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总结(1)

重要提示:以下为本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也与考试的考察内容关系密切,需要同学们认真掌握。同时,上课时我已经多次强调了我给大家列举的相关案例可能作为考试的切入点,请大家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理解相关案例。

下面标注红色加粗的字体部分为核心知识点,红色字体下面的内容为此核心知识点必须掌握的内容。

PPT中,我也给大家用红色标志标注了相关的重点内容,也需要大家关注里面的案例。

最后: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第一章 设计心理学概述

1.1设计心理学概述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金字塔 上到下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设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

1.4 “人性化设计”

美国设计师亨利·格雷夫斯,19xx年《为人的设计》本书中,他认为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等基本需求及限制,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实现符合“人体尺度”的设计。而且,他还充分考虑到人的情感、认知、文化需求等诸多心理需求。

1.5 可用性设计

是指产品在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 可用性工学研究用户在产品使用与购买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甚或审美过程等都与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

1.6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消费者(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以及设计者的心理和行为。

二、研究范畴和心理学基本相同包括四个方面:

①研究对象的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它们是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物质条件;

②研究对象的动力系统,如动机、需求、价值观念,它是心理活动和相应行为的驱动机制; ③研究对象的个性心理,包括人格和能力;

④研究对象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知(感觉、认知、记忆、表象、思维),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此外,设计师的个体心理也是设计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它可以指导设计师增强设计创造力,科学、合理地从事设计创造活动。

第二章 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

感觉: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这一幅图片所呈现的视觉现象被称为“视觉后效”,也称为海林拮抗加工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产生拮抗的视觉体验由三个基本系统组成,每一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它们是:红到绿 黄道蓝 黑到白

③运动视觉:

视觉运动的相对性。在动画中运用较多,如人物 位置不变而背景在变化,就会产生人物在不断运动的感觉。

视觉暂留:人的视觉存在一定的惰性,不能立即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如每秒闪烁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光源。

动 画:当画面以每秒24帧以上的速度变化时,人们就感觉画面是流畅的连续动作。

2.3 知觉及知觉组织的规律

简洁律/恒常律/图与底/错觉轮廓/接近律和相似律/深度知觉

知觉:是人的大脑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知、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刺激的过程。知觉即“感知”,包括三个阶段:感觉 到 知觉组织 到 辨认与识别客体

感 觉——将外界物理信息转换成神经编码;提供知觉的基本材料

知觉组织——将感觉信息材料与主体的经验/知识进行匹配与表征,形成可供辨别和识别的知觉;对认知对象进行内部表征的过程

辨认识别——主体赋予知觉以意义,涉及主体的价值观、哲学态度、文化背景等。

2.3 知觉组织的规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简洁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恒常律

即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而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常见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和方向的恒常性。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图与底

接近律、相似律本质上是简化和整体化认知对象的组织原则,它倾向于将接近、近似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

接近律即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

相似律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除相似图形外,还有相似运动

深度(立体)知觉

设计师可以利用图像中的元素线索来增加或减少图像的深度:

①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显得近;

②质地:组成质地单元大的比小的近;

③插入:阻挡它物的不透明者显得近;

④焦距:细节清晰比模糊的显得近;

第三章 认知心理学简述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19xx年美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心理流派的形成。

人脑对信息加工的原理:物理符号系统,由纽厄尔和西蒙提出。其核心观念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实质是对符号的操作过程。

符号:它指代各种事物,符号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符号结构即语言,它表征外部事物和内部信息的加工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设计所要解决的就是根据设计的需求和目的将相匹配的或者说近似的“符号”形式化、物质化的问题,从而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及形式创新。

认知心理的两个过程 :

一、辨认与识别:认知识别的双重信息加工模型

二、记忆:记忆的三级模型即感觉→短时→长时记忆

辨认和识别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主体从外界获得的感觉信息,经知觉组织后传入大脑,大脑抽取和加工相关的信息与储存的知识相互匹配,再赋予知觉对象意义并做出相应行为。

辨认与识别的两个过程:

自上而下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识别理论:原型

我们对于周围事物识别和认知的过程存在着“再认”过程,即人们将知觉到的事物的信息与记忆中相关的表征相匹配的过程。

这里的表征即“原型”,原型指的就是同一类型的事物经过认知、思维后抽象化的概念,它涉及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心理学家诺曼和林赛先后提出了解释识别心理过程的:“模板匹配模式”和“原型匹配模式” “模板匹配模式”=======对应个体

自然匹配

在设计之中,当物品的设计与大脑中模型一致时就会形成“自然匹配”。“原型自然匹配”节省了大脑信息加工资源,提高易学性、减少差错和失误。

1.原型的自然匹配

产品的控制、使用的方式应符合用户心中对该类产品的概念原型,从而形成自然匹配的设计,其方式主要有两种: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

记忆的种类(三级模式)

①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持续0.25~2秒,形象模糊

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持续15~30秒,

③长时记忆:持续1分钟至永远

短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空间的和言语的;

长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程序性、原型或概念等等;

可用性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它是可用性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可用性工程作为一整套工具和方法在设计中的运用,是设计艺术中合理性要素的集中体现。 可用性设计及设计原则:

