,或边吃饭,边看书,边做其它事情等。让孩子看出妈妈吃饭吃得有多香,吃饭时有多认真,从而激起孩子 吃饭的欲望。

二、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时常训斥孩子

有那么一名俗话:“泥鳅信捧,小孩听哄”。可有些家长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大清早父母连哄带骂催孩子起床、穿衣、吃饭。就因这些日常的生活管理问题发火,结果做出令自己不满意的结果。其实,孩子的不良习惯并非生来就有,而是父母长期逼迫的结果。“快把玩具收好,否则永远别想再玩”、“跟你说了多少遍,快上床睡觉”!父母很容易养成这种训斥孩子的习惯,长期斥责又会使孩子对父母的话心不在焉、执拗不从,会使孩子认为自己的妈妈不讲理,或认为妈妈不爱自己,因而,好习惯自然难养成。 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作为父母,应该热心引导孩子一起做,想办法去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让他相信自己能行。等孩子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时, 家长就要尽快放手让他去做 。孩子做得好就夸他几句, 做得不好,就再耐心教他 或提醒他一下 。 父母应 让孩子明白,上幼儿园了,把准时到校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样,就会促使孩子迅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能按时到校上课,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了。

三、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犯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孩子,哪有不犯错的?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了,是不是就对他们一顿毒打?或是听之任之?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孩子 犯错的原因。采用多种方式,

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比如,讲一些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 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记得我孩子 四岁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他小姨给了他二十元钱,回家时他高兴地对我说:“妈妈,今天小姨给了我十元钱 。”于是,把钱交给了我。当时,我感到很高兴 ——我的孩子一向都很听话 。可是,第二天,他小姨打电话告诉我,说是 给了他二十元钱, 当时,我简直是快把肺都气炸了。但我转念一想,毕竟是个孩子,我还是压住了心中的那股火。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心平气和地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他把钱用来买麻辣了。面对孩子的第一次说谎,我耐心地对他进行了教育,给他讲了一些故事,让他 明白了,爱说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从此以后,他 再也没有说过谎,直到现在,他还是那样 诚实可信。因此,不管孩子在哪个方面犯错,就是重复犯错,我们都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

四、 父母严格与慈爱并举

那些在生活管理上令父母头痛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的。因此应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爱他们,但该严则会严。孩子有了这种认识,只会更加爱自己的父母。同时,严与爱并举的教养方式,是培养好习惯及学习以理待人的一种初期训练。有些父母对孩子胡闹总是先忍着,忍不住才发火,其实,这种“两步曲”没有必要。只要父母对孩子保持友善的情感,及时严格管教是很有效的。例如,睡前故事讲完了,孩子还闹着不让父母离开,父母就该用慈爱而坚定的语气说:“睡觉时间到了,晚安。”又如,孩子 赖 在 公 园 的碰 碰 车 里 吵 着要再坐一遍,父母 就 不 该 无 休止 地 对 孩 子 甜甜 蜜 蜜 地 哄 劝下去,应果断将孩子抱出来,并暂 时 不 理 睬 他的哭闹。这样,让孩子明白,耍赖是无用的。

五、少为孩子包办,让孩子学会自理

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成了“小皇帝”,得到了大人们的万般宠爱。有些父母宁可自己历尽磨难也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总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包办一切。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精神。在离开大人的时侯显得惊惶失措,没有主张,不能处理好身边的人和事。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们 应抓住 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理能力 。 在生活中,我们要少包办多指导,让孩子多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事情做得不 够好时, 我们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要有耐心, 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多做几次总会有进步。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完成,如果这样,只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多少例子显示:家长给大学生陪读,只要孩子读好书就行。这造就了孩子只会读死书,生活不能自理。试想,这样的大学生,出了社会,离开父母,还能生存得好吗?连自己都不能管理好的人,用人单位还会相信他能管理好工作吗?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家长们少包办,让孩子们多动动手吧! 六、适时的“冷漠”及时地鼓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不小心摔一跤后,父母总会第一时间跑过去扶起孩子,有的还说:“别哭了,孩子,都怪这地,妈妈打它。”接着妈妈就在地上拍几下。其实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至于孩子在长大后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或总是先找理由,在遭遇失败时往往归罪于他人或社会的不公。缺乏从自身出发主动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

母的怀抱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必须独自面对一切。因此,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锻炼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更为重要了。 我认为,面对孩子的摔倒,我们要学会对孩子多鼓励,学会“ 袖手旁观”,鼓励孩子自己从地上爬起,从而避免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培养了孩子坚强的意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不知要摔倒多少次,他们就是在一次次摔倒中成长的,在一次一次的摔倒中不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谋求生存的本领。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生活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