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的规则指导与自由表达相结合学习心得

呼唤有规则的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的有效融通学习心得

吴宁一校 吴春晓

近日里我听了一个讲座,讲座的内容是“小学生作文自由表达真的很自由吗?”这堂讲座为我们反映了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课改以来,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那自由表达真的很自由吗?答案是否定的,脱离了规则指导而一味强调自由表达的习作教学显然是失败的。

倡导作文自由,并非抛弃规则。作文是有基本规则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规则,不是对作文自由思维的限制或者扼杀,而是作为引导孩子作文自由思维飞翔的基本功底,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方圆,就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表达。

听了这堂讲座,我对当前的习作教学也做了一些反思。怎样将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有效融通呢?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引领——身体力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教学务必精要有用。显然,新课标要求淡化作文技能的传授,也就是说,要重视实际操作,所谓在“作文中学作文,如同在游泳中学游泳”。笔者认为,让孩子掌握作文中的基本规则,需要教师做出样子,而不是高谈阔论定调子。 教师写规范句子,写规范作文,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教师写下水文而言,至少有两大作用:其一,从掌握规则要求来说,可以帮

助孩子建立规范的作文模型;其二,从师生心理沟通的视角来看,可以让孩子感觉老师跟自己是在一个圈子里,一起学习,一起写作。正如浏海舰先生在《人民教育》20xx年第21期撰文指出,“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写作的‘过来人’。”“一个体育教师可以示范动作,一个音乐教师可以示范唱歌,一个数学教师可以示范解题,一个语文教师为什么就不能示范写作呢?”少一点纸上谈兵,多一点范文引路,亲自动笔写一写,教师就会自自然然地“归入”孩子们的队列中,这样的规范所产生的效果,何止让孩子记住规则,更显作文教学的魅力!

二、相互扶助——明辨方向

初学作文的孩子,犹如初涉圭步的孩子,哪有不摔跤,不犯错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鼓励,及时扶助,这也是规则内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曾经有一次写题为《我的同桌》的作文,一位四年级小男孩叫荣荣,在描写同桌女孩娟娟的时候,把她写得十分丑陋:“她的眼珠子一动一动的,像只快没气的小猫,黑不溜秋的脸蛋,浑身臭烘烘的。”经过笔者调查,原因很简单,同桌之间常常为争夺桌子“地盘”关系紧张,这次就是借助于作文的力量给予“还击”。笔者告诉那位似懂非懂作文规则的荣荣小男孩:作文虽然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好方式,但作者心中应该有阳光,不能专找别人的不足,写作文还应顾及读者的感受。这应该让每一位小作者时刻把握的重要的作文规则。后来,那位小男孩对同桌娟娟的外貌描述进行了修改:“她的眼睛不大,皮肤有些黑,但她却并不是来自乡下。”

“给学生自由,让他们随意发挥,这是作文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不指导、不指摘、不指正,这种让教师完全游离于教师职责的做法,美其名曰:“大胆放手”。其实,这是对“放手”的一种错误解读,说得难听些,是一种不够负责的行为。

不加指导的“放手”和“自由”是一种“假性”状态。《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xx年第二期卷首语中,这样指陈这种做法:不见写作方法的指导,往往简单引导一下,就让学生动笔去写,学生作文处于一种规范不足、自由泛滥的“假性自由”状态。也许,上述案例中的修改并不难,但这位小男孩从此会记住,作文的“自由”,并不等于为所欲为——想歪曲事实就歪曲事实,想损人就损人。这条作文规则,也许能伴随终身。

三、课堂立约——培育习惯

在笔者的班级里,有许多孩子,大半堂课还只写成三五句话,有的还前言不搭后语。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跟孩子约定了作文的“规矩”,订下了作文“三不”协定。就是要求学生在动笔写作时候“不问、不擦、不查”:

1.不问。遇到不会写的字等,不问老师或同学,想办法用其他字替代,这样既可以快速搁置问题,顺畅思维,也避免了打搅别人;2.不擦。如果有写错了的地方,不要用橡皮去擦,可以用修改符号标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3.不查。有不会写的字,不查字典,可以用拼音或其他字替代,这样可以少浪费时间。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好习惯。”有了这“三不”协定,学生作文好习惯渐渐养成,班里不再有磨磨蹭蹭的学生。培养习惯就是规则内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为孩子今后适应任何“写”的场面作了有益铺垫。

作文教学,有规则、有要求,不应天马行空,不是无为而治,也需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有更多自由。只有有效融通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有最大的提高。

 

第二篇: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教学常规月学习心得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学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常规我们每天都在做。但要把教学常规做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从平时做起,打好基础。借着教研组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的机会,我和同事们一同学习和探讨我们在日常教学常规执行中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是备课。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要先备教材。每一名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课上仅有45分钟,而要上好这45分钟的课,在课下老师要花费数个甚至数十个45分钟来备好一堂课。那么,备课既是要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这样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才能淋漓尽致的给学生上课,讲好难点、突出重点,上出一堂生动的,有感染力的好课。

其次,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教案的书写一定要有题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后小结。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一目了然,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上课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教师让学生知道这堂课要求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学会什么方法,培养何种情感。具备怎样的态度。课上教师应把精力主要放在知识的重点内容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和所有的内容平均分配时间。要选择方法,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老师的讲解深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语言

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整、准确、清楚。如果教师的态度富有感情、动人效果就会更好。在讲重要内容时语速要放慢,不同知识点之间要有停顿,留有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学生交流。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精神饱满,一丝不苛,学生专心听课,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另外,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细节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例如自己也有在上课时的口头禅,我总是爱问学生:“听懂了吗?”自己不觉得,也许有时候真的会带给学生厌烦的感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积极吸收其他老师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努力缩小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