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总结与思考

在挑战中成长 在创业中前行

--对我校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总结与思考

(校团委)

创新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需求。多年来,校团委按照“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典型示范、重在普及”的工作思路,坚持“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促创业”的培养原则,以“挑战杯”系列竞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扩大学生科技创新参与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促进大学生踊跃走向科技创业之路。

我校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20xx年x月份启动以来,在各学院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师生的踊跃参与下,共申报创业计划项目362项,近4000人直接参与。经组委会评审,共立项230项。经过资格与形式审查、书面评审、专家会审等环节共选出65个项目参加校内现场决赛,其中31个项目获得三等奖。34支创业团队参加了校级终审决赛现场答辩环节。根据现场陈述,专家问辩等环节,11个项目获得一等奖,2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经评审专家组推荐,从获得一、二等奖项目中遴选出六件优秀作品参加了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省赛阶段,我校取得了四项金奖,银奖、铜奖各一项的突破性成绩。赛后经认真修改完善,我校三个项目进入了国赛环节,其中两个项目参加了在同济大学举行的国赛现场决赛环节,最终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历史最好成绩,我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是本届“挑战杯”竞赛安徽省唯一金奖获得高校。“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提高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高度重视, 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挑战杯”系列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对“挑战杯”系列竞赛高度重视。校长李家新李家新校长亲自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总结交流会,勉励参赛师生;党委副书记汪光阳汪光阳副书记全程关注“挑战杯”竞赛的进展,首先倡导赛制改革;副校长葛芦生葛芦生副校长专门召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会议,部署组织动员项目申报;副校

长顾明言顾明言副校长亲自带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赛决赛,并亲临一线指导参赛队伍模拟参加现场答辩。

为了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挑战杯竞赛组委会, 从校级到院级都成立了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制定有配套的制度和支持政策,设立有“挑战杯”专项经费。

学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安徽工业大学学科竞赛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及《学生手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大学生创新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管理办法》、《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还对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全校的各项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教师给予教学工作量补贴、相应的教学效果认可和教学科研奖励。通过政策和制度来不断健全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机制,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

一是组织形式创新。改进赛制组织形式,通过采用学院承办制,增强了各学院对挑战杯的了解和重视。本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承办学院管理学院全力做好赛事服务工作。校团委与管理学院及时编印参赛指南,让同学了解参赛程序及相关要求,多次组织申报参赛的学生进行赛事培训,及时掌握参赛项目进展情况。加强赛事的宣传,通过宣传橱窗、海报、网站、飞信等多种媒体,介绍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相关情况, 营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开展创新创业类论坛讲座和相关培训,引导和激励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扩大创新创业活动的覆盖面。

二是评审方式创新。校团委严格按照全国“挑战杯”赛事规则,将组织工作和评审工作分开运作。本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项目评审共分三个阶段,为评选出优秀作品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校团委、工创中心、科研处及承办学院管理学院牵头进行项目预审,对作品形式及资格进行审查;二是由科研处牵头,组织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书面评审,每件作品分别由两位专家盲审。三是评审专家组按照评审规则,对参赛项目分为产品技术类和服务类分别开展现场答辩评

审。

三是赛前培训创新。进入国赛准备阶段,针对参赛选手举行每周一次的实战模拟演练。邀请校MBA中心教师(理论实践层面)、工创中心老师(产品技术层面)、“挑战杯”金奖获得者(比赛经验层面)、上市企业高管(公司运营层方面)、证券投资(融资层方面)、政府官员(大学生创业政策层方面)及创业培训师(创业辅导层方面)等校内外专家组成答辩专家组委员会,在技术方面和实际创业过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实战答辩模拟,旨在提高参赛选手的创业综合素质和比赛实战经验。

三、院部联动,统筹合作, 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院部联动,分工明确。校团委负责牵头组织三级赛事,并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沟通,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负责项目申报动员,科研处负责组织项目评审,教务处负责指导教师工作量和教学奖励的认可,学生处负责对学生科技竞赛奖学金的评定。各学院创新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发动教师参与项目指导,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院领导及分团委负责发动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可以说,本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成绩的突破是举全校之力的结果,是我校学工、教务、科研系统合力的结果。