1.按照人的尺度设计

2.考虑人的极限

3.形成自然匹配

4.易视性和及时反馈

5.容错性 6.易学性

7.简化性 8.兼容性、灵活性和可调节设计

第四章 情感设计

情绪和情感的界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事实上,情绪和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件的两个侧面或者着眼点。但是二者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即感受;情绪则着重于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以及其可测量的方面。

A.情绪的作用

①适应作用:

②驱动作用:

③组织作用:

④通讯作用:

B.情绪的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施洛伯格提出了情绪的三维度量表:

注意——拒绝 快乐——不快乐 唤醒——不唤醒

①实用功能的产品或环境的设计,应具有“中等强度”的正面体验;

适度正面情绪的设计特征归纳为:

①造型整体而简洁;

②对称、均衡的形体;

③要素、部件明确一目了然;要素排列与分布规律而有秩序,变化富有节奏;

④一致调和的色彩体系;

⑤一定的熟悉度,并不完全陌生。

设计情感的层次性:

感官层面——本能水平 效能层面——行为水平 理解层面——反思水平

感官层面中常见的感官层面的刺激种类有:

1.形色刺激:新奇的形状、色彩,夸张、对比、变形等形式;

2.情色刺激:一定程度的性暗示;

3.恐怖刺激:通过恐怖感达到特定的设计目的;

4.悲情刺激:通过呈现不幸遭遇激发人的同情心为目的的设计。

第六章 思维与设计师的个体心理

形象思维

它是一种以形象为依托和工具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相比,形象思维呈现出整体性、直觉性、跳跃性、活跃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艺术、美学领域中,形象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和基本单元。

设计思维

? 它是综合性思维,包括了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具有非连续性、跳跃

性特征。其特征有:

1.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思维的基础,表象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设

计创造都围绕造型为根本目的和手段;

2.设计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总是相伴发生的,不可分割;

3.设计艺术思维活动归根结底还是有限理性下的问题求解活动;

A 职业压力的种类

心理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而又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性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并非总是负面的效应,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设计师特殊的职业压力包括:一 、创意的压力;二 、竞标的压力;三、更新设计产品的压力。其设计创意要追随时尚、具有趣味,能刺激新的消费需求等。

B 对设计师来说,减轻压力的建议主要有:

a 建立宽松的外部环境;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情感、物质、信息等;建立良好的团队

关系;形成创造型集体;建立以合作和互补为基础的结构关系。

b 按照科学的设计流程工作,并运用适当的创意激发方法激发灵感,缓解创意压力。 c 设计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状况的自我调节,疏导压力。

 

第二篇:设计心理学总结

设计心理学复习

1: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德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 18xx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18xx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xx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

冯德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要寻求的是如何把意识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心理实验就是在控制条件下用内省法,凭直接经验把意识内容分析成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它和一切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同,因此必须找出一种能够测定直接经验的特殊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就是在他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中采用的内省实验法。

强调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研究方法“内省法”.实验欠缺验证性 。

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 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研究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学科。

3: 李蔚把消费者分为了五类:

位或者部分对位,但尚未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空间的关键.

<准消费者>: 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产生了记忆,已经进入了顾客的购买选择区,但由于多种原因,他们一直没有购买。

<显在消费者>:直接消费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只要曾经消费过企业的产品,就是企业的一个消费者。具研究,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会直接,间接影响40个潜在消费者。优秀设计的最高原则,就是尽量把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卖给消费者,而避免让消费者买走不满意的产品。

<惠顾消费者>: 经常购买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

又三大原因:1、品牌忠诚 2、产品情 3、服务周到

惠顾消费者是企业的基本消费队伍,是一个市场开拓投入最小的消费者。根据国外的研究,留住一个常客的费用,仅是开发一个新消费者费用的七分之一。因此企业着意培养自己的常客队伍,形成一个庞大的常客阵容。

<种子消费者>: 是由常客进化而来的,除自己反复消费外,还为企业带来新消费者的特殊消费者。

其有四个基本特征: A忠诚性 B排它性 C重复性 D传播性

种子消费者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消费者的消费者,其数量,决定了企业的兴旺程度,也决定了企业的前景。

4:马斯洛的需求原理:

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

生理需要: 维持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衣食空气住所等需要 安全需要:有秩序的环境,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保障。 社交需要:感情 和归属的需要,人们总希望与同伴及亲友保持融洽和友谊。 自尊需要:消费者有自尊心,希望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地位的需求。包括独立,自由,地位,名誉,认同等。

自我实现需要: 人们对发挥和满足自己潜在能力的一种需要,即一种个性化的需要,在不同的人身上,其自我实现的形式不同。

认知需要:为了适应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而对学习,认知,增长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和体力。

审美需要:对审美理想和艺术境界的需求,包括装饰,点缀,旅游等。在达到功能和质量的标准之后,产品的美观等因素将上升为主要内容。

5:什么是消费者满意度?

