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到部分在到整体的阅读教学研究的总结

从整体到部分在到整体阅读教学的研究

临河二小:丁秀莲

本学期就如何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作如下总结:

阅读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个性阅读,个性表达的舞台,这也应当成为课堂阅读中对学生评价的新走向。因为现代阅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以及学习效果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阅读中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职能在于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因此:

1.阅读过程中的评价主要是及时评价

及时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它随着阅读进程及时了解评价信息,评价迅速,时效性强。及时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准确判断,迅速反应。及时评价主要是描述性评价,因为“阅读教学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仅仅从量化和客观化的角度进行评价,反而不能客观地反映阅读教学的真实水平。”(《语文课程标准》) 描述性评价,即:教师用描述语言指出学生哪些说的有道理,哪些还不完善,哪些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考虑等等。在及时评价中,教师除了要有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热情,更要有中肯评价不同理解的才识,因势利导,拓宽挖深,求同存异,从而及时发挥评价在“阅读”这一动态过程中的激励与导向的功能。

2.评价的内容为多元评价

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向的,既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获取和

积累知识,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又培养观念,陶冶情操。因此,评价也不应该单一。应充分注意其整体性和综合性,从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多元的评价。 ( 1)参与阅读的状态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成长和得到发展。在课堂上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常常呈现以下几种状态。

主动参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学生内在的动力。(对阅读内容感兴趣或有良好的参与习惯等)

被动参与: 学生的参与行为需要外界的刺激。(表扬 评比等)

显性参与: 学生的参与行为通过读书、提问、发言、表演等形式彰显出来。

隐性参与: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注意,并进行思维,但不善于或不乐于或不敢于表现自己,因此在课堂学习的交流与沟通中不发表自己的看法。

浅层参与: 一般为认知方面的参与,如纠正同学读课文时错误的读音,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

深层参与: 一般为能力、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参与。如: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感情;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等。

全程参与: 就阅读过程而言,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始终情绪饱满,主动性

强。

阶段参与: 在阅读过程的某一个时段,或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表现出参与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参与决不是可以自发形成的,也决非是简单的让学生举举手,动动口,你起来,他坐下,而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实现过程。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2)阅读方法的运用

个性化阅读的实现需要依托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包括一般阅读方法,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预习和复习的方法等。特殊阅读方法,如: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概括段意的方法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明确评价的着眼点更要注重学生是怎样运用和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进行阅读的。

(3)阅读能力

阅读的要求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对阅读能力的评价应该包括理解力、想象力、多角度的感悟、问题意识和对阅读策略的选择,如浏览、略读、精读等。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

a.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句,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麽。

b.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c.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达到第三种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动,同

时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才能有所悟。感悟具有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感悟却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第二篇: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经验总结

龙山三小有效阅读教学研究经验总结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阅读教学有效或者高效,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握好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提高阅读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激发,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功夫,努力吃透课文,仔细挖掘每篇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课要灵活机动,积极探索,在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影响尤其深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因素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上课时,我们绝不能只是把握教材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那你的教学就是失败。《 新课标 》 反复强调,教学课文时一定要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还展示了一条有效学习途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只有在备课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境,使学生被深深感染。此外,在教学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课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只有在感染一种情境,或愉快,或悲哀 …… 有效地引领学生顺着这种情境去深入地学习课文,让教师的情、

学生的情进入境界,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在教学《感激》时,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可是对课文把握还是不够充分,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只就句讲句,学生不但没有读好,而且理解课文理解的就生硬……弄得课文朗读教学蹩脚,读的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反思之后觉得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必须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孩子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读文、学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上课要灵活机动,善于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鲜活、灵动的学习平台,绝不能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呆板机械地学习。只有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 。

1、运用语言激发感情。首先是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进一步满怀感情地范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老师是读者、作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王子” —— 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有效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其次是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帮助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2、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情感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生活中某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得对课文描写感受更真切。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像《扫大街的父亲》、《感激》一类,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对课文的细节描写在头脑中编成动画、电影,再现情节,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在童话故事,可以运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心弦;有的有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通过朗读,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而我们新课改时强调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教学,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他们敢于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因此,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