提供保障,措施有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专门划出“挑战杯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工作站”、“创业实训基地”等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并聘请马鞍山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指导师帮助创业团队规划创业项目,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工作站提供“模拟创业平台”,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办公设备、咨询培训等软硬件,让大学生能够在零成本、低投入的条件下进行模拟创业。

加强培训,提高实效。对在“模拟创业平台”做出初步成效的大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和辅导,对适合独立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开始实施真正的创业流程,协助其开办企业,从而降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扎实推进大学生创业企业市场化运行。目前,我校已有6个“挑战杯”创业项目进驻马鞍山市大学生创业园创办企业,其中三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部资助50万元(安徽省配套25万元)、30万元(安徽省配套21万)和20万元资助(安徽省配套14万)。

四、指导教师真情投入,悉心指导,彰显科研创业风采

本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吸引了近600位教师的直接参与。项目的选题主要来自于指导教师本身的科研领域,使得选题能够很好的贴近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并切合国家科学技术的创新方向,技术与市场前景可观。从创业项目的选题到作品的完成乃至公司的成立,无论是从产品技术层面,还是从公司管理运营层面,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真情投入。

很多学院领导为带动更多的教师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带头指导学生。如冶金学院院长陈光教授、化工学院院长崔平教授、建工学院院长黄志甲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刘宏申教授、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志平教授、工创中心主任冷护基教授等都曾亲自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大量的一线教师如朱国辉教授、龙红明教授、张世宏博士、张良安博士等都参与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确保了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力量。张世宏老师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原来我的心理素质很好的,但随着比赛的一步步进行,我都有点紧张了”。最终,他所指导的团队取得了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参赛学生在接受教师指导竞赛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多专业知识的熏陶,增强了专业意识,提升了专业能力,促进了学业发展。特别是一些已经创业成功的指导教师,以其丰富的创业经验、市场把握能力,引领学生们在创业之路上奋勇前行。

五、广大学生踊跃参与,全心投入,体现了我校大学生创业激情

本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共申报362个项目,近4000名同学直接参与,创造了我校“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规模之最,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的创业激情。

参与面广,专业结构搭配合理。“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一项综合性的比赛,要求参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各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有针对性的召集相关专业学生参与,涉及理工科和经管文科,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参加,力求做到技术有专攻,市场有保障,财务有盈利,管理有水平。

积极协作,分工明确。创业团队成立后,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相关数据,研发相关产品,积极申请专利,制定营销策略。大家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取得成效。有些团队还成功注册公司,努力把最初的创业设想变成了实际的生产力。创业是具有极强的挑战性的一项工作,参赛同学全心投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同学们克服困难,自始至终的坚持参加创业计划竞赛,

严要求高标准的完成竞赛环节,展现出我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学生社团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创业论坛,组建创新活动小组、开展培训交流、组织科技竞赛及进行科研训练等活动,在同学中深入普及、全面活跃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联动”。既需要专门的理论研究,更离不开大胆的改革和反复的实践。我们相信,随着学校扎实不断地推进“特色兴校战略”,将“挑战杯”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包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我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二篇:毕节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总结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毕节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总结

毕节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我校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我校大学生学术创新活动系列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重视以创业大赛为载体积极拓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渠道,开辟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平台,搭建展示学生创业风采的舞台,妥善处理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官方”与“民间”、学习与创业四大关系,在创意、科研、实践、创业四个环节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对于更好地开展创业主题教育,进一步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繁荣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毕节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于20xx年x月正式启动,由共青团毕节学院委员会学术部主办,后期由大学生创业者协会承办,中国移动毕节分公司赞助。大赛历时10个月,大赛初赛共计收到创意书40份,包括生物医药、服务、信息技术、环保等多个类别,参赛队员100多人,是历届大赛中规模较大的一届。

1年来,作为大赛后期承办者的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在创业氛围营造,比赛赛制以及规则探索,外部环境建设,社会资源寻求等多方面作了积极扎实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