客满意度是指: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可由预期的效用使用后实际体验的差距来衡量:实际体验与预期一致或更好则顾客将得到满足;反之,若实际体验不如原来预期则顾客将不满意。这样的心理比较过程长久下来,会导致顾客日后对于此一产品或服务产生一种持续性的厌烦态度,而此态度是一种持续性的情绪化感觉,进而将影响到日后购买商品或使用服务的意愿。

<采集点>:A 理念满意(MSI):这是企业经营理念带给顾客的满意状态。

B 行为满意(BSI):它是企业全部的运行状态带给顾客的满意度。 C视听满意(VSI): 可视听的外在形象。

D 产品满意(PSI): 品质 价位 包装 设计 等。

<怎样实现满意>:要点:站在消费者角度去研究产品完善产品服务系统让用户参与产品的决策追求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设法留住老消费者按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

6:感性消费时代的消费态度:

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者的价值选择已经不再是价廉物美,他们开始重视品牌,形象这时代消费者的满意指数是:“喜欢”与“不喜欢”.这个阶段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球的CI运动。 CS系统:

理念识别:简称MI ,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计、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是企业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和营销形态所作的总体规划和界定。

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信条、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等。属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 行为识别:简称BI, 是企业实际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

它是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 1、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 2、 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 视觉识别:简称VI, 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上述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

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通过VI设计实现,对内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码,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的目的。

7: 动机的三种要素构成:

A 需要的驱使 B 刺激强化 C 目标诱导

三个特质: A 动机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B 动机不但激起行为 而且能使行为 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行进

C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其过程 是看不见的。

8:动机的内隐性:

动机是消费者的内心活动过程,具有含而不露的特性,特别是心理性的购买动机有时更具内隐性。也就是指消费者由于某种原因特将其主导动机或真正动机掩盖起来。

比如,某消费者购买礼品送人的真正动机是出于被迫无奈,但当别人问起其购买昂贵商品的目的时,却回答说自己要用。

作为营销人员,应该识别这种内隐性,根据消费者的真正购买动机,用委婉的言辞引导消费者,并进行相关的销售服务。

9:个性的宽容度与消费关系:

个性的宽容度:在个性特征上,所谓宽容度是指个体在接受一个新事物时甘愿冒的风险的程度。

甘愿冒较大风险的人,称为高宽容度者:

只愿意冒很小风险的人.称为低宽容度者。

这两类人在对待新产品的态度上存在着差异。对消费者来说.接受一种新产品总是带有一定的风险:新产品很有可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也有可能完全相反。一般来说,

高宽容度者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意冒较大的风险,并承受可能的消极后果。因此,就比较容易接受新产品,愿意进行尝试。而低宽容度者为了减少所冒的风险,宁可放弃使用更令人满意的产品的机会,这样.只要这些产品对他们来说还过得去,他们就更多地选择已有的和比较熟悉的传统产品。

10:相关群体:

所谓相关群体、指在对一个人思想、态度和信仰以影响的人群。相关群体亦称参照群体、榜样群体。相关群体的规模大小不等,像我们讲过的家庭、工作群体也属相关群体。此外,学校、机关、朋友、政党等等也是相关群体。经常往来的群体,以及他愿意模仿的别的群体、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的相关群体。

相关群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比较物和参照物,是个体心目中的规范。相关群体对消费行为会产生具体酌影响。

11;心理防御机制:

当目标无法达到而体验到挫折感时,为了减轻焦虑,求得内心平衡,会采取特殊策略,在心理学中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其中:1、文饰作用:目标没有达到而虚构出某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或者断定自己从来没有想达到这样的目标。

2、退缩: 退出挫折情境

3、投射作用:将遭受挫折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原因或其他人的无能。

4、我向思考:完全受需要和情绪支配地想入非非,完全脱离现实,这种幻想能使个体在想象中去满足在现实未获得满足的需要。

5、认同作用:指下意识地向那些个体认为有关的人或情境“看齐”,以此来解决挫折感

6、攻击:采取攻击行为以维护自尊,受挫折的消费者会联合起来抵制或控告某产品。

7、压抑:抑制那些无法或满足的需要

8、退行作用: 如购买不起沙发的女士让父母代购买。

12、一般人的气质可以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一般人的气质可以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兴奋型 (胆汁质): 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

优点: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热情高涨,直率豪爽,有魄力

缺点:急噪、暴躁和焦躁,行事鲁莽,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产生对立情绪,生报复心理,办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又后悔,但“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在遇到不如意时,甚至会欺负无辜来发泄不满。

活泼型 (多血质): 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绪易变化,具有外倾性。

安静型 (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细节,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 (抑制型):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且不强烈,善

13、消费者态度转变途径:

(1)转变态度的方法:

A 信息传递者

B 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C 不可忽视的情境因素

(2)影响态度改变的个体和情感因素:

A.信奉程度:

B.预防注射

C.参与程度:参与越高越坚定

D.人格因素:自尊、智力、性别

E.认知结构:对劝说的改变的理解 (3)外界因素的影响:

◆ 信息的作用 (传达者、传递渠道、传播特征) ◆ 个体间态度的相互影响 (附和--从众心理) ◆ 团体的压力 (文艺界人士重时尚与个性) ◆ 自我认知理论(优惠购物—普通购物—重复购物)

◆ 环境因素 (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