1.创业计划大赛的活动育人范围不够广,育人效果不够突出

创业计划大赛学生参与热情不够高,每年虽约有40个团队报名参加比赛,但未能吸引校内最优秀的人才参与比赛。创业计划一般仅仅停留在比赛的层次,很少付诸实施,缺少相应的成功典型,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单靠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赛周边活动如创业沙龙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全面,如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的培养提高方面,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是空白乏力的。

2.竞赛的成绩不尽人意

就校内竞赛本身来看,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专业性尚有所欠缺,未能充分利用校内相关专业的优势。如市场营销、财务分析、产品包装、企业组织与经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

3.对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经费支持不够

创业计划大赛经费问题:中国移动毕节分公司在大赛经费上给予了慷慨的大力的支持,但能否以更高的奖金激励更优秀的同学来参与大赛始终的我们考虑的问题。

4、各系部的配合力度不够

从大赛的启动以来,各系部未能按照相关要求推荐优秀的团队参赛。这给大赛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导致了后期参赛团队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5、整个大赛并未按日程来开展

从大赛启动到结束,相关时间至少修改了10次,这导致了后期大量团队退出。大赛未能气得如期的效果。

6、大赛组委会缺乏领导力

大赛组委会组织涣散,未能将本次大赛按照原先的安排进行下去。

7、各参赛团队缺乏相关培训

为此,我们觉得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建立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

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以主管副校长或主管副书记为主任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发展路线方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针,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活动提供指导并积极参与。专家委员会应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如创业计划大赛等涉及的各专业的校内校外老师,具体如经管系在市场营销、财务分析、产品包装、企业组织与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研究的老师,并从校外邀请专业人士加入,以便对创业计划大赛的作品进行专业化的评审与指导。与之相配套的,学校应当设立相关激励机制以保证专家委员会的正常的积极工作。

2.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创业学与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习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创业学与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将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的培养提高,校内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在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毕节学院各种资源,以论坛讲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同学开展以实践经验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活动,积极积累相关社会资源,为同学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同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寻求物质支持。理论教育加上实践经验,可以预计,在此基础上,学生创新潜力将被深层挖掘,同学创业技能也将大大提高,同学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也终将被点燃。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服务创意优势不足,服务概念新颖度不够领先的问题也必将得到圆满届。

3.建立面向学生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针对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技术含量不够高,涉及的技术领域还不够广泛等问题,学校有必要建立一个展示学校各个科研机构(尤其是理工科系)研究成果,突出前沿科技发展的交流平台,一方面使全校同学能最快了解当代科技发展最前沿,进一步提高同学科技创新方面的素质,直接的提升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利用同学活跃的思维,充满想象力的思考,设计与科研成果相对应的应用方向,反馈给研究者,进一步促进科技研究;作为附属成果,这样一个平台结合校内外有利资源,很可能成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4.改革创业计划大赛赛制和评审方式,充实创业计划大赛内容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对作为创业教育内容的各项活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让同学参与活动的交易成本及其他相关成本(如时间成本)降到最低。相对应的,作为活动组织者,我们有必要进行相关改革:如在赛制安排上,启动以降低比赛参与门槛,压缩比赛周期,增加比赛次数,方便同学参与,节省同学时间为指导思路的赛制改革方案。为降低比赛参与门槛,可举办一系列如技术应用设计、服务概念设计、市场推广、广告设计等的创意大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完整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降低同学参与比赛时间成本,可采取即时报名,滚动审批,通信评审等方式,如以1个月为周期,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及时返还评审结果,同学可自愿修改参与下一轮比赛或选择放弃。当然,这些改革方案的实施需要在相关领导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构建毕节学院创业计划大赛自己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针对创业计划涉及的各个细节内容如市场营销、财务分析、产品包装、企业组织与经营选择构成人员,以便对创业计划进行更专业的评审,给出更专业的指导。

5.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目前,对于在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除了有限的竞赛奖金,在学校的整体制度和各系的相关措施中,都很少针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奖励措施。结合毕节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考虑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评优。各系在评定奖学金以及其他各项评比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创业计划大赛中成绩优异的同学。

6.提供充足、稳定的经费支持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以上提到的可能开展的尝试,学校有必要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基金,利用校内外有利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稳定的经费支持。 责任编辑:詹发超

相关推荐